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赏析怎么写 古诗夜雪的赏析
夜雪原文及赏析(最新)

夜雪原文及赏析白居易〔唐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鉴赏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古诗夜雪·已讶衾枕冷翻译赏析

古诗夜雪·已讶衾枕冷翻译赏析《夜雪·已讶衾枕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前言】《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
【注释】①讶:惊讶②衾枕:被子和枕头③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翻译】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无穷。
【鉴赏】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白居易《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翻译赏析

白居易《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翻译赏析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题解】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
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名句。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
《夜雪》古诗鉴赏

《夜雪》古诗鉴赏唐代:白居易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
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
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白居易《夜雪》赏析

白居易《夜雪》赏析导语:《夜雪》是唐代的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作者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夜雪》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夜雪作者: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和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作者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作者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和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作者的赞美。
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励志古诗词《夜雪》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夜雪》原文及赏析
《夜雪》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深知身外愁更多。
赏析
《夜雪》是一首李煜的古诗词,此诗叙述了作者痛苦的内心之苦,以及对内心苦楚的看法。
整首诗中,笔者用强烈的情绪将自己的内心痛苦表达出来,可见其中夹杂着“苦”与“悲”的情绪,又有爱国忧国之情。
此诗将诗人对国家的痛苦和他对自己的痛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诗人的情感更为深刻而发人深省。
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是总领一目了然的宣泄心声,强烈的表达作者的国家之悲以及痛恨,甚至有隐约的抗争之意。
其实,此句也说明了作者心中充满着国家之恨,因为他对整个社会的局面特别不满,也无力变革。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思想,由浓郁的感情深入到诗人的心底,流露出一种内心的苦楚。
第二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深知身外愁更多”,这里的“身外愁”指的就是作者对国家与社会的痛苦憋闷,以及对自身无能
为力的无奈与困境;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更是用物来表达心境,像是春日寒梅开放映衬出作者焦灼的心理,深刻的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心境。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既有抗争意义又有悲哀之意,诗人使用高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楚,这也是当时大多数诗人
们都能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压迫,诗中的苦楚与忧患,成就了这首古诗词的卓越之处。
夜雪经典古诗词赏析

魏
第3页共3页
质,装点关山的奇妙本事,赢得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
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
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
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
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
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
的声音,推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的确细致特别。
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安静。
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爽淡雅,真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 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 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奇妙,曲折有致。
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
人选取“折竹”这一详情,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
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安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 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
而且示意雪大,因为生活阅历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夜雪经典古诗词赏析
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 深,是积雪的剧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的赏析怎么写古诗夜雪的赏析
夜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