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线皴画法
适合西北山水画石头的几种皴法

适合西北山水画石头的几种皴法皴法概述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肌理和质感的笔墨技法,用于塑造山石的凹凸起伏、纹理和明暗变化。
针对西北山水画中形态独特的山石,需要运用恰当的皴法才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雄浑壮阔之美。
皴法分类根据笔墨运笔的不同,皴法可分为以下几类:披麻皴:运笔如披散的麻绳,线条交错重叠,表现山石的粗糙肌理。
斧劈皴:笔锋如斧劈,线条方折凌厉,表现山石的硬朗质感。
乱柴皴:线条如乱柴聚集,交错杂乱,表现山石的杂乱无序。
解索皴:线条如麻绳解开,蜿蜒曲折,表现山石的柔韧之美。
荷叶皴:线条流畅圆润,似荷叶浮水,表现山石的平整光滑。
钉头皴:用笔尖点戳,线条密集细小,表现山石的苍老斑驳。
西北山水画的皴法选择西北山水画中的山石往往高大雄浑,肌理粗糙,因此在皴法选择上应以苍劲有力、豪放粗犷的皴法为主,如披麻皴、斧劈皴、乱柴皴等。
披麻皴的应用披麻皴是最常用的皴法之一,适用于表现西北山石粗糙不平的质感。
运笔时,用中锋或偏锋,笔力劲健,线条交错重叠,形成麻绳状肌理。
斧劈皴的应用斧劈皴适合表现西北山石坚硬锐利的棱角和断层。
运笔时,用方笔或侧锋,线条方折凌厉,犹如斧头劈砍后的痕迹,凸显山石的硬度和质感。
乱柴皴的应用乱柴皴适用于表现西北山石杂乱无序的肌理。
运笔时,用枯笔或宿墨,线条细碎杂乱,交错交织,形成乱柴堆积般的感觉,表现山石的野性和荒凉。
其他皴法的辅助应用除了上述三种皴法外,解索皴、荷叶皴和钉头皴等皴法也可以辅助使用,以丰富山石的肌理变化。
解索皴表现山石的柔韧,荷叶皴表现山石的平整,钉头皴表现山石的苍老。
皴法融合在西北山水画中,不同的皴法可以融合使用,以增强表现力。
例如,披麻皴与斧劈皴结合,既能体现山石的粗糙肌理,又能凸显其锐利的棱角。
乱柴皴与解索皴结合,既能表现山石的杂乱无序,又能突出其柔韧之美。
皴法要领1. 用笔有力:西北山石粗犷豪放,皴法运笔应劲健有力,方能展现山石的雄浑之美。
2. 线条变化:皴法线条应粗细、虚实、曲直、方圆变化丰富,以表现山石的肌理复杂性。
国画山石的皴法及详解

国画山石的皴法及详解信!自古以来,岩石的画法不外乎绞、搓、打、染。
卞法是表现各种石纹的主要手段;它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象征性的形式语言;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可以表现山水的具象景观,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表现自然景观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五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画岩石的方法,到了宋代发展成各种画法,到了元明清时期又不断完善。
皴法大体可分为:披麻皴、斧劈皴、云头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牛毛皴、折带皴、鬼脸皴、乱柴皴、梯田皴、石卵皴、骷髅皴、荷叶皴、磐头皴等~~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画家在运用以上绘画技法时也各有特点,各有变化。
有的先勾后皴;有的皴、擦、点、染一气呵成。
因此在学习各种技法时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否则就会缺乏变化,呆板不生动。
国画山石画法(披麻皴)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
此法在表现江南丘陵山峦有其独到之处,元代黄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
其画法要领: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
也有高手用中峰画出“毛”而空灵之感,如元四家的黄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锋画成,难度甚大。
国画山石画法(斧劈皴)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卫贤已初见苗端,成熟盛行于宋代。
李成、李唐是其画法的大师,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硅也是其画法的杰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此画法又有所兴盛。
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大为兴盛,主要是因为, 统治者要求画家着力表现国家的兴盛山川的秀丽。
斧劈皴法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比较应和北宋国情的需要,这一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国立画院的设立,院体画风的兴盛,画家可以登堂入室,声名显赫,受朝廷俸禄,诸多力作多出于这一时期。
此画法的要领: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
中国画技法讲解——山石画法精讲

用侧锋卧笔向右 行,再转折横刮,向左 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 向下。画出的墨线如 “折带”故以名之。这 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 和水层岩的结构。“元 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 喜画折带皴,用“渴笔” (笔头含水很少)画出, 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 力。
范例欣赏
元 倪瓒 枫落吴江图(局部)
二、皴法
范例欣赏
明李在阔渚睛峰图(局部)
宋箫照秋山红树图(局部)
二、皴法
点皴法——米点皴
米芾、米友仁父子变 董源的「点子皴」而 成米点皴,描写江南 云山烟雨,加上水份 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 画米点宜卧笔 而点, 注重浓淡交织表现, 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 皴上者.
范例欣赏
范例欣赏
吴湖帆先生米点
二、皴法
2、以面为主的皴法(面皴) 例如:斧劈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等
3、以点为主的皴法(点皴) 例如:雨点皴、豆瓣皴、钉头皴、米点皴等
二、皴法
线皴法——披麻皴
表现江南土质山 丘,五代的董源、巨 然首先使用,是南宋 的代表性皴法。披麻 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 皴、短披麻皴、散披 麻皴。画披麻皴以使 用中锋为主,线条较 柔,以接近平行的线 条组合。
范例欣赏
二、皴法
面皴法——拖泥带水皴
任何皴法画到洒脱时,往往会大块落墨,纵笔横扫, 墨韵生动,浑厚华滋,所渭皴法似有非有者,当为此法。 抓住景物的形、神、势,借助形象记忆,发挥笔墨特 点,大胆落墨。笔落纸以后,再按笔墨出现在画面上 的实际效果,根据造型的需要和笔墨组织的自身规律, 不断作随机应变的调整。落笔时要心有定力,先后有 序,笔笔生发,控制好笔墨的快慢节奏,画好一个局 部再生发到另一个局部地逐层铺开,使画中的景物与 笔墨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样气脉疏通,气韵也自 然生动。
宋代石头画法步骤

宋代石头画法的步骤如下:
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在山石大的纹路基础上添加小的皴点。
继续加皴笔,注意根据山石的体面关系,安排皴点的疏密关系和墨色浓淡。
用淡墨罩染,待墨色干至七成的时候,进行复皴。
需要强调的位置可以加以提笔。
在完成皴笔的基础上用干、松的侧锋笔触在石块的凹面予以轻擦,注意不要与第一遍用笔重合,将笔意略微错落开来。
这样可以调和皴笔,加强体感。
注意不能擦腻。
依照上述步骤,继续加深明暗关系。
在前一遍干透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皴擦,注意积墨时要避免腻和粘滞的问题。
用淡墨烘出凸面,高处少染或不染,石头的阴暗面处要多染,墨法色要淡于皴擦的墨法。
一遍不够可以二、三遍再染,进一步加强石块的体感。
烘染的墨必须淡于皴笔墨色,不然必僵。
上色,浅绎上色法主要以花青和赭石为主,石头下方背阴面花青加墨,向阳面赭石调水即可加苔点,表示石块上苔草之类的植物。
点要经心,使山石能锦上添花。
上色应淡,一般是一次完成。
完成以上步骤后,宋代的石头画法就基本完成了。
国画山石五大皴法详解

国画山石五大皴法详解自古以来山石的画法无非是勾勒,皴、擦、点、染。
皴法是表现各种石质纹络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它既具象,又抽象;它可以表现具象的山川地貌,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也是国画区别其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五代以前,在表现山石时已经出现了皴法,发展到宋代各种皴法日臻成熟,又经元、明、清不断完善。
皴法大体可分为:披麻皴、斧劈皴、云头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牛毛皴、折带皴、鬼脸皴、乱柴皴、梯田皴、石卵皴、骷髅皴、荷叶皴、磐头皴等~~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画家在运用以上绘画技法时也各有特点,各有变化。
有的先勾后皴;有的皴、擦、点、染一气呵成。
因此在学习各种技法时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否则就会缺乏变化,呆板不生动。
国画山石画法(披麻皴)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
此法在表现江南丘陵山峦有其独到之处,元代黄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
其画法要领: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
也有高手用中峰画出“毛”而空灵之感,如元四家的黄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锋画成,难度甚大。
国画山石画法(斧劈皴)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卫贤已初见苗端,成熟盛行于宋代。
李成、李唐是其画法的大师,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硅也是其画法的杰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此画法又有所兴盛。
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大为兴盛,主要是因为, 统治者要求画家着力表现国家的兴盛山川的秀丽。
斧劈皴法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比较应和北宋国情的需要,这一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国立画院的设立,院体画风的兴盛,画家可以登堂入室,声名显赫,受朝廷俸禄,诸多力作多出于这一时期。
此画法的要领: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
画山石的四种表现方法

画山石的四种表现方法画山石是中国画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表现出山水的特色,还可以展示出画家的技艺和个性。
在中国画中,有许多表现山石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表现方法:皴法、点法、笔法和洗法。
一、皴法皴法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表现山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皴法主要通过交错或平行的线条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 选择合适的笔触:皴法主要依靠笔触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
因此,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笔触。
例如,对于坚硬且光滑的岩石,可以使用硬挺有力、略带棱角的笔触;而对于柔软且粗糙的岩石,则可以使用柔和而稍微有些松弛的笔触。
2. 控制线条粗细:线条粗细直接影响到山石形态和质感的表现效果。
因此,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掌握好线条粗细的控制。
一般来说,对于远处的山石,线条应该较为细小;而对于近处的山石,则可以适当加粗线条。
3. 注意交错方向:皴法主要依靠交错和平行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因此,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注意交错方向。
一般来说,对于平滑的岩石,则可以使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线条;而对于粗糙或凹凸不平的岩石,则需要使用斜线交错来表现。
二、点法点法是中国画中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点刻或点染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在使用点法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 选择合适的笔触:与皴法类似,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笔触。
例如,在表现坚硬且光滑的岩石时,可以使用硬挺有力、略带棱角的笔触;而在表现柔软且粗糙的岩石时,则可以使用柔和而稍微有些松弛的笔触。
2. 控制点刻或点染大小:在使用点法时,需要掌握好点刻或点染的大小。
一般来说,对于远处的山石,点刻或点染应该较为细小;而对于近处的山石,则可以适当加大点刻或点染的大小。
3. 注意点刻或点染的位置和密度:在使用点法时,需要注意点刻或点染的位置和密度。
一般来说,在表现山石的质感时,需要在岩石表面上进行点刻或点染;而在表现山石的形态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密度。
图文教程:一步一步学画常用皴法

图文教程:一步一步学画常用皴法素材摘录自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写意画入门轻松学:山水云树》,吴宝辉著,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常用皴法皴法是为了表现山石的肌理而创造出来的。
学习多种皴法可使初学者掌握表现山石的基本方法,为写生与创作打下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师造化”,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披麻皴、解索皴、折带皴的画法步骤。
皴法,是表现山石、树干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及向背关系的重要形式手段。
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法一向被视为法之大端。
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
这里仅谈一谈“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据古今画谱所示,山石的皴法达五六十种之多。
就是同一种皴法,也有多种变化,繁、简、工、写各不同。
而且,有些皴法之间界线模糊,不易分辨。
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这些都使初学者难于捕捉和把握。
为了便于领会,我们根据诸种皴法的形式规则、笔墨特点和构形方法,将皴法大致分以下几种:图一(一)线皴类(见图一),即以线形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
其多为弧线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也有直线折转形(如折带皴、叠糕皴)和硬笔直线形(如长斧劈皴、乱柴皴)。
弧线形皴法为“南宗”山水中的主体皴法。
图二(二)面皴类(见图二),即以较宽阔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多呈块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马牙皴、直擦皴等。
(三)点皴类(见上图),即以点状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
其名往往依据点的形态所给予人的形象联想而定,如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豆瓣皴、泥里拔钉皴等。
亦有以创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创的“落茄法”,又被称为“米点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归于哪一类中,如傅抱石笔下的散锋团簇状皴法结构及张大千晚年彩墨渗破结构。
有的皴法之间的关系微妙,稍加变化便能互相转化。
如雨点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点皴笔锋跳脱出尖即成钉头皴;小斧劈皴放阔即成大斧劈皴,拉长即成长斧劈皴,等等。
关于8种山石的皴法及示范一看就懂

关于8种山石的皴法及示范一看就懂一. 披麻皴取麻绳披散开之形,线条以中锋、侧锋为主,笔中水分较少,线条绵厚苍劲有力,环环相扣,长线与短线相互补充,切记不要平行。
多爪来表现江南绵延起伏的山丘,五代时的画家董源居然多用此法。
根据行笔时由线条的长短不同,又可分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及散披麻皴等,近代大家傅抱石喜好以散笔作披麻,将笔头故意打散,皴擦出山石的肌理感,气概非凡,与众不同。
故命名抱石皴。
二. 斧劈皴(又分为大、小斧劈皴)取斧子劈柴之形,大斧劈皴由小斧劈皴演变而成,行笔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状,画出的笔意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入轻出,快速收笔,适合表现险拔或断裂的山体结构。
南宋马远、夏圭及明代“浙派”画家多用此法。
三. 荷叶皴由披麻皴演变而成,以荷叶筋脉展开披下的形状,用以柔中带刚的中锋为主。
根据荷叶叶筋的大致走向自然生发,展现荷叶阔而圆的体积感,表现江南丘陵地貌,经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特别纹路,此法在山水画的石头画法中,用得不是很普遍。
四. 解索皴由披麻皴演变而来,与披麻直而挺的线条不同。
解索皴用笔须多转折,层层交叠,错综繁密,还有牛毛皴都是由披麻皴的延展变化而来的,元代王蒙多用此法。
五. 雨点皴雨点皴与豆瓣皴,都可以理解为短笔的披麻皴,或者小斧劈皴,因下笔迅捷,中锋直落,如雨点打落在山石上而得名,画时笔笔肯定有力,直起直落。
多于表现太行以西、陕北等地土质结构,高原的山石纹理,北宋范宽多用此法。
六. 折带皴用笔先中锋行笔,再以侧锋折笔,直落而下画出,表现山石的立体感,多画江南平坡山石。
此笔法元代倪云林总结运用得最好。
七. 米点皴因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总结运用画法而得名。
画时用笔侧笔横点,多遍浓淡交织的积墨表现,加上多次的渲染,使石头显得温润朦胧,多表现江南云山的烟雨景象。
八. 骷髅皴(卷云皴)因表现空透玲珑像骷髅似的山石而得名,也可以称为卷云皴,如同卷动的云朵升腾直上。
此皴法常表现于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等,在历代大家的画中不属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 头 的 线 皴 画 法
学习目标
1.通过线皴技法的学习,我能掌握画石头的表现 技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己运用程式技法表 现山石的能力,解决自己在学习皴法中存在的疑 惑。 3.我能够欣赏优秀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并从中感 受出山石之美。
自学指导 1.你知道了几种表现石头的 线皴技法?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这些技法的用笔有什么特 点?要注意什么问题?
折带皴
● 用皴法表现石头 的表面纹理,使之厚 重并富有体积感。
披麻皴
斧劈皴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 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 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 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 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 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 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 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 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 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 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 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 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
范例欣赏
元 倪瓒 枫落吴江图(局部)
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有关 石头的线皴知识,完成一幅石 头作品。 要求:画出石头的体积感,并 准确的表现出相应的线皴画法 的特土质山 丘,五代的董源、巨 然首先使用,是南宋 的代表性皴法。披麻 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 皴、短披麻皴、散披 麻皴。画披麻皴以使 用中锋为主,线条较 柔,以接近平行的线 条组合。
范例欣赏
折带皴 : 表现水成岩所形 的山岳,特别是 崩塌的斜面和堤 防的主要方法。 用侧锋卧笔向右 行,再转折横刮, 向左行可逆锋向 前,再转折向下。 画出的墨线如 “折带”故以名 之。这种皴法用 以表现方解石和 水层岩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