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课例解读

合集下载

《生命生命》课后反思

《生命生命》课后反思

《生命生命》课后反思一、“未成曲调先有情”闻名特级老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同学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似乎磁石一样把同学牢牢地吸引住。

”上课伊始,我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同学设“陷阱”、套“笼子”,而是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导他们在课题上加上不同的标点,再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种设计新奇新颖、富于想象、引人入胜。

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同学不同程度的情感表明,自然生成了与课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们对生命的解读有了初步认识,进而进入“角色”,溶入课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

这就为同学思维的进展和想象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天地,借助文本内容这个“他山之石”,创新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玉”。

同学领悟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制造出无限的价值。

“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引起同学情感上的震撼。

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借助文本中的精美的语言内涵,走进内心,主动猎取感受,最终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为完成这一精彩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从同学最感爱好的.地方入手,引领他们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后从同学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导孩子们表达生命,观赏生命;接着从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同学对生命的体验;最末从师生自身情状入手,面对生活,演绎生活。

如此不断升华、反复咏叹,实现同学与文本的共鸣,产生对美妙生命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让课堂上师生鲜活出现的聪慧之光相映生辉,并最终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课堂上,我用真诚的生活化的语言与孩子们沟通,促使同学打开心扉,大胆倾诉那些极具启发性和亲和力的语言,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产生感悟,让同学剑拔弩张。

同学们从课文、资料和自身现实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达着生命,也演绎着生命。

言意兼得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生命》教学例谈

言意兼得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生命》教学例谈
“ 怎样的生活是对 自己负责?怎 : 样 的生活是 糟蹋 自己?” 在 表达 中找准人 生的定位 , 认清 人生 的 :

坐标 。 人生的赛 场注定布满荆棘 , 勇敢 向前才能所 向披靡 。在绝境 ・ 3 . 下决心 中顽 强生 长的香瓜子就是生活的勇士。“ 那小小 的种子里 , 包含着 :
准了 自己的人生定位 。正如课文所言 :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 也可 , 以 白白地糟蹋 它。一 切全 由 自己决 定 , 我必须对 自己负责。” “ 负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 : 杏林子手 中这 只命悬 一线的飞蛾渴 : 责” 一词道出了杏林子对待生命的态度 。我用如下教学策略: 望什 么?假想飞蛾的 内心 、 语言、 行为 , 从而体会 飞蛾 生之欲望 的 : 1 . 释 词 意 强烈 。 ・
“ 没有阳光 , 没有 泥土 的砖缝 ” “ 只活了几天” 看似描写香瓜子
体现无 限的价值 。” 二位 当代著名作 家 , 用不 同的文字组合 , 道出 : 所处环境恶劣 , 其实是杏林子暗喻 自己生 活的困境。身体残疾 的 了相 同的人生 哲学 : 我们不 能掌控生命 的长度 , 但我们 可 以决 定 : 杏林子有过彷徨吗?有过绝望吗?否则一颗毫不起 眼的香瓜子能
赛跑 , 是在有 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 写一篇 8 0 0字的作 : 享受到 阳光 、 雨露? 文, 这不禁让我想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 生命 生命》 一 :
2 . 明 心 志
文 中, 杏林子说 : “ 虽然生命短暂 , 但是 , 我们却可 以让有 限的生命 一
2 0 1 3年 4月 1 8日
课例 交流
言 意蒹倡 实 现生命 的价值
— —
《 生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生命生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本质特征,了解生命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生命的定义、生命的特征、生命的起源、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与重要性。

2.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它起源于何地?为何生命在地球上如此广泛?2.梳理知识(15分钟)教师通过PPT、图片等形式,简要介绍生命的定义、特征、起源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生命过程,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

4.探究实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式,了解生命的生长、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5.总结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评价1.测试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反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探究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有些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实验训练。

2.学生参与度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互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性教学环节不够多,需要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设计更多的生活实践实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能力。

《生命生命》课文解读

《生命生命》课文解读

《生命生命》课文解读《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处于以热爱生命主题单元教材的第三篇文章。

在紧接着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引导学生们通过感人的故事从思想和行动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病学会关心别人的生命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和认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_fckxhtmljob=2>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

但是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多方面深入地了解杏林子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扩展阅读《生命生命》课文生命生命杏林子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01
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提问和
02
回答问题。
专注度
学生是否能够集中 注意力,认真听讲

04
创新思维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
03
新颖、有创意的观
点和想法。
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 、准确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想法。
作业批改及成绩记录方式
01
02
03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 业,作业是否完整、准确 。
第三课时
进行课程总结与回顾,解答学生疑问 ,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深入讲解生命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细 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的组织、 器官和系统。
第四课时
探讨生命的生长与发育,包括生物的 生长过程、遗传信息对发育的指导作 用以及生长和发育的调控机制。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基因变异等。
生命的结构与功能
详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讲解生物体的组织、 器官和系统如何协同工 作以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前知水平,并以 此为基础展开教学。
直观教学
利用图片、视频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 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
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 出结论,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
争力。
05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教育理念更新和知识储备
更新教育理念
关注最新教育理念,如学生中心 、全人教育等,并将其融入教学

《生命生命》课文解读

《生命生命》课文解读

《生命生命》课文解读《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处于‎以“热爱生命”主题单元教材‎的第三篇文章‎。

在紧接着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引导学生们通‎过感人的故事‎从思想和行动‎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病学会关心别‎人的生命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和认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

但是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多方面深入地‎了解杏林子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生命生命》相关资料链接‎杏林子简介杏林子本名刘‎侠,1942年2‎月28日生于‎西安,幼年随着军人‎身份的父亲走‎遍祖国大江南‎北,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

自12岁起,杏林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

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以她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

杏林子生前笔‎耕不辍,1977年发‎表第一本作品‎《生之歌》,随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创作多达百万‎字,先后出版多本‎文集,包括《杏林小记》、《另一种爱情》、《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感谢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现代寓言》、《生之颂》、《心灵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生命之歌》、《身边的爱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还有图画书《好小子,乔比》,叙述了一只名‎叫乔比的猫咪‎离家出走的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生命生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生命生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 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 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 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 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 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 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 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 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 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 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 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 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 生老病死。
慨:飞蛾求生──生命的欲望;砖缝中长出的瓜苗──
生命的顽强;倾听心跳──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 教材分析
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表达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本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
蓄深邃,但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难度较
大。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成了本课
的难点。为此,我将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 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 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 12 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 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 生命”。

最新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生命 生命》

最新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生命 生命》

一、了解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齐读课题――生命生命2、出示坐在轮椅上的杏林子照片并介绍:她患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并且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

她在回忆中写道:(出示资料)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

我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

(1)问:从这段日记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杏林子?(2)出示杏林子面带微笑的照片。

师:看着这张照片,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杏林子?(3)后来她用这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过渡: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是哪几件小事给杏林子带来生命的思考?(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设计意图】杏林子的两张照片和两段文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杏林子艰辛的生命历程,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学习下文,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

二、感悟生命,触动生命的脉搏。

出示: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没想到的?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一)感悟飞蛾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1、引导理解: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飞蛾的生命竟然如此的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它的生命力又是非常顽强!第三个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忍不住放了它。

2、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1)抓住重点词,理解飞蛾的强烈的求生欲望。

(2)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3)看着这只手上弱小的飞蛾在极力挣扎、在极力鼓动双翅,杏林子对生命又有重新的思考,她会怎么想呢?(4)再读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复表达,情文并茂
------《生命生命》课例解读
株洲八达小学赵姜艳() 谭婷婷游丹
一、研究主题
《生命生命》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散文。

散文是一种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笔法灵活”是指其运用的篇章结构和语言技巧灵活多变,可以先抑后扬,亦可以小见大,还可回环反复等等。

然而散文又是最能表达作者独特情感的一种文体,也许引发情感的事物很小很小,但表达的情感却是独一无二的,情感与文字融于一体,这就是“情文并茂”。

读一篇散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著名的文学教授孙绍振说,读散文的最高境界不光是理解作者的独特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将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感悟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执教老师又如何引导学生渐渐走向这样的境界呢?这不是不能做到,是能做到的程度问题。

《生命生命》这篇课例就是尝试着通过这条途径进行散文教学。

在教学策略上,有三个基于学生的设计。

一是使用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来展开教学,“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抽象的,而三个事例却是形象的,通过事例来感悟生命,是作者杏林子的写法独到之处,也是读者读懂这篇散文的切入口。

二是“剥笋壳”的品读方法,从段到层,从层到句,从句到词,一层一层剥壳,一层一层解读,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是提炼“反复”的散文语言特点。

在多处看似散落的教学中(①课题解读②“飞蛾求生”事例③合作学习其他两个事例)提炼出本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即反复,在第二课时再从本篇迁移到他篇,巩固学习“反复”这种散文语言的特点的好处。

二、研究背景
生命多么神奇,生命多么美好!《生命生命》这篇散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文章在内容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细小的事例来感悟生命,以小见大。

同时,也引发读者一个矛盾的思考,那就是“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事情都非常普通、常见,于一般人来讲,并不会引起思考,更不会有所震憾,为什么唯独杏林子却能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

她残疾,病痛;所以
她敏感,直接。

与之相比,美国作家克林·沃森写的《生命生命》也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其感悟的过程却是曲折的。

第二课时通过对比阅读,就不难发现,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感悟生命的途径是独一无二的,他写出来的散文是独一无二的。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要达到以上所说的较高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细细品读上,建立在他们已有的阅读素养的基础上。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年段的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通过抓关键词来梳理、概括文意,并且利用关键词将段落大意或者文章大意表达出来,尝试着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之前主要学习的是写景类散文,如三上的《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三下的《燕子》《荷花》《珍珠泉》《翠鸟》等等,偶尔也学习过叙事散文,如三上的《风筝》,这些散文都非常形象、具体,而《生命生命》一文却由形象渐变到抽象了。

这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对于第一次学习一种新的体裁,学生会好奇,也会有困难,执教老师如果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基于了学生的阅读素养来设计教学,就一定会达成目标,取得高效。

“大语文观”“大阅读观”是近几年来语文阅读的方向。

我区进行的“群文阅读”就是这个方向的方向盘。

很多老师认为阅读课就是单篇教学,而群文阅读是多篇教学,这是错误的。

“大阅读观”就是强调将阅读的面拓展,以一带三,对比阅读,群文阅读就是“大阅读观”理念下的大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

我校从去年开始全校推广“主题阅读”,讲其核心的理念是:一滕多瓜、顺滕摸瓜;以读带讲,以读代讲、当堂背诵。

这与群文阅读的理念在某一层面是殊同道合的。

本篇散文的第二课文设计的内容就是拿美国作家的克林·沃森写的《生命生命》与本篇进行对比阅读,找到两篇散文的相同之处:反复的语言特点表达的好处;同时还找到两篇散文的不同之处:不同的作者感悟生命的途径不同。

这种设计就是源于“大阅读观”“群文阅读观”“主题阅读观”。

三、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与研究,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
1、读通课文,掌握生字(预习完成)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了解通过细小事物来感悟生命的写法。

3、用“剥笋壳”的方法来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4、初步理解“反复”的语言特点表达的好处。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5、通过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再通过对比阅读,明白不同的人感悟生命的途径不同。

(第二课时完成)
四、研究实践
在以上5条教学目标中,第3条是第一课时的重点目标,下面以“飞蛾求生”的事例教学活动来解析“剥笋壳”的教学设计。

五、研究反思
在几次试教中,都感觉到课堂的学习氛围较沉重,不够轻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反思,这是不是因为文章本身富有的情感基调吗?应该肯定地说,不是。

因为作者杏林子虽然是一位残疾人,但她身残志不残,顽强地生活,写下数本书籍,成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借三个普通而微小的事例表达的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负责,对生命的讴歌。

所以从文本来讲,情感基调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我们再反思,是不是因为教学设计上过于沉重?在找关键词时,“不能动弹”“仅仅只活了几天”“白白地糟蹋”“生命是短暂”,
这些词语是否过分强调,导致情感重心有所偏移。

还有一些细节设计,如音乐的选择,由原来的沉重、缓慢变成轻快,轻松。

这样调整后,果然好一些,但不见得教学情感恰当了。

我们还反思,是不是与执教老师的情绪和课感有关?如今的学生都会察言观色,什么都跟着教师走,教师的情感态度决定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的语言基调决定了学生的语言基调,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语文。

当我们一起讨论这一点时,执教老师欣然接受意见,努力地调整自己的课感和情绪,尽量让先走进文本,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内次试教,谭老师的调整是积极的,有效的。

从今天呈现的课堂效果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