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景图MC75单声道功放60周年纪念版
SONY Discman历代机王

SONY Discman歷代機王大對決~相信隨身聽是許多人進入音響世界的起點~合理的音質及多數人可以負擔的價格加上使用極為便利~造成Walkman風迷全球~雖然有許多的廠商進行Walkman的研發及製造~但身為隨身聽的發明人”SONY”~至今仍然是Walkman的領導廠商~擁有最多知名機種~當然~這些機種皆成為小弟收藏的對像~廢話不說了~這次評比的機種只限SONY~且為小弟現有機種~順序以綜合音質排名~如果各位前輩你有其他覺得不錯的機種還請告知~1.D-Z5551989/10/21推出. 64000日幣SONY Discman 5週年紀念機~SONY第3號座機級隨身聽~公認音質是CD隨身聽中的第一把交椅~機構使用150系列承盤長軸加強型~音源使用德儀Burr Brown 製PCM66P D/Ax2.並搭配訊源可調DSP系統~使他擁有高級座機的音質水準~音質通透.層次分明.音像比例非常恰當.每一個聲音細節都可交代的很清楚.不拖泥帶水~最難得的是.不論各種頻段的音色都能處理的十分圓潤細膩.高頻或低頻的延伸相當自然漂亮.聽起來很舒服又不刺耳~難以想像隨身聽有這種音色~聽弦樂及小編制室內樂是隨身聽極品~缺點:笨重的體積加上不便的外出電源.實在難以和隨身聽畫上等號~2.D-3031990/11/21推出.37800日幣SONY DAT錄音座專用訊源.Discman in door最高級機種~正式轉用1Bit D/A 之音質加強型機種.SONY Discman 音質最顛峰作品~機構延用350承盤+SF89讀取機構~音源使用Delta 1Bit L/R獨立雙D/A+LSI系統的強化音質電路+角型光纖輸出~. 使它擁有所有CD隨身聽中最大的噪信比.最大動態.最小響頻誤差.音質十分通透華麗.音場寬擴自然.細節豐富.解析超強~由於以上的優勢..從單純的獨奏到大編制交響樂的重撥.都能讓人感受到其他機種所沒有的音樂張力及情緒!!就是那種說不出的音樂氣氛.使得聽各種音樂都十分適合~大編制交響樂是它拿的手好戲.由其是在鼓號齊鳴時.每件樂器歷歷在目..銅管樂聲猶如日出金光.直上雲霄.那種無與倫比的華麗與美感...高價音響也不過如此~缺點:高頻延至部份不夠圓潤細膩.是它敗給555的原因.捨棄150系列.改用350承盤.故障率實在令人不敢恭維.1992年5月10推出後繼機種D-515後.走入歷史...3.D-J501991/07/15推出. 54800日幣SONY 50譜系特別版Discman~SONY數量最少的Discman~末代16bit D/A CD隨身聽~機構使用J系列超薄型結構”JACKET”.音源使用德儀Burr Brown 製PCM66P D/Ax2+LSI系統的強化音質電路. 使他同時擁有16bit及1bit的優點~聲音非常中性均衡.沒有多餘的喧染.透明感極佳.~超薄”JACKET”結構.全金屬機身.秀氣細膩的造型.SONY所有隨身聽中作工品質最精細的一台Discman~因使用D-Z555的D/Ax2加1bit的LSI系統.音質圓潤細膩.層次分明.音場開擴.聲音密度.速度.比例皆非常優秀. 由於中性又均衡的特性.絕佳的空氣感.再加上圓潤細膩的音質.清麗飄逸音色..來杯咖啡.最適合夜晚細細的品味~被業界喻為SONY Discman最高傑作之機種.缺點:因過於密集機構及電路.發生極易故障.及易被干擾的現象.導致他提前停產的命運~4.D-3501989/11/21推出.43800日幣SONY第4號也是末代座機級隨身聽(Protable system in door)~第一台配備線控耳機的Discman~機構使用新350承盤及全座機功能介面.音源使用座機同級SONY 16Bit Daul 8time D/A.使它擁有座機般穩定且理性的音色~聲音密度/層次感/結像度/比例/平衡表現極為優秀.完全沒有現行CD隨身聽的混濁.串音的問題~實際聽感與303很接近.聲音較暖一點.音場近一點.適合中小編制管弦樂~寧靜沉穩的底聲.聽鋼琴曲乾淨俐落.毫不拖泥帶水~由於搭載CD隨身聽中最優秀的DBB系統.使它也適合各種流行樂及搖滾樂.~缺點:早期CD那種過於理性的音色.還有點不習慣...捨棄150系列.改用使用350承盤.故障率實在令人不敢恭維.5.D-3351994/06/10推出. 30800日幣SONY末代超高音質Discman~真正專為MD設計的高音質訊源~機構使用DAX11承盤長軸加強型及6秒進化版ESP.音源使用1Bit L/R獨立雙D/A轉換器及精簡類比電路.全波段20~20KHz唯一+0誤差的Discman~音質忠實自然.音色猶如座機般精準.定位感/結像度/聲音密度/比例/細節/平衡皆十分優秀~搭配20mW驅動力.各頻段表現中規中舉.彷彿有點LP的味道.非常耐聽..適合小爵士樂.流行樂.室內樂...高頻細節部份如行雲流水.圓潤細膩不刺耳.聽Akiko小姐的小提琴還真是美妙...缺點:音場略小.低頻延伸有點不夠漂亮.加上不夠精美的北海道麵包的造型...外型難以跟高級機種畫上等號~6.D-2501989/01/21(D-250S 4/10)推出.40500日幣機王D-Z555直系血統機種.煎餅機2號~機構使用同D-Z555/150系列承盤一般型.音源使用德儀Burr Brown 製PCM66P D/Ax1..音色亮麗溫暖~聲音密度/層次感/定位感/結像度/比例表現極優秀.加上小巧精美的造型及金屬質感.令人愛不釋手.~良好的音樂氣氛.聲音十分甜美..尤其是人聲嗓音的那種磁性.大提琴那種擦弦箱板聲..一般座機都難有這種水準!最適合聽人聲及弦樂.缺點:速度偏慢.有點刻意強化的高低頻及殘響.加上不便的外出電源及功能.真是”缺陷美”的機種~7.D-E9001998年03/21推出. 32300日幣十週年記念機D-777修正版~漂亮的烤漆.輕薄短小的體積.便利的操作是最大特色~機構延用D-777 DAX01承盤及進化版ESP2.音源使用1 Bit D/A轉換器及修正類比電路~層次感/比例/空間感/平衡相當優秀.是近代Walkman中音質最好的機種~音色清麗脫俗.各頻段忠實.沒有刻意的強化.聲音有點類似335~均衡性很高的機種.適合流行樂.室內樂.輕音樂~聽bossanova.那種放鬆的感覺真..令人不想放下耳機~個人認為隨身聽綜合評價最優秀的機種~缺點:動態偏弱.定位有點不自在.冷~~少了點氣氛.跟老機相比.有種放不開的感覺.真是不上不下的機種~~8.D-7771995/04/21推出. 32800日幣Discman十週年記念機.近十年來CD隨身聽的代表作!!但也是SONY Discman音質走下坡的分界點..漂亮的烤漆.輕薄短小的體積.超強的重低音是最大特色~機構使用DAX01承盤及強化ESP.音源使用1Bit L/R獨立雙D/A轉換器及超級EX DBB電路.. 聲音密度/層次感/解析力/動態/細節/空間感表現一流~音色溫暖.細節豐富.強列的個性色彩.音樂張力十足.適合大編制交響樂~無與論比的動感及氣氛..聽搖滾樂.舞曲.流行樂真的非常暢快淋漓~缺點電路設計易被干擾.導致底聲不夠乾淨.定位略有浮動.加上個性色彩過於強烈音質最終評比敗給姐妹機E900的原因.~~9.D-1501988/02/01推出 49,800日幣超薄機D-100進化版.煎餅機1號.機王D-Z555直系血統機種~第一台配備機內充電池!機構使用150承盤及KSS 167B雷射頭.音源使用德儀Burr Brown 製16 Bit D/A轉換器~擁有冷靜的音色及優秀的空氣感.類似早期座機般的味道~~音場/透明感/聲音密度/結像度/空間感/動態表現一流. 加上小巧精美的造型及金屬質感.令人愛不釋手.~優秀的音場及透明度.晶瑩剔透.聲音乾淨.聽自然音樂.新音樂非常速配.大編制交響樂也相當適合~~缺點:早期CD偏硬的音色.不便的外出電源及功能.加上過高的價格.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後繼機種D-250淘汰出局~~10.D-E011999/07/01推出38000日幣SONY Discman 15週年記念機種~隨身聽科技的結晶.最具現代感及未來感的機種.世界第一台吸入式SLIDE IN及G-PROTECTION機構~音源使用SIG 1 Bit D/A轉換器及.超省電STAMINA電路. 透明感/層次感/結像度/解析力表現相當不錯音質清爽不黏膩.聲音乾淨.漂亮.優秀的透明感.聽各種音樂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適合輕音樂.流行樂~~飄逸透明的音色.聽聽古典樂還不錯~缺點.過於陰柔的音色筆.缺乏張力及氣氛.只重視功能.吝嗇於音質電路.只有收藏價質的機王~~11.D-50 MK21985/10/21推出 49800日幣SONY第2台CD隨身聽~第2號座機級隨身聽~世界第1台名叫Discman.的CD隨身聽~機構/不詳??音源使用16 Bit單晶片D/A轉換器..改進1號機頻寬/解析/透明度..等等缺點...擁有極冷靜的音色.極寬廣的音場~透明感/聲音密度/結像度/空間感表現一流.搭載30mW的耳機驅動力.聽大編制交響樂.那種場面及氣勢.連555.303都不是對手~~缺點:冷~冷~硬的音色.細節豐富但粗顆粒偏粗~加上超重的機身..機內無法裝電池..根本不算是隨身聽~12.D-5WD1998/03/21推出SONY運動型強化防震/防水Widdi全天候CD隨身聽~ SONY末代日本本土製造機種(記念機除外)末代正規15mW機~機構使用DAX11承盤及Widdi機構~音源使用1 Bit D/A轉換器及強化ESP2電路~音質偏暖.推力強.動感十足~適合聽流行樂~重裝籃球鞋的造型.CARBON飾板.銀色烤漆大型CD倉門扣~ 個人認為外觀最漂亮的CD隨身聽~缺點:細節/解析模糊/體積偏大~只能用看的隨身聽13.D-E7071998/11/10推出.SONY近代CD中堅機種.馬來西亞製~機構使用DAX11~音源使用1 Bit D/A轉換器~聲音偏暖~功能齊全~號稱15mW.???體積.造型.價格.音質等比例不錯~C/P質最高.同門師兄弟最多.維修材料便宜..入門首選機種..適合一般流行樂~缺點:細節/解析模糊/音場小…..現在給家人拿來聽佛經~14.D-3651996/12/01 推出SONY CD中堅機種.馬來西亞製~機構使用DAX11..音源使用1 Bit D/A轉換器~聲音尚可.功能齊全!!C/P值不錯.雙生機種很多.維修材料便宜~不錯的入門機~聽一般流行樂還可以...缺點:其實這種機器不必考慮缺點RUN耳機的首選~15.D-4051996/12/01 推出SONY CD低階機種.馬來西亞製~機構使用DAX11~音源使用1 Bit D/A轉換器~聲音……….功能該有都有~C/P…...平易近人的入門機~聽.....CD……..就好~缺點:不知該怎麼說研究SONY CD隨身聽結構及電路的最佳機種目前雷射頭已被拆了………呼~終於寫完了~以上是我目前手上擁有的機種~基於客觀的理由~我沒有的我就不寫~還有很多好機器~但限於個人財力…..評論的部份.只是我各人的看法.我已盡力做到客觀. 我相信別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我都會接受~其實寫到後面.我已快沒力~還是很遺憾有很多機種沒寫到.包括D-88.D-515.等及現行SONY主力機種~沒寫到的部份.就交給其他前輩了~。
世界著名音箱品牌介绍

.欧美和日本功放的特点不同地区出产的功放机有着不同的声音特色,在国外的优秀产品中,这种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由于目前国内音响市场上所见的外产功放机基本上有欧、美地区国家和日本生产。
因.此,了解、掌握这些地区出产的功放机的(声音)特点,无疑对功放机(含AV功放)的选用会有非常之大的帮助。
1、欧美功放机的特点在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史上,麦景图(McIntosh)、马兰士(Marantz)曾经是美国早期产品的杰出代表。
由于受UC、NEMA、NEC三大工业标准的规范,美国出产的功放机在品质上都有一定的保障。
君不见50年代麦景图出品的一些产品至今还能正常工作,马兰士的Mode7、Mode8(B)、Mode9(Hi-Fi功放)至今仍然为发烧有趋之若骛。
在70年代,由于日本产品在世界音响市场上的崛起和美国国内加工费用的不断升高,不但使崇尚手工制作和小规模生产的一些美国公司纷纷倒闭或被兼并,就连麦景图、Fisher和马兰士这些著名的厂家也难以幸免,马兰士现在被日本飞利浦收购,Fisher被日本三洋电机收购,麦景图则不得不接受爱华(Aiwa)的资金。
不过,随着经济的好转和Jeff Rowland 、Mark Levinson、Krell等公司的出现,美国出品的功放机基本上能保持原有的特色。
一般来说,美国出品的高档功放机品质一流,在声音的表现上则注重音场的宽度和深度,同时他们的能量充足,可以轻松的应付世界各地出产的各类型音箱,总体来说,售价高、体积大、品质好、声音的音乐性佳是美国出品的功放机的显著特点。
欧洲的功放机以英国、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出品为代表。
英国出品的功放机因受其人文因素的影响,大都表现出一种擅于诠释古典音乐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它在生冷的数码声响起之初得以大行其道,而其中一些有着传统LP唱盘般温暖、柔顺音色的功放机更是深得乐迷、传媒的赞扬。
难怪有人说,如果想以低廉的价格去购买一部声音有音乐韵味的功放机,那么英国货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McIntosh MXA60 60周年限量纪念金版音响系统

◆,’r’.二‘t t∥∥◇“,≯VS~,M cl nt os hM X A6060周年限量纪念金版音响系统●=$i月镕#☆*≠§‰●自$%&75W×280I●镕目*#E%}#镕#●日*&S A C D I C D.24B i t/’92kN zm“B ur r B t o w n D A C●A M/F M№*ⅡR B D SR i●l i t∞日n^镕Q X L RⅡ《☆RC A镕^§1m●《☆R C A#m l m●±n#gC W×H Y D)2921cm x2699cm×4064c m o*}**m(W xH xD l12km x2762…2715cm o±§》|:2903kgM×A。
6。
啁oP4年fl而i蔷黜震鬻差:笛篓个£牌纪念自Er牌历史的最好方式±£疑是用A体的产8来;现。
对闻名世界音响领域的(麦景目)而言,推出纪念版产品.从而在某种意义tⅫ化£牌形象,是一种最佳的方式。
i且,这种r牌纪念对今i整个一音响界同样具有很特殊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要推出纪念版产£.其可供候选的的器材及其型{实在是太多太丰富7毕竟,在60棠年的悠久Ⅲ史十,它的经典器材实在是数T胜也许是想创新初种a常意义±的纪念版产8的窠目.也许是想蛤市场和玩家以惊喜,此发.用一§祝其成立60周年R■纪念金版音响系统来作为自E辉煌历史的见证。
周年m■纪念金版音响系统是由C麦景目)向整个中目市场f包括中国香港爱中国澳门)推&的套高a产8其特殊意R在于.R在整个中国市场±供应其全球m量套的金装版产£假如有读者恰好幸运的购z到这套产a的话.除了P£本身以外,Ⅱ会得到一本由一,-_,■譬■一一、、.一?矗一I l●l r¨&现任总裁C ha rl i eR a ndaI 瞪名的M c I nt osh 历史资料集。
最值得珍藏的古董音响

最值得珍藏的古董音響所謂的古董音響Vintage Audio,不是看器材的外觀是不是古色古香,而是指約70 年代(含) 之前所生產,而且稱得上是經典(或至少優秀) 的產品。
在這裡,我們放寬標準,把一些80 年代的傑出器材也列入,讓你有更多機種可以參考,選擇。
...論頻寬、解析、動態,古董音響"大多" 不是現代音響的對手,但是,精準又乾淨的聲音一定令人滿意嗎?!事實證明,聽音樂,絕對不只是科學、科技上的追求而已。
古董音響因為...1. 音樂性絕佳,具有大多數現代音響所沒有的獨特感染力。
2. 零件多為真材實料,且多採手工搭棚方式製造,經久耐用。
3. 外觀具獨特風格,對喜好復古的人,有莫名的吸引力。
4. 價格較現代音響產品合理太多(部分炒作過度者除外)。
因而持續受到許多特定音響迷的喜愛。
...不過,想玩古董音響得先有"心理準備"。
撇開外觀的老舊、生鏽、傷痕... 不談,內部零件的老化,甚至毀壞,通常無可避免,勢必要翻新(摩改)。
但大規模的整修,除了得花上不少錢(可能不比買一台老機器便宜),還得擔心原有的老零件難尋,若拿現代零件取代,又可能喪失原有的韻味的尷尬局面(尤其是前級)。
不喜歡"麻煩" 的人,最好三思,要不要踏入古董音響的領域?!...另外,由於本地的氣候潮濕,就算你有幸從國外找得保存狀況良好的器材,也不免很快就鏽蝕斑斑。
建議用防鏽油,定期擦拭保養,才能讓她永保美麗。
...以下為部分最負盛名的"名器"。
但不代表這些器材一定無可挑剔,或無可匹敵。
而且選購時,尚必須考量其二手商品的事實,及零件老化、外觀磨損的狀況,仔細評估,是否值得珍藏?! 價格是否合理?!...物超所值: ★炒作過度: ★外型出眾: ★經典古董喇叭Acoustic Research : AR-3 (1959) ★/ AR-3a (1964) ★Advent : Loudspeaker (Large) (Old) (1969) ★/ Loudspeaker (Large) (New) (1978) ★Altec : A5 (1941) / A7 (1945)Apogee : Scintilla (1980) ★B&W : Matrix 801 (1979) ★/ Matrix 802 (1979) ★Dahlquist : DQ-10 (1974) ★Denon : SC-880 (1988) ★★Diatone : P-610 (1958) ★/ DS-251 (1970) ★/ DS-28B (1974) ★/DS-1000 (1983) ★★/ DS-2000 (1985) ★★/ DS-10000 (1985) ★Dynaco : A-25 (1969) ★EIectro V oice : Patrician 600 (1953) / Patrician 800 (1971)Goodmans : Maxim (1961) ★Jbl : Paragon (D44000) (1957) ★/ L101 (1965) / L100 (1971) ★/4310 (1971) ★/ 4350 (1973) / 4343 (1976) / 4344 (1982)Jensen : G610 + Imperial (1950) ★Harbeth : LS 3/5a (1975) ★★Kenwood : LS-M7 (1989) ★★Kef : LS 3/5a (1975) ★★Klh : Model 6 (1968) ★/ Model 9 (1968) ★Klipsch : Klipschorn (1946) / La Scala (1963) ★/ Belle Klipsch (1971) ★Linn : Isobarik (1976)Onkyo : Monitor 500 (1984) ★★/ D-77XG (1989) ★★Pioneer (Exclusive) : EW-302 (Model 2301) (1982) / S-101 (1987) ★★/ S-701 (1987) ★★/ S-707 (1987) ★★/ S-3000 (1987) ★Quad : ESL-57 (1957) ★/ ESL-63 (1982) ★Rogers : LS 3/5a (1975) ★★/ LS 5/8 (1976) ★/ LS 5/9 (1976) ★Snell : Type A (1978) ★Spendor : BC1 (1972) ★/ LS 3/5a (1975) ★★/ SP1 (1983) ★Spica : TC-50 (1983) ★Amesbury (1974) / Arden (1975) / Cheviot (1975) ★/ Arundel (1982)Technics : SB-10000 (1977) / SB-E100 (1978) / SB-E200 (1978) /SB-MX7 (1987) ★★Victor (Jvc) : SX-3 (1973) ★★/ SX-5 (1973) ★★/ SX-511 (1987) ★★/ SX-500 (1988) ★★/ SX-521 (1988) ★★Yamaha : NS-1000 (1978) ★/ NS-100M (1979) ★經典古董後級- 電晶體Crown : DC 300 (1967) ★Jbl : SE460 (1973) ★Mark Levinson : ML-2 (1977)Quad : 303 (1967) ★經典古董後級- 真空管Acrosound : Stereo 120 (1961) ★Altec : 350A (1959) ★Armstrong : A10 Mk2 (1957)Audiomaster : UL-II (1957) ★/ 11A (1959) ★Bbc : AM8/1 (1957 by Sound Sales) ★/ AM8/4 (1960 by Sound Sales) / AM8/6 (?)Beam Echo (Avantic) : DL7-35 (1958) ★★Conrad-Johnson : MV-75 (1983) ★Dynaco : ST-70 (1959) ★/ ST-35 (1964) ★Eico : HF-14 (1958) / HF-22 (1958) ★/ HF-30 (1958) ★/HF-35 (1958) ★/ HF-50 (1958) / HF-60 (1958)Fisher : 50A (1954) ★/ 50AZ (1955) / 55A (1955) / 80AZ (1955) /30A (1958) / SA-100 (1959) / SA-300 (1960) / SA-1000 (1962) ★/680A (1962) ★Harman Kardon : Citation II (1959) ★/ Citation V (1959) ★Heathkit : W-3M (1954) ★/ W-4M (1958) ★/ W-5M (1958) ★★Leak : TL12 (1948) ★/ TL25 (1948) / TL12.1 (1950) ★/TL25A (1953) / TL12+ (1956) ★/ TL25+ (1956) ★/ TL50+ (1957) ★/ST-20 (1958) / ST-50 (1958) / ST-60 (1961)Lowther : LL15S (1960)Luxman : MB-88 (1966) ★★/ MQ-60 (1969) ★★/ MQ-80 (1974) ★★/ MB-3045 (1976) ★★/ MQ-70 (1978) ★★/ MB-88 Ultimate (1982) ★/ MQ-50 (1983) ★/ MB-300 (1984) ★★/ MQ-360 (1985) ★Marantz : 2 (1956) ★/ 9 (1960) ★★/ 8B (1962) ★★Mcintosh : MC30 (1954) / MC60 (1954) / MC40 (1960) / MC75 (1960) ★/ MC225 (1960) / MC240 (1960) ★/ MC275 (1962) ★Michaelson & Austin : TV A-1 (1970) ★Pilot : AA-901 (1952) / SA-232 (1958) ★/ SA-260 (1958) ★/SA-264 (1961) ★Pye : PF91 (1954) / HF25 (1958) / HFS20 (Mozart) (1959)Quad : II (1954) ★Radford : STA12 (1960) / MA15 (1961) / STA15 (1962) / MA25 (1962) ★/ STA25 (1965)Radio Craftsmen : C500 (1953)Rca : MI-9377 (1954) / MI-12191 (SP-20) (1954) ★/ LMI-32216 (1957) ★★Rogers : Cadet II (1963) / Cadet III (1964)Scott : 208 (1961) ★Sound Sales : Model 12/14 (1946) / A-Z Junior (?)Stromberg-Carlson : AP-55 (1955) ★/ AP-428 (1957) ★Western Electric : 86B (1934) ★/ 91A (1936) ★/ 124 (1939) ★/131A (1940) ★/ 142A (1942) ★/ KS-16608 (?) ★經典古董前級- 電晶體Audio Research : SP-5 (1977) ★Jbl : SG520 (1973) ★Marantz : 7T (1967) ★Mark Levinson: LNP-2 (1975) ★/ LNP-2L (1977) ★Quad : 33 (1967) ★經典古董前級- 真空管P.S. 約1956 年前生產的古董前級,只有mono 輸出,所以需要兩台,請注意! Audio Research : SP-3 (1972) ★/ SP-6 (1978) ★/ SP-10 (1982) ★/SP-11 (1985) ★/ SP-9 (1987) ★Beam Echo (Avantic) : SP-21 (1959) ★Conrad Johnson : PV-2a (1981) ★/ Premier 3 (1983) ★Counterpoint : SA-11 (1984) / SA-5000 (1990)Dynaco : PAM-1 (1957)Eico : HF-65 (1956) / HF-85 (1958) / ST-84 (1960) ★Electro V oice : PRC-1 (1955)Fisher : 50-C (1953) ★/ 80-C (1956) / 400-C (1959) ★/400-CX (1961) ★/ 400-CX II (1962) ★Grommes : 211 (1956) / 207 (1957) / 209 (1960)Heathkit : WA-P2 (1954) ★★Lafayette : KT-300 (1957) ★/ KT-600 (1958) ★Leak : Varislope (1952) ★/ Varislope II (1954) ★/ Varislope Ⅲ(1956) ★/ Varislope Stereo (1962) ★/ Varislope 2 Stereo (1965) ★Luxman : CL-35 (1970) ★Marantz : 7C (1959) ★★Mcintosh : C20 (1959) ★/ C11 (1961) ★/ C22 (1962) ★★Pilot : PA-911 (1952) / PA-913 (1955) / SP-210 (1958) ★/SP-215 (1959) / SP-216 (1960)Pye : PF91A (1954) / HF25A (1958) / HFS20 (Mozart) (1959)Quad : 22 (1957) ★Radio Craftsmen : C300 (1953) / C350 (1954)Rca : MI-12150 (1953) / LMI-32215 (1957) ★Scott : 121-A (1953) / 121-C (1956) / 130 (1958) / 122 (1960) ★/LC-21 (1961)Siemens : 6SELA 2154 (1959)Sound Sales : A-Z Junior (?)經典古董綜合擴大機- 電晶體Accuphase : E-303 (1978) ★/ E-302 (1984) ★★Denon : PMA-970 (1980) ★★/ PMA-790 (1982) ★Hitachi (Lo-D) : HA-500F (1975) ★★/ HA-1100 (1975) ★★Jbl : SA600 (1966) ★Kenwood (Trio) : KA-7300 (1975) ★/ KA-9300 (1976) ★/ KA-9900 (1978) ★Kyocera : A-710 (1985) ★★Luxman : L-309 (1973) ★★/ L-100 (1975) ★★/ L-58A (1979) ★★Marantz : 1060 (1971) ★/ 1122DC (1977) ★McIntosh : MA5100 (1966) ★★ / MA6100 (1972) ★★/ MA6200 (1978) ★Nad : 3020 (1978) ★Pioneer (Exclusive) : SA-910 (1973) ★/ SA-9900 (1974) ★/ A-900 (1979) ★Sansui : AU-777 (1967) ★/ AU-9500 (1972) ★/ AU-7700 (1975) ★★/AU-9900 (1975) ★Sony : TA-1120F (1972) ★/ TA-F333ESX (1986) ★Victor : JA-S75 (1976) ★★/ A-X9 (1979) ★★/ A-X77 (1982) ★Yamaha : CA-1000 (1973) ★/ A-9 (1979) ★/ A-2000 (1983) ★經典古董綜合擴大機- 真空管Bell : 2199 (1956) / 3DT (1957) ★Dynaco : SCA-35 (1964) ★Eico : HF-81 (1959) ★/ AF-4 (1964) ★Electro V oice : A-20 (1956)Fisher : X-100 (1959) ★/ X-101 (1961) ★/ X-202 (1962) ★/KX-200 (1962) ★/ X-1000 (1962) ★Heathkit : AA-191 (1954)Luxman : SQ-38D (1964) ★/ SQ-38FD (1970) ★/ SQ-38FD II (1974) ★/L-38 (1978) ★/ LX-38U (1981) ★Mcintosh : MA230 (1963) ★Rogers : Cadet III (1964) ★Sansui : AU-111 (1965) ★★Scott : 299 (1960) ★/ 299C (1961) ★經典古董收音擴大機(Receiver)Fisher : 400 (1964) ★★/ 500-C (1964) ★★Kenwood (Trio) : KR-5600 (1977) ★/ KR-4070 (1978) ★Marantz : 2285 (1977) ★/ 2385 (1977) ★Mcintosh : MAC 1500 (1965) ★★/ MAC 1700 (1967) ★★/ MAC 1900 (1974) ★Pilot : 654 (1962) ★Pioneer (Exclusive) : C-2000 (1969) ★★/ SX-800A (1969) ★★/SX-434 (1973) ★/ SX-1250 (1976) ★/ SX-1980 (1978) ★Sansui : 500 (1964) ★★/ 500A (1964) ★★/ 1000A (1964) ★★/1000X (1967) ★★/ SAX-500 (1967) ★★/ QRX-6500 (1973) ★/9090 (1976) ★經典古董收音機(Tuner)Kenwood (Trio): KT-815 (1980) ★/ KT-917 (1980) ★/ L-01T (1979) ★/L-02T (1982) ★Marantz : 10B (1964) ★★Mcintosh : MR65 (1960) ★★/ MR67 (1963) ★★/ MR71 (1965) ★★/ MR78 (1972) ★/ MR80 (1973) ★Pioneer (Exclusive) : TX-9500 (1977) ★/ TX-9800 (1979) ★Sansui : TU-717 (1977) ★/ TU-919 (1979) ★經典古董LP 轉盤- 惰輪Dual : 1019 (1970) ★/ 1219 (1971) ★Emt : 927 (1951) ★/ 930 (1956) ★Garrard : 301 (1954) ★★/ 401 (1965) ★Lenco : L75 (1967) ★Rek-O-Kut : B-12H (1954) ★Thorens : TD 124 (1956) ★★經典古董LP 轉盤- 皮帶Acoustic Research : AR Turntable (1961) ★/ AR XA (1963) ★Ariston : RD11 (1971) ★/ RD80 (1983) ★/ RD40 (1984) ★Connoisseur : BD2/A (1977) ★Empire : 208 (1960) ★/ 598 (1965) ★Linn : Sondek LP12 (1972) ★★/ Axis (1987) ★★Luxman : PD 300 (1982) ★Micro Seiki : BL-51 (1980) ★★/ BL-71 (1980) ★★/ BL-91 (1980) ★★/ SX-777 (1981) ★/ BL-77 (1982) ★★/ RX-2000 (1982) ★Rega : Planar 3 (1977) ★Thorens : TD 150 (1966) ★/ TD 125 (1969) ★/ TD 160 (1972) ★/經典古董LP 轉盤- 直驅Denon : DP-80 (1978) ★★/ DP-60L (1980) ★★/ DP-75M (1981) ★★/DP-100M (1982) ★Emt : 938 (1982) ★★Kenwood (Trio) : KD-500 (1976) ★★/ L-07D (1979) ★/ KP-700 (1981) ★★/ KP-1100 (1985) ★★Luxman : PD 441 (1978) ★★/ PD 444 (1978) ★★Micro Seiki : DD-100 (1976) ★★Pioneer (Exclusive) : P10 (1979) ★/ PL-50 (1980) ★★/ PL-70 (1981) ★★/ P3a (1983) ★Sansui : SR-838 (1977) ★★/ SR-929 (1977) ★★Sony : PS-X9 (1977) ★/ PS-X800 (1981) ★Technics : SP-10 (1970) ★★/ SL-1200 (1972) ★/ SP-15 (1979) ★Thorens : TD 524 (1982) ★★Toshiba (Aurex) : SR-P90 (1982) ★★Victor : QL-7R (1977) ★★/ QL-A95 (1982) ★★/ QL-A70 (1983) ★★Yamaha : GT-2000 (1982) ★★/ GT-1000 (1983) ★★經典古董唱臂Audiocraft : AC-3000、AC-4000 (1980) ★/ AC-3300、AC-4400 (1984) ★★Empire : 980 (1963) ★/ 990 (1965) ★Fidelity Research : FR-64、FR-66 (1978) ★★Grace : G-707 (1979) ★Linn : Ittok LV II (1979) ★/ Basik Plus (LVX+) (1987) ★Micro Seiki : MA-505 (1980) ★/ MAX-237、MAX-282 (1980) ★★Ortofon : RMG-212、RMG-309 (1959) ★★/ RS-212、RS-309 (1959) ★Rega : RB300 (1983) ★Sme : 3009、3012 (1959)Stax : UA-7、UA-70 (1970) ★★/ UA-9、UA-90 (1979) ★經典古董唱頭從缺(選購時盡量以新品為主)經典古董CD 唱盤從缺(選購時盡量以新品為主)經典古董線材Audio Research : Litz (?) ★Cello : Strings (?) ★Kimber Kable : 4PR (1979) ★/ 4TC (1985) ★Western Electric : 各種線材(1930、40) ★...古董音響中的四大天王P.S.以下排名僅供"趣味性" 或"選購時" 之參考,主要依據目前市場上"大致的評價",但不代表其品質,或表現,無可匹敵,或無可挑剔。
介绍胆机的分类和声音特点

介绍胆机的分类和声音特点通俗的讲:从电极的数量来分,音频领域电子管大概就分三个类别: 1.三极管:三极管全部是直热式的,灯丝就是阴极,阴极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由于屏极有正高压,而阴极有负压。
在电场作用下,阴级向屏极发射电子,形成 电流,但电流的方向和电子发射的方向相反。
三极管还有个控制栅极,由于他相 对阴极来说,电位为负,所以,当栅极输入交流音频信号的时候,栅极可以控制 阴极向屏极发射电子的数量,从而控制屏极电流变化。
使屏极电路 2 端的电压发 生变化,这种能力使三极管具有放大信号的能力。
其实所有的电子管原理都是如 此。
其他类型不过是多增加了几个控制电极而已。
常见用在胆机三极管的代表有:2A3 300B 211 845 805 833 等等。
他们都是一个族的,输出功率从小到大。
三极管一般都用做单端纯甲类放大输出, 也可以做推挽纯甲类输出和单端并联纯甲类输出,做 AB 类推挽输出意义不大。
而单端输出是首选。
推挽则可以获得大功率,但音色相对不如单端理想。
三极管 的优点是内阻小,阻尼系数高(对功放的控制力比较好些,但控制力并不完全取 决于阻尼系数),一般不加负反馈电路时候,就有 2-4,使用环路负反馈后可以 提高近 10 倍。
三极管非线形失真相对比较小,但做单端输出时偶次波失真大, 所以泛音丰富,音色优美温暖润泽。
三极管单端输出电压转换速率也高,瞬态特 性好,没有交越失真。
缺点:功率灵敏太低,需要比较高的激励电压,给制作和 工艺都增加了不少难度,成本也相对高,这就是大功率三极管单端甲类胆机难以 普及的更本原因。
三极管还有个主要的缺点:由于放大系数和信号的幅值有矛盾, 所以三极管必须要求放大系数低,否则截止栅压会降低,不允许有大信号输入。
三极管在做音频放大的时候虽然屏流高,跨导高,但输出功率都不大,一般民用 领域也就做到 805,单管输出近 50 瓦甲类功率,但成本很高,屏极必须吃到 1100V 电压,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很多厂家不愿意生产。
重温音响品牌McIntosh半个世纪的辉煌

重温音响品牌McIntosh半个世纪的辉煌1950 推出麦景图前级放大器AE-11951 麦景图在纽约冰咸顿市进厂1953 推出A116功率放大器及C108前级1957 推出首部麦景图调谐器MR551959 成功制造首部麦景图立体声前级放大器C201960 成功制造首部麦景图立体声前级放大器C2401962 推出第一部调谐/前级放大器MX110,经典作品MC275真空管功率放大器及C22真空管前级同年推出1964 带邻市场把晶体管前级晶体化,推出划时代的C24前级1967 推出真空管告别作品MC3500后级,正式宣示晶体管年代的来临,包括MC2500、MC2100、MC2105及MC25051369 第一部晶体管调谐器MR73诞生1970 首批麦景图扬声器诞生,包括ML1、ML2及ML41972 MR78调谐器线路获专利1973 麦景图扬声器及均衡系统获专利1975 举世知名的“Power guard”微电脑傍路监察多重保护电路获专利,并成功推出一部设有“Power guard”电路的MC2251980 推出MC2500功率放大器及XRT20扬声器系统,而XRT20扬声器系统于同年荣获专利1985 推出第一部CD机MCD70001992 推出MC1000单声道旗舰级功率放大器及XR290极品扬声器系统1994 推出一系列麦景图高级汽车音响1995 推出MA6800及MA6400合并式放大器、CR12多区域遥控系统控制中心1997 推出世界首创全新分体概念前级C100、首部麦景图有源低音SL1及MAC-3杜比数码环绕声解码器1998 推出AC3/DTS解码器MSD41999 推出杜比数码DTS-THX MX132控制中心,MVP831 DVD机,MC2000 50周年纪念限量型真空管后级放大器2000 全系列真平衡后级放大器正式面世--MC202、MC352、M602,C100前级技术启承产品--C41,C42,合并式放大器MA6500,分体式CD系统MDA700解码器及MCD751转盘。
几款音质出色的国产胆机
近些年来,国产电子管Hi-Fi放大器制造得到了飞速发展,且音效卓越。
著名的电子管放大器制造厂已有十多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旺盛,并有很高的声誉。
出色的放音效果以及相当高的声价比,赢得了众多的胆机用家的欢迎和媒体的好评。
本文就介绍几款音效奇佳的胆机。
1 MELODY SP-3、SP-6及十周年纪念版SP-31.1 MELODY SP-3MELODY是国内最有声誉、最具规模的胆机制造厂家之一。
10年前推出了型号为SP-3的合并式胆机功放,设计制造极有创意,银灰色的机身艺术性很强,声音表现极有魅力,很受胆机发烧友的青睐,媒体也给了很高的评价,称是历来最靓声的合并式胆机功放,因此也有很高的销售量。
输出功率每声道为38W,见图1。
图1 MELODY SP-3SP-3外型新颖,制作认真,并且用的都是些发烧级的好声元件。
此机以6L6为功率放大管,前级电压放大及推动管用12AX7、6922、12AU7。
电源变压器、输出变压器是手工绕制的重料之作。
B+高压滤波电容用的是发烧级的名牌电解电容。
音量电位器用24档电阻级进式的(所用的电阻是HOICO牌),这对两声道的平衡、对称及音色的通透极为有利。
HOICO电阻是最靓声的品种,传递音乐精髓的性能极强。
机内组装焊接极为严谨、工整、讲究,焊点丰满圆润。
多年来6L6是倍受欢迎的功率放大管,无论是单端输出,抑或推挽输出都有靓丽的表现。
再加上设计者高超的调校技术,将6L6的特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SP-3的音色甜润,声音丰满,音乐感丰富,声音的平衡度好,尤其中音优美,低音雄浑有弹力。
有评论称SP-3具有古董名机Mclntosh MC-240功率放大器的声音特色。
SP-3是名气最大、销量最多的High-End电子管功放机。
1.2 MELODY SP-6正当SP-3受到很高的评价时,厂家又推出型号为SP-6的电子管合并机。
它的外形、结构和SP-3型如出一辙,完全相同。
前级电压放大、推动部份用的放大管也与SP-3相同(12AX7、6922、12AU7各两只),但功率放大管改用了曙光制造的五极功放管EL34(同类型号是6CA7),作AB类功率放大,输出功率每声道为40W。
我的麦景图MA6900功放使用心得,大气饱满,辉煌雄伟的美国之声的典范!
我的麦景图MA6900功放使用心得,大气饱满,辉煌雄伟的美国之声的典范!我的麦景图MA6900功放使用心得,大气饱满,辉煌雄伟的美国之声的典范!在迎来麦景图顶级立体声全平衡后级MC452之后,我出掉了陪伴我一阵子的麦景图MA6900合并功放。
这段日子虽然不长,但是MA6900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积累了很多经验,特此为MA6900作文一篇,纪念离开我的MA6900。
麦景图合并功放的用家请仔细阅读此文,因为有很重要的为麦景图功放更换保险丝的照片详解与更换麦景图功放非常关键的短接跳线的环节。
进入正式听感,听感基于马兰士SA7S1+CSERG100再生电源,麦景图6900功放,JBL4429喇叭。
随后利用德国AUDIONETPRE1G2前级加EPS电源,利用6900独立后级功能,进行组合,驱动JBL4429喇叭。
参考唱片:立体声顶级参考SACD/CD聆听流行乐与我曾经想象中的重口味完全不同,麦景图6900的音色有着华丽的宽松感,中高频的延伸很棒,具有没有压迫感的那种宽松。
全频都是呈现出宽松的风格,低频的质感与速度绝非电光火石,但是,其从容与大气让我一听就喜欢。
麦景图将全频段展现出的宽松与从容令我觉得很安逸。
他的音色透明度很好,绝没有想象中,臆想中的所谓的闷,不属于强调神经质般的夸张水晶透明的机种。
它能让4429的低频发出舒服饱满的弹跳。
6900善于营造出富有饱满实体感的立体感,这种立体,非常舞台化,层次感与立体感很好,全频没有刀锋般的夸张轮廓,做到细致的同时又柔和的边缘轮廓,鲜明而不刺激的轮廓。
6900的音色是很美丽的,一点也不是木讷或者沉闷的,而是有着高级机器的辉煌感,麦景图的功放的设计理念是追求高保真超低的失真率,对于不同的唱片,可以还原出不同的个性,在播放糖精味重的唱片时,就可以还原出甜甜的酥酥的糖精味道。
只有自己拥有了麦景图,才这么深切的了解到什么是一代经典,被封为经典的必定不会差。
对于节奏感的把控,我只能说,这是麦景图才有的权威感,让我感到不急不慢的中性自然。
电子管的生产厂家 以及简历(1)
各厂管子介绍 (1)1.A MPEREX安普雷斯 (1)2.Brimar (4)3.Ken-Rad (5)4..Sylvania (5)5.National Union - (6)6.Genalex- (6)7.Haltron- (7)8 (8)8.Philips (12)9.Volvo - (14)11.Siemens - (15)13.Telefunken (18)15.WE(Western Electric) - (21)17.Ultron (22)18.Ratheon (22)19.Tung-Sol (23)21.GEC— (24)22.Lorenz (27)23.RFT— (27)24.Tesla (29)25.Tungsram- (30)1管子评价 (32)2EL84 (32)4 2.12AT7 (33)7.12AX7 (33)9 4.12AU7 (33)14 6.E80CC (34)17三文献资料 (35)各厂管子介绍1. Amperex安普雷斯1936年开始制造真空管的美国公司,1955年被Philips收购。
安普雷斯ECC83分为长屏D环,短屏D环,长屏小圆环(大盾代工),短屏大圆环,短屏小圆环几个版本。
除短屏小圆环为60年代中期以后产品外,其余均为50-60年代早期。
其中以长屏D环和短屏大圆环声音最佳,又以“吹喇叭”小人系列音质佳,部分型号上打有“高音谱号”标记表明为经过噪音筛选,完全适合唱放使用。
安普雷斯ECC83高频细腻,解析力和空气感强烈,低频下潜深,收缩速度快,适合大尺寸音箱系统使用。
下图为17mm长屏D环ECC83,铜柱栅极支架,1959年荷兰生产,管身带”Δ”暗码。
下图为短屏大圆环吹喇叭系列带高音谱号ECC83,高频细节极佳,大动态收放自如。
1959年荷兰原厂生产,暗码”I61 Δ9I”。
安普雷斯生产的吹喇叭长屏方环12AU7具有极深的低频下潜,极佳的细节,细腻的高频,和无可比拟的空气感,效果可媲美德律风根ECC802S。
追忆一个音响的黄金岁月
追忆一个音响的黄金岁月,细数音响中的经典名器文/编辑部音响在数十年的发展当中,经历了从模拟到数码,从单声道到立体声,到现在的多声道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再加上音响厂家为了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因此在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器材。
在这些器材当中,尽管有部分作品早已销声匿迹,但也有部分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
不过无论怎样,这些作品的设计和品质在相应的时期都受到音响业界和发烧友们的肯定和认可,因此而被赋予了“经典名器”的称号。
所以,在本期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尝试一起回顾过去,对过往受到认可的经典Hi-Fi音响器材进行点评,一起来细数音响中的经典名器,追忆一个音响的黄金岁月。
Martin Logan(Statement E2采用超大型静电振膜,使用厉害之处是声音非常有立体感,音像清晰鲜明,就像置身于音乐厅中。
GenisisHi-EndIRS-V可以输出更大的声压和动态,解析力也大大得到改善。
JBL Project K2 S9500S9500和过用全套的那种细腻柔美、今还没忘记。
Infinity(IRS-V计。
2000W音和买得起,也得想办法才能搬进家。
B&W(Matrix 801分别为录音棚的音箱的共振,减少音染。
后来N801Dynaudio(Consequence目中的经典之一。
丹拿后来又推出灵敏度有所提高,且低频下潜至版本的推出可知,即使丹拿有了没忘记JBL 43442122H为爵士乐效果一流!良了分频器,声音的细致感得到了改善。
MBL 101这款创意惊人的音箱在独特的球面振膜将声波向四散辐射出去,形成非常宽阔和深邃的音场以及出色的舞台感。
点是效率低,需要两台Eggleston Work AndraAndre箱,最新版本为计特点是中音完全没有分频器,且双低音做同相等压驱动。
的中频将会非常饱满,且动态强横。
Wilson Audio(WATT/Puppy它由年推出,历经很高的解析力和很精准的声音,推,驱动力不好的功放伤不起!MB1采用传输线式设计,音,低音染,大气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