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第四章资本的运⾏ ⼀、资本运⾏的⼀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产资料和劳动⼒,为剩余价值⽣产准备条件;⽣产资本的职能是使⽣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产领域中的⽣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种划分。

它以⽣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

固定资本是指以⼚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产使⽤过程中损耗的程度,⼀部分⼀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部分⼀部分地收回。

经过多次转移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上的⽣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式上是⼀次性投⼈⽣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次性全部收回。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3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3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 那么,价值是怎样增值的,或者说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下面我 们来考察价值的增值过程。例如,某服装厂资本家雇用工人劳动,4小时生 产1件衣服,需要消耗棉布等生产资料的价值量相当于16小时劳动,假定每 小时表现为1元货币,则1件衣服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一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 再假定工人的日工资相当于4小时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就是4元。这样,工人生产1 件衣服花费的劳动时间4小时创造的新价值,恰好与劳动力的价值相等。这一新价 值已足够补偿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如果工人劳动到此结束,资本家出售1件衣 服后,仍收回20元。价值没有增值,资本家是不干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从事衣服 生产不是供自己穿着使用,更不是去满足他人需要,他的唯一动机就是要通过工人 的生产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第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论
01
02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
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03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Contents 目录
04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0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0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07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 国际经济关系
➢ 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平 均利润率(p̅′)=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三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1)商业利润 ➢ 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序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并依次变换为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三种形态。由于生产和流通实际上是两个过程,因此在客 观上有分离的可能。而且,让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由商业资本家从事 商品的售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优势。 ➢ 商业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其职能是通过商品的买卖,使商品资本转 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实现商品中包含的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样,商 业资本的运动过程可用公式概括为:G(货币)-W(商品)-G′,G′=G+ΔG。 ΔG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商业利润。 ➢ 这样,对平均利润率的推算,就要改变只根据产业资本单方面计算的办法,即 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而要把商业资本参加瓜分剩余价值的内容包括在 内,其计算公式是: ➢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自考政治经济学第4章(笔记)

自考政治经济学第4章(笔记)
的。 通过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 在一般商品流通中, 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 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 通的货币,已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答:(1)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以 上的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 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条件下,只存在价值形式的交换,不会有价值 量的变化;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无论是贱买还是贵卖,也只是对原来既定价值量的一次重 新分配,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所有者只 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不能在形成价值时又形成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 特别是要购买劳动力商品时。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 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如何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答:资本总公式为 G—W—G’,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这种价值增殖与价值 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 G—W,还是 W—G,商 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 值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4、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 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基本概念 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 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2、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称为 不变资本。例如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 态的变化,本身所含有的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前后并没有发生价值的增殖,因此属 于不变资本。 3、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称为可变资 本。这是因为,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 且还产生了剩余价值,使价值发生的增殖,因此成为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得到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 。 剩余价值率用来表示价值的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零星知识点 1、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就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过 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4、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的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

政经科社笔记

政经科社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绪言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第四章第1讲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四章第2讲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一)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2.商品经济的发展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和价值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三)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对价值的这种偏离,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4.价值规律的作用(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2.货币的职能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第3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2.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5.1 复习笔记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这次产业革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

②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的运转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读后感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读后感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读后感哎,说起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啊,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就跟吃了顿麻辣火锅似的,又辣又过瘾,还带着点琢磨不透的滋味。

咱们也不整那些高大上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咋样?一翻开书页,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第四章啊,就像是个说书先生,把资本主义那些事儿娓娓道来,听得我是既兴奋又紧张。

它说资本主义,就像是个大市场,每个人都在里头摆摊设点,卖力的吆喝着自己的货品。

有的人手里握着资本,就像是拿着金钥匙,随便开个店就能引来大堆人围观;有的人呢,就只有一身力气和手艺,得辛辛苦苦才能挣口饭吃。

这市场里头啊,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你得有眼光,有胆识,还得有那么点运气,才能在这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

我就想到了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资本主义这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得拼尽全力,才有可能成为那颗最耀眼的星。

但话说回来,这资本主义也不是全然的美好。

它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每个人都得跟着它的节奏转。

有时候啊,我就感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往前走,根本停不下来。

你想啊,要是这机器哪天出了故障,或者是转速太快了,咱们这些小螺丝钉还不得被甩得七荤八素?还有啊,这资本主义里头,贫富差距那叫一个大。

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有的人呢,就只能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屋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这就让我想起了那句成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看着这些差距,我这心里头啊,就跟被针扎了一样,疼得慌。

不过呢,这资本主义也有它的好处。

它让咱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你想啊,要是没有这个市场,咱们还得像以前那样,被固定在某个地方,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

但现在呢,只要你有能力,有梦想,你就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且啊,这资本主义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你想啊,要是没有这些资本的推动,咱们现在还能用上智能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产品吗?恐怕还得过着那种“车马邮件都慢”的生活吧。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二篇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

3.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发展和封建主义极力阻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斗争,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终于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并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流通公式G W G'--实质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

对这一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条件的问题。

②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②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2.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

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2)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两个层次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①价值补偿价值补偿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①工人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②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②价值增值价值增值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如图4-1所示:图4-1 价值增值过程由以上可知,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2)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值。

(1)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绝对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100%m m v'=⨯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M m v V m V '=⋅=⋅(2)增加剩余价值量的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

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两种方法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逐渐成为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5.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但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这是因为:(1)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

(2)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

(3)如果说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所以,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1.成本价格和利润(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

资本价值增值运动上升到社会表面,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2)商品的价值构成在资本家看来,其商品价是成本价格(用K 来表示,K c v =+),另一部分是利润(p ),即资本价值的增值部分—剩余价值。

即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 c v m ++转化为W K p =+。

(3)利润率及其决定因素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p m c '=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P M C m v n c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m '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次数(n )的多少、不变资本的节约。

2.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1)平均利润的形成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竞争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企业间竞争的结果使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

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从而使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持续到各部门利润相等,即获得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及其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