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脑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A的应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头颈部CTA可以评估脑部供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脑部缺血或出血的风
险。
03
诊断头颈部肿瘤
头颈部CTA可以显示肿瘤对血管的影响,有助于诊断肿瘤的性质和制
定治疗方案。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 2
头颈部金属植入物
头颈部CTA不适用于有金属植入物,如动脉瘤 夹、血管支架等患者,以防金属伪影影响图像 质量。
对比剂过敏
与颈动脉彩超比较
头颈部CTA与颈动脉彩超均可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但头颈部CTA可以同时观察 颅内和颅外血管情况,对病因判断更准确。
05
头颈部cta的图像处理及后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01
图像预处理
包括噪声去除、图像增强、图像平滑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
02
图像分割
将图像中的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进行分离,常用方法有阈值分割、区
其他病变
总结词
头颈部CTA还可用于检测其他病变,如脑血管畸形、颈动脉 狭窄和脑梗塞等。
详细描述
头颈部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诊断 脑血管畸形和颈动脉狭窄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TA 还可以发现脑实质内的小梗塞灶,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
THANKS
CTA限制
CTA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一定风险。同时,对于某些严重狭窄或闭 塞的血管,CTA成像质量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02
头颈部cta的适用症与禁忌症
适用症
01
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头颈部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明
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02
评估脑部供血情况
血流速度测量
斑块分析
通过cta图像可以得到血流速度分布情况, 进而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评价血流动力学状 态。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目的,选 择适当的扫描协议。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确定扫描的范围, 包括颅底至锁骨上区等。
调整扫描参数
根据所选扫描协议,调整扫描 参数,包括层厚、间隔、管电
压和管电流等。
扫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
在CTA图像生成后,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包括重建、去噪、 裁剪等。
分析和报告
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病情做出诊断报告,并提供相应的治 疗建议。
后处理软件可以对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显示 。
CTA医学应用
头颈部血管疾病
用于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
脑卒中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寻 找缺血或出血的原因。
肿瘤诊断
CTA可用于评估肿瘤对血管的影响 ,发现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CTA来评估病 变范围、毗邻结构和血管关系,为 手术计划提供重要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头颈部血管及变异
头颈部动脉血管
颈动脉(双侧)
颈动脉分叉
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为脑部和面部提供血 液供应。
指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 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颈内动脉(双侧)
颈外动脉(双侧)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向内延伸,供应脑部和眼 部血液。
向头部和颈部供血,包括颞浅动脉、上颌动 脉、脑膜中动脉等分支。
介入治疗计划
对于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CTA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如血管 扩张、支架植入等,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疗效评估及随访
疗效评估
CTA可以评估头颈部血管病变治疗的疗效,如血管狭窄是否 改善、动脉瘤是否消失等,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确定扫描的范围, 包括颅底至锁骨上区等。
调整扫描参数
根据所选扫描协议,调整扫描 参数,包括层厚、间隔、管电
压和管电流等。
扫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
在CTA图像生成后,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包括重建、去噪、 裁剪等。
分析和报告
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病情做出诊断报告,并提供相应的治 疗建议。
后处理软件可以对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显示 。
CTA医学应用
头颈部血管疾病
用于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
脑卒中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寻 找缺血或出血的原因。
肿瘤诊断
CTA可用于评估肿瘤对血管的影响 ,发现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CTA来评估病 变范围、毗邻结构和血管关系,为 手术计划提供重要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头颈部血管及变异
头颈部动脉血管
颈动脉(双侧)
颈动脉分叉
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为脑部和面部提供血 液供应。
指颈总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 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颈内动脉(双侧)
颈外动脉(双侧)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向内延伸,供应脑部和眼 部血液。
向头部和颈部供血,包括颞浅动脉、上颌动 脉、脑膜中动脉等分支。
介入治疗计划
对于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CTA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如血管 扩张、支架植入等,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疗效评估及随访
疗效评估
CTA可以评估头颈部血管病变治疗的疗效,如血管狭窄是否 改善、动脉瘤是否消失等,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头颈部CTA和其临床应用PPT培训课件

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正常头颈部CTA表现
头颈部常见血管变异
左侧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
Willis环正常变异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后交通 动脉延续为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
CTA 能够准确判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FTP )的存在,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提供重要信息。研究证实一侧A1 段发育不良 与动脉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在一侧A1 段发 育不全的情况下,对侧大脑前动脉出现血流量 增加、血流加速、管内压加大等血流动力学 变化,在动脉瘤的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端脑前2/3 间脑的前部
椎基底动脉系
端脑后1/3 间脑后部 脑干、小脑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沿胼胝 体沟直达胼 胝体压部的 后方,与大 脑后动脉末 稍吻合。
大脑前动脉
脑血循的正中矢状面观
大脑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进入大 脑外侧沟, 在岛叶与颞 叶之间斜向 后上。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①V1(骨外)段: 起自锁骨下动脉上方, 向上进入C6横突孔。
CTA表现
动脉闭塞和重度狭窄,脑组织无密度改变,增强后无强化, 头颈部血管存在动脉硬化,多见超急性期脑梗死
(医学课件)头颈部CTA

8
三维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
9
三维处理技术-- VR--头颈部血管
10
三维处理技术-- VR及CPR显示颈总A及 其分支,椎A
11
三维处理技术--自动去骨VR
12
一、脑血管病变
13
(一)定义
• 脑血管病变是指脑血管(包括动脉、静 脉)本身病变(炎症、血栓、硬化、瘤 样扩张、破裂、发育畸形等)。
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1
前言
• 头颈部血管病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 要发病原因。
• 检查方法:CT ...常规检查 DSA ...? CTA...? MRA...?
• 头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 旋转、可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 关系,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 价值,并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43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44
椎动脉解剖
• 正常右侧椎动脉较 左侧稍细;左右椎 动脉横径多为3.6- 5.0mm
• 椎动脉分4段:V1段 -开口至C6入横突孔, V2段-C6-C2横突孔 段,V3段-C1-C2段 较迂曲、可分水平 段和垂直段,V4段寰枕至基底动脉段
女,77岁,头昏5年,右大脑后动脉开口异位于C5
41
女,60岁,反复头昏10年,加重并呕吐1天入院,平扫小脑梗塞 CTA显示右大脑前A开口异位于前交通A与左侧大脑前A共干,右椎A瘤、狭窄
←
42
5、硬脑膜动静脉瘘
• 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最常见。 • CT显示海绵窦增宽,旁路血管(如眼静
脉增粗)、侧枝血管增多
2
解剖---动脉系统
3
解剖---
动脉系统
CCA--颈总 ICA--颈内 ECA--颈外 VA--椎A ACA--大脑前 MCA--大脑中 PCA--大脑后 BA--基底A
三维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
9
三维处理技术-- VR--头颈部血管
10
三维处理技术-- VR及CPR显示颈总A及 其分支,椎A
11
三维处理技术--自动去骨VR
12
一、脑血管病变
13
(一)定义
• 脑血管病变是指脑血管(包括动脉、静 脉)本身病变(炎症、血栓、硬化、瘤 样扩张、破裂、发育畸形等)。
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
1
前言
• 头颈部血管病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 要发病原因。
• 检查方法:CT ...常规检查 DSA ...? CTA...? MRA...?
• 头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 旋转、可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 关系,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 价值,并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43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44
椎动脉解剖
• 正常右侧椎动脉较 左侧稍细;左右椎 动脉横径多为3.6- 5.0mm
• 椎动脉分4段:V1段 -开口至C6入横突孔, V2段-C6-C2横突孔 段,V3段-C1-C2段 较迂曲、可分水平 段和垂直段,V4段寰枕至基底动脉段
女,77岁,头昏5年,右大脑后动脉开口异位于C5
41
女,60岁,反复头昏10年,加重并呕吐1天入院,平扫小脑梗塞 CTA显示右大脑前A开口异位于前交通A与左侧大脑前A共干,右椎A瘤、狭窄
←
42
5、硬脑膜动静脉瘘
• 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最常见。 • CT显示海绵窦增宽,旁路血管(如眼静
脉增粗)、侧枝血管增多
2
解剖---动脉系统
3
解剖---
动脉系统
CCA--颈总 ICA--颈内 ECA--颈外 VA--椎A ACA--大脑前 MCA--大脑中 PCA--大脑后 BA--基底A
《头颈部CTA》PPT课件

2021/8/17
7
大脑中动脉的行程及分段
M1段(水平段、眶后段):起始部至外侧沟以前 M2段(回转段、岛叶段):弧形环绕岛叶前端进入外侧沟 M3段(侧裂段、外侧沟段):分为眶额动脉和额顶升动脉, 后者又分中央沟动脉、中央前沟动脉和中央后沟动脉,合称 为蜡台动脉
M4段(分叉段):外侧沟上端至分出颞后动脉、角回动脉、 顶后动脉处;
压部下方进入距状沟分为距状沟动脉和顶枕动脉。
2021/8/17
12
大脑后动脉的分段
☺ P1段(水平段),为水平向外的一段。 ☺ P2段(纵行段),是围绕中脑上行的一段。 ☺ P3段,为从P2段向外发出的颞支。 ☺ P4段,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和距状
沟动脉。
2021/8/17
13
2021/8/17
22
2021/8/17
23
2021/8/17
24
2021/8/17
25
希望与您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2021/8/17
26
M5段(终末段):即角回动脉。
2021/8/17
8
2021/8/17
9
椎-基底动脉系统
❖ 1.行程: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向上穿第 6~1颈椎横突孔、寰枕后膜和枕骨大孔入颅, 至延髓脑桥沟处与对侧同名动脉合成基底动 脉。
2021/8/17
10
2.椎动脉分段(影像学分段)
☺ V1段(横突孔段),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的一段; ☺ V2段(横段),从枢椎横突孔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14
图像展示
2021/8/17
15
15
主要临床应用
☺ 动脉瘤:是筛查和术前评价的重要方法
头颈部CTA学习讲座PPT课件

• 双侧颈总动脉软斑块并管腔狭窄。
• 右侧颈总动脉末段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颈外动脉自支架窗穿出; • 左侧颈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左侧椎动脉闭塞,闭塞段以远与左锁骨下动脉间形成侧支;右侧颈内动 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 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与左侧颈外动脉间侧支形成
左锁骨下动脉中段闭塞,侧支形成
CTA扫描方式
常规扫描 Neuro DSA(脑血管减影) DE (双能量)去骨扫描方式
三种扫描方式对延迟时间的把握均较严格,均可 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扫描技术,确保在靶血管内 对比剂峰值期内完成扫描:早于峰值期扫描,远 端分支显示不好,晚于峰值期扫描,静脉显影。
常规扫描方式
定位像扫描后,直接经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于 动脉峰值期启动扫描;
CTA检查目的: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病史摘要】女,50岁。癫痫发作。 【MSCT表现】重组图像示右侧大脑后动脉供血为主的动静脉畸形,其内可 见钙化。
术 前
【病史摘要】男,55岁,右面部麻木,头胀痛半年,期间偶有癫痫发作。 【MSCT表现】右侧大脑半球内片状略高密度灶 ,增强扫描病灶为血管 样强化。
术 前
【MSCTA表现】大脑中、后动脉共同参与供血的动静脉畸形 。
术 后
一期手术:参与AVM供血的大脑中动脉部分分支栓塞术后(箭头为栓塞 物)。
烟雾病
又称Moyamoya病; 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慢性进行性 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引起特征性的颅底异常血管网 形成的脑血管疾病,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DSA图像上形似 “烟雾”,故称烟雾病;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型:先天性儿童以脑缺血为主要临 床表现;后天性成人患者以脑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2024年CT脑灌注成像放射科ppt课件下载

新技术在提高诊断准确性中应用
• AI辅助诊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 进行图像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 效率。
新技术在提高诊断准确性中应用
01
双源CT在脑灌注成像中的应用
显著提高成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减少运动伪影。
02
能谱CT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提供更多肿瘤组织成分信息,有助于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图像后处理技巧
图像重建
利用先进的图像重建算法,如迭代重建技术,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减少噪声和伪 影。
血管提取与三维重建
通过特定的后处理软件,提取出脑血管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以便更直观地观察血管形态 和病变情况。
灌注参数测量
在CT脑灌注成像中,可以测量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等灌注参数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医生需熟练掌握相关测量技巧和标准操作流程。
人工智能辅助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 化、智能化的图像处理和诊断
辅助,提高工作效率。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CT脑灌注成像在神经科 学、药理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CT问世以来,随着技 术的不断进步,CT脑灌注成像经历了 从单层扫描到多层扫描,从静态到动 态,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历程。
原理及工作流程
原理
CT脑灌注成像基于中心容积定律和放射性示踪原理,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获得 该层面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平均 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等参数,以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
疗效监测与复发预测
CTA头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血管再通情况评估
对于溶栓等治疗,CTA可以评估血 管再通的情况,指导后续治疗。
并发症监测
通过CTA可以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如血栓形成、出血等。
预测脑血管疾病风险
风险评估
通过CTA显示的脑血管结构和血 流情况,可以对脑血管疾病的风
险进行评估。
预防性治疗建议
根据CTA的结果,可以为患者提 供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建议,如 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结合临床病史
在分析CTA影像时,应 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病 史,以便更好地解释影
像特征。
多角度观察
对CTA影像进行多角度 观察,以便全面了解血
管形态和血流情况。
与正常影像对比
将异常影像与正常影像 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好
地识别异常表现。
定期复查
对于疑似异常的影像, 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原理
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然后 进行多层扫描,利用计算机后处 理技术重建血管的三维图像。
CTA技术在头部血管成像中的优势
01
02
03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细节 ,包括血管壁和血管腔。
快速扫描
多层扫描技术使得CTA能 够快速获取整个头部血管 的图像。
无需插管
非侵入性检查,无需进行 导管插入,减少患者痛苦 。
THANKS
感谢观看
无明显的血管狭窄或扩张
正常的血管管径应该保持一致,没有明显的狭窄或扩张现象。
异常头部血管影像特征
血管形态异常
可能出现血管走行异常、扭曲、成角等形态改变 。
血流信号不均
可能出现血流信号中断、充盈缺损等现象,或者 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或减慢。
血管狭窄或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早期做出诊断并确定 缺血半暗带,从而在有效的再灌注时间窗内积极 溶栓治疗,实施有效的脑保护措施,是近年来急 性脑梗死研究的热点。
背景-现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脑梗死患者能够在 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治疗的大约为25~31%,个 别地区仅为7%。真正意义上、行之有效广泛应 用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仍很有限 。
峰值时间灌注图像
峰值时间(TTP):指在TDC上从注入对比剂到对比剂浓 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单位为秒(s)。TTP值越大,意味着 最大对比剂团峰值到达脑组织的时间越晚。
灌注图像显示了什么?
是“功能”和“参数”图像,灌注CT借助与时间 密度曲线匹配的数学计算模式,利用了隐藏在增 强程度时间变化的所有信息。
理论基础
1mg的碘使1ml的组织CT值增加25Hu, 可以根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 通过定量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通 过计算得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
中心容积定律: CBF=CBV/MTT
2019/9/15
6
时间-密度曲线
2019/9/15
7
参数和图像
脑血流量(CBF) 脑血容量(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
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 平均通过时间(MTT) 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图
脑梗死前期
灌注成像Βιβλιοθήκη 背景-影像学检查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 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脑梗死发生以后的早期或超早 期诊断上,包括MR弥散加权成像、MR灌注加权 成像、CT灌注成像、ECT等的超早期诊断。
张或收缩又称为Bayliss效应 )维持脑血流正常 稳定的能力称为脑循环储备力(cerebral circulation reserve, CCR )
可见,这个时间窗是在超早期脑梗死(<6h),此 期时间短,可操作性不强,一般平扫CT排除脑出 血即可,偏于临床研究。那么,在脑梗死发生之
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脑梗死前期概念的提出
脑梗死前期由高培毅教授提出,从影像学角度出 发,将脑血液动力学异常、脑局部低灌注、脑局 部缺血和脑梗死的最终发生作为一个整体事件。
如何评价脑血管状态? CT血管成像(CTA) 优点:可以直观显示动脉的狭窄、闭塞等情况。 不足:不能确定狭窄的血管供血区是否一定存在脑 组织低灌注情况。
脑灌注的临床应用
标准灌注:用于脑缺血病变 1、脑梗死前期病变情况的检查。 2、超早期脑梗死的半暗带的判定。
肿瘤灌注: 判断肿瘤的活动性,特别是鉴别手术后、放疗后肿瘤组 织和纤维化组织。
脑血流量图(mapping of CBF) 脑血容量图(mapping of CBV) 平均通过时间图(mapping of MTT)和峰值时间图
(mapping of TTP)
血流量灌注图
脑血流量(CBF):CBF=CBV/MTT,指在单位时间内 流经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表示方法 为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内的脑血流量 [ml/(100g .min)]。它反映脑组织内的血流 量,CBF值越小,意味着脑组织的血流量越低.
血容量灌注图像
脑血容量(CBV):指存在于一定量脑组织血管床的容积,根 据时间-密度曲线下方封闭的面积计算得出,表示方法为 每100g脑组织的血容量(ml/100g)。
平均通过时间灌注图像
平均通过时间(MTT):开始注射对比剂到时间-密度曲线 下降至最高强化值一半时的时间,主要反映的是对比剂通 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单位为秒(s)。
脑血流<20 mL/100g/min(为正常的30-40%) 时,突触传递失效,神经功能丧失,但仍然存活。 这些组织邻近已经坏死脑组织,为可逆损害,称 为危险区又叫半暗带(penumbra)。
脑血流<10 mL/100g/min(小于正常的20%) 时,发生不可逆损害。
相关概念
脑血管通过Bayliss效应(当脑血流灌注压在一定 的范围内波动时,机体可以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 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来维持脑血流相对 稳定。这种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
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的发生率占首 位。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1. 如何早期明确诊断,尤其病因诊断; 2. 判断其病情程度、风险程度及预后 3. 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4. 最大程度的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如何判断脑血流状态? 脑CT灌注成像 (CTP): 优点:直接评价脑组织的灌注情况 ,是否存在低灌 注,低灌注区域是否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关。 不足:不能显示灌注情况与相应血管的关系。
经处理后的彩色图像更适合人眼;测量的数值不 是CT值,而是一个功能单位,如TTP越大,说明 团注峰值到达越晚;CBF数值越小,说明流量越 低。
灌注图像后处理
采用Perfusion CT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一系列脑灌注参数 图:
最大密度投影(max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
双源CT脑灌注成像联合 头颈部CTA在脑缺血性病变的应用
濮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丁同文
脑血管病
在全球范围内,脑血管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脑血管病 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
中国也是脑血管病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 600万,每年新发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
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 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脑梗死前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6h) 急性期脑梗死(<24h) 亚急性期脑梗死(24h~2w) 慢性期脑梗死(2w~2m)
脑缺血时血流量的变化
灰质正常血流为50–60mL/100g/min,大血管梗 塞时,脑组织存活取决于软脑膜的侧支循环。
动物模型提示,脑血流<35 mL/100g/min(为 正常的50-60%)时,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如 果血流没有进一步减少脑组织可以存活。
背景-现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脑梗死患者能够在 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治疗的大约为25~31%,个 别地区仅为7%。真正意义上、行之有效广泛应 用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仍很有限 。
峰值时间灌注图像
峰值时间(TTP):指在TDC上从注入对比剂到对比剂浓 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单位为秒(s)。TTP值越大,意味着 最大对比剂团峰值到达脑组织的时间越晚。
灌注图像显示了什么?
是“功能”和“参数”图像,灌注CT借助与时间 密度曲线匹配的数学计算模式,利用了隐藏在增 强程度时间变化的所有信息。
理论基础
1mg的碘使1ml的组织CT值增加25Hu, 可以根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 通过定量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通 过计算得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
中心容积定律: CBF=CBV/MTT
2019/9/15
6
时间-密度曲线
2019/9/15
7
参数和图像
脑血流量(CBF) 脑血容量(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
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 平均通过时间(MTT) 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图
脑梗死前期
灌注成像Βιβλιοθήκη 背景-影像学检查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 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脑梗死发生以后的早期或超早 期诊断上,包括MR弥散加权成像、MR灌注加权 成像、CT灌注成像、ECT等的超早期诊断。
张或收缩又称为Bayliss效应 )维持脑血流正常 稳定的能力称为脑循环储备力(cerebral circulation reserve, CCR )
可见,这个时间窗是在超早期脑梗死(<6h),此 期时间短,可操作性不强,一般平扫CT排除脑出 血即可,偏于临床研究。那么,在脑梗死发生之
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脑梗死前期概念的提出
脑梗死前期由高培毅教授提出,从影像学角度出 发,将脑血液动力学异常、脑局部低灌注、脑局 部缺血和脑梗死的最终发生作为一个整体事件。
如何评价脑血管状态? CT血管成像(CTA) 优点:可以直观显示动脉的狭窄、闭塞等情况。 不足:不能确定狭窄的血管供血区是否一定存在脑 组织低灌注情况。
脑灌注的临床应用
标准灌注:用于脑缺血病变 1、脑梗死前期病变情况的检查。 2、超早期脑梗死的半暗带的判定。
肿瘤灌注: 判断肿瘤的活动性,特别是鉴别手术后、放疗后肿瘤组 织和纤维化组织。
脑血流量图(mapping of CBF) 脑血容量图(mapping of CBV) 平均通过时间图(mapping of MTT)和峰值时间图
(mapping of TTP)
血流量灌注图
脑血流量(CBF):CBF=CBV/MTT,指在单位时间内 流经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表示方法 为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内的脑血流量 [ml/(100g .min)]。它反映脑组织内的血流 量,CBF值越小,意味着脑组织的血流量越低.
血容量灌注图像
脑血容量(CBV):指存在于一定量脑组织血管床的容积,根 据时间-密度曲线下方封闭的面积计算得出,表示方法为 每100g脑组织的血容量(ml/100g)。
平均通过时间灌注图像
平均通过时间(MTT):开始注射对比剂到时间-密度曲线 下降至最高强化值一半时的时间,主要反映的是对比剂通 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单位为秒(s)。
脑血流<20 mL/100g/min(为正常的30-40%) 时,突触传递失效,神经功能丧失,但仍然存活。 这些组织邻近已经坏死脑组织,为可逆损害,称 为危险区又叫半暗带(penumbra)。
脑血流<10 mL/100g/min(小于正常的20%) 时,发生不可逆损害。
相关概念
脑血管通过Bayliss效应(当脑血流灌注压在一定 的范围内波动时,机体可以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 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来维持脑血流相对 稳定。这种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的代偿性扩
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的发生率占首 位。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1. 如何早期明确诊断,尤其病因诊断; 2. 判断其病情程度、风险程度及预后 3. 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4. 最大程度的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如何判断脑血流状态? 脑CT灌注成像 (CTP): 优点:直接评价脑组织的灌注情况 ,是否存在低灌 注,低灌注区域是否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关。 不足:不能显示灌注情况与相应血管的关系。
经处理后的彩色图像更适合人眼;测量的数值不 是CT值,而是一个功能单位,如TTP越大,说明 团注峰值到达越晚;CBF数值越小,说明流量越 低。
灌注图像后处理
采用Perfusion CT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一系列脑灌注参数 图:
最大密度投影(max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
双源CT脑灌注成像联合 头颈部CTA在脑缺血性病变的应用
濮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丁同文
脑血管病
在全球范围内,脑血管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脑血管病 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
中国也是脑血管病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 600万,每年新发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
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 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脑梗死前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6h) 急性期脑梗死(<24h) 亚急性期脑梗死(24h~2w) 慢性期脑梗死(2w~2m)
脑缺血时血流量的变化
灰质正常血流为50–60mL/100g/min,大血管梗 塞时,脑组织存活取决于软脑膜的侧支循环。
动物模型提示,脑血流<35 mL/100g/min(为 正常的50-60%)时,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如 果血流没有进一步减少脑组织可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