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免费下载】d 二聚体临床意义

【免费下载】d 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1 D-二聚体的形成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

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

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

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刘亚秋;刘喜;张侃;刘纯义;罗勇;夏汉兵【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年(卷),期】2008(23)16【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90例不同病情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

结果:急性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D-二聚体含量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越重D-D升高越明显,D-D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

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总页数】3页(P2291-2293)【关键词】病毒性脑炎;D-二聚体;预后;儿童【作者】刘亚秋;刘喜;张侃;刘纯义;罗勇;夏汉兵【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相关文献】1.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刘亚秋;刘喜;张侃;李凯红;罗勇;夏汉兵2.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J], 张侃;于红艳;刘喜;程美华3.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与血清IL-10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J], 陈苗苗4.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J], 许亮亮5.血浆D-二聚体及肠道微生态在不同病情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变化及相关性 [J], 胡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 具体数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 00:2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

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血浆D_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

血浆D_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
结 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 0120 ±0106) , D IC组 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8136 ±2156) mg/L;急性白血病 初诊组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4176 ±1165) mg/L;急性 白血病缓解组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0122 ±0108) mg / L;实体肿瘤组患者的血浆 D 2二聚体含量为 (3121 ±0151) mg / L。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 < 0101 ) 。详见
一 、家庭氧疗对 COPD患者治疗的目的及意义 缺氧可迅速引起细胞损伤 ,纠正缺氧对具有进行性低氧 血症的 COPD 患 者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研 究 表 明 LTOT可 改 善 COPD 伴慢性呼吸衰竭患 者 的 生 存 率 。标 准 的 LTOT应 为 115~215 L /m in。每天平均吸氧 15 h, 5年存活率提高 62% , 19年存活率提高 26%。LTOT能纠正低氧血症和减缓肺功能 的恶化 ,减低肺动脉压 ,减轻由于慢性缺氧引起的注意力不集 中 ,记忆力和智力减退 、定向障碍 ,头痛 、嗜睡等神经精神症 状 。LTOT能纠正低氧血症和减缓肺功能的恶化 ,降低肺动脉 压 ,延缓肺心病的形成速度 ,减轻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 ,改 善活动后气短 ,提高运动耐力 。使 COPD 患者呼吸衰竭发生 率下降 ,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 二 、家庭氧疗的方法 家庭氧疗可帮助患者选用合适的吸氧装置 ,包括液氧 、压 缩氧及制氧机三种形式 ,掌握使用的方法 ,做到安全用氧 。吸 氧方式可选用鼻塞 、鼻导管 、面罩吸氧等 ,常用鼻塞吸氧较为 方便 ,吸氧管可选用头挂式双鼻头吸氧管 ,患者易忍受 ,又不 易脱落 ,有条件的使用加温湿化装置 ,效果更加 。 三 、家庭氧疗知识的指导 氧疗知识的内容包括长期氧疗的指征 、作用 、方法 、氧流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意义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意义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D-二聚体水平变化意义王峰;刘成军【期刊名称】《医药论坛杂志》【年(卷),期】2004(25)10【摘要】目的观察D -二聚体在血中含量变化 ,了解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 2 8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清晨空腹静脉血 ,用ELISA测D -二聚体含量 ,并与 2 8例健康儿童对照。

结果急性病毒性脑炎D -二聚体含量急性期为(0 4 16± 0 156 )mg/L ,恢复期为(0 2 0 8± 0 10 2 )mg/L ,二者比较 P <0 .0 1,差别有显著性 ;对照组为(0 182± 0 0 92 )mg/L ,与急性期比较P <0 .0 1,差异有极显著性 ;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存在高凝状态 ,D -二聚体水平对高凝状态的检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急性病毒性脑炎;血液;D-二聚体;小儿;检测【作者】王峰;刘成军【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23【相关文献】1.小儿病毒性脑炎血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邹小杰;郁峰;孙杰2.血清D-二聚体监测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及疗效判断中的意义 [J], 覃秋丽3.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刘亚秋;刘喜;张侃;李凯红;罗勇;夏汉兵4.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J], 张侃;于红艳;刘喜;程美华5.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J], 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

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3(018)023
【摘要】@@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及D-二聚体为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分子标志物,其含量增高提示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CD62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相关分析尚少有报道.因此,我们通过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CD62P及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及对比研究,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总页数】2页(P1359-1360)
【作者】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31
【相关文献】
1.肺部疾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J], 杜娟;邓冰;董亚琼;费樱
2.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 [J], 杜娟
3.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 [J], 孙凤春
4.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α-颗粒膜糖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 [J], 戴显松;付鑫
5.血清铁蛋白及D-二聚体在不同孕期妊娠妇女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张三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急性
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
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
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
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

方法。

恶性实体肿瘤,肿瘤细胞内容物中 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
疾 病
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 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

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

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

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
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
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

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
他 疾 病
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 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 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
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
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
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
血栓,少数为DIC。
1.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中
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在深静脉血栓

形成、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重症肝炎、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 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



深静脉血来自栓形成
DVT临床可能性评估
的 诊
(参考2007年版DVT诊断和治疗指南: Wells临床评分):
≤0分: 低度临床可能性

≤1~2:中度临床可能性
≥3分: 高度临床可能性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诊 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i caI S i fi i gni can of n ce
tb PI ma D- mer Le S i e as di veI n
CbiI en tb r En ep i S r Wi Vi d US c haI i t
中图分 类号 :R 1 . ;R 4 .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4 2 0 )2 - 0 4 0 3 4 6 1+ 52 7 1 7 2 0 - 0 2 5( 0 0 3
近年有 学者研 究发现 ,病毒性脑炎 ( 简称病 探讨凝血纤溶在病脑过程中的作用 , 现报告如下 。
LI Y qi LI Xi Z AN Ka U a U U H G n, et l a
D pa me o Pe a ri , B a Di t ct at rn a c e rt nt f di t CS ao n S ri m e al nd hil H al h os t o d e t H pi al f
Vi s e ce h i i r as m ke Y ru n p al ti S nc e ed ar dl co pa ed m r wit h al h c nt ol g up T e h e t y o r ro . h c nt o ent ati n r o of D s nc o ed D y hr ni Z Wit t dis as Se ri Y nd he h he e e ve t a t p roc S eS .
S nz n, he he Gu ngd ng a o S en e h zh n, 51 3, C na 81 3 hi
A s r t o j c i e T s u y h l v l h n e f t e p a m — i e . n e t g t d b t c b e t v o t d t e e e c a g s o h l s a D d m r i v s a e i
c nc us o I t e a Y t ge ,t er i c g ati n i or r n hil r wi h o l in n h e rl s a h e oa ul S o d de i c s d en t
V r s n e h l t S t e e s r m n o D i p a m m y e s f l o u g t e i u e c p a i i , h m a u e e t f D n l s a a b u e u t j d e h
d s a e e e t a p o S , nd ar Y e e a d r at h c a ul i e s s v ri Y nd r ce S a e l d t ct n t e t e o g ati n i o e . o d s rd r K w d Vi us nc p ali S D i e D na C ey or s r e e h ti —d m r y mi Tr ns o m a f r ati n o C 1rn hi d e
应用免 疫比浊法定量 测定 6 例病毒性脑 炎患儿在 病程 第 1 、7 0 、3 天外周血 液 中 D 含 量变化 ,并 D
与 3 例健康 儿童进行对 照分析 。结果 病程第 1 患儿血浆 D 0 天 D含量 为 ( . 0± 0 1 )m / 0 5 6 . 4 g 7 L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P< 0 0 ) . 1 ,病程 第 3 D 持续升 高为 ( . 天 D 0 9 0 2 )m / ,第 7天 5 0± . 1 6 g L 趋 于下降 ( . 1 0 3 0 1 )m / 结论 病毒性 脑 炎患 儿早 期存在凝血 功能障碍 ,动态检 6± . 3 5 g L 测血 浆 D D含 量 变化有助 于 了解 病脑 的演 变过程 ,为及 早进 行 临床 治 疗提供 实验依 据 。 关键 词 病毒性脑 炎 D 二 聚体 动态变化 儿童 一
维普资讯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 浆 D 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
刘亚秋 刘 喜 张 侃 李 凯红 罗 勇 夏汉 兵
广东深圳 58 3 1 13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要 目的
探讨 病毒性脑 炎患儿血浆 D 一二聚体 ( - ie , D D dm rD )动 态变化及临床 意 Nhomakorabea。方法
t e Cl ni a1 S g fi a e f h i c i ni c nc o bl d o ul t u ti i t e oo c ag an f nc on n h di e e as pr e i s oc ss n
c 1 re wi h hi d n t Vi us nc p al t S Me h s T e o c nt at o o D i pl m w r r e e h i i . t od h c n e r i n f D n as a ee me u ed y mm n t bi m r Re ul T e as r b i u o ur di et y. s ts h P1 m l v S as a e el of DD n hi d en i c l r wi h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