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概述

1.运动(移动)的类型:①平移运动(transl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在水平面上,肢体任何部位运动的距离相同。)②旋转运动(rot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围绕固定轴(旋转轴心)在弯曲的轨道上活动,越靠近圆心的部位移动距离越小,同一部位在不同角度时与圆心距离相同。)

2.力臂与阻力臂的分析

3.组织修复过程与特点:

(1)炎症反应期(inflammation phase):特点为出血逐渐停止,局部红、肿、热、痛(特点:夜间痛、静息痛、持续性疼痛)等炎性表现明显,组织修复开始启动,局部抗机械应力能力差。吸烟、高血压和过多负荷是不利因素。

(2)组织机化期(proliferation phase):特点为炎症反应减少,已有组织初步愈合,强度仅为正常组织的20~30%,抗机械应力仍弱,因此不能介入力量训练。而且过多的乳酸易引起局部纤维组织错构,不利于组织愈合。

(3)功能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特点是组织有较好的恢复,强度可达60%左右,适度的应力有助于组织的功能重塑,可介入所有康复内容。

4.过度炎症(定义、表现、评定标准)

定义:

表现:

评定标准:①温度过高(双侧对比>2°;或身体负荷后双侧对比>1°);

②持续性疼痛、休息状态下或者夜间疼痛症状没有减轻。

炎症性疼痛特点: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及夜间痛;

机械性疼痛:活动开始、过程中或者活动后出现疼痛

5.人体常见组织机化时间:①肌肉3周②韧带3-6周③纤维环3-6周④肌腱6-10周⑤半月板约10周⑥骨软骨约12周(故损伤后较难恢复)

6.生物适应原理:

(1)SAID原则:人体会对所施加的负荷产生特定的适应性。

(2)Davis原则:软组织会沿着施加刺激的作用力线产生反应。

(3)Wolf原则:骨组织会随着其承载的压力而发生改变。骨骼在需要处多生长,在不需要处多吸收。

肩关节

1.肩复合体:①盂肱关节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峰肱骨关节(肩峰下间隙)

⑤肩胛胸壁关节(⑥第一胸肋关节⑦第一横肋关节)

各个关节评估均按照视触动量进行,但关节不同具体的评估内容不同

2.肩关节评估:

(1)视诊:①姿势(有无头前倾)

②肱骨位置(正常者鹰嘴为中立位—朝向正后方;异常者朝外—外旋肌弱)

③锁骨位置(上斜方肌紧张、短缩—锁骨外侧向上倾斜)

④肩胛骨位置(是否双侧对称;内侧缘是否与脊柱平行;是否有畸形—如

翼状肩胛,因前锯肌无力,或胸长神经损伤导致无法支配

前锯肌)

⑤其他(是否有肌肉短缩、皮肤红肿等)

(2)触诊:皮温、肌肉张力的变化、以及各个骨性标志点、肩袖肌群起止点有无压痛。(3)疼痛:包括疼痛程度(VAS)、性质、范围、影响因素等。

(4)ROM/灵活性:①主动运动活动度(健患侧对比);②被动运动活动度。

(5)肌力:测定方法主要是MMT,此外还有Micro-Fet、等速肌力测试。

(6)稳定性:1)深感觉检查(位置重置;运动觉;震动觉)

2)关节囊紧张度检查:

①肩关节前侧关节囊中束:患者立位,在肩胛位外展40°,屈肘90°,被动外旋肩关

节。

②肩关节前侧关节囊下束:患者立位,在肩胛位外展90°,屈肘90°,被动外旋肩关

节。

③后侧关节囊的上束及中束:在肩胛位外展30°,被动内旋。

④后侧关节囊下束:在肩胛位外展60°,被动内旋。

⑤整个后侧关节囊:在肩胛位外展90°,被动内旋。

3)综合稳定功能(Y-test)

(7)理学检查:疼痛弧;Neer’s征;Yocum-test 等。

·Y-test评分标准:

上肢:①左右差异<5%;②综合得分84-90%(三个方向距离总和/3倍上肢长度(C7-中指尖距离))。

下肢:①双侧对比小于5%;②综合得分大于95%(3个方向摆动脚所达到的距离总和除以3倍单腿长度)

肩关节MMT:

①冈下肌,小圆肌:患者站立,上臂置于体侧,屈肘90°,前臂旋前位。肩外旋抗阻。

②冈上肌:患者站立,上臂外展90°,水平前伸30°(肩胛位,scapular plane ),

拇指向上。肩外展抗阻。(Ful can test positon)

③肩胛下肌:肩后伸,旋内,屈肘(即将手背放到腰部)。向后侧抗阻。(Lift-of test )

④前锯肌:上臂在肩胛位外展至145°。向上抗阻。

⑤斜方肌下束:俯卧位,上臂外展90°,外旋90°,屈肘90°,肩关节水平后伸抗

阻。

⑥斜方肌中束:俯卧位,肩外展90°,肘伸直,前臂旋前位(拇指向下),水平后伸抗

阻。

⑦斜方肌上束:俯卧位,将手放在同侧髂后上棘处。嘱肘上抬抗阻。

⑧背阔肌:前臂外展约30°,前臂中立位后伸抗阻。

⑨菱形肌:俯卧位,肩胛骨内收抗阻°

⑩胸大肌:双臂侧平举抗阻内收;双手合十用力。

?三角肌前束:前屈90°抗阻。

?三角肌中束:外展45°抗阻。

?三角肌后束:屈肘位后伸抗阻。

?肱二头肌:屈肘抗阻。

3.肩关节运动介入:-----每个关节在三个方面各举1~2个实际训练方法

(1)ROM/灵活性:①增大盂肱关节ROM---手杖运动、擦窗、擦桌子或在桌面上滚球、钟摆运动(肿胀不适用,急性期之后加负重);②肩周肌肉的自我或被动牵伸;③肩部关节松动术。

(2)N-M控制,力量:①N-M控制---多角度肌肉定位收缩—活化肩周肌肉,在肩关节屈曲或上举不同的情况下进行;②力量训练---肩周肌肉的等长运动;动态肌力训练:肩胛下压练习—下斜方肌,弹力带抗阻肩外旋—冈下肌、小圆肌,哑铃侧平举或肩胛平面上举—三角肌、冈上肌。

(3)稳定性(本体感觉):①静态稳定性训练---仰卧肩前屈90°位静力性对抗各个方向的阻力,站立位双手撑墙(进阶在手与墙面之间放一个球),平板支撑(肘支撑-手支撑-平衡软垫上支撑)。

·稳定结构分为静态稳定结构(关节囊、韧带、、筋膜、骨骼)、动态稳定结构(肌肉)

4.肩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又称旋转肌袖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以及肩袖肌腱炎等,是指肩峰下滑囊、肩袖肌腱等组织受到肩峰和肱骨大结节等结构的挤压产生的创伤性炎症。

5.肩撞击综合征分期及治疗方法:

(1)炎症反应期:----如有发炎,治疗首要目标是控制疼痛

①控制炎症促进修复:如冰敷等;

②控制疼痛并维持关节完整性:如无负重下钟摆运动;

③维持软组织完整性及活动度:无痛范围内被动或主动助力式关节活动技术;多角度肌肉定位收缩;

④发展相关区域的支持:修正错误姿势(如头前倾等);肩关节绑带或肩胛贴扎;对着镜子做动作;发展相邻关节(肘关节)的功能;

⑤患者教育。

(2)组织机化期:

①横向纤维按摩;

②动态关节松动术:主动上举时向后外侧滑动,尽量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逐渐增加阻力;

③发展肌肉稳定性及肌耐力:多角度静力性维持;手摇式功率自行车。

(3)功能重塑期:

①增加肌耐力:15-20RM;

②肌力训练:中等负荷;

③稳定性进阶训练:加入不稳定平面或增加负重等。

肘关节

1.肘关节评估:

(1)视诊:

①形态有无异常或畸形:自然立位姿势下,肘关节呈“自然位”或“休息位”,鹰嘴朝向正后方;肘关节半脱位或髁上骨折---肘后方/侧方突出畸形伴明显肿胀;肱骨外上髁骨折、桡骨头(颈)骨折、肘外侧软组织损伤---肘外侧明显肿胀;肘内侧软组织损伤、内

上髁撕脱伤---肘内侧肿胀、皮下瘀斑。

·肘后三角(Huter’s Triangle)的关系:屈肘90°,鹰嘴在下,与肱骨内、外上髁构成一等腰三角形。

Huter直线:伸肘90°,鹰嘴与肱骨内、外上髁在一条直线上。

(2)触诊:对肘关节的骨性标志点进行触诊,检查有无异常位置或压痛点。

(3)ROM:主被动活动度,屈曲/伸展。

(4)肌力:MMT、Micro-Fet、等速肌力测试。

(5)理学检查:被动肘外翻试验、屈腕抗阻试验、Mill’s征等。

2.肘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PROM、CPM、A-AROM;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伸(增加柔韧性);关节松动。

(2)力量:肱二头肌---哑铃俯坐弯举,坐位,一手扶住同侧膝关节,另一手握哑铃将肘关节置于膝关节上方固定,并做屈肘动作;肱三头肌---坐姿哑铃臂屈伸,坐位,双手持哑铃上举至上臂与地面垂直,做肘关节的屈伸动作。

(3)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合并拉动或推动动作,如俯卧撑,坐位用双手将身体撑起。

3.肘关节脱位评估:

(1)视诊:肿胀;畸形---后脱位为“靴状畸形”,若局部过度肿胀,需考虑“筋膜腔室综合征”。

(2)触诊:

①前脱位:肘窝部隆起,可触及脱出的尺桡骨上端,肘后可触及肱骨下端;

②后脱位:肘窝前饱满,可触及肱骨下端,肘后空虚凹陷,鹰嘴后凸;

③韧带、肌腱是否出现撕裂伤;

④排除肩、腕损伤:有无对应的压痛点。

(3)ROM:后脱位---合并伸肘受限5°~15°(永久性障碍);脱位不伴随前臂旋前、旋后障碍。

(4)量:Huter三角,Huter直线。

(5)神经、血管检查:肘关节脱位常损伤到尺神经(牵拉导致一过性神经传导障碍)---检查方法为“捏指试验”,尺神经除支配小鱼际之外,还支配大鱼际当中的拇内收肌。血管—检查桡动脉

腕手部

1.腕手部评估:

(1)视诊:观察关节形态和皮肤,即有无肿胀和畸形。

(2)触诊:①压痛点---尺桡骨下端,近、远排腕骨等骨突部位;②肌肉。

(3)ROM:桡腕关节、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屈曲角度(MP+PIP+DIP)减伸展受限角度(MP+PIP+DIP))。(4)肌力:手的握力,拇指分别与其余各指的捏力,拇指与示、中指同时捏力(三指捏力),拇指与示指桡侧捏力(侧捏)。

(5)感觉测试:

(1)手指触觉、痛觉、温度觉、实体觉;

(2)两点辨别试验:正常两点区分试验距离—手指末节掌侧为2~3mm;中节为4~5mm;近节为5~6mm;----是神经修复后常用的检查方法,距离越小,越接近正常值范围,说

明该神经的感觉恢复越好

(3)Moberg拾物试验。

2.腕手部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屈肌肌腱滑动:伸直手--勾状拳--握拳;桌面姿势--直拳。

②伸肌肌腱滑动:握拳—勾状拳;握拳—桌面姿势。

③手内在肌(蚓状肌、骨间肌)和外在肌的牵拉。

(2)N-M控制、力量:

①腕关节肌力:抗阻屈、伸、尺偏、桡偏。

②手外在肌:双手四指并拢相扣,做反向用力的牵拉。

3.手的功能模式:力性抓握(power grip)、精确抓握(precision grasp)、对掌活动(thumb opposition)

手的13种基本形式:悬垂(suspension)、托举(hold)、触摸(touch)、推压(push and press)、击打(tap)、动态操作(manipulation)、球形掌握(ball grasp)、球形指尖握(ball pinch)、柱状抓握(cylindroids grasp)、勾拉(hook and pull)、二指尖捏(tip pinch)、多指尖捏(multiple-tip pinch)、侧捏(lateral pinch)

4.桡远骨折的分类:

(1)科雷斯(Colles)氏骨折:也称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范围内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暴力轻者,骨折嵌插无移位;暴力大者,骨折断端向背侧或背桡侧移位,表现为“银叉”畸形,严重时,断端可发生旋转。---发生体位为手臂旋前位手掌支撑

(2)史密斯(Smith)氏骨折:也称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远侧骨折端向掌侧移位,移位严重时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发生体位为手臂旋后位掌背支撑

(3)巴尔通(Barton)氏骨折:桡远掌侧缘和背侧缘骨折;骨折自桡骨远端关节面斜向前上方或后上方,常伴桡腕关节半脱位。---骨折线波及关节面

4.桡远骨折的评估内容:

(1)问诊:①病史(受伤史);②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影响因素)。

(2)视诊:①肿胀(部位、程度);②畸形。

(3)触诊:①皮温;②压痛点(骨折端、DRUJ、腕骨—手舟骨、月骨);③局部肌肉状态。

(4)ROM:①腕关节屈、伸、尺偏、桡偏;②前臂旋前、旋后;③手指(MP、PIP、DIP)。(5)肌力:①前臂及腕部力量---屈、伸、旋前、旋后;②手部力量---握力、捏力,

髋关节

1.髋关节评估内容: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影响因素。

(2)视诊:①形态(有无骨性畸形、肌肉萎缩);②皮肤状况(颜色)。

(3)触诊:皮温;肌肉触感;骨性标志(股骨头、大转子、坐骨结节等)。

(4)ROM:主、被动,比较双侧差异。

(5)肌力:MMT、Micro-Fet、等速肌力测试。

(6)理学检查:“4”字试验、梨状肌试验、伸膝抗阻试验。

(7)步态分析

(8)功能评估

2.髋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增加髋关节伸直:Thomas牵拉---膝关节伸直位牵拉髂腰肌,屈曲位牵拉股直肌;弓箭步牵拉。

②增加髋关节屈曲:仰卧屈髋屈膝环抱;手膝跪位活动骨盆。

③增加髋关节外展:仰卧屈髋腿靠墙分开利用自重进行牵拉。

(2)N-M控制、力量:

①发展髋外展肌力:仰卧位、侧卧位、站立位髋外展。

②发展髋内收肌力:侧卧位,上侧腿屈膝足踩在床面上,下侧腿内收直腿上抬。

③发展髋伸直肌力:手膝跪位后抬腿;臀桥;站立位抗阻后伸。

(3)稳定性(本体感觉)/平衡活动:

①重心转移:双脚分开站立,由前向后移、侧向移、斜向移。

②高踏步阻力行走:原地高踏步—行进中高踏步—加阻力行走。

③平衡进阶训练: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重心转移、抛接球等。

膝关节

1.膝关节稳定性测试:

(1)局部稳定性测试:主动直抬腿---阳性体征:正常关节伸展丧失>5°,人工关节伸展丧失>10°。

(2)深感觉测试:

①位置重置:睁眼、闭眼完成同一屈曲动作,两次测量角度差异<5°即为正常。

②运动觉

③震动觉

(3)反馈测试:

①单脚站立:睁眼30秒,闭眼15秒为正常。

②星状平衡(Y-test):双侧对比小于5%;综合得分大于95%(3个方向摆动脚所达到的距离总和除以3倍单腿长度)。

(4)前馈测试:

①Landing-test:评分标准:侧面---落地时膝关节屈曲>30°,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前脚掌着地;着地后各关节进一步屈曲;整体观动作流畅。正面---落地时无膝外翻,无脊柱侧屈,双足同时着地;着地后无膝关节进一步外翻,无足部旋转(内外八)。

·1点1分,总分10分;8-10分,无需专门的前馈训练;5-7分,前馈机制较好,但仍需适当训练;<5分,前馈薄弱。

②单/双脚跳:无摆臂。单脚跳远度—男性为80-90%的身高,女性为70-80%的身高;双脚跳远度---男性为90-100%的身高,女性为80-90%的身高。

(5)理学检查:①MCL/LCL—外翻/内翻应力试验;②ACL/PCL---前/后抽屉试验;③半月板---回旋挤压试验,挤压研磨试验;④髌股关节---磨髌试验,压髌股四头肌收缩试验,伸膝抗阻试验。

2.膝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增加膝关节伸直:a.PNF技术--仰卧位,下肢伸直,握住踝关节近端,施加阻力对抗膝关节屈曲的等长收缩,被动(或主动)将膝关节伸展到终末角度。

b. 俯卧位,双脚垂出床面,髌骨上方放置一卷毛巾,将沙袋置于踝关节。

②增加膝关节屈曲:a. 仰卧位,臀部靠近墙面,下肢伸直置于墙面,缓慢屈曲活动受限侧膝关节,直到出现轻微被牵拉感,停留往复。

b. 站立位,受限侧下肢置于阶梯上,远端固定同时身体前倾,屈曲膝关节到受限范围,然后以缓慢节律性的前后摇动或停留。

(2)N-M控制,力量:

①股四头肌:a. 定位收缩--长坐位,足根着地,膝关节微屈,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导致髌骨的近端滑动,持续10s,重复。

b. 直腿下降--仰卧位,若股四头肌无力不能完成直抬腿,可将下肢被动置于直抬腿90°(或可达到的最大范围),然后嘱患者缓慢放下,同时保持膝关节伸直。

c. 深蹲—闭链运动。

②腘绳肌:a. 定位收缩--坐位,腘窝处夹毛巾卷,等长收缩腘绳肌,足跟和缓地推压治疗床边缘。

b.站立或俯卧位勾腿---开链运动。

c.闭链运动---仰卧位,足跟不离地屈髋屈膝至臀桥位置。

d.离心训练

(3)稳定性(本体感觉)/平衡活动:

①平衡杆中部分承重与重量转移→完全承重。

②抵抗变换阻力的稳定性运动。

③原地踏阶及踏步。

④伴随手部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不同动作保持平衡。

⑤行走:不同方向的行走、对抗阻力行走、在不平地面上行走。

踝关节

1.踝关节评估:①疼痛;②ROM;③肌力;④稳定;⑤理学检查(韧带、肌腱、神经)

2.踝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增加踝关节背伸:a长坐姿或两膝关节微屈,用毛巾环扣前足,拉其背伸。

b坐姿,两足轻放于地面,嘱患者足部向后滑动,同时保持足跟始终贴于地面。

c站于楔形板上,持续被动牵拉。

d站立,前足在台阶外缘,脚跟在外缘后,嘱患者将脚跟沿外缘后方缓下降(垂跟)。

②增加内、外翻:a长坐,毛巾环扣于足下,嘱患者拉毛巾内侧使足部内翻。

b或拉毛巾外侧致足外翻。

(2)N-M控制,力量:

①动态N-M肌肉控制:a长坐姿或膝关节微屈,双足腾空,用脚趾在空中划出字母,始终保持动作发生在踝关节。

b用脚趾拾起小物品。c坐姿,双足或是患足在滚板或平衡板上,嘱患者执行踝关节及足部有控制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

②肌力训练:抗阻跖屈、背伸、内翻、外翻、旋前、旋后等。

(3)稳定性(本体感觉)/平衡活动:

①稳定运动:a站立位,在患者骨盆施加各个方向的动作阻力,同时嘱其维持稳定。

b 患者双手抓木棍或拐杖,在木棍上给予各个方向上不同强度与速度的阻力,并嘱患者维持稳定。

②阻力式行走

③平衡活动:在不稳定平面上保持平衡,双脚—单脚—干扰动作—头眼的转动。

3.踝扭伤分级:

Ⅰ级:指距腓前韧带扭伤;

Ⅱ级:指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部分撕裂;

Ⅲ级:指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断裂,还时常伴随胫腓前韧带损伤。

4.跟腱断裂的部位主要为腱止点(跟骨结节)上方2-6cm处

骨性关节炎

1.骨关节炎(OA):是指由于增龄老化、炎症、感染、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变性或破坏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病。又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2.膝OA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

④中老年患者(≥40岁);

⑤晨僵≤30min;

⑥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即可诊断膝OA

3. OA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髋关节疼痛;

②血细胞沉降率≤20mm/h;

③髋X线片示骨赘形成,髋臼缘增生;

④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变窄。

·满足①+②+③或①+③+④即可诊断髋OA

4.骨关节炎常见的功能障碍:

(1)关节疼痛、受限及结构问题:

①关节疼痛及压痛:常为首发症状,早期表现为轻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晚期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局部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②关节僵硬:多发于晨起或关节长时间处于静息状态,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不超过30min。

③关节肿大:手部关节肿大明显,部分膝关节有骨赘形成或关节积液时也会出现关节肿

大。

④骨摩擦音(感):见于病程较长者,由于关节软骨被破坏,关节面不平,甚至有游离体的出现,关节活动时产生骨摩擦音(感)。

⑤关节无力、活动障碍:晚期出现,由于关节疼痛、活动度下降、软组织挛缩等导致关节无力,行走时软腿或关节绞锁,不能完全伸直。

(2)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

(3)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如膝OA影响步行、转移等日常活动。

(4)生活质量下降和心理障碍

5.关节置换的适应证:适用于经规范药物和康复处理后仍持续疼痛,受累关节运动功能丧失者。如OA患者常需要关节置换,常用于髋、膝和掌指关节。

6.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摆放:仰卧位,下肢呈外展、中立位

7.手术固定方式:

(1)骨髓泥固定:适用于老年人以及合并骨质疏松者;

(2)非骨髓泥固定:多用于年龄<60岁,较活跃,骨质较佳的患者;

(3)混合元件固定

8.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训练:

(1)术后6周内限制髋关节活动范围:屈曲<90°,旋转<45°。

(2)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并发症:踝泵,持续深呼吸运动。

(3)患者教育(防止髋关节脱位):限制髋关节活动范围;不翘脚;坐位时膝关节低于髋关节;使用垫高的马桶座椅;上下楼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

脊柱

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血管等周围软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又可称为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2.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

(1)定义:颈椎病是指由于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颈部软组织痉挛或损伤等,导致颈部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2)分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会有病例

脊髓损伤

1.脊髓形态: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长度:成人到L1椎体下缘,其下为马尾神经。

2.脊神经分支及支配:----思维导图

3.脊髓损伤平面:是指保留身体两侧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水平。

4.运动平面:是指关键肌肌力≥3级,且损伤平面以上关键肌肌力≥4级的最低脊髓节段。

5.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均正常的最低脊髓节段。

6.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全部收到挫伤,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与运动完全消失。

7.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是指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骶段(S4-5)仍保留部分感觉和(或)运动功能。即肛门黏膜和肛周存在部分感觉,和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可收缩。

8.脊髓震荡(spinal concussion):是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仍可存在,伤后数分钟或数小时脊髓功能即完全恢复,无明显病理变化。可见于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见于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

9.脊髓休克(spinal shock):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包括躯体和内脏的感觉、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反射)完全消失,但并不意味是完全性损伤。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

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特殊类型:

(1)中央束综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即脊髓中央部位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肢神经受累和功能障碍重于下肢,有可能恢复步行,但上肢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2)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即脊髓一侧受损,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丧失,对侧痛温觉消失。

(3)前束综合征(anterior cord syndrome):即脊髓前部受损,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4)后束综合征(posterior cord syndrome):即脊髓后部受损,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功能和痛温觉存在。

最新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得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动能的学科。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m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他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点、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造成的阻力。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梅脱:能量代谢当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又称速度杠杆。 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达到的最大MET值。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或者,心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稳定角:是中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转动惯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静止的物体或相对与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 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Gou软骨:是幼年时期位于骨干gou端处的软骨,参与骨的生长。成年后。Gou软骨板骨化后遗留成骨垢线,骨的生长也随之停止。 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平行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一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gou,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细胞构成 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或紧紧包靠在临近成骨细胞上。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破骨细胞: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um,含有2—50个核。 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骨钙化:主要指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骨强度: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分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 拉伸载荷:股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载荷。 骨的各向异性:骨的结构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形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应力性骨折:指骨长期承受反复负荷后发 生微损伤而逐渐形成的骨折。他是由于损 伤的不断积聚,超过机体修复能力,继而 产生的骨折。 股外表再造:骨外表形状的改变称为外表 再造,是骨适应其承载而做出的适应性变 化,可以表现为骨最优化的形状。 1运动学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 下两部分),额妆面(与身体前或后平行 的面,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与身 体侧面平行的面,分为左右两部分)。每 两个面交出的面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 (与地面平行且与额妆面平行的轴)、纵 轴(额妆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上下贯 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 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前后 贯穿人体) 2何谓骨的载荷和骨的应力?骨应力常有 哪几种?对骨有何生理意义?作用在骨 表面的各种外力,即骨的载荷。当外力作 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力以 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应力的大 小等于作用于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 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即牛顿/平方 米。骨的应力根据作用于骨的力不同而不 同,常见的应力由压应力、拉应力及剪切 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 收中起调节作用,应力不足会使骨萎缩, 应力过大也会使骨萎缩。因此,对于骨来 说,存在一个最佳的应力范围 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 量来表示。 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 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 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 疲劳的水平。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 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 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 机,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机。 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 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 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 运动单位。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 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 面。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 的能力。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 抗肌。 神经适应:由运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适应 性变化称为神经适应。 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 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简述肌的功能。 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和产热。 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 率。 牵拉—缩短周期的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 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 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 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贮存,即有 效增加弹性势能,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 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做功更强,也更为有 效。 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 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 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 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 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 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 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简述长期运动训练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 *糖原: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的适应性改变 是肌静息糖原含量增加。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多回合的力量 练习可使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储备降 低,这种急性的代谢反应为增加高能磷酸 化合物储备能力提供适应性刺激,长期的 适应性结果则表现为肌静息磷酸盐水平 提高。 *脂质:肌脂质含量无显著不同,即对运 动刺激呈惰性表现。 *肌红蛋白:肌中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起 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慢肌纤维通常比快肌 纤维含有更多的肌红蛋白,但耐力训练不 能促进人体肌中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力 量训练后肌纤维体积虽然增大,但肌中肌 红蛋白含量却相应降低,以适应氧化酶含 量降低的肌环境。 简述运动控制理论和运动控制方式。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 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 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 效的功能活动。”运动控制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式。 (1)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形式固定、 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 控制完成。(2)模式化运动:模式化运动 有固定的运动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 动,受意识控制。主观意识主要控制运动 的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控制器调 控。(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 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运动,需通过 运动学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 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简述腰背肌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肌对脊柱具有保护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节功能, 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相关功能 肌群主要是腰肌和背肌。背肌主要包括浅 层的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腰肌主要包 括腰方肌和腰大肌,此外间接作用于腰脊 部脊柱的肌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肱二头肌、半腱肌及半 膜肌等。这些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实现脊 柱对身体的支撑,负重、减震、保护和运 动等功能。 简述肌功能障碍的原因。 1.运动损伤 2.疼痛 3.中枢神经损伤 4.外周神经的损伤 简述肌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机制。 肌电刺激后肌的收缩性能增强,呈现显著 的力量增益,肌电刺激作用主要原理如 下: *肌对电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肌电刺激对 肌收缩力的影响受神经因素影响,遵循负 荷大小原则,依此原则肌产生与之适应的 兴奋激发与力量变化,并随负荷的增大, 产生更大的适应性反应。 *激发运动神经元,动员运动单位。 肌电刺激不是直接兴奋肌,而是刺激电流 沿着肌内较易兴奋的神经末梢传导。通过 激发较大运动神经元,动员更多的运动单 位,使肌纤维产生与之适应的反应,肌的 收缩性能增强。 *增强氧化酶和糖原,提高肌耐力。 长时间、低频率的肌电刺激能够引起低等 哺乳动物快肌纤维氧化酶和糖原合成酶 的显著增加,使快肌纤维的退化和萎缩, 并向慢肌纤维的转变;而对慢肌纤维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含量增加。这有利于 提高肌耐力,增强运动个体抗疲劳的能 力。 简述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及其平衡 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 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 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 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运动模式是通 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 衡。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 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 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当身体重心达到 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 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以建立反应性平衡。 简述肌组织过度应变与损伤特征。 *肌纤维组织应变与肌运动和关节活动有 关。 *肌—腱连接对应变引起的损伤特别敏 感,并可导致肌—腱连接的生物形态学和 生物化学改变。 *疲劳性的运动中易出现肌应变性损伤。 *强大应力与应力变化易导致肌损伤。 肌腱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 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以扁宽的腱 膜牢固的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肱骨外科 颈,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 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网球肘:又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上 髁炎、是前臂伸腕肌群的起点部反复受到 牵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 病。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 以内的骨折,常伴有远侧骨折端向背侧倾 斜,前倾角度减少或呈负角,典型者伤手 呈银叉畸形。 Dugas征:即搭肩实验阳性正常人肘部贴 近胸部时,手掌可触到健侧肩膀。有肩关 节脱位时患侧上肢屈肘,肘部贴近胸壁 时,手掌不能摸到肩峰,若以手掌触摸肩 峰时,则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是为阳性。 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重要的诊断 方法之一,指叩击神经损伤或神经损害的 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 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 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Phalen实验:两臂平举,肘区60度,腕 关节极度掌屈1分钟,患手桡侧手指即可 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鼻烟窝:其近侧为桡骨茎突,桡侧界为拇 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 腱,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 动脉通过。 鱼际:由四块运动拇指的肌肉组成,各肌 主要起自屈肌支持带,作用于肌肉的名称 相同。除拇短屈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 重支配,拇收肌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余两 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这群肌肉可以使拇 指屈曲、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 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的连线为 股四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 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 角为Q角。 半月板:股骨和胫骨间左右各一块软骨衬 垫,即半月板 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 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 其腱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 足 足弓:由7块跗骨、5块跖骨及其关节、 韧带、腱膜组成的向足背突出的弓形骨骼 结构 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 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 期大部分时间是单足支撑 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 步再到落地之间的时间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 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 期。 简述肩肱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 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地大于关 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 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 活的关节。关节盂为一上窄下宽的长圆形 凹面,向前下外倾斜,盂面上被覆一层中 心薄、边缘厚的玻璃样软骨,盂缘被纤维 软骨环即关节盂唇所围绕。关节盂唇加深 关节盂凹,有保持关节稳定的功能。 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 倾斜,仅以部分的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 故极不稳定。肱骨大结节朝向外侧,构成 结节间沟的外壁,小结节朝向前侧,成为 结节间沟的内壁。肱二头肌的长健经过结 节间沟,并随着关节活动而上下滑行。 肩关节的主要韧带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 和喙肱韧带 肩部关节的运动比较复杂,各关节既有单 独运动,又有相互间的协同运动,有内收、 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等运动,以 及由这些运动综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简述肩关节运动的主要肌 上提: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 下降:斜方肌下部、胸小肌、锁骨下肌(补 充)背阔肌、胸大肌 内收: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外展:前锯肌、胸小肌(补充)胸大肌 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补) 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补) 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补)肱=头肌 长头(外旋位)、脓三肌长头(内旋位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补)三 角肌后部 外旋:冈下肌、小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 肌、(补)三角肌前部 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 合运动。 简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 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 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 成,属滑车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 动。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 成,是球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回旋 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 收运动不能进行。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的桡切迹构成,为圆柱形关节,只能作旋 内、旋外运动。 有关韧带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 骨环状韧带等。 主要运动形式有屈伸、其次是桡尺近侧关 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完成前臂的 旋内、旋外运动。 精品文档

运动康复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运动康复学专业综合考试 大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运动康复学专业综合 《运动解剖学》:细胞和细胞间质、组织、运动系统总论、运动系统各论、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 《康复评定学》:康复评定学的基本概念、内容、人体形态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反射发育评定、肌力的评定、关节活动度的评定、肌张力评定、感觉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神经电生理检查、步态分析、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定、截瘫及四肢瘫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环境评定 《运动疗法学》:关节活动技术、体位转移技术、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疗法、平衡与协调训练、步行功能训练、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本体神经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强 (一)绪论 1.人体的基本构成 2.常用解剖学术语 (二)细胞和细胞间质 1.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细胞间质 (三)组织 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组织 4.神经组织 (四)运动系统总论 1.骨的分类、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发生和发育、影响骨生长的因素、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骨的功能、体育锻炼对骨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骨连结 3.骨骼肌分类和命名、构造、工作术语、物理特性、影响肌力的解剖学因素、骨骼肌的配布规律、确定骨骼肌功能的方法、体育运动对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五)运动系统总论 1.头:颅骨、颅骨的连结、头颈肌的结构与功能 2.躯干:脊柱、胸廓、胸腔的结构与功能 3.上肢:上肢带、肩关节、肘关节和桡尺关节、手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4.下肢:骨盆、髋关节、膝关节、小腿骨的连结、足关节、足弓的结构与功能 5.体表标志与定位

人体运动学重点95240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就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就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与 研究人体与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与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就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 间一定位置,就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瞧作就是一个多刚体系统。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与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与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 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与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 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与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 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就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就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就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就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 面上的运动。 (4)其她: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与阻力点中间,如天平与跷跷板等。主要作 用就是传递动力与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人体运动学

1.平衡稳定性:反映了物体维持原有状态和抵抗倾倒的能力。 2.制动:指人体局部或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 3.应力:所考察的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4.应变:对于构件任一点的变形(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形变),只有线变形和角变形两种基本变形,分别由线应变和角应变来度量。 5.黏弹性材料的特点: ①蠕变:若令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蠕变。 ②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将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松弛。 ③滞后:对物体作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5.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与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冠状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与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与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6.人体运动链:三个或三个以上环节通过关节相连,组成运动链,分为开链和闭链。

7.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呼吸运动、体液流动、肌骨系统运动、消化系统运动、还有额面运动等。 8.人体能量代谢分为三大功能系统,即: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9.能量代谢当量(梅脱):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单位为ml/(kg*min),1MET=3.5ml/(kg*min) 10.靶心率(THR):指在运动时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 11.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这种结构又被称为哈佛氏系统。 12.骨重建:在成人期,骨生长停止,但骨的形成和吸收仍在继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称为骨重建。 13.骨构建或称骨塑形:在人的生长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呈线性增长,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松质更密集,这一过程称为骨构建或称骨塑形。 14.骨重建过程分为5期:第一期:休止期或静止期。第二期:激活期。第三期:吸收期。第四期:转换期。第五期:形成期。 15.骨重建单位(BRU):一个骨重建所形成的结构为一个骨重建单位(BRU)。 16.以长骨为例,骨骼的血液供应来自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方面:滋养动脉、骨端、

康复治疗士大纲

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循环系统:定义、主要机能、心脏活动、心输出量与心肌收缩力、心率得影响、血压得形成、动脉血压及静脉血压、影响血压得因素、 呼吸系统:肺得功能、呼吸运动、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内分泌系统:胰岛素及胰岛素得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得作用。 泌尿系统:肾脏得功能 消化系统:消化得方式 慢性疼痛:痛觉感受器 五、神经生理学 1、神经细胞:神经元 2、突触:定义 3、细胞得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 4、兴奋与传导机制:阈电位与峰电位、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六、人体发育学

1、正常发育:生长发育得一般规律、反射发育与姿势发育 七、物理学基础 1、电疗法:所有有关知识。 2、光疗法:光、光得本质、光波单位、光谱、光得折射、反射、散射、吸收与透过、光得能量、光能测量单位、光得照度规律 3、超声波疗法:声波、超声波、超声波疗法得概念 4、磁疗法:磁疗定义及磁场得基本概念、磁场得分类 5、温热疗法:温热疗法得定义及热得基本概念。热得传递方式、石蜡疗法及温热袋敷疗法 6、水疗法:水疗得定义及分类 八、心理学基础: 1、个性心理:动机与需要 2、医患关系: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3、残疾人心理:残疾人得心理特点、影响残疾人心理状态得主要因素、残疾人得心理变化过程 九、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1、微生物:定义与分类、细菌得定义与致病性、感染得发生发展与结局、乙肝病毒得致病性及免疫性、抗原抗体检测得意义 2、免疫学基础:免疫得定义与类型 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得行为规范及医学伦理学中 掌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及医技人员行为规范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3.运动学)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 础知识 3.运动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0c759454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基础知识三.运动学 一.运动生物力学 1.运动生物力学定义、人体力学、内力和外力学以及骨骼运动学** A:运动生物力学定义** 定义:(Biomechanics)是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是力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 B:人体力学定义** ①定义:是用力的观点、方法定量描述、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力学的医学科学 ②决定运动治疗有效性:主要是骨骼系统对力的耐受性及其活动性。 C:内力和外力** ①外力:外界作用人体的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摩擦力、器械阻力等; ②内力: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肌肉收缩力、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力、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间的阻力、体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等 D:骨骼运动学** 2.骨骼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 A: 骨骼力学** 力矩: ①力矩:一个力施加于物体所产生的绕某轴转动的作用就称为力矩 ②单位为牛顿.米(N.M) ③力矩的大小也称为扭力 应力和应变: ①应力:(stress)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N/M2 ②应变:(strain)物体在内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大小的相对变化 ③弹性形变基本形式:(elastic deformation)有长度形变、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 ④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应力和应变的比值 刚体: 定义: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大小与形状不发生改变的物体称为刚体(ringid body) B:动力学** ①动力学状态: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会加速物体的运动,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此为非平衡状态,也称动力学状态。 ②线加速度:力所产生的加速度是沿直线方向。 ③角加速度:由扭力所产生的绕轴旋转的加速度。 C:静力学** ①静力学平衡:当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或合力力矩为零时,物体没有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此时物体保持平衡、静止或匀速运动,称为静力学平衡。静力学平衡可分析作用处于静态系统上所有力的平衡问题 3.脊柱运动节段、脊柱运动学、脊柱小关节和神经根** A:脊柱运动节段** ①定义: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与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motion segment),又称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②分部:前后两部 a前部: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 b后部: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概述 1.运动(移动)的类型:①平移运动(transl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在水平面上,肢体任何部位运动的距离相同。)②旋转运动(rot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围绕固定轴(旋转轴心)在弯曲的轨道上活动,越靠近圆心的部位移动距离越小,同一部位在不同角度时与圆心距离相同。) 2.力臂与阻力臂的分析 3.组织修复过程与特点: (1)炎症反应期(inflammation phase):特点为出血逐渐停止,局部红、肿、热、痛(特点:夜间痛、静息痛、持续性疼痛)等炎性表现明显,组织修复开始启动,局部抗机械应力能力差。吸烟、高血压和过多负荷是不利因素。 (2)组织机化期(proliferation phase):特点为炎症反应减少,已有组织初步愈合,强度仅为正常组织的20~30%,抗机械应力仍弱,因此不能介入力量训练。而且过多的乳酸易引起局部纤维组织错构,不利于组织愈合。 (3)功能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特点是组织有较好的恢复,强度可达60%左右,适度的应力有助于组织的功能重塑,可介入所有康复内容。 4.过度炎症(定义、表现、评定标准) 定义: 表现: 评定标准:①温度过高(双侧对比>2°;或身体负荷后双侧对比>1°); ②持续性疼痛、休息状态下或者夜间疼痛症状没有减轻。 炎症性疼痛特点: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及夜间痛; 机械性疼痛:活动开始、过程中或者活动后出现疼痛 5.人体常见组织机化时间:①肌肉3周②韧带3-6周③纤维环3-6周④肌腱6-10周⑤半月板约10周⑥骨软骨约12周(故损伤后较难恢复) 6.生物适应原理: (1)SAID原则:人体会对所施加的负荷产生特定的适应性。 (2)Davis原则:软组织会沿着施加刺激的作用力线产生反应。 (3)Wolf原则:骨组织会随着其承载的压力而发生改变。骨骼在需要处多生长,在不需要处多吸收。 肩关节 1.肩复合体:①盂肱关节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峰肱骨关节(肩峰下间隙) ⑤肩胛胸壁关节(⑥第一胸肋关节⑦第一横肋关节) 各个关节评估均按照视触动量进行,但关节不同具体的评估内容不同 2.肩关节评估: (1)视诊:①姿势(有无头前倾)

康复治疗的意义

【康复护理】 将功能训练、 心理疏导实施于日常生活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 生活自理能力、纠正心里偏差、改善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1. 康复护理综合评估:既往健康史,受伤史,肢体功能情况,精神心里状态,自理程度等。 2. 拟出康复护理问题,明确康复护理目标,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落实康复护理措施: ( 1 ) 需 解决的问题:①疼痛;②肢体活动受限;③精神、心理障 碍;④潜在并发症;⑤知识缺乏。 ( 2 ) 康 复护理目标: ①疼痛缓解或减轻, 舒适度增加 (右下肢疼 痛及肿胀可以适当抬高患肢, 配合气压疗法, 活动调整等) ; ②将功能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 锻炼指导生活自理; ③心理 护理, 加强交流心理疏导, 纠正心里偏差;

④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或早发现, 早处理; ⑤健康宣教: 掌握了解功能锻炼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 ( 3 ) 落 实康复计划及措施,做好基础护理并阶段性评价 康复治疗的意义、目的 发表者:汤永全3203人已访问 康复治疗的意义 康复治疗对于很多患者至关重要,它虽不能改变疾病本身带来的损害,却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肢体功能,让患者恢复自信,从而尽量摆脱疾病影响,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为此,康复患者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学习或者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要提倡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地进行康复治疗能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防止关节的畸形和肌肉的挛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的目的 1.预防患者后继发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2.能积极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维持心肺,及循环功能,促进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并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4.显著提高疗效。 5.大大降低致残率。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

康复治疗士大纲

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循环系统:定义、主要机能、心脏活动、心输出量与心肌收缩力、心率的影响、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及静脉血压、影响血压的因素。 呼吸系统:肺的功能、呼吸运动、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内分泌系统:胰岛素及胰岛素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泌尿系统:肾脏的功能 消化系统:消化的方式

慢性疼痛:痛觉感受器 五、神经生理学 1、神经细胞:神经元 2、突触:定义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 4、兴奋和传导机制:阈电位和峰电位、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六、人体发育学 1、正常发育: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反射发育和姿势发育 七、物理学基础 1、电疗法:所有有关知识。 2、光疗法:光、光的本质、光波单位、光谱、光的折射、反射、散射、吸收与透过、光的能量、光能测量单位、光的照度规律 3、超声波疗法:声波、超声波、超声波疗法的概念 4、磁疗法:磁疗定义及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的分类 5、温热疗法:温热疗法的定义及热的基本概念。热的传递方式、石蜡疗法及温热袋敷疗法 6、水疗法:水疗的定义及分类 八、心理学基础: 1、个性心理:动机和需要 2、医患关系:患者心理和医患关系 3、残疾人心理: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影响残疾人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残疾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九、微生物和免疫学基础 1、微生物:定义和分类、细菌的定义和致病性、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乙肝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2、免疫学基础:免疫的定义和类型 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及医学伦理学中

掌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及医技人员行为规范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正常人体运动学 习题集答案

第二章正常人体运动学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关于椎骨的描述不正确的时(E) A由椎体、椎弓、突起三部分组成 B椎体和椎弓围成椎间孔 C椎间孔内容纳脊髓 D椎体和椎弓发出7个突起 E所有椎骨相连,椎孔形成椎管 2、上肢骨的体表标志不包括(B) A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 B喙突 C桡骨和尺骨茎突 D鹰嘴 E肩胛骨上角和下角 3、关于肘关节描述正确的是(B) A包括肱尺、肱桡、桡尺远端3个关节 B 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 C关节囊的两侧最薄弱 D可沿矢状轴做屈伸运动 E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连成等腰三角形 4、提肋的肌不包括(B) A胸大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前斜角肌 E中斜角肌 5、下列属于长骨的是(D) A 肋骨 B 胸骨 C 跟骨 D 趾骨 E 鼻骨 6、胸骨角平对(C)

A第一肋软骨 B 第三肋软骨 C 第二肋软骨 D 第四肋软骨E第五肋软骨 7、下列各项中协助围成椎管的韧带是(C) A 棘上韧带 B 前纵韧带 C 黄韧带 D 棘间韧带 E 后纵韧带 8、血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C) A延髓呼吸中枢 B呼吸调整中枢 C外周化学感应器 D中枢化学感应器 E肺牵张感应器 9、关于端脑内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大脑半球表面有白质覆盖. B大脑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宽厚的骈底体 C基底神经核位于底丘脑 D端脑内腔为第三脑室 E以上都不是 10、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D) A收缩活动 B分泌活动 C静息电位 D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11、支配肱二头肌的是神经是(B) A腋神经 B肌皮神经 C桡神经 D尺神经 E正中神经12、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C) A面神经 B上颌神经 C下颌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13、臀大肌可使髋关节(B) A前屈 B旋外 C旋内 D 外展 E 内收 14、既能跖屈又能使足内翻的肌是(B) A胫骨前肌 B胫骨后肌 C姆长屈肌 D趾长屈肌 E腓骨长肌 15、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组成成分(D) A骨细胞 B胶原纤维 C 水 D弹性纤维 E黏蛋白16、以下关节软骨的特性不正确的是(C)

康复科康复操作规范

精心整理 康复科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流程 现将康复科运动疗法的工作流程总结归纳如下: 1、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及康复 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 2、 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了解病人的基 3、 4、 5、 6、 一、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 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 运动功能的评定 ?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 肌张力的评定

?感知觉功能的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 ?步行能力的评定 ?言语和吞咽功能的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 2、 ? ? ? ? 3、 ? ? ? ? ? ? 4、 的肌力和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二、脑外伤病人康复治疗 1、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主要内容包括: ?脑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感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行为障碍的评定 ?言语障碍的评定 ?运动障碍的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 2 ? ? ? ? ? ? ? 2、 ? ? ?感觉障碍的治疗,包括失认症和失用症的训练 ?行为障碍的治疗 ?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 3、后遗症期的治疗 ?继续加强ADL的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矫形器与轮椅的训练 ?继续维持或强化认知、言语等训练 ?物理治疗因子与传统疗法等 三、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脊髓损伤评定的主要内容: ? ? ? ? ? ? 2、 ? ? ? ? 3、 ? ?减压动作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力增强训练,主要是增强残存的肌力 ?功能性动作训练,包括体位变换、坐起和躺下、坐位支撑、坐位支 撑移动、坐位平衡等动作

康复治疗 儿科资料

正常发育的反射发育时间大体分为4种情况:1)出生就有且终生存在,如吞咽反射、牵张反射;2)出生就有且短期存在,如吸允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3)出生后形成且短期存在,如紧张性颈反射、阳性支持反射;4)出生后形成且长期存在,如翻正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平衡反应。 (脊髓水平)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是异常的表现。 1.觅食反射: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3)存在时期:0~4个月。 2.握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3)存在时期:0~4个月。 3.拥抱反射:(自动性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 (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 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 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 (2)反应:分为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 (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 4、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 (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3)存在时期:0~2个月 5、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 (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2)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3)存在时期: 0~3个月。 6、张口放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智力低下时延迟消失。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人体运动学

人体运动学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体运动学 1.运动学: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主要研究质点和刚体的运动规律。 2.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有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人体运动学中量的特性:瞬时性、矢量性、相对性和独立性 4.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5.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6.角位移: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7.惯性参考系:相对地球静止或匀速 8.非惯性参考系:相对地球变速运动 9.人体的基本姿势(始发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手的姿势(手的掌心贴于躯干两侧,是唯一有别于解剖学中的人体基本姿势的,应提起注意) 10.人体运动形式:把人体简化成质点,按照质点的运动轨迹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把人体简化成刚体,运动形式包括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11.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内翻,外 翻 10.人体基本运动形式:上肢—推,拉,鞭打(如投掷) 下肢—缓冲,蹬伸,鞭打 全身—摆动,躯干扭动,相向运动 10.人体运动原理:杠杆原理 11.杠杆分类: 第1类:平衡杠杆,人体中较少,支点位于之间; 第2类:省力杠杆,人体中极少见,阻力点位于中间,如站立位提足跟时; 第3类:速度杠杆,人体中最普遍,力点在中间,如使用镊子,肱二头肌屈前臂。 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省力,获得速度,防止损伤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3运动学

基础知识三.运动学 一.运动生物力学 1. 运动生物力学定义、人体力学、内力和外力学以及骨骼运动学** A :运动生物力学定义** 定义:(Biomechanics )是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是力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B:人体力学定义** ①定义:是用力的观点、方法定量描述、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力学的医学科学 ②决定运动治疗有效性:主要是骨骼系统对力的耐受性及其活动性。 C:内力和外力** ①外力:外界作用人体的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摩擦力、器械阻力等; ②内力: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肌肉收缩力、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力、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间的阻力、体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等 D :骨骼运动学** 2. 骨骼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 A: 骨骼力学** 力矩: ①力矩:一个力施加于物体所产生的绕某轴转动的作用就称为力矩 ②单位为牛顿. 米( N.M) ③力矩的大小也称为扭力应力和应变: ①应力:(stress )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N / M2 ②应变:(strain) 物体在内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大小的相对变化 ③弹性形变基本形式: ( elastic deformation )有长度形变、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 ④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 应力和应变的比值 刚体:定义: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大小与形状不发生改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ringid body ) B:动力学** ①动力学状态: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会加速物体的运动,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此为非平衡状态,也称动力学状态。 ②线加速度:力所产生的加速度是沿直线方向。 ③角加速度:由扭力所产生的绕轴旋转的加速度。 C:静力学** ①静力学平衡:当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或合力力矩为零时,物体没有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此时物体保持平衡、静止或匀速运动, 称为静力学平衡。静力学平衡可分析作用处于静态系统上所有力的平衡问题 3. 脊柱运动节段、脊柱运动学、脊柱小关节和神经根** A:脊柱运动节段** ①定义: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与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 motion segment),又称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 ②分部:前后两部 a 前部: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 b 后部: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 ③前后部承载: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④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