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棵树
半棵树的总结形象

半棵树的总结形象简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大树高耸入云,枝繁叶茂的树木。
然而,半棵树则是一种特殊的景象,虽然它只有一半的树干和一半的树枝,却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半棵树的总结形象,探讨其所代表的意义和给人们带来的启发。
1. 虚实结合,半面人生半棵树的总结形象象征着虚实结合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半面人生。
人生既有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等各种反差。
半棵树将这种反差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它并不是完全的树木,但正是半截的树干和树枝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魅力。
对人生来说,我们不应仅看到其中的一面,而是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接纳并理解人生中的反差与挫折。
2. 顽强生命力,逆境成长尽管半棵树只有一半的树干和树枝,但它仍然顽强地生长着,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无论是面对恶劣的环境、极端的气候,还是遭受伐木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半棵树都能坚持不懈地生长。
这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在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像半棵树一样,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坚持成长和前行。
3. 坚守信念,独立个性半棵树的总结形象也给人们传达了坚守信念和保持独立个性的重要性。
它并不追逐浓密的树冠和扎根于地的稳定,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
半棵树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坚守自己的根本,表达出自身的独特个性。
这提示着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守信念的力量,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4. 和谐共存,生态平衡半棵树的总结形象还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思考。
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
正如半棵树所展示的,每个个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角色,都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相互联系。
这是人们需要认识到的,我们应该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
5. 维护均衡,探求和谐半棵树的总结形象还可以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树木的一半树干和一半树枝正好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感,这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
课件7:半棵树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是极其鲜明的。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 驯的生命,象征着坚持秉守正道与自觉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 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 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象悬瀑飞击 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2.《半棵树》这首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请简要举例分析。 提示:这首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 (1)第一节中“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 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2)第三节中“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做了形 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个 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 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内之意。如果说上 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 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 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 “侧着身”。这种沉默挺立的斗争方式有没有效果?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牛汉诗歌《半棵树》:以树喻人,高歌傲然挺立的品格

牛汉诗歌《半棵树》:以树喻人,高歌傲然挺立的品格一棵树,任凭风吹雨打,都要努力保持挺拔的姿势。
半棵树,更有着其内在的坚韧。
当诗人牛汉在诗歌《半棵树》中以树喻人时,傲然挺立的品格尤其耀眼。
读着这首诗,让我不由想到魏朝诗人刘桢所写的古诗《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凌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首诗中,所言之树,为松柏。
所喻之意,也为品格。
只不过它更强调迎风不倒、遭受严寒而不调的状态,着重刻画出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的品格。
而在诗歌《半棵树》中,是以泛化的“半棵树”为喻体,更注重描述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傲然挺立的坚韧品格。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首节诗歌,描绘出了一幅画面。
即一个山丘上,除了生长着半棵树,别无他物,茫茫天地间尽显荒凉。
无论酷暑寒冬,还是风雨雪肆虐,这半棵树都要独身去面对。
如果以这半棵树来喻人,可想而知该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艰辛呀!短短两句诗,就渲染了孤单落寞的情感氛围。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紧接着,诗人在第二节明确指出了,这半棵树“像一个人”。
立于荒凉山丘之上的孤单落寞,就指向了人生路途上四面无援的境遇。
“迎面的风暴”,就指向了一生中所要经受的挫折与磨难。
面对凛冽的风暴,是屈服?还是坚守?显然从诗人的视角来看,这必然是半棵坚守挺拔的“树”。
因此,存在于骨血里的迎难而上,瞬间就可以让自己做出避开“风暴”的动作,即“侧着身子挺立”。
当前方的力量,自己不足以对抗时,选择侧身避让,就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这时,不能一味莽撞地去迎击,否则将会粉身碎骨。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诗人在第三节说明了这半棵树形成的原因,“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原来,半棵树并不是断掉了上半截身子,留下下半截,而是从树尖到树根一分为二。
这样的凄惨之状,令人触目惊心。
当思维建立在以树喻人的基础上时,就可以想象到挫折和磨难的可怕程度,几乎让一个人失去了半条生命。
半棵树

四、语言品味
一、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
二、修饰语的准确生动
【延伸阅读】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遍绕""日渐斜"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形?
牛汉: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本名 史承汉,后改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 蒙古族。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 诗人之一。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 年来同时写散文。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 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 会副会长。他创作的《悼念一棵枫树》《华南虎》《半
(2)诗的三、四两旬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总结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 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 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 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 生活情趣。
【作业】
根据本节课所学,写一首咏物诗。
• 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 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 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三、问题探究
1、“半棵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2、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
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的意味? 3、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雷电 4、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半棵树》和咏物诗学案

新郑一中分校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编制时间:2010年5 月 14 日课题《半棵树》和咏物诗学习目标1、鉴赏“半棵树”的形象特点。
2、把握作者在“半棵树”上所寄托的情感。
2、了解咏物诗的概念及其特点并掌握鉴赏咏物诗技巧和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诗人在“半棵树”上所寄托的的情感学习难点鉴赏咏物诗技巧和方法一、初读诗歌,鉴赏形象。
⑴这首诗中的“半棵树”的形象是怎样的?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这一形象?⑵它为什么变成“半棵树”?它遭受厄运后又怎样?⑶人们为什么说“雷电还要来劈它”?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年代,思考:⑴半棵树象征什么呢?在这棵树上,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情感?⑵雷电是诗歌另外一个重要意象,试简析其象征意义。
三、探讨诗歌写作技巧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看,跟其他咏物诗一样,使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诗歌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拓展延伸训练提升1.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⑴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⑵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⑶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2.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梅花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⑴两首诗在描写梅花时,共同突出了梅花的哪些特点?⑵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诗虽脱胎于古乐府,但在境界上高于古乐府。
半棵树读后感

半棵树读后感《半棵树》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和美好,让人们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不禁感慨万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树的孩子,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里。
父母双亡后,小树被迫和外婆相依为命。
外婆是一个坚强而善良的人,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小树,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关爱。
然而,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让小树的童年充满了磨难和苦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树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小树的坚韧和乐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用勇气和努力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小树的坚韧和乐观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用温暖和关爱去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和希望。
除了小树的故事,小说中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情节。
外婆为了给小树治病,不惜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小树在学校里受尽了欺凌和嘲讽,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追求知识和梦想。
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亲情和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只有拥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在小说的结尾,小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和才华。
小树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半棵树》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小说,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珍贵。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应该用乐观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用爱心和关爱去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和希望。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爱去面对,我们就一定能够活出精彩的人生。
牛汉半棵树原文与赏析

牛汉《半棵树》原文与赏析半棵树牛汉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树叶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赏析】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或者说典型的形象)。
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的视觉造成一种残缺,一种与其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愤,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内之意。
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这种沉默挺立的斗争方式有没有效果?风暴可能躲过,而“雷电”呢!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这幅画面尤其触目惊心。
“从树尖到树跟”这个介宾短语,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作了形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的势力的强横凶残。
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
牛汉《半棵树》

•
• 半棵树在荒凉的山丘上
• 面对风雨傲然侧身挺立
• 遭雷电打击依然坚强高大
• “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 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 类拔萃者,实际上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 意志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 (还有生存智慧)又是无法摧毁的。树的外部形体 的残损与内在精神的完整,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 控诉也是一种反讽。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 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挑战,已身受重创的 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树的“倔强” 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 “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 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击到当时 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 •
•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 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 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的挺 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 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 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 住了它
半棵树
——牛汉
欣赏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 农民家庭。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 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 《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1943年考入设在 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 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 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 工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 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 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 首诗。曾写过《滹沱河和我》,描写了小时候与滹沱河 的往事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 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 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 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 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 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 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 “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 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 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 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 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 么呢?
二、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 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 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 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 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 幽灵!
探究问题
1、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 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的意味?
语言品味
一、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 诗人用描述式的语言入诗,增强形象的 表现力,表现在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 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 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 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
二、修饰语的准确生动
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 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 激荡人心。这主要得益于诗人用词的准确生动,特别是 修饰语的使用更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开头“真的”, 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 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 作了形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 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 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仍然”这个 副词强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 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 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两个“还是”句式的复 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 到一个高潮。
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 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 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 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 “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 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半 棵 树
பைடு நூலகம்牛 汉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 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 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 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 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 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 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 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 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 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 《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 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 选集《蚯蚓和羽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