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常见表现手法共104页文档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5.动静结合: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6.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7.拟人: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绘生动形象,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丰富。
8.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以上都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生活和人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技巧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技巧归纳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形式:触景生情(景→情),以景结情(情→景)寓情于景(有景无情)情景与哀乐的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绘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精练的笔墨,不加衬托,刻画出鲜亮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芒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所以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洁地写房间内简陋的摆设,要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勤劳奋作、官家修建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盘剥、压迫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奇妙地摆列开来,勾画出荒太古道上秋风飒飒的悲凉状况,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悲凉状况。
2.衬着: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样样平常的艺术见效。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绘、形容、衬托,在需要重申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节气家家雨,青草池塘各处蛙。
有约不来留宿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各处蛙”衬着了一种氛围,衬托夜的静、心情的忧愁。
写出了忧愁等候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逍遥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亮的颜色新鲜并且光明,组成了绚烂的图景。
3、衬托:对所描绘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经过写四周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为鲜亮突出。
属于侧面描绘。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屡次问计,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孔明的才华。
4.虚实联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将来一天与老婆聚会,“共剪西窗烛” 时再回想起今夜巴山夜雨的状况。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整理课件
24
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集锦
整理课件
25
• 判断下列诗句(文)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
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揭》 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表情达意的作用
整理课件
8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1、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 刀”(沈括《梦溪笔谈》)。 2、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 河 南北五十余州。” 3、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 四人于凌烟阁。 4、若个:哪个
挂的微妙心理。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史诗中常用。
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对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的嘲讽,来讽喻
晚唐的一些君主以求贤来博取名誉的事实。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 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第三步,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即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者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比 喻 PREFACE
使用比喻时需注意:
1、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所用喻体多为常见,易懂的事物或道理; 4、注意思想感情; 5、多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来比 喻抽象,深奥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技巧
by.罗兮
1
抒情手法
2
描写的手法
目录
修辞手法
4
其他
3
1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评 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用典抒情(引用过 去有关人,地,事,物史实或语言文字)
答题“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衬 哀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 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
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
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
2.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
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渲
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
染
夜的深和夜的静
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
写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由一事物联系
Eg. 踏花归来马蹄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1、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2、两山排闼送青来
3、《吴江》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
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
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 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 怎样的写法?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 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 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 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 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 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明作用: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
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又何作用?
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又何作用?
虚实结合。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 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 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 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 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 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 姑娘的思念之情。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 。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 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 _ 。 3、最末一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 2.藏 避 3.否定、贬斥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一)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通感、反复、夸张、设问、反问、 对偶、顶真、互文等。
2.描写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结合、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写景状物时可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 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景物生 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达情意更别致隽永。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有趣。 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寻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表达技法 (1)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 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3)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 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 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