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指导:接合菌病的病因
2020云南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肺结核的种类及原因

2020云南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肺结核的种类及原因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云南医疗卫生考试也逐渐拉开帷幕,各位想要报考的小伙伴知道吗?在这,和备考的小伙伴看一看肺结核的种类及原因,记一记,为2020年云南医疗卫生考试做准备。
一、结核病概述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病。
以肺结核最常见。
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干酪样坏死。
2.基本病理变化(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二、肺结核1.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初次再次发病人群儿童成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过敏性无有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复杂,较局限起始病灶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肺尖部主要播散途径淋巴道或血道支气管病程短,大多治愈长,需治疗2.继发性肺结核病分以下几种类型:(1)局灶型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
(2)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
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X线示锁骨下可见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病变以渗出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周围有炎症包绕。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变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故此型又有开放性肺结核之称。
(4)干酪性肺炎。
(5)结核球:又称结核瘤。
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6)结核性胸膜炎。
毛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ppt课件

该药肾毒性显著降低,输液 反应也大大减少,但仍需监 测肝、肾功能
推荐剂量ABLC为5mg/kg,
ABCD为3~4mg/kg,L-AmB为3
~5mg/kg。亦主张从低剂量开始
逐渐增量,缓慢滴注,如耐受性
良好,滴注时间可缩短至1~2h。
各种制剂的具体使用要求参见说
● 加强对于ICU环境的监控,进行分区管理,建设隔离病房。严格执行消 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探视制度及洗手制度等,减少交叉感 染的几率。对病房、仪器、管路等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尽可能减少灰 尘,避免污水存留。此外,尚需对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力 度,开展医院感染监控,了解侵袭性真菌在当地的病种及其流行状况。
较为理想。血浆结合率高,
可通过胎盘屏障、血浆半衰期为24小时。肾脏清除很慢。
15
六、治疗
2、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 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胶质分 散体 (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因其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减少了在肾组织的浓度,故肾毒性较两性霉 素B去氧胆酸盐降低。抗真菌谱同上,采用脂质体技术制备,价格较昂贵。
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等。有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可以改善中性粒细
胞减少症的IFI患者的预后,但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7
、胸腔积液以及预防性使用伏立康唑。
三、分类
• 3.播散型:表现为两个或以上不相邻系统受累,脑为 最常见的播散部位,常迅速致死。
• 4. 皮肤型:切口红肿不明显;坏死组织多,呈灰黄色 或灰黑色,主要位于腹膜外和肌层并连成片状;皮下 脂肪可见岛状坏死灶;病变进展迅速。
接合菌病危害及预防课件

鼓励公众参与健康活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谢谢观看
保持健强身体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如何预防接合菌病? 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避免接触霉菌和腐 烂的物质。
定期清理家中易滋生真菌的地方,如潮湿角落。
如何预防接合菌病?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 非常重要。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接合菌病的治疗
接合菌病的治疗 抗真菌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进行 治疗。
及早治疗可以提高康复率。
接合菌病的治疗 手术干预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去除受感染的组织 。
手术和药物结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接合菌病的治疗 康复与随访
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以监测康复情况和防止 复发。
良好的康复计划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增加公众认知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接合菌病的认识。
包括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信息。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开展健康讲座
社区和医疗机构可以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普及相 关知识。
让更多人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鼓励健康行为
接合菌病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接合菌病? 2. 接合菌病的危害 3. 如何预防接合菌病? 4. 接合菌病的治疗 5.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什么是接合菌病?
什么是接合菌病?
定义
接合菌病是一种由接合菌(Mucormycetes)引起 的真菌感染。
这种病通常影响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糖尿病 患者、癌症患者等。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接合菌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接合菌病>>>
简介:
情况下本菌无毒力,感染多发生在患有严 重基础疾患患者。毛霉目感染发病急、进 展快、死亡率高。虫霉目所致感染 多为 慢性炎症性或肉芽肿性疾病。诊断主要依 据真菌学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毛霉目感 染治疗原则 包括控制基本疾患,清除感 染坏死组织,并及时静滴两性霉素B。蛙 粪霉感染治疗 用饱和碘化钾溶
内科学疾病部分:接合菌病>>>
治疗:
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尚难确定。 (2)局部治疗:如果感染局限在肺
的某一区域且在48~72h内对两性霉素B治 疗无效时应考虑做手术切除治疗。有时做 楔形切除即可达到目的,但常需做整个肺 叶或肺段的切除。但不适于较广泛的感染。 对于皮肤毛霉目所致感染患者,切除坏死 的皮损及周边感染组织是最重
内科学疾病部分:接合菌病>>>
治疗:
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后需植皮。 2.蛙粪霉感染治疗 用饱和碘化钾溶
液有效,30mg/kg,也可口服酮康酮 400mg/d。很少用两性霉素B。外科切除术 并不能根治。耳霉感染主要以手术切除为 主。有时可能对碘制剂和口服唑类药有治 疗反应。制霉菌素及灰黄霉素无效。
内科学疾病部分:接合菌病>>>
症状及病史:
年龄21~70岁,病程4个月至30年,最常 见症状是上腹疼痛,可伴恶心、呕吐等症 状。继发于溃疡者,其腹痛规律、程度、 频率均发生改变,按溃疡治疗效果不佳。 胃镜检查可见巨大溃疡直径在3~5cm之间, 表面覆以厚层污苔。钡餐显示巨大溃疡龛 影,胃蠕动差,与胃癌鉴别十分困难,故 胃毛霉病术前确
内科学疾病部分:接合菌病>>>
简介: 液有效,30mg/kg,也可口服酮康酮 400mg/d。很少用两性霉素B。
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一、接合菌亚门主要特征
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产生不能游动的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这类真菌全是陆生,多数为腐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和粪肥中。
少数为弱寄生菌。
二、主要属介绍及致病特点
(一)根霉属
菌丝分化出匍匐菌丝和假根。
孢囊梗从匍匐丝上产生,与假根对生,孢囊梗单生或丛生,顶端着生孢子囊,其内产生孢囊孢子。
如甘薯软腐病等。
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常引起多种植物果实、块根、球茎、农产品发生腐烂病状,在病部表面初期出现疏松灰白色,后转为灰黑色的毛霉状物病症。
(b) (a) 图1 匍枝根霉 (a) 孢囊梗、孢子囊、假根、匍匐丝 (b) 放大的孢子。
链杆菌病,链杆菌病的症状,链杆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链杆菌病,链杆菌病的症状,链杆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链杆菌病又名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
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表现不规则发热,多有关节炎和皮疹。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
又称为哈佛希尔热(Haverhill fever),亦称为流行性红斑性关节炎。
此菌是一种高度多形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无动力、无芽孢、无荚膜、不耐热、革兰染色阴性菌。
菌体长约2~4m。
念株状链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须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在5%~10%的二氧化碳,37℃环境中可以促进其生长。
其菌落为白色,形态上多形性,并呈现绒毛球状,直径为一两毫米。
该菌对外界抵力不强,55℃ 30min即被杀死。
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血清中肉汤培养液中37℃可保存1周。
二、发病机制人体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奶制品或食物即被感染而发病。
病菌可通过伤口或者感染胃肠道进入血液系统,引起菌血症。
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如发热。
三、病理变化少数患者咬伤处可出现红肿、发炎。
各脏器可出现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等病变。
具体表现出的症状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肾炎,肾上腺炎,关节炎,肝、脾、肾梗死等。
病毒侵袭的正常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导致相关脏器出现功能性衰竭。
症状体征一、症状潜伏期一般为l~7天,有长达22天者。
1.局部症状咬伤处很易愈合,无硬结性溃疡形成,局部淋巴结亦无肿大。
2.发热经1~22天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呕吐。
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性,于l~3天后缓解,以后热度可再度上升,但规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热。
3.皮疹 75%的患者发热后l~8天内出现充血性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为麻疹样,有时有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续l~3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
1.2-病原菌物引起的病害-接合菌、子囊菌大类

(2)寄主 慈竹、箭竹、短穗竹类
2、瘤座菌属 Balansia take
(1)症状:枝条丛生,叶子变小。 (2)有性阶段:米粒大的子座,子囊壳,子
囊,子囊孢子(丝状)的。
竹丛枝病
3、黑痣菌属Phyllachora graminis
有性阶段:菌丝→同型配子囊→ 接合孢子囊→接合孢子。
②种实霉烂 ③防治
避免伤口、其他病害 加速伤口的愈合 控制好储藏温度
Rhizopus stolonifer
1
1、症状
初期:水渍状斑
后期:鳞茎毁灭性腐烂
2、侵染循环
①病原菌在病残体在土壤及包装材料等
部位,或蔓延在空气中。
②伤口侵入、气流传播
③再侵染 孢囊孢子
⑥病原:外子囊菌,裸生子囊,子囊孢子(8个) ⑦生活史:外子囊菌的生活史。 芽孢子双核并列→双核菌丝→产囊细胞 →足细胞(核配→子囊母细胞(双核)
→减数分裂→子囊孢子。
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2、外子囊菌所致病害特点: A 症状 畸形、缩叶、果肿、丛枝 B 越冬 孢囊孢子、芽孢子 都能越冬 C 气流传播 气流 D 无再侵染 3、防治: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
3、核盘菌属Sclerotinia
(1)柔膜菌目 (2)菌核 子囊盘,排列整齐的子囊和侧丝
菌核病
盘果类植物病害一般性状:
(1)营养方式 兼性寄生 (2)有性阶段 产生盘状、杯状或近球形子囊盘。无性阶段多数不发达。 (3)生活史 子囊菌的典型生活史。 (4)侵染循环 越冬:在埋没的树干、枯枝落叶、落果上,在树上的僵果上。 无再侵染 风雨传播、伤口或皮孔侵入 (5)防治: A 处理病残体、枯枝落叶层、僵果等 B 防虫,及时治疗机械损伤。
毛霉病

592:毛霉病又称藻菌病(phycomycosis),接合菌病(zy-gomycosis),是由毛霉目(Mucorales)真菌引起的,多数呈急剧发展,少数为慢性感染的真菌病。
可累及鼻、脑、肺、胃肠道、皮肤及其他组织和器官,甚至可血行播散至全身。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菌为毛霉目真菌,属于接合菌纲。
这些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土壤、面包、水果等的常见腐生菌。
其共同特点为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孢子。
菌丝宽,不分隔或极少分隔,壁薄。
好侵犯血管,形成栓塞而产生组织坏死。
其中毛霉属(Mucot)、根霉属(Rhizopus )、犁头霉属(A bsidia)、根毛霉属(Rhizomucor)、被孢霉属(Mortierella)、共头霉属(Syncephalastrum )、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和瓶霉属(Saksenaea)中的一些种能引起人或动物的感染。
虽病原菌不同,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相似,统称毛霉病。
最常引起人类感染的为少根根霉(R.arrhizus)。
毛霉目真菌为条件致病菌。
感染与年龄、性别、人种和地区关系不大,属全世界分布。
患者多有糖尿病酸中毒、营养不良、大面积严重烧伤、外伤、手术、白血病、淋巴瘤、AIDS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医源性因素包括注射、静脉输液、血液透析、使用污染的敷料绷带等,因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失去保护屏障,病原菌得以经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伤口等侵入而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一)鼻脑毛霉病(rhinocerebral mucormycosls):患者多为糖尿病酸中毒患者。
感染常始于鼻甲或鼻窦,亦可在腭和咽部,引起严重的蜂窝织炎。
鼻分泌物黏稠,黑色带血。
局部检查有黑色坏死区域。
有鼻窦炎、硬腭上腐痂。
X线检查鼻窦模糊有液平面,偶在鼻两侧可触及硬的边缘清楚的肿块。
患者最初症状多为一侧头痛、鼻或鼻窦疼痛充血、流血清样或黑色鼻涕,常有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霉目病原菌包括毛霉科的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毛霉属和囊托霉属以及小克银汉霉科、被孢霉科、瓶霉科、共头霉科和枝霉科中的多种真菌。
虫霉目病原菌包括蛙粪霉科中的林蛙粪霉以及虫生链壳科的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
其中米根霉(异名:少根根霉)是最常见病原菌,约占培养阳性病例的60%和鼻脑感染病例的90%.米根霉为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可自土壤、腐败的蔬菜、食品、动物和鸟粪中分离。
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日本,米根霉常用于腌制食物和酒精饮料,可产生一种麦角生物碱——田麦角碱,对人体和动物有毒性。
毛霉在自然界无处不存在,并且是有机物质重要的腐败菌。
一般情况下本菌无毒力,感染多发生在患有严重基础疾患患者。
毛霉目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分离时37℃亦可生长。
毛霉的特点为菌丝较粗大,不分隔或极少分隔;菌丝壁较厚,侧枝与母枝成直角;好侵犯血管,易在腔内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虫霉目病原菌普遍存在于腐烂植物及许多爬行和两栖动物胃肠道,但对动物无致病性,昆虫体内尚未分离出本菌,但孢子有时可附于昆虫体表,成为传播媒介。
本菌不耐寒,寒冷环境很快死亡。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环境中皆可分离出本菌。
本菌在25~37℃生长良好,但室温却生长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