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颜色的形成
色彩的形成原理

色彩的形成原理
色彩的形成原理是光刺激到眼睛,然后再传送到大脑视觉神经中枢而产生的。
色彩形成有3个原理,即光、物体、眼睛,这3个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光是形成色彩的第一个要素,也是色彩产生的最根本的一个条件,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物体是光的反射、吸收、散射和透射的介质,在这些介质中,我们能够看到的颜色,是由光的吸收和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眼的感受机制是指色感受细胞对光的不同波长的反应,从而产生对应的颜色感受。
色彩是靠什么来呈现

色彩是靠什么来呈现色彩是靠什么来呈现( )A. 结构B.形体C.空间D.光答案解析D色与光是不可分的,色彩来自光。
一切客观物体都有色彩,这些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平常人们以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物理学、光学分析的结果,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显现的,凭借了光,我们才看得到物体的色彩。
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线的暗房里,则什么色彩也无从辨别清楚。
没有光也就难以理解色彩的含义,是光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光的来源很多,有太阳光、月光,以及灯光、火光等,前者是自然光,后者是人造光,色彩学是以太阳光为标准来解释色和光的物理现象的。
太阳发射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就可以看见白光分散为各种色光组成的光带,英国科学家牛顿把它定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这七种色光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逐渐地、非常和谐地过渡到另一种颜色的。
其中蓝色处于青与紫的中间,蓝和青区别甚微,青可包括蓝,所以一般都称为六种色光,形成光谱。
在色彩学上,我们把红、橙、黄、绿、青、紫这六色定为标准色。
不同物体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按照物理学的原理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色光被吸收,一部分色光则被反射出来,所反射出来的色光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就星物体的颜色。
好像太阳光下的红花,便是太阳光中的橙、黄、绿、青、紫等色光被花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使我们的视觉感觉到花是红色的。
在光的照射下,如果某一物体较多的吸收了光,便显示黑色;若较多的反射了光,则显示淡色以至白色。
各种物体吸收光量与反射光量比例上的千差万别,就形成了难以数计的不同深浅和各种鲜艳或灰暗的色彩。
色彩的产生及三大要素

色彩的产生及三大要素色彩是人们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觉和主观体验,它是通过光线在物体上的反射、吸收和透射产生的。
色彩的产生与光的特性以及物体的性质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三大要素来理解和描述。
第一大要素是光的特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由能量、波长和频率三个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性质。
能量决定了光的亮度,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频率决定了光的纯度。
光的色彩是由频率决定的,不同频率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第二大要素是物体的性质。
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和透射是决定其色彩的重要因素。
当光照射物体时,物体将吸收部分光线,反射或透射其他部分光线。
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反射比例不同,导致了我们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
第三大要素是人的感知。
尽管光的特性和物体的性质决定了色彩的产生,但人类对色彩的感知是主观的。
不同人对颜色的感知和感觉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与个体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因素有关。
此外,文化和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理解和认知。
根据以上三大要素,可以进一步探讨色彩的产生过程。
当光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
吸收的光线通过与物体的分子相互作用,能量被转化为热能,或者激发电子在分子内部跃迁。
由于分子的结构和能级分布的不同,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程度也不同。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不能被观察者感知到,而被物体反射或透射的光线会达到观察者的眼睛,并被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收。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分为杆细胞和锥细胞两类,其中锥细胞对颜色的感知更为敏感。
锥细胞含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黄醛,对应着红光、绿光和蓝光,它们被称为S锥细胞、M锥细胞和L锥细胞。
当光线经过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时,不同类型的锥细胞会对各自对应的颜色产生反应,最终形成我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识别。
色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光、物质以及人类感知的机制。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对色彩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视觉设计、艺术创作和广告营销等领域,对色彩的运用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绪共鸣,从而影响人们的经验和行为。
黑色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黑色产生的原理是什么黑色是一种视觉上的感知,它是由物体对可见光的吸收而产生的。
在物理学中,颜色是由物体对光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性。
黑色之所以能够看起来黑暗,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波长。
在解释黑色产生的原理时,我们需要了解光的性质、物体对光的相互作用以及颜色形成的基本原理。
首先,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
电磁波包括整个可见光谱,即从红色到紫色的不同波长。
每个波长的光都对应一个特定的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有三种可能的相互作用:吸收、反射和透射。
吸收是指物体吸收光的能量。
反射是指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来。
透射是指光线穿透物体。
在黑色产生的过程中,物体对光的吸收起到了关键作用。
黑色物体看起来黑暗是因为它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很强。
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物体的表面会吸收部分或全部的光能量。
而黑色物体吸收了几乎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只有极少量的光能量被反射或透射出去。
这种吸收现象可以通过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结构来解释。
物质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的能量可以被物体内的电子吸收。
电子会在原子中跃迁到更高能级,吸收光的能量。
当电子回到较低能级时,它们会发射出光的能量。
如果物体能吸收所有波长的可见光,那么它就会看起来是黑色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眼睛所感知到的颜色是由我们所观察到的光线经过眼睛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后产生的。
视锥细胞负责对彩色的光线进行感知,而视杆细胞负责对黑白的光线进行感知。
当黑色物体吸收了大部分或全部的可见光,我们的视杆细胞会感知到这种光线的缺失,从而让我们感觉到这个物体是黑色的。
总之,黑色产生的原理是由物体对可见光的吸收而产生的。
黑色物体吸收了几乎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只有少量的光能量被反射或透射出去。
这种吸收现象是由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结构以及光的性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通过对光的吸收,黑色物体让我们感知到一种黑暗的视觉效果。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1)光原色:是光的色相。
自然界中的色彩现象正是由于光源色的差别及其变化,才使物体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
各种光原色以色性可分为两大类:暖色光和冷色光。
如太阳光、电灯光、火光等为暖色光;蓝色天光、日光灯的光属于冷色光,一般来说暖色光是物体受光部分变暖,而背光不分成冷色倾向,冷色光则反之。
光源色的强弱直接影响物体固有色的色彩变化,大体来说光原色强,物体固有色则弱,甚至可以完全改变固有色,反之,光原色弱物体固有色则强。
(2)固有色:指物体在较柔和的自然光照射下给人的色彩印象。
固有色分布在受光面中,随着光源色和周围物体色彩的变化,固有色也发生变化,因此固有色不会固定不变。
(3)环境色:描绘的物体受周围环境色彩的反射光影响所呈现的色彩,由于反射作用引起物体色彩变化,通常反映在物体的安不,光滑的物体环境色明显,粗糙的物体环境色弱,注意环境色的存在和变化,会加强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时画面更丰富多彩。
二、水粉静物写生的基本技法(一)色彩的使用方法根据各种绘画颜料的性质,色彩的使用,大致可以归纳为色彩的混合,色彩的重置和色彩的并列三种基本方法。
1.色彩的混合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两种或多种颜料混合,调配出另一种色彩。
在色相、色度和色性等方面,相异于原来的颜色,但仍含有原来颜色的个性因素,并与原来的颜色具有谐调关系。
如红与蓝调合为紫色,紫色与红或蓝都很谐调,具有红、蓝两色的个性因素。
如是对比的补色相调合,根据调配时两个颜色的分量的多少,可以很快不同程度地减弱色彩纯度,以至成为含灰的弱色。
如红绿相调合时,红色中加微量绿色,就可以出现带灰的,沉着稳定的红色。
如两分量相近的混合,可出现色相不鲜明,纯度、明度很低的灰黑色。
色彩混合的目的是,使色彩趋于丰富、有对比而谐调的效果。
色彩的关系能符合表现对象的要求。
色混合的方法,总是会将色纯度降低,这个方法容易产生使画面色彩发灰,缺乏生气的弊病。
物体颜色变化的本质

物体颜色变化的本质
自然界中五颜六色、粉彩异呈,使人眼花缭乱,便形成了五彩的世界。
然而你觉察到了这些现象的本质了吗,你知道什么是颜色,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之所以有各种颜色,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辐射、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长是不同的,每种物质的原子及核外电子对光这种电磁波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原子核外电子有正常状态转变到激发状态的过程,就是原子吸收能量的过程;当电子吸收光子带来的能量以后,将由离核较近的轨道移动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
处在每一轨道上的电子,是具有不同能量的;因此原子是不能无休止地吸收较大能量的,不是任意能量就能激发电子的。
只有当原子吸收的能量加上电子原有的能量等于电子在某一轨道所具有的能量时,才能使电子激发,跳到使自己适合的那个轨道上去。
电子在收到激发后经过一段极短的时间,就要求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就要放出多余能量的光子。
这些能量就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这边是原子放出能量的过程。
物质在不断地吸收和放出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过程,就显示了物体具有不同的颜色,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多彩世界;因此说颜色就是能量的变迁,颜色就是电磁波,颜色就是光。
形成红色的原理是什么

形成红色的原理是什么1.光的颜色形成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颜色越接近紫色;频率越低,颜色越接近红色。
光的频率与其波长成反比关系,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红色光的波长大约为620-750纳米,是可见光中的一种。
2.光的波长光的波长直接决定了光的颜色。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物体会吸收光中的一些波长,并反射其他波长的光。
物体吸收光的特性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表面结构。
一般来说,物体对于自身波长的光波吸收较强,其他波长的光波则较少被吸收。
3.物体吸收与反射物体表面的颜色是由其吸收和反射光的波长决定的。
当白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物体会吸收其中部分波长的光,并反射其他波长的光。
当物体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光时,它看起来是黑色的;当物体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光,并且不反射光时,它看起来是透明的。
当物体吸收了一部分光,并反射其他波长的光时,它看起来呈现出吸收的波长所对应的颜色。
4.红色的形成当物体表面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并反射红色光时,我们就会感知到物体的颜色为红色。
这是因为红色光的波长在可见光频谱中较长,能够通过大部分物体的吸收和折射。
需要注意的是,物体的颜色不仅与光的波长有关,还与观察条件和光源的性质有关。
例如,在不同的光源下观察同一物体,其颜色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人的视觉系统也会对光的颜色产生主观感知,因此颜色的形成还与人眼的感知机制有关。
总结起来,形成红色的原理是光的波长与物体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相互作用。
当物体表面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并反射红色光时,我们就会感知到物体的颜色为红色。
这种颜色形成的机制涉及光的波长、物体的吸收与反射特性以及人眼感知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色彩形成的原理与过程

色彩形成的原理与过程
色彩形成的原理与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的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多种不同波长的频谱。
可见光波长范围约为380-780纳米。
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于不同的颜色。
2. 物体吸收与反射: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并反射另一部分光线。
物体吸收的光线中含有对应波长的颜色,而反射的光线则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物体颜色。
3. 反射光的接收: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后,经过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折射作用,进入到视网膜上。
4. 视网膜感光细胞:人眼视网膜中含有两种感光细胞,分别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彩色视觉,而视杆细胞则对光强度和黑白视觉敏感。
5. 细胞信号传递:感光细胞接收到光信号后,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
大脑对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色彩。
总结起来,色彩形成的过程是光线照射物体后被吸收和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经过感光细胞接收和神经传递,最终在大脑中识别和处理,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色
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反射与折射(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of Light )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平滑界面时,
一部分光被界面反射,另一部分光透过界面在另一种介质中折射。
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反射光与入射符合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与法线的平面内,折射光与入射光在 法线两侧,且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
许多学者认为古希腊哲人希隆就已经发现了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的规律。
但直到 1657年,法国数学家费马
(P.Fermat , 1601 — 1665)用光程最短原理才使其得到科学的证明。
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广泛,大至天文望远镜、潜 望镜,小至水中倒影等,都由它而来。
公元2世纪的希腊学者托勒密及 17世纪初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都曾做过关于光折射的实验,不过最终通过实
验得到折射定律的是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斯涅尔( W.Snell , 1591 — 1626)。
1621年,他发现在不同的介质里,
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
1637年,法国哲学家、科学学家笛卡尔在《屈光学》一书中最终将 折射定律表述为今天的形式。
折射定律与反射定律都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它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也为光学技术的 发展和光学
产品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火光
当紫外光或波长较短的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时, 这些物质会发射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 而当光源停 止照射时,这种光线随之消失。
这种在激发光诱导下产生的光称为荧光,能发出荧光的物质称为荧光物质。
^rcitod Yit>rat)onaLl states (excited rotational states
not shown) A = pholonabsorplion F = fluorescence (emission) P = phosphorescence S = singlet state T = triplet state ic = internal conversion
ISC = intersyst^m crossing
electronic ground state 荧光的亚布隆斯基图 分子的吸收光谱和产生荧光的机制:
当物质分子吸收某些特征频率的光子以后, 可由基态跃迁至第一或第二电子 激发态中各个不同振动能级和各个不同转动能级,如图
1中的a 和b 。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无辐射弛豫(例如,
与其它分子碰撞过程中消耗能量,或者,对分子组织而言,诱发光化反应而消耗能量等)降落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 最低振动能级,如图1中c 。
然后再由这个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弛豫的形式跃迁到基态中各个不同的振动能级,发 出分子荧光。
然后再无辐射弛豫至基态中最低振动能级。
s 231 IC
具有与所照射的光线相同的频率,这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②吸收了与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量之后的物质分子,
必须具有高的荧光效率。
许多吸光物质并不产生荧光,主要是因为它们将所吸收能量消耗于与溶剂分子或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中,还可能消耗于一次光化学反应中,因而无法发射荧光,即荧光效率很低。
由荧光的发光原理可知,分子荧光光谱与激发光源的波长无关,只与荧光物质本身的能级结构有关,所以,可以根据荧光谱线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分析鉴别。
照射光越强,被激发到激发态的分子数越多,因而产生的荧光强度越强,测量时灵敏度越高。
一般由激光诱导荧光测量物质的特性比由一般光源诱导荧光所测的灵敏度提高2-10倍。
(2)生物组织自体荧光的产生在大多数组织成
分中,未染色和未使用荧光药物的组织即有某种程度的荧光,这称为自体荧光或固有荧光、原发荧光。
生物组织的自体荧光属于分子荧光。
在能量释放过程中,生物组织通过三种方式消耗能量:热消耗、荧光发射、在一个光化学反应中被利用。
在热消耗过程中,光线仅仅被吸收而无荧光产生;在光诱发的光化学反应表现为褪色。
所以,生物组织的自体荧光是与热消耗和光化学反应相互竞争的结果,哪一种情况的发生率高,则哪一种情况占主导地位。
生物大分子发射荧光的基本原理中,无辐射弛豫包括振动弛豫、内部能量转换和碰撞交换能量驰豫;辐射驰豫则有弹性散射和发射荧光两种方式。
因而自身的振动和与周边分子的相互作用,生物大分子的能级(基态和激发态)都被展宽,所以荧光光谱较宽。
实际上,探测器接收到的生物组织发出的自体荧光是激发光特性(功率、波长、激发光输出端的几何结构)、组
织内荧光物质的含量与特性、其它物质对荧光的吸收与散射特性、荧光接收端的几何与光学特性等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效果。
为什么要单独提到荧光,是因为我们会与荧光不期而遇,这在色彩管理中经常遇到。
因为为了使纸张或是布料看
上去更白而不是微微发黄,在制造过程中往往会添加荧光剂。
我们要注意这种现象。
主要有三方面:
1,测量仪器对颜色的感知,比如光度计或是数码相机的CCD,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超过人眼时;
2,光源的UV (紫外线)的比例超过日光时;
3,在实用的着色剂或是纸张布料,含有荧光剂,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会产生难以预知的色彩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