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辩证施治总结
浅析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浅析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7-07-27T15:07:27.7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作者:戚英[导读] 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手段,安全、经济、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1503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我科的慢性荨麻疹病例1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症状、治疗及疗效等情况。
结果:痊愈85例,显效3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4.4%。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手段,安全、经济、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医;疗效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32 cases of chronic urticaria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6 in our department,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ymptoms,treatment and curative effect etc.. Results:85 cases were cured,35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9 cases were effective,3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 Conclusion: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It is safe,economic and effective. It has a good prosp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Chronic urticaria;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荨麻疹,中医称“瘾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而导致局部水肿反应。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一、荨麻疹的概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丘疹和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外邪入侵、内外因素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病症。
二、荨麻疹的病因⒈外感风寒湿邪:荨麻疹多发于寒湿季节,与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⒉内伤热邪:体内热邪郁结,也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⒊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辛辣刺激食物、饮酒过量等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荨麻疹的重要原因。
三、荨麻疹的中医辨证⒈风热侵袭型主要症状:起疱丘疹,红肿热痛,瘙痒明显,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⒉风寒湿邪型主要症状:起疱丘疹,红肿,瘙痒较轻,伴有寒战、恶寒,舌苔白腻,脉浮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祛湿止痒。
⒊内伤湿热型主要症状:起疱丘疹,红肿,瘙痒明显,伴有口干苦味、大便秘结,舌苔黄腻厚,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⒋脾肾虚弱型主要症状:疱丘痒痛,红肿不明显,瘙痒不易缓解,伴有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脾益肾,祛风止痒。
四、附件⒈附件一:中药方剂⒉附件二:荨麻疹饮食调理⒊附件三:常用穴位按摩法注释:⒈风寒湿邪:指外感风寒湿邪入侵体内所产生的病因因素。
⒉内伤热邪:指体内热邪郁结所产生的病因因素。
⒊脉弦滑: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弦紧而滑利。
⒋舌苔黄腻:舌苔厚腻,颜色呈黄色。
⒌脉浮紧: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浮而紧实。
⒍口干苦味:口中感觉干燥且有苦味。
⒎舌苔黄腻厚:舌苔颜色呈黄色,质地厚重。
⒏脉滑数: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滑利且数。
⒐舌质淡苔白:舌体颜色较淡,舌苔呈白色。
⒑脉细弱:舌下脉诊,指舌下脉搏感觉细弱。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病,那么荨麻疹怎么治疗好呢?下面小编带你了解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希望对你有帮助!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
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
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
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
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
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
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宜泄热、利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
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
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
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
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
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
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
中医辨证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慢性荨麻疹什么是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短暂的皮肤和黏膜痒痛性斑丘疹。
它可以持续数月至数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主要通过缓解症状和控制发作来进行治疗。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辨证思路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外界环境变化、体内湿热蕴结、肝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荨麻疹可分为风热、湿热、气虚、肝郁血滞等不同证型。
不同证型的个体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各种证型进行详细解释。
风热证辨证特点:皮肤瘙痒灼热,呈现红色丘疹,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短。
辨证施治:清热疏风、解毒止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荆芥石膏汤等清热解毒方剂,或者自拟方剂如:荆芥败毒散。
湿热证辨证特点:皮肤湿热、瘙痒,局部表现为红色、水肿的疱疹,常伴有湿疹或湿疹样皮疹。
辨证施治:清热利湿是治疗原则。
大剂量使用黄连素、苦参碱等药物,或者选用中药如薏苡仁、白术、茵陈蒿等清热利湿的方剂。
气虚证辨证特点: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瘙痒较轻,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气虚症状。
辨证施治:益气健脾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归脾丸等益气健脾方剂,或者选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进行调理。
肝郁血滞证辨证特点:皮肤瘙痒较重,皮疹色暗红,伴有情绪烦躁、胸闷、胁肋胀痛等肝郁症状。
辨证施治: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方剂,或者选用中药如川芎、丹参、香附等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注意事项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需要考虑辨证施治的原则,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酒精、海鲜等,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
2.睡眠调节: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疲劳。
3.心理调适: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保持适度运动:适度参加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需要持续的调理和治疗,并且治疗过程中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不能断然停药。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1 】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掉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荆防方【药物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止痒.(2)风寒型,多见于严寒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掉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3)贫血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缺少,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分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子中药方子(一)【辨证】脾掉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二)【辨证】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静痒.【方名】荨麻疹汤.【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子(四)【辨证】阴血缺少,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算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子(五)【辨证】洗澡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绸缪.【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别的中医疗法:1.活血祛风法实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其实不轻易分辩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依据辨证不合又可分为:(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经常应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半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5)活血固表法:实用于易汗出,汗后产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4.祛风通络法实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5.健脾理湿法实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7.其他治法个体是病人依据不合辩证,采取不合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参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依据辨证取穴与不合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必定后果.。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与临床研究研究方案: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与临床研究引言: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不明确,常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医学,已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案1.1 研究目标:•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验证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1.2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综合分析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临床研究:选取目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中医药治疗组,另一组为常规治疗组(如抗组胺药物)。
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3)实验研究:在动物模型上通过行为学观察、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免疫组化分析等手段,测定中医药在慢性荨麻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1.3 研究内容:(1)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机制研究。
(2)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3)中医药在慢性荨麻疹过程中的免疫调节、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4)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二、方案实施情况2.1 文献调研:通过大量检索与慢性荨麻疹相关的文献,综合分析不同学者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观点。
2.2 临床研究:2.2.1 研究对象:选取300名慢性荨麻疹患者,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中医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2.2.2 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组将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常规治疗组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2.2.3 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荨麻疹中医辩证症状及治疗法

荨麻疹中医辩证症状及治疗法很多荨麻疹患者通过西医治疗结果没有起色,就选择用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想要治疗好荨麻疹,就要先辩证分析荨麻疹症状。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医辩证荨麻疹症状及治疗方法。
荨麻疹中医辩证分型:1、风热型:风团色红,连接成片,暴痒难忍,可有针刺样灼热感,遇热稍减,伴自汗口渴,甚则发热烦躁。
舌红苔黄,脉浮数。
2、血虚型:风团形似豆瓣,边缘红晕色淡,皮肤干燥,伴面色无华,头晕失眠。
舌淡苔薄,脉细。
3、血瘀型:大片风团遍布全身,色红,时起时消,历久不愈,瘙痒难忍,烦躁,便秘。
苔薄黄,脉弦细。
4、风寒型:风团色白或淡红,稍沾冷水则可诱发,瘙痒异常,遇冷当风则加剧,遇热可减轻,口不渴,可伴有发热恶寒。
舌淡苔殷白,脉浮缓。
5、气虚型:风团如豆瓣大,成片,疹色与肤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动则汗出。
舌淡胖,脉弱。
6、湿热型:风团鲜红或中央色白、边缘鲜红,搔抓之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局部或全身瘙痒及热感,伴恶心呕吐,头晕。
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荨麻疹中医治疗法:1、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地肤子、赤芍、生地、黄芩、苦参、白茅根、牛蒡子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风团红色,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者。
2、薄荷(后下)、生大黄(后下)各6克,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黄芩、厚朴、枳壳、当归、茵陈、九香虫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出风团伴有腹痛、腹泻者。
3、当归、白芍、白术、防风、白鲜皮各10克,僵蚕、山萸肉、刺蒺藜、乌梢蛇各15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黄芪、党参各20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出风团反复发作,气血亏虚者。
4、生地12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赤芍12克,生姜皮3克,地骨皮6克,地肤子6克,茯苓皮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荨麻疹辩证施治总结
1 病因病机:
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
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其中尤以肺脾失调为主。
王卫等认为人之皮毛乃营卫荣养、护卫之处。
若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气血不运,肌无所养,则易发病。
2辨证论治 :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
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骆文郁等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为营卫失和,治法宜调和营卫,应以桂枝汤作为基本处方治疗,并适当配伍疏风药,除湿药,仿桂枝汤的变化以适应荨麻疹的复杂变化。
3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
【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何任方<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遇热型)
胆碱能性荨麻疹,属于遇热后出现荨麻疹的症状。
属于人们常说的风疹块的一种。
当运动出汗,室内闷热,洗热水澡,环境受热,周围温度升高,吃热食物或饮料,精神兴奋时体温略增等各类遇热情况后、受热、精神紧张、摄入热的食物或饮料,或在运动后,体温略增,增热的血流刺激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胆碱能性神经并释放乙酰胆碱,正是因为机体对乙酰胆碱这种化学物质过敏,我们将过敏引起的症状称之为胆碱能性荨麻疹。
[1]胆碱能性荨麻疹的症状特征
①明显感到有针刺、剧痒感。
②一般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出现。
当停止运动或平静以后,症状即可消退,严重的话,症状完全消退可能要经过数月或数年不等。
③常在躯干和肢体近端皮肤(腋、掌跖除外)出现红色的、2毫米左右的风团,这种风团速来速去不留痕迹。
严重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多发生于青年期,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出现。
皮疹的特点为1~3毫米大小的小风团,周围有红晕,多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倦瘙痒。
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