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破阵子综合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3.下列句子与本词风格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D.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4.“可怜白发生”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3.B 14.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诗词风格理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属于豪放风格。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此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
风格为豪放。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意思是: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此句运用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
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
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安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
辛弃疾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
【背景】此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他先后书《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主题思想】追忆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2020中考古诗文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河中石兽》真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
(共计6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3分)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一句如何理解?(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共计16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阋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面黑体字词的意义(4分)(1)阅:___________啮: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6分)9、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中考语文 古诗词一本通 27《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练习 新人教版

2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
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
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中心思想】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破阵子练习题

破阵子练习题破阵子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咏史长诗,描写了楚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
作为一首古文诗歌,破阵子以其优美的辞章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是一个关于破阵子的练习题,以检验读者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在破阵子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楚国的历史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楚国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表达了灿烂文化因战争而凋零的主题。
他通过描写楚国的兴衰历程,表达了对战争和权力争斗的深切忧虑,呼吁人们珍惜和维护美好的人文环境。
2. 诗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诗中提到了楚庄王、春申君、聂政等历史人物。
楚庄王是楚国的君主,代表着金戈铁马的战争与权力。
春申君是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代表着智慧与政治谋略。
聂政是春申君的朋友,他勇武善战,代表着勇气与忠诚。
3. 请简要解释以下诗句的意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这句诗描述了四月时节,人间的花朵和山寺的桃花盛开的情景。
它通过对比四月芳菲落尽与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人间世界的春天已经结束,而人们渴望花开的美好时光才刚刚开始。
4.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两个例子。
答案: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比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共剪西窗烛”比喻为两人共同分享美好时光,增强了诗中情感的抒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对仗和反复形成了音韵的对比和节奏的变化。
5. 请问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中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感叹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楚国历史的兴衰和文化的凋零,表达了他对战争和权力争斗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文环境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6. 请简要描述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节奏。
答案:破阵子是一首七言古文诗,全诗共18首,每首两句,共36句诗。
整体结构呈现明显的对仗和反复的韵律感。
诗中以楚庄王和楚国历史为线索,通过描写人物的兴衰和楚国的战乱,展示了作者对命运和历史的思考和疑惑。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基础自测 九下 古诗文 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练习 新人

word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时间:8分钟满分:12分)
一、诗歌鉴赏。
(7分)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分)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2.(2018某某第三十四中学模拟)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分)
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士们欢欣鼓舞分食牛肉、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热闹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二、名句默写。
(5分)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5.(2018某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 / 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33个阅读附答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2003年仙桃市题)6.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 ”。
7.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答案:6.可怜 7.D2.2005年江苏省泰州市9.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两题。
(5分)(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分)答:(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分)(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答案:⑴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分,意思正确即可)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分,每点1分)3.2006年山东省济南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的壮观场面。
(4分)答:4、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2分)答:【参考答案】3、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破阵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破阵子》含答案[2023全国乙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
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
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
【诗歌鉴赏】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
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
“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
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
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菱歌遥闻,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必考古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综合训练及答案
诗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阙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连贯,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突现词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神伤,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2、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分析“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沙场秋点兵”。
8、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9.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
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10、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 “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 “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1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
1、A
2、该句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马快弦急的激烈战斗图景,表现人物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形象。
3、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可怜”是全词感情抒发的转折点,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表达了词人年岁渐老而又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8、豪放词:本词写的是军中的生活情景,骑马狂奔,沙场点兵都是豪壮之举,风格雄浑、豪放;婉约词: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
、示例一: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塞外曲,分烤牛肉,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景都极其勇猛、雄健。
示例二: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示例三: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9. 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勇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
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10、D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