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模式的演变_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张硕松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习、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为师生提供图书借阅、阅览、信息咨询和学术交流等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也在不断更新与改善。
本文将对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第一,数字化服务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正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提供服务。
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可以将纸质图书转换为电子文献,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借阅和阅读图书。
数字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学术交流的便利性,还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第二,开放空间趋势。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主要以书库和阅览室为主,闭门造车、人声鼎沸。
随着现代人对学习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正在转变为开放的学习空间。
现如今的高校图书馆注重打造舒适、宁静、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功能的学习区域,如讨论室、自习室、音乐室等。
这些开放空间既可以提供个人学习和阅读的场所,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个性化服务趋势。
高校图书馆正逐渐倾向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借阅历史和用户偏好的分析,高校图书馆可以为用户定制推荐书目和学术资源。
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第四,社交化服务趋势。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术场所,而是逐渐成为学生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
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公告、推广活动,与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
图书馆还可以举办各种学术和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读书会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服务、开放空间、个性化服务和社交化服务方面。
高校图书馆将加强与科技的结合,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服务,为师生学习、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支持。
简述高校图书馆形态演进及发展历程

读者培训和教育
开展读者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读者 的信息素养和学术能力,包括文献检
索技巧、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等。
学科导航服务
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提供深入的导航 服务,包括学科前沿动态、研究热点 、核心期刊推荐等,为读者的学术研 究提供有力支持。
合作与交流
高校图书馆积极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 、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共享资 源,提升服务质量,共同推动学术进 步。
02 纸质图书主导
当时图书馆藏书几乎全是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 和数字化资源尚未出现。
03 学科门类有限
受时代背景和学术发展水平限制,起始阶段的高 校图书馆藏书学科门类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文 、理、法、医等传统学科领域。
早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以书为中心
早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以书为中心,以提供图书借阅、归还 、检索等基本服务为主要任务。
个性化推荐服务
基于读者的历史借阅数据 和浏览行为,为读者提供 个性化的图书和资源推荐 。
智能咨询机器人
通过AI技术,提供实时的 在线咨询服务,解答读者 的疑问和帮助读者找到所 需资源。
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的转型
学习空间的设计
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多元化的学习 空间,提供研讨室、自习室、多
媒体区等多样化的学习场所。
简述高校图书馆形态 演进及发展历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高校图书馆的起始形态 • 高校图书馆的形态演进 •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
点 •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展望
01
高校图书馆的起始形态
传统的闭架借阅模式
01 闭架借阅
起始阶段的高校图书馆主要采用闭架借阅模式, 即图书被存放在书架上,读者需要向图书馆员提 交借阅请求,由图书馆员代为取书。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开放空间、社区参与等方面,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图书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图书馆成为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数字化技术,高校图书馆可将纸质文献转换成数字文献,建设起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不仅可以扩大馆藏资源的范围和数量,帮助用户更快地获取信息,还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检索和浏览图书馆的藏书,提高了图书馆的开放性和便捷性。
数字化图书馆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文献资源,促进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满足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个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服务也在朝着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个性化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参考咨询等。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开展专门的文献资源培训和学术写作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学生,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读书推荐和读书会活动。
个性化服务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和移动应用等渠道进行个性化推荐和信息推送,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
个性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认可度,是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开放空间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习和研究场所,其开放空间也是学校文化和学术氛围的重要体现。
开放空间不仅是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更是学校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的体现。
随着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开放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和拓展。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服务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科技发展、知识服务需求、学校管理体制等。
下文将对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浅析,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服务的普及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势。
数字化服务将大大改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学生、教师等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
数字化服务包括电子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在线阅读等,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更精准的利用,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数字化服务的普及不仅方便了读者,也提升了图书馆管理效率。
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服务可以更好地管理馆藏和读者,提高图书借还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数字化服务的普及也将激发图书馆开放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动图书馆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多样化的开放时间在以前,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往往受到诸多限制,如学期末期间可能会延长馆藏开放时间,而寒暑假期间可能会关闭服务。
随着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开放时间将变得更加多样化。
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实行24小时开放,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一些高校也会在假期期间继续开放,以方便学生们进行阅读和学习。
多样化的开放时间将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不再受制于时间的限制。
这也将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影响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服务的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将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的实施。
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文献检索、学术指导等服务。
图书馆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和访问。
个性化服务的实施将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更符合其学习和研究需求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更全面、全方位地了解读者需求,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
面向未来的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

面向未来的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学术研究的文化重镇,是知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和教师的学术研究和生活中重要的资源。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如此多的任务和责任,然而,在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正在发生变化。
为了面对未来,高校图书馆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
一、图书馆数字化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数字化的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服务的主力军必须走在前列,打造出数字化的服务平台。
数字化服务考验图书馆的技术和人才水平。
数字化服务可以是提供在线阅读和检索等基础服务,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整合图书馆和科研资料文件,方便教学和学术交流,提供课程管理和学生反馈服务,实现图书馆的电子时代化。
二、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图书馆永久性保留、管理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社交媒体,学术资料可以更为自由地流传;通过在线阅读,一本书可以被瞬间传递到世界各地的读者手中。
而此一新发展的趋势,让人们更为注重与图书馆成员互动,推广学术理念,应对咨询等关键问题。
三、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需要提供开放、舒适的环境,最好拥有自然采光,环境舒适的休息室,以此来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创造。
图书馆除了服务于学术研究,同时也应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应该承认未来学习的真正形态,应该提供更具灵活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自由的创造和探索自己的空间。
要承认学习不再只局限于笔记和考试答题板,在数字时代,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各种活动来创造学术氛围。
四、引领学生思维高校图书馆负责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和读写技巧方面的能力,为此,应使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资源,以及专业的教育指导,引领学生思维。
同时,图书馆还必须推广创新的技术来保证教育和研究的质量,并且通过技术产生的结果和社会有所联系,以便为我们的世界提供真正的价值。
五、合作与协作合作与协作是一个新的趋势,学院图书馆应该在社区大尺度共同合作与协作中发现自身的重要性。
浅析高校图书馆“无书化”的发展趋向

浅析高校图书馆“无书化”的发展趋向【摘要】高校图书馆"无书化"是指利用数字化资源、优化空间利用、增强技术支持和提升服务水平等手段,逐渐减少实体书籍的数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本文从数字化资源快速发展、读者需求变化、空间利用优化、技术支持增强和服务水平提升等角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无书化"的发展趋向。
未来,高校图书馆"无书化"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读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无书化"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等方面。
高校图书馆"无书化"是必然趋势,有利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无书化,数字化资源,读者需求,空间利用,技术支持,服务水平,未来展望,影响,总结。
1. 引言1.1 高校图书馆无书化的定义高校图书馆无书化是指借助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将传统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书籍,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存储并提供在线检索和阅读服务,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无形化。
这种形式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处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于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模式,使得高校图书馆不再只是传统的实体空间,而是一种虚拟的信息资源中心。
高校图书馆无书化的定义也包括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推进,高校图书馆无书化已然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通过无书化的方式,高校图书馆得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和需求,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1.2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和学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其无书化进程备受关注。
论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转变

合来讲 , 其基本含义却相差不多。即: 它既提供纸质资源 , 又
提供数字资源 ; 将两 种资 源有机结 合并提 供一 体化无 缝存 取; 它既服务于本地用户 , 又服务于远程用户 ; 它既有物理场 所, 又有信息场所 ; 既提供馆 内服务 , 又提供不受限制的 网络 服务等等。在新的管理模式下 , 学科馆员应熟练掌握各类信
91
( )建立扁平式组织结构 三 扁平式管理不强调控制 , 而强调协 调。因此 , 在图书馆 部门设置改革上 , 可考虑建立 由学科文献专业库为主要组成 部分 、 以学科馆员负责开展工作 、 以馆长办公室为监督 、 由馆 长总负责的扁平式管理模式 。 ( 四)强 调资源复合及技 术主导
二、 以信 息 技 术 创 新 为主 线 。 立“ 体 化 ” 理 模 式 建 一 管 ( )实 现 以藏 为 中心 向 以 开发 利 用 为 中 心 的转 变 一
息技术 , 这是 图书馆 工作重心 转移 价值得 以体现 的必要 条
件。
( 五)实现管理手段的技术革新
当信息资源数 字化后 , 它所具有高密度存储高速度处理
止文明 、 切 , 亲 自然 , 能 充 分地 体 现 这 所 图 书馆 馆 员 的 良好 都
藏书量的多少 , 而是其获取 网上 资源 的能力 、 开发利用 能力
和提 供 服 务 的能 力 。这 就 要 求 图 书 馆 管 理 观 念 要 由 以藏 为
主向以开发利用为主转变 , 其重心由馆藏建设向综合 开发转 变, 并利用馆藏及 网络资源为读者提供深层的和全方 位的服
与远距离传递的特征 。在信息传递 网络化的情况下 , 图书馆 的馆藏 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使 图书馆 的馆 藏信 息 资源由原来的现实馆藏 发展为现实馆 藏和网络虚拟 馆藏共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

浅析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校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就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一、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的重要内容。
数字化服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馆藏建设。
高校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馆藏书籍、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数字化馆藏。
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馆藏随时浏览和检索需要的文献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3.网络检索服务。
高校图书馆逐步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检索系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网络检索服务。
师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文献资源的检索工作,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4.数字化阅览服务。
高校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阅览服务的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阅览服务。
数字化阅览服务可以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学习和阅读需求。
二、开放空间的发展趋势随着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图书馆的开放空间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放空间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空间的布局优化。
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开放空间的布局设计和环境建设,力求打造一个宜人、便捷、舒适的学习和阅读环境。
开放空间的布局优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和阅读需求。
2.创新学习空间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秉承创新的理念,开始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空间的建设。
创新学习空间的建设为师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满足不同师生的学习需求。
3.开放空间的多元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不断扩大开放空间的服务范围,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便捷的服务。
开放空间的多元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术需求。
4.智能化设施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两种模式的演变—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张硕松1 王 晶2 张险峰2 ■ Zhang Shuosong Wang Jing Zhang Xianfeng作者单位: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 · 211189)2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 · 116023)收稿日期:2011-05-13Evolvement of Two Modes: Trends i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ies[摘 要] 本文基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给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空间设计带来重大变革的背景,提出高校自选开放型图书馆的概念,并结合国外优秀案例,分析自选开放型图书馆的阅览空间特征,探讨如何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打造成为一个开放、自主、多样化的学习与交流场所。
[关键词] 数字化 开放性 人性化 交往空间[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gives rise to the momentous reform of service concept and space design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our country. The essay brings forth a concept of self-service library complex in institutes, and make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reading space of self-service library complex by combining living foreign examples, and researches space design of academic libraries on how to provide studying and communicating places which are open, independent and diversi fi ed.[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Openness, Humanization, Communicating space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我国的图书馆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20年间,“以阅为主、藏阅一体”的开架管理的现代图书馆新模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藏—借—阅”功能相互分离的闭架管理模式,并成为主流趋势。
其空间形态也由封闭、固定转变为开放、灵活。
这是我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革,也是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交流的加强,国外先进的图书馆设计理念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新特点表现为:计算机应用对图书馆功能的改变;“以人为本”理念下对图书馆内部人性化交流空间的关注。
一、空间模式—自选开放型1.数字化技术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传递文字信息或音频图像,获得大量信息来源;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技术不必到图书馆就可以获得资料。
于是,馆藏的概念也将从书刊收藏转变到增加网络收集。
图书馆已经不是狭义上的传统图书馆,而是广义上的信息中心。
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具有人机合作获得信息的特征,既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人工操作服务模式,也引发图书馆建筑空间及设计模式的改变。
于是,“自选开放型”图书馆理念被提了出来。
自选开放型图书馆是利用高智能化技术提高管理手段的一类新型图书馆,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增加了服务内容。
这里所谓的“自选”是服务方式的一种,“开放”则是指场所的功能和内容。
2.自选型与开放型(1)自选型自选型图书馆从服务和管理上提出了“自选”的概念,如同顾客在超市可以自主选择商品一样,读者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由性,读者与图书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就要求图书馆的读者空间不再是一个个封闭独立的阅览单元,而应全部自由开放并且上下楼层之间相互贯通,使图书馆内部交通更加便利(图1)。
管理者的地位也因此被彻底改变。
图书馆仅需设置总服务台和咨询引导人员即可,读者借阅、浏览完全借助计算机操作,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读者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2)开放型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书籍中心,其阅览方式也是围绕着印刷型文献资料进行。
然而,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阅览习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拓宽了。
这种变革在建筑中体现为图书馆的功能更加多样。
这不只是阅览桌上添置电源插座与设置无线网络那么简单,而是越来越多的房间增设专门提供电子媒介的功能,例如视听室、影像资料室、机房等。
这些功能在空间模式和动静分区上的特殊要求使得图书馆设计要充分考虑功能面积的分配。
设计中只有充分肯定电子媒体带来的作用,对其空间进行足够考虑,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电子媒介的使用。
电子设备的发展为许多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高校图书馆作为整个校园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公共场所,应该加强其交往功能,鼓励师生交流。
设计可借鉴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设置,引入展览、学术交流、讨论、上网、休闲、视听、咖啡等功能,形成阅读、研讨、交往的舒适“文化活动圈”,使图书馆功能多样化,强化校园图书馆的文化氛围。
3.自选开放型图书馆的设计特征(1)贯通开放的阅览空间馆藏理念的变化对图书馆内部的空间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改变了馆藏结构,从对纸质文献资料的“拥有”转变到注重馆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上,书库面积进一步减小,阅览空间逐步加大,内部空间减少了永久性墙体,各个阅览单元不再是单独封闭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紧密并根据未来需要灵活设置功能的连通空间。
阅览单元与共享大厅相连通,方便读者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料。
开放式的阅览空间还强调保持读者的视觉连续性,使得读者心理感知范围扩大。
如许多阅览区之间以玻璃等柔性界面分隔,读者站在阅览空间内的一点即可以看到各个阅览区的书架排列,这些多方位的感知使读者获得一种环境透明感,激发人更有效地求知活动。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图书馆新馆内部设置4层曲折变化、逐层向上缩进、贯通开放的阅览空间,并由白色玻璃纤维布覆盖了大部分室内表面,使入射光变得柔和,并均匀扩散,更有利于读者集中注意力,创造出一种平静自然的学习氛围。
建筑师将书架布置在每层的中间,座位排布在每层空间的外围(总共约600个座位),使读者充分享受在自然光环境下阅读的乐趣。
层层悬挑的空间保证了各层都能接受到更多的天然光,同时消除了传统图书馆空间的压抑感。
多层次的学习空间灵动流通,坐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奇妙的空间变化(图2,图3)。
(2)阅览空间的多元性现代图书馆中的阅览空间已不仅是供学生借阅书籍和学习的场所,还是满足其交流和求知过程的交往空间。
很多国外大学图书馆在阅览单元中通过不同形式为学生开辟出“交往空间”。
例如东京Tama 艺术大学采用布置沙发阅览区和上网阅览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可能(图4,图5)。
阅览空间中的辅助学习工具如多媒体视频、打印复印等功能也十分重要。
因此,较之传统图书馆,当代图书馆中的阅览空间承载了更多的功能。
开放性的要求使得不同类型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在伊东丰雄设计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SMT)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图6)。
它是一个集合了艺术展廊、图书阅览、视听功能的综合体,既是聚会场所,也是提供最先进的电子、数字、视频和印刷技术信息的场所,其阅览空间丰富、宽敞,具有创造力。
(3)独立的管理与借阅空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图书馆的管理从“管理为主,兼顾服务”的传统理念向“多层次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方向发展。
读者在图书馆获取的是“自选型”服务,因此传统的单元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趋势,而转变为独立的管理办公空间,使读者空间与管理空间相分离,留给读者一个完整的阅览空间。
二、行为模式—高校图书馆空间的交流性大学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心灵与情感最大限度敞开的地方,因此无论过去和未来,图书馆在本质上都是人们获取知识、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着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一种人类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
1.内部空间的交流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边界日趋模糊。
内墙的减少、单独借阅室的取消都促使内部空间越来越自由化,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书的交流。
这种交流空间不仅仅体现在贯通空间上,更重要的是对功能流线的一种设计策略。
伊东丰雄设计的日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对整个校园环境,还是内部阅览空间的关注都是一个典范。
图书馆对整个校园环境和公共空间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底层开阔的长廊式空间为人们穿越校园提供一条活动道路,即使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走进图书馆。
为了让人们的流动和视觉自由地贯穿建筑,使用了随机排布的拱形结构来营造一种感觉,让倾斜的地面和外面的公园风景与建筑保持连续。
拱形结构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而成,这些拱形结构相互交汇,这样可以让拱形的底部非常苗条,而顶部可以撑住二层的重量,拱形的跨度从1.8m~16m不等,但厚度是统一的200mm。
在图书馆内部这些交汇的拱形把室内空间柔和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加上书架、不同形状的学习桌以及可用作公告牌的玻璃隔断等,使各区域既有个体性又和整体空间保持连续的感觉(图7)。
在倾斜的底层,有酒吧柜台样子的视频浏览处,放有最新期刊杂志的大玻璃桌子,让在图书馆等待公车的学生可以打发时间,使图书馆成为一个亲切宜人可达性强的公共场所(图8)。
从楼梯走向第二层,装有大本艺术书籍的矮书柜穿插在拱形之间,在书柜之间是不同大小的学习桌和摆有复印机的大桌子。
人们穿梭在这些拱形之间会体验到不同的空间,感受到空间的变化。
日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让每位走进图书馆的读者如同走进一座树林或一个山洞,给阅读过程带来奇妙的感觉。
读者在穿梭书架和拱廊的过程中体会丛林中阳光洒下来的感觉,从此创造力散发到整个4 日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区(图片来源:互联网)1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图书馆中心大厅 (图片来源:互联网)2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图书馆阅览空间(图片来源:互联网)3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图书馆室内空间(图片来源:互联网) 5 日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阅览区(图片来源:互联网)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参考文献1 万家强,张凤婕.创造一个学术交流的知识共享平台—记当代高校图书馆内部交往空间设计.华中建筑,2010(10)2 张利.国外校园图书馆建筑的新特点.世界建筑,1998(2)3 李璠.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世界建筑,2011(1)校园(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