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目标】1、分析自然带的形成,理解形成地域差异的原因,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掌握垂直地域分异问题的分析思路。
3、能够分析区域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评价设计】1.通过走访一带一路活动,检测学生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程度,通过高考试题,根据语言表述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评价,要求90%的达标率。
2.通过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通过高考试题进行评价,要求达标率80%。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设计】平地域分异规律讲解自然带的形成【走访一带一路】小组交流2条线路:1、从西安到鹿特丹2、从福州到雅加达分别经历哪些自然带。
1、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规律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分异基础典型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链接高考】(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听讲并思考合作交流回答问题目标,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然带的形成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夯实基础知识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第(1)题。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10分)做题,回答问题把握高考考查方式,注重答题规范性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探究内容:(1)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的关系(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根据所学地理规律,正确排列甲山地垂直自然带。
(找学生上黑板)思考回答问题难点内容重点剖析(3)读图观察“山地针叶林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情况,并思考原因?(4)读图比较“高山草甸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高低,并思考原因?(5)[反复对比,研究变化](1)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天山博格达峰缺少的自然带有哪些?为什么?(2)珠穆朗玛峰哪一坡垂直带谱更复杂?为什么?规律总结及垂直带谱的判读方法【链接高考】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的课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提高,往往难于适应这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
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说出产生各种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运用地理的分异规律,解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进行图文转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1)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内涵(2)理解并运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理解并运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解析1.1 教材内容本章节主要介绍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的基本构造和整体特征•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分带特征和分区方法•陆地地貌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海洋地带及其特征•气候的基本要素和气候类型1.2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地理知识,并能够基本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构成和演变规律。
同时,该章节也是高一学生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对于这些刚刚步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进行一定的调适,加强高中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2.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形成规律。
•学会利用不同的分带特征和分区方法进行区域划分。
•掌握地球上主要的陆地和海洋地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熟悉气候的基本要素和气候类型。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区域划分和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2.2.1 授课法此次授课时,老师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详细阐述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形成规律。
通过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深化学生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2.2 课堂讨论法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还将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提出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结合老师的指导,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及时与全班分享。
2.2.3 地图观摩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将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地图世界,让学生充分感受地图的魅力和思维启迪作用。
通过观看与地球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形成自己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反思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三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参考课件

学习目标
• 1.记住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不同表现 . • 2.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 .能够运用地图, 异规律 •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在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 生活和生产中如何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来改 造环境。 造环境。
极地苔原 亚寒带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带
多 姿 多 彩 的 地 表 面 貌
热 带 雨 林 带
返回
热带草原带
返回
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返回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返回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返回
返回
寒带冰原带
返回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 热量为基础) (以热量为基础)
特 点 : 自 然 带 东 西 延 伸 南 北 更 替
规 律 : 从 赤 道 到 两 极 的 地 域 差 异
以水分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
南 北 延 伸
点 :
特
内 陆 东 西 更 替 分 异 规 律
律 :
规
从 沿 海 向
3、垂直分异规律
珠 穆 朗
冰雪带 5500m
玛 峰 南 坡 的 垂 直 自 然 带
海拔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变化,水热状况不同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更明显
海拔5895米,3 °S) 如:乞力马扎罗山 ( 海拔 米 ) 麦金利山 (海拔6194米,63°N) 海拔 米 ° )
前者 垂直分带现象更明显
越向内陆
差异性
小结
分异规律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课时训练:第3单元第1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达标1.关于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A.地域差异在同一自然带中是不存在的B.自然环境中有相同的地区,也有相像的地区C.陆地自然环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上的相互叠加,形成了困难的地理环境D.两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分界线解析:选C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在每一个自然带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差异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自然环境中是不行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
相邻自然带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2.下列诗句中都蕴含某种地域分异规律,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白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白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③“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说明白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白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选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白南北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下图是海拔5 000 m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规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四座山位置由低纬向高纬排列的正确依次是( )A.乙甲丙丁B.丁丙乙甲C.乙丙甲丁D.丁甲丙乙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和丁B.若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则甲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C.乙山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D.若丙图中虚线为雪线,则南坡为迎风坡解析:3.C 4.D 第3题,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前提下,纬度越低,自然带谱的数量越多,相反则越少。
从图中各山地自然带丰富程度看,乙最多,且南、北两坡各自然带上界高度大致相等,故应位于赤道旁边,纬度最低;其余依次为丙、甲、丁。
第4题,甲和丁南坡为阳坡,故应位于北半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既有可能是受温带季风气候限制而形成,也有可能是受温带海洋性气候限制而形成;乙山自然带的递变是由于水热状况及组合的垂直改变形成的。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适用年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图片和地图素材;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差异,例如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等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差异性。
2. 分别讲解不同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对植被分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地貌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文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描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第二节 第1课时一、单项选择题(2021·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201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读图完成1~2题。
1.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B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2.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A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第1题,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的自然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内蒙古高原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
3.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A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地方性分异D.垂直地域分异[解析] 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很明显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4.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D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解析] 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
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5~6题。
甲 乙5.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 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自然保护区设计
自然保护区设计是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实践中的另一重要应用。通过合理设计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维 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以上三个尺度的地理环境差异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理 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03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
总结词
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从而形成不同纬度带的气候、 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究,提高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02
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分析和模拟,为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03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地理环境差异性数据进行深
度挖掘和学习,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地理环境差异性研究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资源可持续利用
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详细描述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特征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 高,气候逐渐变冷,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垂直地带性在地球表 面的高山、高原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0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践 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材P78) • 1.从“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 层差异性”图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 主要有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 自然带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 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 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 荒漠带。
• [ 解析 ] 由于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 非洲大陆自然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 称分布,加上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地 形又比较平坦,导致非洲大陆上分布的 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土壤类型、 植被和自然带等,都以赤道为轴对称分 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十分明显。 • [答案] (1)热带沙漠 副热带高气压 带 亚 热 带 常 绿 硬 叶 林 (2) 纬 度 地带 热量 纬度变化
• 读下图,完成下列 问题。
• (1) 自 然 带 B 的 气 候 类 型 是 ____________气候,该气候的形成主要 是常年受 ____________ 控制,自然带 A 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 • (2)自然带A→B→C的更替体现了地 理环境_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地 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表现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____________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 2.教材图3-8中箭头所指示的自然带自 下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教材 图 3 - 8 中热带草原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存在着较大 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 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 (教材P79) •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因各地景观随纬 度变化,沿纬线延伸,呈纬向带状分异差 异。
• 1.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 规律? • 【答案】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 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 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 然条件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 •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 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 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 定义 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 差异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 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 成因 异性,使热量从低纬度向高 纬度逐渐减少
• 课标要求: • 1 .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异性表现。 • 2 .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 本规律及产生的主导因素。 • 3.了解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 分布和特征。 • 学习时间:2课时
• 第一课时
• 1. 地球表层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答案】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 在着不同的差异。从大尺度范围看,全 球陆地表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各自 然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小 尺度范围看,每一个自然带内部也存在 着差异。
• [解析] (1)本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 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 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 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 (2)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200 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 [答案] (1)C (2)B
• 想一想 1 :纬度地带分异为什么在高 纬和低纬地区最明显? • 【答案】 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 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 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 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
地域分异规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 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 替,即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沿经度方向变化。呈经向带 状分布的差异 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减 少,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中纬度地区
• [易错警示] 在许多自然带分布图中, 各自然带之间都划有界线。其实,这只 是一种“理论界定”,自然环境中并没 有显著的界线,总是从这一带逐渐转变 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 在着过渡带,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 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 渡的半荒漠带等。
• 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地 方性分异规律的有 ( ) • A .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 景观的差异 • B .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 异 • C .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 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 D .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 观变化
• [解析] A项,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 新疆,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然景观由森林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 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属经度地带分异。B 项,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从海洋来的东 南信风的迎风坡,再加上马达加斯加暖流 的影响,降水多,热量充足,形成热带雨 林;西岸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 草原。因此,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 观差异,应属地方性的分异。C项,从非 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纬度逐渐 增高,热量条件不断变化,再加上水分条
• [知识引申] 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 本应形成热带雨林带,但由于地势较高, 气温较低,形成了热带草原带。这种变 化属于地形引起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 (09·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 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 变化。读图,回答(1)~(2)题。
•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的是 (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 C.②和④ D.③和④
•
•
学习导入:
让我们来看这三幅照片:
• 你也许没有去过内蒙古,但你可能听 说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从 东部的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景观向西不断 发生变化,草类不断稀疏,演变为荒漠 景观,再到西部地区演变为戈壁景观,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解释其中的 道理吗? • 你可能没有去过赤道地区的巴西亚马 逊平原,但你听说过那里树木的稠密和 高大参天;你一定没有到过南极大陆, 但你知道那里气候的酷寒。想知道这些
地域分 垂直分异规律 • 4.垂直分异规律: 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 定义 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 现象 成因 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主要分 高山地区 布地区 划分标 植被或土壤 志
• 帮你总结 •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 因素有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 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一般来说,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带就是当地的自 然带;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 (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没有 垂直分异。③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 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 小则简单。
• (教材P81) • 1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出现逐渐 变化更迭的现象。 • 2.(1) 珠峰北坡起点为青藏高原,海 拔 4000 米以上,气温低、降水少,南坡 起点海拔低、纬度低,从山麓向上依次 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 林。 • (2) 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南坡处在 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面。
• 2 .同一自然带内部是否存在差异, 你能举例说明吗? • 【答案】 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 如教材图 3 - 8 中热带草原带内存在着明 显的差异,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 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 草类茂盛,是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 3.中国自然景观差异性的表现,南 北方向上由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寒带针叶林依次变化,属纬度地带分 异;东西方向上由森林—森林草原—草 原—荒漠草原—荒漠依次变化,属经度 地带分异。
• (3)雪线高低取决于冰雪的积雪量与 消融量的对比关系。南坡比北坡雪线分 布低的原因是:第一,南坡处于西南季 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面,多地形雨,降 水多。第二,北坡云量少、晴天多,雪 线高度北坡大于南坡。第三,北坡陡, 积雪易于下滑,南坡缓,容易积存。
• (教材P82) • 从教材图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的地 域范围内,由于地方地形、地方气候、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自然景观出现明显的差异现象,属于地 方性分异现象。
• 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 不存在差异性 •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 C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 的差异 • D .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 [ 解析 ]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 不同程度的差异。各自然带之间存在着 差异,属于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带内部 也存在着差异,属于小尺度范围。 • [答案] C
• 地域分异 5.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规律 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 定义 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 的规律 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 成因 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 影响 表现特点 有序性和重复性 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的地
• 6.如何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有序性 和重复性? • 【答案】 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 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 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如华北平 原从滨海到山麓的地方性分异。 • 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 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例 如,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 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 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 形单元里。
• •
(教材P80) 1.填表如下
地域分 异规律 纬度地 带分异 规律
形成地域 自然带更 分异的主 替方向 要因素 纬度变化 方向
举例 非洲沿 20°E经线 自南向北 自然带的 变化
热量
干湿度 地带分
经度变化 方向
水分
亚欧大陆 中纬度地 带从沿海
• 2.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经线依 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由热带雨 林 — 热带草原 — 热带荒漠 — 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依次更替,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分 异。原因是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减少。 • 3.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0°纬线 向东前进,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 漠—草原—森林依次更替,呈现明显的 经度地带分异。原因是从亚欧大陆东西 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