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楷书法作品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

《欧楷九成宫》姚孟起临本与李琪藏本对照字帖(上册)九成宫碑 - 简介九成宫碑(Stele in the Jiucheng Palace)是中国唐代著名碑刻。
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0.93米,厚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洵76岁书。
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
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
清初高氏重新装裱。
后归张明善所有。
文字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太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欧楷五言绝句书法作品

欧楷五言绝句书法作品
《欧阳楷五言绝句书法作品》,这件典藏级作品由著名书法家欧
阳楷手写创作而成,探讨圆法的抒情艺术。
作品形制为五行双行绝句,句式流畅,笔画圆润,苍劲有力,字形清晰,线条细腻,充满生气。
此篇诗篇即是欧阳楷对古代书法的深情思念和对书法的精妙之道的追求。
诗篇的内容主要记述书法之美及其抒情特色,并以“不期今夕见
此节”为结尾,以此表达满意之情。
整篇诗篇极具节奏感,且散发出
一股淡淡的情意,使人联想到古人执笔写字时一种令人难忘的心情。
此篇书法作品体现了欧阳楷对古典园林、对古典文化的认知和思考,以及对西湖温和祥和的深情怀念,并将这种怀念表现得刚毅有力,活泼大气,深情自然,又不失其精致传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最好的欧楷榜书字帖

最好的欧楷榜书字帖
欧楷榜书字帖是非常优秀的书法字帖之一。
其中,有些书法家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最好的欧楷榜书字帖。
以下是我个人认为比较优秀的欧楷榜书字帖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
1. 马王堆汉墓简牍:魏晋时期的简牍文书,包括了许多欧楷榜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书法宝典。
2.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以其精湛的欧楷榜书著称于世。
3. 邓石如《楷书谱》: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多种字体,其中欧楷榜书尤为出色。
4. 孙过庭《百度宣夜场图》:是唐代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楷书书法卓然有序,与欧楷榜书不相上下。
5. 顾恺之《玄秘塔碑》:是中唐时期的碑刻,其欧楷榜书字体规范、笔画流畅,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都是优秀的欧楷榜书字帖,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可以供书法爱好者们进行研究和学习。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一、《九成宫醴泉铭》简介《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
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
贞观六年四月,刻成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徵所撰,碑文总共有二十四行,每行有四十九个字,碑额是由阳文篆的“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字。
存于陕西麟游。
留于后世的以宋拓为最多,最早的是明朝驸马李琪收藏的北宋拓本,保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晚年做成《九成宫醴泉铭》,全碑在书写过程中浑厚沉劲,意态饱满。
写撇、捺多以圆笔为主,让字看起来体态圆融又存流畅之感 . 写弯钩多以转法为主,曲圆较长,能够有力地将全字支撑起来。
所有这些表现了欧阳询想要把隶书溶于楷书的特点。
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白疏朗,结体化长为方,点画比较淳厚,用笔稳健含蓄。
原碑立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修复隋文帝的仁寿宫,将它改名为九成宫。
第二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在游览到宫中台观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一个清泉在那里。
太宗帝欣喜若狂,随即下令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而立一石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文记载了醴泉是怎样来的。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分析(一)风格构成的承前启后《九成宫醴泉铭》在初唐时期是楷书史上一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田英章欧楷《观史知今》万寿居士学习讲解完整版

《学书笔记》“观史知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可识春秋”解析作者:李贵元前言观史知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可识春秋。
这是田英章老师为书法面授班学生写的示范作品。
这16个字,持续学习了5个月,每周一次课,一次2小时,这2小时临写1-2个字,田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进度分别指导,从笔画到结体,一字一字过关,不时亲笔示范,甚至手把手地写,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老师是如何写的,直至学生基本掌握字的写法,然后回家自己临习巩固,下次课前交上作业,田老师再行批点。
此对联是田老师作的,很实用,社会认可和认知度较高。
田老师首选此联进行教学,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希望学生们学有所用、学能致用。
根据我临习过程的切身体会,认为对练习笔法也非常有促进,因为它包括了几个比较难写的笔画:竖弯钩(右弯钩)、竖钩、戈钩、仰钩、直捺,当然也包括了其他主要笔画:左点、右点、长横、长竖、长撇、竖撇、平捺、反捺等等,可谓笔法丰富。
田老师无意为之,却是无心栽花花满园。
所以我极力向初学者推荐。
补充声明:有谬误之处,肯定是我记错,或理解错误,或纯属个人臆造,请予指正。
临习前,先来几条田老师语录:跟我学,要放弃自我。
允许写不好,但不允许不好好写。
看一笔写一笔,最多两笔。
宁精勿滥,按错误写法写得越多,只会巩固错误。
原作品打上格,每格约七公分见方《学书笔记》1.观“观”为左右结构,笔画又多,笔画相对细些不要写宽了。
诸横抗肩较大。
草头要小,笔顺:竖-横-横-竖。
第一笔起笔为抖笔,但忌滥用。
俩“口”有距离,第一“口”靠左些。
“隹”往上靠,撇从俩口间起笔,撇头不要大,左竖与撇的连接与普通单人旁有别,是直插在撇里,竖细、直、长而左斜,点是小撇点,四横较短,长短有别,间距相等,前三横与左竖虚接,第四横实接(从竖里起笔),右竖比左竖粗,从点下起笔,靠诸横的右端。
写完后左竖下端露出较长的一段。
“见”里边的第一、二横应分别在“隹”第一、二横的延长线上,横折往里走成凹坎后写竖,撇细而往“隹”下方向走,竖弯钩伸展。
形容欧阳询书法

欧阳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形容欧阳询的书法:
1. 严谨工整:欧阳询的字迹结构严谨,笔画工整,一丝不苟,体现了他的精细和耐心。
2. 平正峭劲:他的字形平正,线条峭劲有力,给人以稳重而刚健的美感。
3. 分间布白:欧阳询的书法注重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布局,分间布白均匀,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和谐统一。
4. 中宫紧密:在构字上,他强调中心部分的紧密,使得字形更加稳固。
5. 主笔伸长:他的作品中,主要的笔画常常伸长,增强了作品的动态感和气势。
6. 疏密有致:欧阳询的书法在疏密安排上非常讲究,既有密集的部分,也有宽松的空间,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
7. 四面俱备,八面玲珑:形容他的书法结构完整,每个角度都处理得十分精细,无懈可击。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如《九成宫醴泉铭》等,至今仍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和模仿,其影响力贯穿于整个书法艺术史。
最险的欧体,《皇甫诞碑》清末高清拓本

最险的欧体,《皇甫诞碑》清末高清拓本曾因长相受尽讥笑,却因书法才华平步青云欧阳询,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长相不帅,却运气极好,在隋末唐初兵荒马乱的时节,九死一生,最终也因书法造诣受到李世民的青睐,官至太子率更令,所以也称为“欧阳率更”。
欧阳询据《大唐新语》记载,皇帝李世民在一次宴会上让大家互相嘲笑,坐在欧阳询旁边的长孙无忌就嘲讽道:耸髆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也就是说欧阳询瘦弱的长相跟一个猕猴一样。
欧体险绝,唐人第一。
翰墨之冠,清和秀健欧阳询自小聪慧,痴迷书法,他所创作的欧体,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
也因法度严谨,笔力险峻,无人能敌,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在七十五岁时的作品,是欧体的代表作品。
《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也评论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内容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情。
此碑书法用笔慎重严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
最险的欧体《皇甫诞碑》,清末高清拓本明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
”《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据传是欧阳询在隋朝时的作品,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
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碑林,28行,行59字,可以说是青年版“欧体”,这个时候的欧体结体严谨险绝,备受后人青睐,初学者若从此碑入手,可以更好的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对于学习唐楷定会助益良多。
宋朝拓本,更接近原作,但坏字较多从欧阳询《皇甫诞碑》拓文也可以看出,欧阳询的手书虽然也追求笔画的平正,但绝对不是僵直,欧阳询的圆润之风也许只是被刀锋给刮掉了而矣!。
欧阳询楷书作品欣赏《兰亭记》

欧阳询楷书作品欣赏《兰亭记》展开全文《硬笔书法作品》钢笔字帖精选当代人学书法的人数是历代所不能比的,在古代只有一些书香门第,能够读得起书的人才有条件练习书法,这类人不足一成,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识字尚且困难,书法更是离他们比较远。
所以关于书法的技巧方法以及一些名家碑帖,往往在少数文人手中流传,这也是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谈到的书法谱序中的人物。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到了今天,每个人都可以练习书法,但是在没有名家指点的情况下,很多人练习走了弯路。
当代很多人由于受到了田蕴章和田英章两位先生影响,学习欧楷者很多,这使得欧体楷书成为了当下很热门的字体。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法险绝峭拔,被誉为“楷书的极则”,学习欧体楷书从欧阳询的楷书入门,是没有问题的。
学习欧楷要对于欧体楷书的碑刻作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欧阳询的楷书没有墨迹流传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他平生的楷书碑刻作品很多,早年时候欧阳询写下了险绝峭拔的《皇甫君碑》,这件作品点画瘦劲,笔力劲挺,是典型的北朝风貌,同时在笔法上又融入了南朝的风韵,是隋碑当中的一件“神品”。
74岁的欧阳询奉敕写下了著名的《九成宫碑》,《九成宫碑》固然极好,但是其险绝之势蕴含在平正当中,对于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初学者学习这件作品颇有难度。
次年欧阳询写下了《化度寺碑》,此碑在后世影响力极大,成为众多欧楷练习者入门的佳作。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晚年的欧阳询又写下了《虞恭公碑》、《李誉墓志》等等作品。
我们今天介绍一件冷门的欧阳询作品,此作叫做《兰亭记》!欧阳询写的这件楷书《兰亭记》,是近年来才被世人挖掘的一件作品,此作在笔画上颇有挺拔秀逸的风貌,在结体上也尽显险绝风貌。
此作在1984年的时候,被收录进了《中国书法大辞典》。
3年之后,田蕴章先生见到了此作的原石,在对原石进行反复地推敲与考证之后,田蕴章先生认为此作应为欧阳询亲笔之作,传至今日,殊为难得!欧阳询楷书《兰亭记》欧阳询的这件《兰亭记》,在用笔上尚未摆脱北朝碑学的风貌,整体的气息没有以上诸碑的平和韵致,所以此作若是欧阳询亲笔所书的话,应该是其早年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欧楷书法作品
欧楷书法作品欣赏:
欧楷书法作品1
欧楷书法作品2
欧楷书法作品3
欧阳询的作品风格:
欧阳询是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
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
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