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分冲刺策略课后练习
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教学 专题二火山上的稳定课时训练

专题二第2节火山上的稳定课时训练(人民版选修三)一.选择题1、关于道威斯计划的正确表述有①使战后赔款问题最终解决②协约国开始执行复兴德国政策③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④体现了英美和法国的矛盾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2、《洛迦诺公约》对德国的最大政治意义在于A.巩固了德国的边界B.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C.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D.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3、《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地保持均势。
”英国在下列哪些事件中的态度体现了上述观点?①巴黎和会②对德赔款问题③洛迦诺会议④华盛顿会议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4、《洛迦诺公约》的签订①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②改善了法德关系③有利于当时国际关系的稳定④限制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⑤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5、下列各项对推行“道威斯计划”目的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维护欧洲大陆的“势力均势” B.帮助德国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C.缓解德国的社会矛盾,避免革命D.避免丧失美国投放在欧洲的贷款6、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①违背了《凡尔赛和约》的基本规定②缓解了欧洲的安全问题③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关系④有利于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7、《洛迦诺公约》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主要是指A.解决了法国的安全问题B.签订《相互保证公约》,并签订了以非战方式解决争端的条约C.德国加入国联,成为政治大国D.法德关系得到改善8、《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
法国外长百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
”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宣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则誉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上述三人对《洛迦诺公约》的评价A.基本符合实际B.夸大了公约的作用C.毫无道理 D.属于外交辞令,不反映其真正想法9、《非战公约》签订的积极意义在于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②有效地制止了侵略活动和战争③体现了尊重和平、摈弃武力的思想④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和互不侵犯的原则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0.关于《非战公约》的正确表述有①第一次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③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④为国际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11.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是A.《凡尔赛和约》B.《洛迦诺公约》C.《拉巴洛条约》D.《非战公约》12.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非战公约》13.下列关于洛迦诺公约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改善了法德关系 B.德国趁机摆脱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C.有利于欧洲的稳定 D.有利于德国重返政治大国行列14.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对德、日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依据是A.道威斯计划B.《非战公约》C.《洛迦诺公约》D.《凡尔赛和约》15.《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16.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对20世纪20年代资本丰义世界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缓和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各国事务的影响C.使欧洲和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发生变化D.促进了欧洲的和平,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阅读下列材料:第1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新高考历史冲刺卷(附答案)

新高考历史冲刺卷一、单选题1.在春秋战国之际,有大批奴隶主贵族因没落被抛进了平民阶层,成了士人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左传》云:三代帝王后裔,“于今为庶”,栾、郤、胥等大贵族“降在皂隶”,《国语》也有“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的记载。
这一社会变动()A.导致士人阶层演变为新兴地主B.全面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C.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D.客观上促进了上层文化下移民间2.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极剧减少3.明初,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民事,按察使司负责地方法律诉讼和监察地方官员,都指挥使司负责地方军事。
后来,巡抚作为中央官被派至地方参与整顿与管理,逐渐成为地方“钉子户”,但跨省问题又使巡抚间“顶牛”,“总督”应运而生。
清朝更是将巡抚与总督作为地方官常态化。
明清地方行政的变化()A.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B.削弱了中央集权C.促使官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D.实现了军政合一4.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
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
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
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
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5据此可知()A.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下滑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迟滞C.工业革命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迅猛D.人口不断增长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6.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増。
2024高考历史冲刺大二轮复习专用冲刺练模块测评6含解析新人教版

模块测评(六)1.(202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闻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诞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酷爱医学,不热衷于科举,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药。
李时珍在24岁时就起先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超群,治好了很多疑难病症。
李时珍为了探讨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书,他发觉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很多遗漏,甚至还有很多错误,因此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意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
李时珍主见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最终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收入药物1 800多种,新增药物37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 000多幅。
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对中国药物学探讨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中国历史常识》(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背景: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历史价值: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珍贵财宝;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2.(2024·陕西部分学校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
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
为了“驱倭”,他提出“理谕”“设防”等主见,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数余艘,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
2023届高考考前冲刺训练(福建适用)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福建适用)历史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发现玉器、祭坛壁画等,经数字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确认古城以“皇城台”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
由此可见()A.新技术可复原古代生活场景B.夏文明的存在得以证实C.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尚未形成D.早期国家可能已经出现2.据秦简《法律答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
这表明秦代()A.奉行严刑峻法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C.强化基层治理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3.《大唐新语》载,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张说对此评论,侍郎虽为“衣冠之华选”,却非往贤所慕;而集贤院学士,怀治国之道、蕴文学词彩,“始可处之无愧”。
这主要反映当时()A.社会矛盾缓和B.选官途径多元C.门第观念淡化D.重学风气浓厚4.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
这说明宋代()A.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B.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C.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D.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5.清代年画《女十忙》(下图)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
这一作品()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6.1825年,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
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7.1900年,清廷宣布为光绪帝立储,即“己亥建储”。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后习题 优化集训13 走向整体的世界

优化集训13 走向整体的世界一、选择题1.(山东聊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5世纪早期,1千克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说明( )A.印度农业发达B.白银大量流入欧洲C.全球联系建立D.新航路开辟的必要2.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信仰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教会蜕变成为殖民机构3.1505年,一位西欧航海家写下了以下遗嘱,据此判断,他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4.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明区域通过海上都联系起来,从东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国家都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
完成“这次航行”的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5.探险家麦哲伦及其船队环球航行时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6.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人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继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后,沿着他的新路线航行,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合恩角。
这位航海家是( ) A.法国人卡蒂埃 B.英国人卡伯特C.荷兰人哈德逊D.英国人德雷克7.从1519年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伴随着天花、麻疹等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的疾病的流行,墨西哥的人口减少了90%之多,由1 700万锐减到130万。
其直接原因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B.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C.工业革命的推进D.新航路的开辟8.(山东济南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
高考历史最后冲分必做模拟试题及答案

20XX高考历史最后冲分必做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20XX·扬州)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下列关于“人”的阐释正确的是() A.主张人与上帝直接对话B.提倡自然的人性C.捍卫人的道德尊严D.强调人的理性[答案] B[解析]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反对神性;A项是出自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C项是出自苏格拉底的主张,D项是出自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潮,故选B项。
2.(20XX·江苏·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答案] D[解析]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
3.(20XX·陕西西工大附中)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作斗争,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并处以火刑。
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
马丁·路德免遭其难的主要原因在于()A.主张教随国定得到世俗权力的支持B.反对赎罪券得到教会人士的同情C.布鲁诺对罗马教廷的威胁更大D.创立路德教派扩大了天主教会影响[答案] A[解析]“异端”是指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教随国定”、世俗权力高于并支配宗教权力等内容,得到欧洲广大民众尤其是封建主的支持,因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相比之下“异端”运动的主张没有引起封建主的共鸣。
故应选A。
4.(20XX·陕西西工大附中)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增分策略 选择题 逆向否定型、组合型、评论型、探究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高三

课时作业23 选择题·逆向否定型、组合型、评论型、探究型[逆向否定型]1.(2015·某某二模)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解析:材料中“8世纪后半期”指唐朝后期,北宋时期官市组织衰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出现商业市镇,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2.(2015·某某二模)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
”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加强人的道德修养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王阳明认为“行产生于心”,这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科学理论不符,故C错误,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无善无恶心之体”可知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B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知善知恶是良知”可知D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3.(2015·某某二模)古代罗马人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以下关于罗马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B.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C.万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D.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公民法是适用于罗马某某国内的公民的法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非常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纠纷,故C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的出发点是自然法原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及答案

高考历史冲刺选择题训练1.哥伦布在1503年上书国王和王后说:“陛下可以统治(美洲)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
”哥伦布在其遗嘱中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国王)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主宰赐福……我征服该岛(海地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这则材料表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B.掠夺财富C.倾销过剩商品D.开展世界性贸易答案 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以公开的殖民掠夺为主要方式,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出于发展工业的需要,才开始寻找商品倾销市场,掠夺原料,开展世界性贸易,故排除A、C、D三项。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答案 A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金银涌入西欧,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A项为最佳答案;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故不正确;C项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不正确;D 项只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故不正确。
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间的联系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答案 A解析抓住材料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美洲、非洲的“三角贸易”和对亚洲殖民活动中的奢侈品贸易。
故选A项。
B项与题意不符;C、D项不符合题干的“首次”要求。
4.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高分冲刺策略专项练习
1.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
表1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1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材料三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3.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产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2)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高三历史高分冲刺策略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
1. 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
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
2. (1)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2)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3. (1)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主张: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2)主题: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