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共生理念_吴亮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区文谦;姜帆【摘要】该文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基于生物学上的共生理念,笔者制定了审视过去,界定当前;扎根现存,持续共生两大设计策略,从其融、共通、共享三个层面建构城市共生单元的主旨参量,通过对片区规划和会展中心功能的分析,制定了该项目的用地规划、建筑规划和复合运营规划,认为基于共生共融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或许是一个能够塑造健康城市、活跃城市氛围、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可行途径.%Taking Jinche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buildings.Based on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symbiosis,we made a review in the past,to define the current condition;come down to earth for continuous symbiosis design strategy.From threeaspects:communion,common,shared the main idea of constructing city symbiotic unit parameters,we analyzed the area planning and exhibition center,formulated the land for the project planning,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We think that urban architecture design based on the symbiotic harmony concept may be a feasible way to shaping a healthy city,activating city's atmospher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ivic life.【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47-54)【关键词】共生共融;公共建筑;规划;运营【作者】区文谦;姜帆【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我国正经历急速的城市化,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而建筑建设就是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
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特刊/ 2019.5 South Architecture /南方建筑|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Regionalism in High-rise Architecture Design: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Guangzhou Tianlun Holdings Building倪阳S 谢燮2Nl Yang, XIE Xie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本文引用格式]倪阳,谢燮.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与启示一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例[J ].南方建筑,2019(5):117-123.摘要地域特征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创作依据,是现代建筑回归特定场地的方法论。
由于高层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体量 昭示性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更易受到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影响,其地域性表达比一般建筑更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梳理和回顾百年以来对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历程,针对我国建设现状,总结了当代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方法和方向。
同时,以广州天伦控股大厦为设计案例,展示了其以地域性为主导的设计逻辑,对我国今后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创作 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高层建筑;办公建筑;城市环境ABSTRA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in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in the incorporation ofmodern architecture at specific venues. Regional expression is more important in high-rise architectures than other architecture types because they have greater social influe nee and are easier influenced by modernizationand commercialization.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regionalism in high-rise architectur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is study summarizes regional design methods and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high-rise architectures. Moreover,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Guangzhou Tianlun Holdings Building is carried out, which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high-rise architectures in China's complex urban environments.KEY WORDS regionalism; high-rise architecture; office architecture; urban environment*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0702309 ):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子课题九“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与示范”。
浅议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整合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21期106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
我国高层建筑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热潮,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设计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建筑空间所组成的,因而要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和谐与协调,首先就必须考虑由建筑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及转换的过程,这一点是进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而高层建筑出入口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过渡和转换的衔接点,是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环节。
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出入口位置的合理选择。
高层建筑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应当重点考虑建筑内部功能的安排和人流的方向,要尽量与人流的方向相一致。
出入口的设计既要保有足够的外部空间,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视觉观赏性,使其能够在视觉上缓冲高层建筑所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2)出入口外观造型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出入口设计在外观造型方面应当尽量做到突出、显眼。
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其在功能和视觉感受上具有很大的区别。
在出入口外观造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千篇一律,尽量做到多样化与独特化。
并在设计的高层中处理好与城市空间整体环境的融合,做到在统一中实现多变。
2 高层建筑裙楼的设计有效的保持与地面的结合以及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是高层建筑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高层建筑与地面的结合以及与周围建筑的紧密联系能够强化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形态,保持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和谐性。
而要实现这种结合与协调,高层建筑设计单位就需要关注其裙楼的设计。
裙楼是指从街道上以40°仰角能够看到的部分。
根据建筑空间开敞度的不同,裙楼的高度有时会达到楼房的5~8层左右。
这部分楼房虽然在城市整体空间中所能占到的比例十分有限,但其对人们的视觉、感官和情绪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建筑的裙楼在立面设计方面与上部立面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部立面的设计应当重视人的尺度,使处于其中的人不会感觉到下部空间的单调与苍白。
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分析冯明欣

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分析冯明欣发布时间:2023-05-08T09:33:42.739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5期作者:冯明欣[导读] 作为人类生活的主体,建筑形态的变革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绿色建筑的兴起正是顺应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出于工程造价等方面的考虑而导致的。
身份证号:53262219870506XXXX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作为人类生活的主体,建筑形态的变革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绿色建筑的兴起正是顺应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出于工程造价等方面的考虑而导致的。
高层建筑能有效地利用建筑空间,但是其庞大的体积会对其所在区域周边的建筑实体环境造成潜在的冲击。
因受高海拔自然条件的制约,封闭式建筑多采用人工能量注入方式,造成不健康、高能耗的利用空间。
高层建筑的绿色节能及其他一系列要素,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实现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运用分析引言: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出于工程造价等方面的考虑而导致的。
高层建筑能有效地利用建筑空间,但其庞大的体形会对该区域周边的建筑实体环境造成潜在的冲击。
在此基础上,实现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将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1)基本内涵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阐释,它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所以,在建筑的制作过程中,应该立足于自然环境,将其融入到地方特色之中,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美感,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贯彻生态环保的思想,将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
城市设计视野下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关系的研究

城市设计视野下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关系的研究
骆逸;赵斌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8(000)020
【摘 要】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对城市的美学、形态以及
场所空间的形成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在城市设计视野下同城市空间环
境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空间三个方面剖析
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多种作用.
【总页数】4页(P33-36)
【作 者】骆逸;赵斌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及协调策略探微 [J], 李洁
2.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研究 [J], 梅洪元;梁静
3.浅谈高层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J], 王珊珊
4.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J], 朱广娟;王宏志
5.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J], 肖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融与共生:城市历史景观(HUL)视角下文化景观核心风貌区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

200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管理历史性城市景观”国际会议并达成最终文件《维也纳备忘录》,该会议首次提出“城市历史景观”这一概念。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的建议书》并给出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明确定义[1]。
该建议中提到的“我们提倡形成一种不具破坏性的且能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连续与和谐关系的城镇空间和社会关系”与2021年9月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内在理念达成了统一。
该意见旨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建议在加强保护和利用传承方面推进城市历史遗产活化利用以及融入城乡建设。
在此背景下,“城市历史景观”与时俱进地不断深化发展。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今时代城市快速发展给城市历史环境、历史景观和历史遗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并利用创新策略将城市历史景观传承以及发展下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此问题,本研究从城市历史景观的视角,以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核心风貌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明城墙等,基于历史层积对风貌区进行价值判析后,分析目前风貌区保护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交融与共生的解决策略。
力图从强调紫金山玄武湖区域的完整性、保护区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恢复两者之间内在价值的联系和外在风貌的统一3个方面,为紫金山玄武湖文化景观核心风貌区的发展进行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1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研究主要分为2类。
一类对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展开创新性研究。
例如张莺[9]基于的国际试点方法从社区层面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协商机制;郭谦等[10]挖掘强化二阶墙明清府衙存碑和城墙锚固点的价值,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信息;弗朗切斯科·班德林[11]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整合,构建HUL实施路线图;国外还有学者通过多媒体可视化,介绍小众的历史和艺术遗产。
共享、共融与共生——无锡二泉中学建筑设计研究

15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8布局形式,更加注重与既有空间和功能需求之间的相互协调,力求在整合现有环境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为青少年提供人文、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场所[1]。
“共享与共生”本属于生物学科中的概念,指两个不同的有机体相互影响、互惠共生,彼此均可得到益处,在此借用主要指校园建筑空间与周边环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2]。
“共享与共生”理念的提出是与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也是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应该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呼应。
“共享与共生”模式在学校规划建筑方面主要体现在空间、功能、发展等与周边社区及城市间相互配合,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空间矛盾,更有利于城市和校园的更新和发展。
同时,在扩大校园开放性的过程中,拓宽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了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3]。
二泉中学新校区项目用地所处的无锡市锡山区位于无锡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经济发展迅猛,人文底蕴深厚,是江南文化、太湖文化、时尚文化的交汇之地,以学校用地周边环境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围绕新校区与既有天一中学、周边社区、城市之间的功能共享、空间共融、发展共生的设计理念展开。
功能共享侧重于既有环境因素对新校园设计的影响;空间共融主要体现在校园内与外、校园内部不同部分两个方面;发展共生是为了教育模式改变和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下的弹性利用。
1项目概况无锡作为全国连续多年人均GDP 排名第一的城市,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为了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学校布局不合理、学位供需矛盾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依据区域总体规划布局及规划片区入学需求测算,提出了建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的改变,中学校园面对更加多样的学习、生活需求,教育模式越来越趋向网络化、交流化、社区化等,随之校园建筑与空间环境也趋向于共享、共融和共生的发展模式。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吴明明

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吴明明发表时间:2020-06-02T10:37:29.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作者:吴明明[导读] 摘要:高层民用建筑是近年来民生建设行业的主要建筑施工类型,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高层民用建筑节省土地资源这一重要优势,在辅以合理规划、采光节能、节水保温等多样化绿色建筑设计手段的基础上,不断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的资源浪费,稳步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节能水平,为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促进我国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分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高层民用建筑是近年来民生建设行业的主要建筑施工类型,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高层民用建筑节省土地资源这一重要优势,在辅以合理规划、采光节能、节水保温等多样化绿色建筑设计手段的基础上,不断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的资源浪费,稳步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节能水平,为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促进我国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用 1绿色建筑设计概念分析高层建筑屹立在城市中,钢筋混凝土带来的空气污染和生态污染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不利于高层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用环保理念融合到建筑工程中,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地势气候等环境特点,根据环境的特殊性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和优化,保障工程的可实施性,从而提升人们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为居民带来便捷化的体验。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避免造成废料产生的污染和浪费,并且提升自然植物的设计融合,实现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巧妙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绿色建筑设计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障建筑能够融合到自然生态建设中,并且要提升建筑内部结构的先进性,遵循系统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居住需求,促进现代绿色智能建筑的更好创新与发展。
2绿色建筑设计中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优势 2.1实现自我调节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可以更好的利用气候温度、自然光等条件,从而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性,使得高层民用建筑使用期间拥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的发挥建筑物的性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共生理念STUDY ON THE SYMBIOTIC IDEOLOGY OF GROUPED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ENVIRONMENT吴亮1张姗姗2Wu Liang, Zhang Shanshan摘要/ 首先分析了集群式高层建筑的特征与优势,然后针对其与城市环境的现实困境,结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和典型案例,提出了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共生理念,包括与城市人工环境共生的整体化理念,与城市自然环境共生的生态化理念以及与城市人文环境共生的多元化理念。
关键词/ 集群式高层建筑城市环境共生理念ABSTRACT/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grouped tall buildings,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istic plight between them and urban environ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Kisho Kurokawa’s philosophy of symbiosis and typical cases, puts forward their symbiotic ideology,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concept with urb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the ecology concept with urba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diversified concept with urban humanistic environment.KEY WORDS/ grouped tall buildings, urban environment, symbiosis, ideology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于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问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论技术水平还是设计品质,都有了巨大飞跃,代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成就。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和新都市主义的兴起,高层建筑在世纪交替的这10余年间继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征。
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正从欧美转向亚洲,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环太平洋地区;从开发模式来看,高层建筑“超高层化”和“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1 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前几年曾有学者提出过“集群建筑”的概念,大抵是指一群建筑师或艺术家在同一场地上完成的一组或多组建筑的集合,以“长城脚下的公社”为代表。
“集群式高层建筑”与此类似,但不尽相同,它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联合开发的,在功能组织、空间结构和交通流线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的一组建筑[1]。
实际上,除了这种内在的整体性,集群式高层建筑还与外部城市空间密切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特征。
因此,笔者将其定义为“包含多栋高层单体并进行统一设计施工的复合型整体建筑”(表1)。
功能的综合与空间的集聚不仅能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带来经济上的“相乘效应”,并有利于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转,易于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景观。
此外,通过营造“24小时城市”,集群式高层建筑在激发城市活力,促进旧城更新方面也发挥着典范作用。
尽管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超级介入者,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
首先,与其他建筑相比,集群式高层建筑以其庞大的规模和体量对城市空间尺度、结构肌理甚至微气候都会产生更直接、深远的影响,如若处理不当,将成为城市中的“孤岛”并加剧“热岛效应”。
其次,集群式高层建筑在空间形态上与周围的城市单元保持着巨大差异,由此产生的“视觉势能”一方面确立了其标志性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既有人文环境的挑战,这种巨大的差异与异化的尺度导致的认同感缺失成为现代城市的尴尬。
2 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共生思想共生(Symbiosis)本来是个生物学概念,由德国微生物学家Anton deBary于1879年首次提出,系指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存在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2]。
黑川纪章用这个概念表述其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的建筑理想,创立了建筑共生理论,其核心范畴包括“子整体”思想、“灰空间”理论和“抽象的符号体系”。
共生思想对我国集群式高层建筑的健康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相比西方的建筑理论,源于东方哲学的共生思想在本质上与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性格是一致的,因而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另一方面,集群式高层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与城市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上位系统之间又存在着普遍的矛盾关系,而共生思想的宗旨就是为复杂系统中矛盾的各方找到并存的依据,因此它符合集群式高层建筑的本体诉求。
同时,集群式高层建筑的属性中也包含着共生的因子。
首先,作者单位:1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116024)2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6)收稿日期:2009-10-28表1 集群式高层建筑典型案例国家建筑名称所在城市主要设计者规模建成时间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纽约哈里森74.3万m21940桃树中心亚特兰大约翰・波特曼176万m21975日本皇后广场横滨日建设计、三菱地所49.6万m21997六本木新城东京KPF、27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建筑学报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28AJ ACDEMIC ARTICAL ISSUE域”,即所谓的“灰空间”。
最后,对于集群式高层建筑这种大型结构工程来讲,更有效地采用较少的材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表达建筑传统方面,“抽象的符号体系”为其提供了自然而合理的选择。
3 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共生理念3.1 集群与城市人工环境共生的整体化理念人工环境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它既包括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等,也包括城市本身。
集群式高层建筑创作理念中的整体化原则,旨在通过与城市空间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使集群式高层建筑成为城市人工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局部和整体的非加和性的系统关系。
整体化理念实际上已经突破建筑的概念而进入到更大范围的区域甚至城市意义中去;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即从城市设计的层面进行建筑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自然界的物理场、人的生理场、心理场三者之间,存在着力的样式、内在结构的根本一致性。
集群式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内在结构也存在类似的一致性,这种同构关系是使集群与城市呈现出整体化的前提性要素。
因此,同构既是整体化理念的深化,也是整体化方法的表达。
集群与城市同构,就是在功能、交通、空间等多个领域引入城市要素,以获得一种类似于城市的复杂结构系统,从而使集群更容易融入城市之中,实现与城市的共生。
比如,通过积极加入城市的整体构架系统,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在地面、地下和空中同时对接;完善城市步行系统;增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连续性和趣味性等。
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改变了人们关于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念,建筑社会化和巨型化与城市设计立体化和室内化的双向互动催产了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思潮和实践[3]。
整体化设计的集群式高层建筑就是要建立一种城市・建筑综合体系(Unified City-BuildingFabric),在职能上表现为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交叉叠合和有机串接。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哥本哈根市LM项目国际竞赛中的获奖方案,以极富诗意的形式将集群式高层建筑的内部流线和城市的公共交通立体地组织在一起,从而使建筑成为城市中的一个必要且充满活力的环节。
该项目又被称为“城市之门”,是由海港进入城市的重要门户。
霍尔的方案由分居两岸的两座多功能塔楼和横跨水面的连接部分组成。
连接体通过建筑内部的垂直交通系统与城市地面交通相接,自然承担起沟通两岸的“桥”的职能,同时还保证了其下大型船只的顺利通航(图1、2)。
3.2 集群与城市自然环境共生的生态化理念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主要涉及天文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比如气候、植被、水体、矿藏等,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并且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工建造的“第二自然”,是人类寻求庇护的场所,它不应也不能脱离“第一自然”。
城市中的集群式高层建筑,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同时也以更强烈的方式侵入到“第一自然”之中,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和对生态设计的讨论。
针对高层建筑,尤其是具有巨构特征的集群式高层建筑进行生集群式高层建筑的功能配伍、空间组织、能源利用都自成体系,完整独立,但相对而言,它又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部分和环节,这体现了其“子整体性”。
其次,集群式高层建筑需要接纳更多的社会功能和城市空间,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接触领域从点向面进而向三维发展,形成彼此渗透的“中介领1 霍尔的LM项目设计方案2 霍尔的构思草图3 东京六本木新城4 六本木新城的毛利庭院5 六本木新城的屋顶花园29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建筑学报态设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这首先是因为高密度大体量的建筑形态对自然环境超强的干预能力不容易受到控制,再者它本身消耗大量能源的事实也增加了实现深度可持续目标的难度。
但另一方面,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讲,这种高度集约的建筑开发模式更加经济、高效,它是高昂土地价格与建筑经济相平衡的进一步优化。
生态化理念不局限于集群式高层建筑的自身条件,而是将其视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认为它与周围的宏观或微观环境构成动态的平衡关系。
建筑的空间体系架构需要以环境为中心,空间的构成需要根据环境与资源所提供的条件来重新考虑未来的走向。
人必须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建设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强调长期的环境效率、资源效率和整体经济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空间效率[4]。
东京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是日本国内由民间企业承担的最大规模的城区改建工程,占地约11hm2,建筑面积约76万m2,集写字楼、住宅、商业设施、文化设施、酒店、影城、电视台等一体,是具有“居住、工作、游玩、休闲、学习、创造”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城区(图3)。
设计者提出“垂直花园城市”(Vertical GardenCity)的环境理念,将原毛利藩宅邸遗址中的池塘、绿地保留下来(图4),对公园、广场进行整修,自地面至屋顶,通过高度不同的绿色广场,行成都市中的“立体回游森林”(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