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

合集下载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中文语言相对论是学术性话题,通常涉及“语言变异”以及“方言多样性”等研究
内容,它主要以比较、对比、分析的方式,深入研究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异同。

中文语言相对论的基础是汉语的多元性,即汉语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又可以根据特定地域和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

在中文语言相对论中,方言变异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者一般会比较不同方言的不同体现,如发音差异、语法构成、固定短语等,结合大量文本、现象,从中发现更多深层次差异,同时也能够发现不同方言间的联系性和相似性。

此外,中文语言相对论还会研究语言变异的原因和背景,这些原因可以分为文化原因、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等。

比如,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汉语方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地理原因导致的发音也是一大特点。

另外,中文语言相对论还研究了汉语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如哪些词汇来源于汉語,及它们与汉语的差异等。

总而言之,中文语言相对论主要以比较、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异同。

它主要研究方言变异以及语言变异原因,还会研究汉语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语言的关系等,它在汉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萨皮尔

萨皮尔

萨皮尔-沃夫假说一、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 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以其名字和假说命名其理论, 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弱式即语言影响思维, 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

1. 语言决定论(强式)语言决定论即人的思维完全受自己的母语影响,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语言中的范畴和区别特征来认识世界。

语言不仅仅指称独立于语言而获得经验,而是实际上决定着我们的经验。

如:汉语词汇的对称性特征反应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的对称性特点。

2. 语言相对论(弱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语言相对论的关键是,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形成思想的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独特的语法,在不同程度上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思维之间具有相关性。

(翻译工作很难做)二、我们的看法(一)思维先于语言1、从历史的角度:在人类产生之初,是先有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之中生存的生物最终进化为人类。

那个时候人类是没有语言的,但却能够靠肢体进行各种交流,并能有钻木取火等行动,所以说那个时候是没有语言,但是有思维的。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对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类似于相对论对于物理学的影响。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以下是沃尔夫假说的一些例子:1. 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不同的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方式不同。

例如,英语中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分开的,而一些印度语言中时间是循环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 语言对于颜色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对于颜色的分类方式不同。

例如,一些语言将蓝色和绿色视为同一种颜色,而将红色和粉色视为同一种颜色。

这种不同的颜色分类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3. 语言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一些语言中,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和用语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4. 语言对于文化观念的塑造: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 语言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语言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完成,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进行。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6. 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文学创作方式和风格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7. 语言对于教育的影响:语言中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记忆和背诵,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理解和创造。

8. 语言对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语言中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平等和民主。

9. 语言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障碍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方式。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设,称为语言相对论,也称为Sapir Whorf假设,这大致意味着一个人说的语言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受到他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语言是否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是否对语言产生反应并塑造语言,还有待证明。

尽管该假设的强假设被证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语言系统必定会对他的世界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作为南方人,我在指挥和指挥时习惯于向左,向右和向右转。

但是,当我第一次去山东时,我热情的叔叔告诉我,您要先向南走几米,然后再向东走,最后您的目的地将在您的北边(十年前手机地图并不普及)一万匹草泥马穿过我的心。

即使我试图回顾自己的小学教科书知识并找到一种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方法,我仍然需要几分钟来进行分析和确认。

后来,我意识到北方的许多朋友可以迅速反思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语言系统中,东,西,北和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我的语言系统使用相对坐标(围绕前后,左右),而北方语言系统使用绝对坐标(东南,西北,西北),因此北方人可以轻松地区分绝对方向,但是我只有相对方向在我脑海里。

这反映了一个人接受的语言系统对其认知世界的影响。

再举一个外语的例子。

在俄语中,有两个非常不同的词来形容蓝色。

Goluboy大致对应于浅蓝色,siniy大致对应于深蓝色。

用英语,只有一种概念是蓝色,即蓝色。

即使您要区分浅蓝色/浅蓝色/深蓝色/深蓝色等,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蓝色。

在一项认知语言学实验中,当英语为母语的母语人士和俄语的俄语母语人士显示不同的蓝色阴影时,俄语的母语人士的大脑反应在质量上与英语母语的人士不同,因为他们的大脑存在概念上的转换,而英语为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观念一直都是忧郁的。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是2016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国辉。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章。

上卷第一章整理和讨论本书作者在自己这个系统中使用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简述;介绍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和人的相关性研究的概况及本书作者对相关观点和思想的评论;第二章是对语言相对论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这是作者研究语言相对论并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下卷是作者自己建立的语言相对论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在传统的和当前热门的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相应观察事实和实验数据基础上,全面地论述了语言相对论思想。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大概是最受语言学家欢迎也最让语言学家厌恶的一个研究话题之一。

如果你碰巧研究语言学的小伙伴聊天,然后碰巧和他聊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们要不非常热情和你侃侃而谈(如果对方是马普所的学者),要不挥手表示厌恶(其他学者们,至少我们系是这样的)。

在语言相对论中,有较为完整地理论叙述的大概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的语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体来说影响着人如何编码,呈现,回忆关
于世界的信息。

语言相对论中比较极端地说法是,语言决定了思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思考某些东西,这个观点基本上已经被否认了(也就是电影里《降临》里所呈现的观点)。

身边的语言学小伙伴是怎么打趣这个观点的呢,有同学说,我们应该教人们没有重音的语言(stress,英语里也有压力的意思),这样人们就会不再感受到压力了。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英语:linguistic relativity),也称为萨丕尔-沃夫假说(英语:Sapir–Whorf hypothesis),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Lee Whorf(英语:Benjamin Lee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心理学、语言学假说。

这项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现今有一些人造语言的发明因应而生,如逻辑语、道本语等。

语言相对性原理(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这个“语言结构影响语者认知结构”的说法涉及到人类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学习。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考模式,不同语系的语言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也就呈现了各种语言彼此间的相对性,所以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需要而成长和改变inguistic relativism
我倒觉得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个有趣的方向,刘颖说少有学者将这个当正业,但是此话题中的研究却格外多,就好象教授大牛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研究烦了。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 -回复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 -回复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回复什么是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首次由德国语言学家恩斯特·沃尔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它主要关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语言是一种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工具,并且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什么是沃尔夫语言相对论以及其核心概念和意义。

第一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起源和背景沃尔夫语言相对论起源于对20世纪初语言学的挑战和思考。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语音等方面,忽视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

恩斯特·沃尔夫认为,语言无法孤立地存在,它是人类共同活动和交流的产物,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二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概念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语言相对性"和"语言不完备性"。

语言相对性指的是不同语言对世界的描述方式和观念会不同,语言的结构和词汇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不完备性指的是语言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所有概念和思想,有时会存在一些无法翻译或解释的现象。

第三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实证研究为了验证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观点,许多实证研究被进行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沃尔夫和斯皮尔伯格的"颜色实验"。

他们发现不同语言的词汇和分类方式会影响人类对颜色的辨别和感知。

比如,一些语言只有两个基本颜色词汇,而另一些语言则有多个。

这些不同的词汇系统会影响人们对颜色进行分类和理解的方式。

第四步: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意义和启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研究语言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它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描述方式会有所不同。

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第五步:批评和争议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并非没有争议的。

萨丕尔 沃夫假说

萨丕尔 沃夫假说

萨丕尔沃夫假说一、什么是萨丕尔沃夫假说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相对性原理,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班杰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的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语言中的词汇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认知。

二、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1 语言塑造我们的世界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它不仅用于交流,更是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分类。

例如,在一些语言中,存在着对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有些语言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有些语言则将时间分为更细致的阶段。

这种语言对时间的划分方式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行为。

2.2 语言对文化认知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的精髓。

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方式。

例如,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来表达颜色,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则常常使用自然景物来表达颜色的美感。

这种语言中的文化色彩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2.3 语言对思维方式的限制和启发语言不仅仅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限制和启发。

不同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另一些语言则更强调主动表达。

这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同时,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也会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语言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3.1 语言的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相对论
洪堡(1999) 认为“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

”这个早期相对论观点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语词的概括度和语法化、构词形态学范畴对于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起到决定作用。

洪堡1999:297认为语言是有优劣的:
“我们在前面讨论句子构造的时候,除开不具备任何语法形式的汉语以外,还区分了三种可能的语言形式,即屈折形式、黏着形式和复综形式。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中的一种或不止一种形式,要评判各种语言相对而言的优点,关键在于弄清语言如何在自己的具体形式中体现出上述三种抽象的形式,或确切地说,语言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实现或溶合抽象的形式?我想,一旦人们认识到了抽象的、可能的语言形式与现实存在的具体语言形式之间的这种差别,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有些语言是唯一完善的语言,其他语言则是不太完善的语言。

在以上三种抽象形式中,屈折形式可以被称为唯一恰当的形式,这一点恐怕是无可辩驳的。

然后,称其他语言不甚完善,这个判断并非也同样符合实际存在的语言的情况,因为在这些具体的语言里,绝不是只有某一种形式起着绝对地统治作用,相反,一种语言始终积极地倾向于靠拢恰当的形式。

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作更细致的探讨。


有人认为洪堡是美国语言相对论的源头,Miller 1968:11说:‘语言相对论可能是由德裔美国人类学家佛朗兹·博厄斯Franz Boaz带到美国去的,由他学生萨丕尔清楚地加以陈述而为人熟知,然后由后者
的学生沃尔夫著文强烈辩护。

’这看法在欧洲大陆较流行,不过在英美还未得到认可。

我在澳大读书时有位老师波兰人安娜·维茨别卡Anna Wierzbicka,被认为是世界十大形式语义学家之一。

她所探索的语义因子semantic primes,据信类似于莱布尼茨的‘人类思维字母alphabet of human thought’。

近年来又被认为是英语著作中最出名的、真正从洪堡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