中医虚与实的定义
?中医的虚实

中医的虚实中医的虚实青田维健2020-05-13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
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
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
治疗宜用补益法。
注意:1. 辨虚证必须结合身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
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
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
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
3. 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
二、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证候。
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
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
注意:1. 辨实证也要结合身体脏腑及气血、阴阳,以便指导治疗。
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 “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
3. 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
三、虚实夹杂:临床上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等虚实混杂的情况,如肝硬变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体已虚(正气虚),但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
在治疗上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疗方法。
中医的实证与虚证

中医的实证与虚证
(一)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
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
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分类共同证侯不同证侯治则常用方剂气虚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益气四君子汤等阳虚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补阳肾气丸、参茸丸等血虚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养血四物汤等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滋阴六味地黄丸等。
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
虚证和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错杂的证候中,辨别真假,以去伪存真,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辩虚实之真假与虚实之错杂证绝不相同,应注意审察鉴别。
1。
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身属实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虚的现象。
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积大聚之实证,却见神情沉静,身寒肢冷,脉沉伏或迟涩等症脉。
若仔细辨别则可以发现,神情虽沉静,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形寒肢冷,但胸腹久按灼手。
导致这类似虚之症脉其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古称之为“大实有赢状”。
此时治疗仍然应专力攻邪。
2。
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实的现象。
如素体脾虚、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而痛,脉弦等症脉。
若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腹部胀满,即有时减轻,不似实证的常满不减;虽有腹痛,但喜按;脉虽弦,但重按则无力。
导致这类似实之症脉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身体虚弱的结果,故亦稳定之为假象。
古人所谓“至虚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
治疗应用补法。
虚实真假的鉴别,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作为辨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指导临床辨证。
(l)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质的胖嫩与苍老。
(3)言语发声的亢亮与低怯。
(4)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
如何运用中医望诊评估体质虚实状态

如何运用中医望诊评估体质虚实状态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方面,来评估其体质的虚实状态。
这一方法简便易行,且能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体质的虚实状态。
体质的虚实,简单来说,就是人体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强弱。
正气充足,邪气较弱,多为实证;正气不足,邪气较盛,多为虚证。
而中医望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体质的虚实。
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望神可以了解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
实证体质的人,通常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有神,表情丰富自然,动作矫健有力。
这是因为实证患者体内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虚,仍能与邪气抗争,故精神状态较好。
虚证体质的人,往往神志萎靡,反应迟钝,目光暗淡无神,表情淡漠,动作迟缓无力。
这是由于正气亏虚,不能充养心神和形体,导致精神不振。
二、望面色面色也能反映出体质的虚实。
正常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实证体质者,面色多红赤。
比如外感风热或实热证的患者,面色会出现满面通红;肝郁气滞的人,可能会面色青黑。
这些都是体内邪气亢盛,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虚证体质者,面色多苍白或萎黄。
气血不足的人,面色苍白无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的人,面色萎黄。
三、望形态人的形态包括体型、姿态等,也能反映体质的虚实。
实证体质的人,身体多壮实,肌肉丰满,动作有力。
比如痰湿内阻的人,体型多肥胖;肝火亢盛的人,动作多急躁有力。
虚证体质的人,身体多瘦弱,肌肉松软,动作无力。
像气血亏虚的人,往往体型消瘦;肾气虚的人,动作多迟缓、无力。
四、望舌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舌苔等,可以判断体质的虚实。
实证体质者,舌质多红,舌苔厚腻。
比如实热证的人,舌质红绛,舌苔黄燥;食积内停的人,舌苔厚腻。
虚证体质者,舌质多淡嫩,舌苔薄白或少苔。
如气血两虚的人,舌质淡白;肾阴虚的人,舌质红少苔。
中医“虚实”有7重含义(一)

中医“虚实”有7重含义(一)虚、实,到底是什么意思?虚实,是就病变的性质言,它在辨证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因此,虚则补,实则泻,为辨治的不易大法;补则实,泻则虚,乃辨治确切的必然结果。
然而,病变的虚实,治法的补泻,粗略识之,自较易易,若欲辨之准而施之的,亦属大难。
兹就阅读文献及临床经验所得,就虚实诸义汇辑如次,以资研究,或有助于辨证论治之参考。
辨证时分析病变的虚实,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而影响辨证的准确性。
细而析之,约有下列几种:1正气盛衰分虚实《伤寒论·平脉法》云:“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周澂之在《辨平脉章句》卷下解释说:“来去者,脉之出入也;出入者,阴阳血气之内外也。
来疾去迟,是出多入少,则气聚于外,故外实,来迟去疾,是出少入多,则气聚于内,故内实。
外实者,阴之吸力微,故内虚,内实者,阳之鼓力微,故外虚也。
”脉气之出入,无论其为阴气为阳气,统属于正气的范畴。
因此,这里所言的虚实,都是指的正气,而不包括邪气。
2邪盛正衰分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卷四解释说:“邪气者,风、寒、暑、温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
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
夺,失也。
或为邪所夺也。
”日人丹波元简在《素问识》卷三中说:“邪气之客于人身,其始必乘精气之虚而入。
已入而精气旺,与邪俱盛则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
若夫及邪入而客,精气不能与之相抗,为邪气所夺则为虚,如伤寒直中证是也。
”凡有邪气之存在,无论其微与盛,皆为实证;凡无邪气之存在,只是精气之亏损,无论其属气、属血、在脏、在腑,皆为虚证。
这一概念,在临床运用上是较广泛的。
3病与不病分虚实病与不病分虚实,这有两种情况。
一、以病为实,不病为虚如《难经·四十八难》说:“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2篇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2篇第一篇: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中医讲虚症和实症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虚症和实症是指人体内在的阴阳失衡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疾病表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是核心概念之一。
阴阳是指一切事物存在的两个互补、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人体内,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虚和阳虚是虚症的两个方面,实症则是指阴阳失衡的不同表现。
虚症主要表现为气血虚、阴虚、阳虚等。
气血虚是指人体气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心悸、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
阴虚是指阴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五心烦热等。
阳虚是指阳气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精神不振等。
虚症多由于长期劳累、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等原因引起。
实症主要表现为气实、血实、痰实、湿实等。
气实是指气的运行过于旺盛,主要表现为胸闷、胃胀等。
血实是指血液的流通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瘀、瘀滞等。
痰实是指体内积聚了太多的痰湿,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等。
湿实是指体内湿气过重,主要表现为水肿、腹胀等。
实症多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虚症和实症在中医诊断中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虚症,中医注重补益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补充气血、调理阴阳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补益、针灸、推拿等。
实症则侧重疏通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排痰、化湿、活血来改善体内的状况。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清热解毒、针刺、艾灸等。
总而言之,虚症和实症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虚症和实症是人体内在的阴阳失衡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疾病表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中医通过补益和疏通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以实现治疗的效果。
第二篇:中医如何诊断虚症和实症中医诊断虚症和实症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来确定的。
通过详细了解病人的症状、询问其身体状况、观察舌苔和脉搏等指标,中医医师可以判断出病人是否属于虚症或实症。
中医的虚症实证

中医的虚症实证中医医理说病分虚实,何谓虚、实证?虚证就是脏腑没发生阳性病变,只是功能下降或变弱。
实证是指脏腑已经有阳性病变,如肝上长出肿瘤,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时的肝病就是实证。
而乙肝就是虚证,此时肝上并没有肿块硬化等阳性病变。
虚实之分就在于有没有真实的阳性病变。
中医是最擅长治虚证的。
现代许多所谓难治愈的病,对中医而言是虚证,如糖尿病、乙肝、高血压、肾病等,找到病根用中药都能治愈。
而治疗实证如肿瘤中医比较费力,西医治疗只需把肿瘤切除,不过病根仍留在体内,还可能再长或在别处长,但表面是没有了。
并不是医学无能,是医学研究方向不同,认识也不同的结果。
西医治表,虚症是病根已侵入人体,西医用仪器检查不出真正原因,但病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尤其是老年人、癌症病人,元气虚损,一旦病根侵入,就感觉特别不舒服或疼痛难忍。
若是年轻人元气盛,就感觉不到,即使感觉到也容易治好,所以一般疾病要看病人的元气是否足。
比如高血压老年人比较多,病根就在头上。
西医不治病根,只是控制血压缓解症状。
以前有一个患者他总说自己是高血压,我说“你有风湿病邪在头上导致的高血压,驱除了风湿血压就不会高了”。
经过中药治疗,他的风湿去除了,血压也正常了。
我没有治疗他的高血压,但他血压正常了。
这说明高血压不是病根,是病根导致的病变反应。
这许许多多的西医不能治愈的疾病,其实都是虚症是中医最擅长治疗的。
古人总结了疾病有虚实之分,而现代医学也分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只是不知道病变的原因,而古人对虚证即功能性病变的原因也有论证。
疾病的本质还分阴阳,虚证是单一性的病变只有阴性病变,癌症是实证,实症是阴阳双性病变,所以两个医学治疗二种不同的病变才是人类的福祉。
尿毒症是虚证是阴性病,只治一个阴性,所以容易治愈。
同样糖尿病也是虚证、阴性病,就是胰腺机能运行受阻。
而乙肝正是病邪侵入肝脏,肝脏机能运行受到阻碍,导致功能下降。
都是脏腑运行机能受到阻碍,造成的病变,只要去除病邪,脏腑的运行机能一般很快就能恢复,所以容易治愈的。
中医实的名词解释

中医实的名词解释
在中医中,“实”主要有两层含义。
首先,从能源调度的角度来看,“实”代表多余、积压,这与中医中邪气亢盛的概念相似。
例如,当人体摄入的食物未及时排出并在体内堆积时,就会形成胆结石、肾结石、囊肿、肿瘤等,这些都是体内“多”了东西的实症。
其次,“实”也可以指正气足,即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强。
这是以正气充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关于中医的“实”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在中医里有虚实之辩。
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
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大凡机体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缺损所引起的一类证候,均称为虚证;凡邪气较盛而正虚不明显的病证,均可称为实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是虚实定义的本源。
虚证,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体虚弱,后天失调,从而导致正气不足,出现脏腑、气血、阴阳等亏损的证候。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虚证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后天失养所致。
如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或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或房室过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损伤正气等。
临床以后天致虚为多见。
阳气虚,则不温,且不固,故可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调;阴血不足以制阳,则阴虚而内热生,是以五心烦热、盗汗;气血两虚,气不足以鼓脉行,血不足以充脉道,故脉细弱;舌淡苔少,则是由于气血津液亏虚,不能濡养于舌。
通常,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阳虚多由五脏气虚发展而来,多因久病、受寒,过服寒凉或疲劳、营养不良所致。
),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
症见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少气乏力、舌淡苔白润、脉微。
)如肾阳虚其主要特点是:腰冷、腰以下发凉、手足发凉、头晕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阴冷、男子精冷、女子带凉,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解释:肾阳虚则肾阴实,即肾固化多于分解。
人体供能不足,故头晕乏力。
肾为水脏,水多则寒,故腰冷,足凉。
肾藏精,故肾固化多,则精多,冷。
保健方法:可用金匮肾气丸。
平时多吃核桃、山药、羊肉、狗肉。
心阳虚特点:稍累则心慌气短、头昏乏力、前胸自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保健方法:用人参3克、上好肉桂3克或人参3克、黄芪3克泡水饮。
或服生脉饮口服液。
肺阳虚特点:动则气喘、气少不足以息、咳嗽乏力、背凉自汗、舌淡苔白。
保健方法:沙参、人参、黄芪水煎服或泡水饮或平时用燕窝、虫草炖鸡。
脾阳虚特点: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腹部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而弱。
保健方法:可服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
肝阳虚特点:易疲倦、生机不振、情绪低落、怕冷乏力、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关脉尤甚。
保健方法:可服西洋参类以振奋生机。
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
症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血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如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腰酸膝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双手心、双足心、胸心)、咽干颧红、消瘦盗汗、男子梦遗、女子带下,舌质偏红、脉细数。
解释:肾阴虚则肾阳实,固化少,而分解多。
人体供能过多,大量能量冲击,人体出现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的现象。
肾藏精,分解则失精,故消瘦盗汗,男子梦遗,女子带下。
保健方法:可服六味地黄丸,平时用枸杞、生地泡水饮或黑木耳炖肉。
心阴虚特点:心慌心跳、失眠多梦、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保健方法:用麦冬、百合、莲子、桂圆肉、小枣、小米、茯苓泡水饮或煎汤,或熬粥做羹均可。
肺阴虚特点:盗汗、咳嗽、痰干而稠、午后潮热、咽干颧红、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保健方法:常吃百合、银耳、杏仁、藕、沙参、麦冬,或服养阴清肺丸。
如果不行,请到医院做胸透等检查。
脾阴虚
特点:口干唇裂、食少善饥、腹热便干,舌红唇红、苔少脉细数。
保健方法:可常服玉竹、石斛、麦冬、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
肝阴虚特点:头晕目涩、胁肋灼热、五心烦热、眼花、筋脉不舒,舌红口干、苔少、脉弦细数。
保健方法:可服杞菊地黄丸或用枸杞泡水,或生地15克、白芍10克水煎服。
而从五脏六腑看,脾虚(面白,少气,懒言)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
实证,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邪,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
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其病因病机为:无论是外邪侵入,还是由于痰饮、水湿、瘀血等所致,皆属邪气过盛。
正与邪争,甚则发热;热扰神明、或浊邪蒙蔽心窍,皆可令人神昏、烦躁、谵语。
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促;痰湿重者,必痰涎多而声漉漉,实邪积于胃肠、传导失调,故腹胀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
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正邪交争,搏击于脉,则脉实有力;湿浊蕴结,内蒸于舌,故苔见厚腻。
实热,即热邪炽盛。
症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滑实。
实寒,即寒邪过盛、阳气被遏。
症见恶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咳、苔白厚腻、脉沉伏或弦紧有力。
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
虚实夹杂,有六种临床表现: 1.表虚里实:素体卫阳不足,感受外邪后又伤食。
症见汗出、恶风(表虚);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厚(里实)。
2.表实里虚:表邪未解、里气已虚;或素体脾胃气虚而受外感。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表实);神倦、肢疲、纳呆或食后腹胀痛、喜按(里虚)。
3.上实下虚:痰浊壅肺、肾虚不纳。
症见咳喘、痰涎壅盛、胸闷脘胀、不得平卧(上实);腰膝酸痛无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晕(下虚)。
4.上虚下实:心虚于上,湿热下注。
症见心悸、怔忡、失眠(上虚);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下实)。
5.虚中夹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症见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腹大如鼓。
6.实中夹虚:气血郁结,正气已虚。
症见腹胀满痛、肝脾肿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纳差、少气乏力、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