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2.﹡日喻(共27张PPT)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诗人介绍课程PPT课件演示

唐宋八大家诗人介绍课程PPT课件演示

称文章唐唐作定这
遂钞,的顺用型为 固》辑编之。和唐

定,为法的以流宋 下唐《选茅后传八

来宋唐了坤不起大 。八宋八根久了家
大八家据,一名
细 做
家大的朱推定称
之家文、崇的的
旁边的高粱也都涨红了小脸,低着 头,像 一个做 了错事 的小姑 娘,害 羞地站 在那儿 。走在 田间的 小路上 ,抬头 望着高 高的天 空,便 体会到 秋高气 爽的含 义;一 阵阵秋 风扑面 而来, 使人感 觉心旷 神怡。 秋天在 广阔的 田野里 。 旁边的高粱也都涨红了小脸,低着 头,像 一个做 了错事 的小姑 娘,害 羞地站 在那儿 。走在 田间的 小路上 ,抬头 望着高 高的天 空,便 体会到 秋高气 爽的含 义;一 阵阵秋 风扑面 而来, 使人感 觉心旷 神怡。 秋天在 广阔的 田野里 。 旁边的高粱也都涨红了小脸,低着 头,像 一个做 了错事 的小姑 娘,害 羞地站 在那儿 。走在 田间的 小路上 ,抬头 望着高 高的天 空,便 体会到 秋高气 爽的含 义;一 阵阵秋 风扑面 而来, 使人感 觉心旷 神怡。 秋天在 广阔的 田野里 。 旁边的高粱也都涨红了小脸,低着 头,像 一个做 了错事 的小姑 娘,害 羞地站 在那儿 。走在 田间的 小路上 ,抬头 望着高 高的天 空,便 体会到 秋高气 爽的含 义;一 阵阵秋 风扑面 而来, 使人感 觉心旷 神怡。 秋天在 广阔的 田野里 。 旁边的高粱也都涨红了小脸,低着 头,像 一个做 了错事 的小姑 娘,害 羞地站 在那儿 。走在 田间的 小路上 ,抬头 望着高 高的天 空,便 体会到 秋高气 爽的含 义;一 阵阵秋 风扑面 而来, 使人感 觉心旷 神怡。 秋天在 广阔的 田野里 。 旁边的高粱也都涨红了小脸,低着 头,像 一个做 了错事 的小姑 娘,害 羞地站 在那儿 。走在 田间的 小路上 ,抬头 望着高 高的天 空,便 体会到 秋高气 爽的含 义;一 阵阵秋 风扑面 而来, 使人感 觉心旷 神怡。 秋天在 广阔的 田野里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杂说日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杂说日喻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 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 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 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 生动性和说服力。
【解析】 C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 悖。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 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 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 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 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日喻》以告之。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 道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为一般句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3课日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3课日喻
与烛_形__也容__词___,动____过词____失,____,超____错过____误,___超__出___ (2)过④③裘雷马霆过乍.世惊家,焉宫车_过._动_也_词__,____超动____过词____,__走__过__,__经__过__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_动__词__,__责__备___ ⑥愿枉车骑过.之 _动__词__,__拜__访__,__探__望___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_形__容__词__,__过__分__,__过__于_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专题二 杂说
第 3 课 *日 喻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5.文言句式 (1)___判__断__句_____ ①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皆求道之过也(“……也”,表判断) ③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 断)
(2) 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 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状语“于日”后置) ②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 ③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状语“于盘与烛”后置) ④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 ⑤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
发,恐怕也不比用盘子和蜡烛来解释太阳强多少,因为打比方 总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作者下结论说:“故世之言 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这是说,当时一般谈论“道”的人,谁也没有真懂“道”是什 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硬给起个名字,说这就是 “道”。有的人连看也没看见,只是凭空臆测。这都是不动脑筋, 专门依靠别人而产生的错误。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祭十二郎文 课件 (40张)PPT共38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祭十二郎文 课件 (40张)PPT共38页

ENDLeabharlann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鉴赏》祭十二郎文 课件 (40张)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日喻》课件(与“读者”有关文档共15张)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日喻》课件(与“读者”有关文档共15张)

“螺旋式”的比喻方式:
• 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 性发展性的寓言来比喻说理。
• 好处:使文章结构变化多端, 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深入和加 强。
13
第13页,共15页。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了牛大
伯,问是否可以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
可以过。”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
打比喻是启叫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不余地;能过,不能过!水深的很,前天还淹
6
第6页,共15页。
• 所谓“八面受敌”(功力 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读书
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 文章前两段,先引寓言然后进入议论; ”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
读同一篇文章,每一次阅读都 旧日科场以赋取人,读书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 。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了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 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 。 打比喻是启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余地;
次都有新的收获。
7
第7页,共15页。
选题参考
•1.思路中心 •2. 材料使用
•3.写作目的 •4.学习启示
8
第8页,共15页。
写作背景
• 王安石主持变法,考试上“罢贡举词赋科, 以经术取士”。旧日科场以赋取人,读书人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 习” 。今者科场以大意取人,故学者只务空 言高谈,而无实学。再加上考试将安石与其子 王雱编辑训释的《诗经》、《书经》与《周礼》 (“三经新义”)作为学校及科考的范本, 一般士子为求功名,只拘泥在“新义”上,
或囫囵吞枣地背诵陈言死句,或不求甚解地学 习经文,或陈义过高地空谈义理,以致于学识、 道理浮华不实。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 大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26页 0224页 0272页 0320页 0322页 0353页 0438页 0463页 0526页 0650页 0652页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2.送李愿归盘谷序 第二单元 柳宗元散文三篇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第三单元 欧阳修散文三篇 8.六一居土传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11.后赤壁赋 第五单元 苏洵、苏辙散文三篇 14.武昌九曲亭记 第六单元 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 17.游褒禅山记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第三单元 欧阳修散文三篇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4.种树郭橐驼传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6.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2.送李愿归盘谷序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3.柳子厚墓志铭
最新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 家散文鉴赏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柳宗元散文三篇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说 日 喻课件PPT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说  日 喻课件PPT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 道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为一般句式。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 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 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答案】 A
4.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故世之.言道者 ②而人之.未达也 ③皆求道之.过也 ④莫之.求而自至 ⑤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⑥达者告之. ⑦自烛 而之.籥 ⑧转而相之. 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②⑤/④⑥⑧/⑦ D.①③⑦/②④⑤/⑥⑧
杂说
*日 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 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 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 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日喻》是一篇赠言,但不仅仅是一篇赠言,而是 另有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明确】作者写此文,除正面鼓励吴彦律外,另有两 层意思。一是告诉吴彦律“道可致而不可求”,即希 望他注意两点:(1)求学必须有目的,这目的就是“求 道”;(2)自己要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
学,要亲自实践。二是批评当时科举“以经术取士” 之弊和当时社会“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的风气。
【备选要点】 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那么“致”与“求” 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其意是:道可以循序渐进,自然获得,而不 可以不学而强求。这里的“致”是指循序渐进,平时 积学,学至而道自致;“求”是指不经过“学”的强 求,一种靠捷径、投机取巧的追求。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本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地论证了“道可
【疑难探究】 1.文中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引例
论述道理
由于“问之有目者”,而不是
“亲见”(“未尝见而求之人
盲人 识日
也”),所以,只是“得其 声”“得其形”,而没有“得 其实”。说明“道可致而不可
求”——道理要在实践中自然
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作用
用生动的比 喻来说明深 刻的道理, 增强了说服 力
3.昔者以﹒声﹒律取士 古义:_指__诗__赋__
今义:诗词等语音格律要求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日喻》以告之。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状 语“于礼部”放在了动词“举”的后面) 翻译:_渤__海__人__吴__彦__律__,__是__位__立__志__勤__学__的__人__,__正__要__到__礼__ _部__应__试__,__我__写__了__《__日__喻__》__来__勉__励__他__。__
2.动词的活用
善战者致﹒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致__,__使__…__…__到__来__ 3.形容词的活用
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形容词作动词)_过__了__三__十__岁__,__到__ _壮__年__
三、古今异义 1.﹒以﹒为日也 古义:_把__…__…__当__成__ 今义:认为 2.而求其﹒所﹒以没 古义:_用__来__…__…__的__方__法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2.善战者于__打__仗__的__人__能__让__敌__人__自__投__罗__网__,__而__不__受__敌__人__ _的__牵__制__。__
3.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 之,皆求道之过也。 (宾语前置句,宾语“之”放 在了动词“见”的前面) 翻译:_所__以__世__上__讲__道__的__人__,__有__的__是__就__其__看__到__的__来__解__释__ _道__,__有__的__是__没__有__见__过__道__而__主__观__揣__测__它__,__这__两__者__全__都__是__ _求__道__的__弊__病__。__
*日 喻
【助读链接】 背景回放 对进士科考试改革的思考 宋神宗在熙宁四年(1071)二月,
根据王安石的建议,下诏罢诗赋及 明经诸科,改用经义、策论试进士。
于是,一般士子都在经传注疏中讨生活。在苏轼看来, “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都不是正路。于是 写下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微言大义 苏轼的名言警句
引例
论述道理
作用
北人 学没
批评“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 现象,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学 以致其道”的观点
用生动的比喻 来说明深刻的 道理,增强了 说服力
2.文中引用了哪些人的话?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文中共引用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三个人的话。
苏子——作者苏轼的话“道可致而不可求”。意 思是:人们要在学习、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懂得道理而 不可以(贪图捷径)去强求。
孙武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意思是:善于 打仗的人会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是将自己陷入圈套
中,移用到“致道”上,就是要善于学习、掌握道 理,而不为道所困惑、束缚。
子夏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意思是:工匠们居住在自己的作坊中才能把活做好, 君子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道”。
引用以上三人的话,是为了多角度地论述作者的 主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 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这 是苏轼的创新。
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的道理。告诉我们道理 要从学习和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运用角度】实践出真知、学用结合
二、写法鉴赏 1.运用寓言说理,借助形象思维,启发读者想象。 让读者通过感性认识,循序渐进,上升到理性认识阶 段。 2.“螺旋式”的比喻方式。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 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 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
1.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3.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4.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的活用
(1)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名词作动词)_解__释__ (2)或莫之见而﹒意之 (名词作动词)_揣__测__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名词作动词)_致__力__,__从__事__ (4)日﹒与水居也 (名词作状语)_每__天__
【初读思考】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
方法的一组是 ( )
①扣盘而得其声
②未尝见而求之人
③莫之见而意之
④学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
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选A。④⑤是作者肯定的态度,排除④⑤即可。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学以致其道,也就 是说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理解、掌握孔 孟之道,而不是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者没经过自己 的实践而去巧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