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物理(通用版)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二板块第3讲技法专题__3步稳解物理计算题讲义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2部分 专题整合高频突破 第3讲 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

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2部分 专题整合高频突破 第3讲 力与物体的曲线运动
力方向向上;当v2>b时,杆对小球弹力方向向下;所以当v2=c时,杆对
小球弹力方向向下,故小球对杆的弹力方向向上,C正确。若v2=2b,
2
则F+mg=m ,解得F=a=mg,故D正确。

-23-
新题演练
1 2 3 4 5
怎样得高分
1.一只小船渡河,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水流速度各处相同且恒定不
变,方向平行于岸边;小船相对于静水分别做匀加速、匀减速、匀
x=v0t①
1
h=2gt2②
设圆弧轨道半径为 R,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mgR= 0 2 ③
2
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题给条件得
R=0.25 m。④
-29-
新题演练
1 2 3 4 5
-30-
怎样得高分
(2)环由b处静止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设环下滑至c点的速度大小
为v,有
1
mgh=2mv2⑤
环在c点速度的水平分量为

解得 v2=
小滑块在 O 点做平抛运动,则
1 2
R=2gt ,x=v0t
解得 2R≤x≤2R。
-18-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3)如图所示,设小滑块出发点为P1,离开点为P2,由题意要求O1P1、
O2P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设为θ,若离开滑道时的速度为v,
2
则小滑块在 P2 处脱离滑道的条件是 mgcos θ=m
命题热点三
解析:在南北方向上,帆板静止,所以在此方向上帆船相对于帆板
向北以速度v运动;在东西方向上,帆船静止,帆板向西以速度v运动,
所以在此方向上帆船相对于帆板向东以速度v运动;以帆板为参考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上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上

专题1“双基”篇所谓“双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就是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双基”,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才谈得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不难看出,虽然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试卷中多数试题是针对大多数考生设计的,其内容仍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及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以2003年我省高考物理试卷为例,属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考查的试题,就有15题,共90分,占满分的60%.如果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得好,把这90分拿到手,就已大大超过了省平均分.许多考生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忽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 如果说,我们要求学生高考时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那么,就要先从打好基础做起,抓好物理基本知识和规律的复习.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的“内涵”(例如内容、条件、结论等),做到“理科文学”,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该记该背的,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其次,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外延”,例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条件不满足,即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了功,系统的机械能将如何变化?等等.有一些情况我的感受特别深,一是有些试题看似综合性问题,而学生出错的原因实质是概念问题.二是老师以为很简单的一些概念问题,学生就是搞不清,要反复讲练.下面,就高中物理复习中常遇到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想按照高中物理知识的五大板块来讲述.一些共同性的概念和规律:1.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观点来理解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或反比的说法).2.图线切线的斜率.3.变加速运动中,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或最小.一、力学●物体是否一定能大小不变地传力?例1:两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B )A .112m F m m + B .212m F m m + C .F D .21m F m 拓展:如图,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水平拉力F =10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D )A .只有当拉力F <12N 时,两物体才没有相对滑动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拓展至与机械能的关系例2: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伸长时恰好到达O 点.将质量为m (视为质点)的物体P 与弹簧连接,并将弹簧压缩到A 由静止释放物体后,物体将沿水平面运动并能到达B 点.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不能忽略,则关于物体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 .从A 到O 速度不断增大,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B .从A 到O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C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D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拓展1:(1991年)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矢量的合成或分解 1.认真画平行四边形例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 C )A .必定是OAB .必定是OBC .必定是OCD .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A2.最小值问题例4: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 ,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3.速度的分解——孰合孰分?例5: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 通过定滑轮用细线与玩具汽车B 相连,汽车向右以速度v 作匀速运动,当细线OA 、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时,物体A 移动的速度为 ( D )A .v sin αcos βB .v cos αcos βC .v cos α/cos βD .v cos β/cos α●同向运动的物体,距离最大(或最小)或恰好追上时,速度相等(但不一定为零). 例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为L 的长木板C ,在C 上左端和距左端s 处各放有小物块A 和B ,A 、B 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 、B 与长木板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 、B 、C 的质量均为m ,开始时,B 、C 静止,A 以某一初速度v 0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 与板C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A OBAB(1)物体A 运动过程中,物块B 和木板C 间的摩擦力.(2)要使物块A 、B 相碰,物块A 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 ●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条件例7:已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5s 末的速度为10m/s ,则该物体 ( BD )A .加速度一定为2m/s 2B .前5s 内位移可能为25mC .前10s 内位移一定为100mD .前10s 内位移不一定为100m●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公式2r GMm F =①和r mv F 2=②中r 的含义. 例8:今年10月15日9时,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升空,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沿椭圆轨道Ⅰ运行,如图.(1)当飞船进入第5圈后,在轨道Ⅰ上A 点加速,加速后进入半径为r 2的圆形轨道Ⅱ.已知飞船近地点B 距地心距离为r 1,飞船在该点速率为v 1,求:轨道Ⅱ处重力加速度大小.(2)飞船绕地球运行14圈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开始返回.当返回舱竖直向下接近距离地球表面高度h 时,返回舱速度约为9m/s ,为实现软着落(着地时速度不超过3m/s ),飞船向下喷出气体减速,该宇航员安全抗荷能力(对座位压力)为其体重的4倍,则飞船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竖直向下喷气?(g =10m/s 2)●惯性、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例9:如图(俯视图)所示,以速度v 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 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从A 运动到B ,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A )A .减速行驶,向南转弯B .减速行驶,向北转弯C .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 .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例10:卫星轨道速度的大小及变轨问题.●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或功例11: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B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C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一定为零D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一定为零●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对表达式的理解3.外延例12:对于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达为Δp 1=-Δp 2.对此表达式,沈飞同学的理解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时,一个物体增加了多少动量,另一AB个物体就减少了多少动量.你同意沈飞同学的说法吗?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可以举例说明).例13:总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行驶.现同时向前后水平抛出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相等,则小车的速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外延——重力(若涉及弹性势能,还包括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例14: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小车静止在悬空固定的水平轨道上,小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在小车底Array部O点拴一根长L=0.4m的细绳,细绳另一端系一质量m=4kg的金属球,把小球拉到与悬点O在同一高度、细绳与轨道平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位置时,突然撤去右边的挡板P,取g=10m/s2,求:(1)挡板P在撤去以前对小车的冲量;(2)小球释放后上升的最高点距悬点O的竖直高度;(3)撤去右边的挡板P后,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关系1.合外力的功=动能的变化2.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的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变化的负值3.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机械能的变化4.合外力的冲量=动量的变化5.合外力=动量的变化率例1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C )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重力所做的功例16: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Ⅰ,进入泥潭直到停住的过程称为过程Ⅱ,则(AC)A.过程Ⅰ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B.过程Ⅱ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过程Ⅰ中重力冲量的大小C.过程Ⅱ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Ⅰ与过程Ⅱ中钢珠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和D.过程Ⅱ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Ⅰ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例17: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的动能,则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撤去F时物体具有J的动能.若该物体在撤去F后受摩擦力作用,当它的动能减少100J时,机械能损失了40J,则物体再从最高点返回到斜面底端时具有J的动能.例18:如图所示,分别用两个恒力F1和F2先后两次将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同一个粗糙的固定斜面由底端推到顶端,第一次力F 1的方向沿斜面向上,第二次F 2的方向沿水平向右,两次所用时间相同.在这两个过程中 ( BD )A .F 1和F 2所做功相同B .物体的机械能变化相同C .F 1和F 2对物体的冲量大小相同D .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例19: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 的动能,则恒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撤去F 时物体具有 J 的动能。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

第一讲 平衡问题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

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

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

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μ==αarcctg Nf arcct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物理新课标一轮复习习题:第2章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含答案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物理新课标一轮复习习题:第2章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含答案

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A组基础题组1.如图为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随两分力夹角θ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像,则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 )A.2 N,3 NB.3 N,2 NC.4 N,1 ND.4 N,3 N2.(2013重庆理综,1,6分)如图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固定倾斜角θ。

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A.GB.G sin θC.G cos θD.G tan θ3.(2015湖北宜昌第一次调研,15)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绳子的质量及绳与衣架挂钩间摩擦均忽略不计,衣服处于静止状态。

如果保持绳子A端、B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右侧杆平移到虚线位置,稳定后衣服仍处于静止状态。

则( )A.绳子的弹力变大B.绳子的弹力不变C.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变小D.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不变4.(2015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5)(多选)如图所示,固定的半球面右侧是光滑的,左侧是粗糙的,O点为球心,A、B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小物块A静止在球面的左侧,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1,对球面的压力大小为N1;小物块B在水平力F2作用下静止在球面的右侧,对球面的压力大小为N2,已知两小物块与球心连线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θ,则( )A.F1∶F2=cos θ∶1B.F1∶F2=sin θ∶1C.N1∶N2=cos2θ∶1D.N1∶N2=sin2θ∶15.(2015浙江临安昌化中学测试,3)如图所示,一个“Y”形弹弓顶部跨度为L,两根相同的橡皮条自由长度均为L,在两橡皮条的末端用一块软羊皮(长度不计)做成裹片。

若橡皮条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满足胡克定律,且劲度系数为k,发射弹丸时每根橡皮条的最大长度为2L(弹性限度内),则发射过程中裹片对弹丸的最大作用力为( )A.kLB.2kLC.kLD.kL6.(2015重庆一中月考,16)如图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

07讲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基本应用解析版

07讲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基本应用解析版

2022-202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新高考)专题03力与动量.动量守恒定律●高考考点分析---在高考中,牛顿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守恒定律是解题的三种基本方法。

无论什么运动状况,都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三者可以是递进关系:由牛顿定律的力引出功能关系、动量定理;也可能是并列关系:有些题目从三个角度都可以进行解析。

只有熟练运用这三者,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该类题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和计算题。

●知识框架●学习目标1.理解冲量与动量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条件。

3.理清碰撞问题中的动量、能量关系。

4.能够将反冲问题举一反三,掌握其解题思路。

07讲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基本应用●力与物体平衡的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1.动量定理:Ft=mv-mv 0注:F 为物体所受合力;要规定正方向。

2.动量守恒条件:(1)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2)当外力相对系统内力小很多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3)当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3.动量守恒定律:1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2表达式:(1)p=p′或m 1v 1+m 2v 2=m 1v 1′+m 2v 2′.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2)Δp 1=-Δp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反向.●考点应用1.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系统的组成(系统包括哪几个物体及研究的过程).(2)进行受力分析,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或某一方向上是否守恒).(3)规定正方向,确定初、末状态动量.(4)由动量守恒定律列出方程.(5)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必要时讨论说明.例1.(2022·山东·临邑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下列情形都忽略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子弹击入沙袋时间极短,可认为击入过程子弹和沙袋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B.若子弹击入杆的时间极短,可认为子弹和固定杆组成系统动量守恒C.圆锥摆系统动量守恒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A【详解】A.子弹击入沙袋时间极短,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故可认为击入过程子弹和沙袋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2019版高考物理(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第一板块第7讲“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2019版高考物理(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第一板块第7讲“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

第7讲 |“前挂后连”巧记物理学史和重要思想方法物理学史记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历程,物理思想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

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知识时有考查,考查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平时重视程度不够,得分反而不高。

因此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侧重对知识和事件的识记、理解。

提能点(一) 高中物理的重要物理学史⎣⎢⎢⎡⎦⎥⎥⎤基础保分类考点练练就能过关 [知能全通]————————————————————————————————1.力学部分(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由重量决定)。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8)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2.电磁学部分(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仑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高效策略有哪些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高效策略有哪些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高效策略有哪些》xx年xx月xx日•复习规划•知识梳理•解题技巧目录•考试策略•心态调整01复习规划1制定复习计划23制定明确、具体的复习计划,将复习内容分为小块,逐步复习,避免复习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

制定复习计划根据复习计划,确定每个小块内容的复习时间,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复习进度和效果。

确定复习时间表根据复习计划和时间表,建立每个阶段、每个小块内容的复习目标,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建立复习目标03适时调整时间分配根据复习进度和效果,适时调整时间分配,确保复习进度和效果。

合理分配时间01根据学科重要性分配时间根据高考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确保重点学科得到充分复习。

02根据知识点难度分配时间根据物理知识点难度和考试频率,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难度较大、考试频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

根据历年高考物理试题和考试大纲,确定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点复习。

确定重点知识点根据重点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建立知识框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历年高考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和易错知识点,进行重点强化和巩固。

强化薄弱环节确定复习重点02知识梳理掌握基础知识熟记物理公式对于每一个物理公式,要理解其意义、适用条件,并知道如何推导。

掌握物理规律对于物理规律,要理解其本质,知道如何应用,并能够举一反三。

理解物理概念对于每一个物理概念,要深入理解其定义、性质、单位等,避免死记硬背。

根据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框架,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框架将物理知识归纳为不同的模块,如力学、电学、光学等,方便进行系统复习。

归纳知识模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物理知识进行可视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网络的理解。

绘制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网络通过自我检测,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和不足之处。

查漏补缺自我检测针对检测出的漏洞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

针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以便调整学习策略。

通用版2024高考英语二轮复习第三板块语法填空与短文改错NO

通用版2024高考英语二轮复习第三板块语法填空与短文改错NO

第四讲状语从句一、明备考方向二、攻重点难点(一)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及重点句式1.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有:when, whenever, while, as, before, after, since, till/until, as soon as, no sooner ...than, hardly/scarcely ...when, immediately, instantly, the moment, every/each time等。

2.在驾驭时间状语从句时,要留意以下几个重点句式:(1)not ...until ...“直到……才……”(2)It+will be/was+一段时间+before ... “过……(时间)才……”(3)It+is/has been+一段时间+since ... “自从……以来多长时间了”(4)It+was+not long before ...“不久……就……”(5)No sooner+had+主语+过去分词 ...than ...(正常语序:主语+had no sooner +过去分词+than ...) “一……就……”(6)Hardly/Scarcely+had+主语+过去分词 ...when ... (正常语序:主语+had hardly/scarcely+过去分词+when ...)“一……就……”When I lived there, I used to go to the seashore on Sundays.我住在那里时,星期天常到海滨去。

Please don't talk so loud while others are working.在别人工作的时候,请别这么大声音说话。

It was some time before I realized the truth.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悟出真相。

He had no sooner finished his speech than the students started cheering.=No sooner had he finished his speech than the students started cheering.他刚完成演讲学生们就起先欢呼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法专题——3步稳解物理计算题物理计算题历来是高考拉分题,试题综合性强,涉及物理过程较多,所给物理情境较复杂,物理模型较模糊或隐蔽,运用的物理规律也较多,对考生的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基本过程的分析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等要求很高。

为了在物理计算题上得到理想的分值,应做到细心审题、大胆拆题、规范答题。

一、细心审题——做到“一读、二思、三析”1.读题“读题”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一定要全面、细心,读题时不要急于求解,对题中关键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明白其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要用着重号加以标注;要重点看清题目中括号内的附加条件及题目给出的图形及图像等。

2.思题“思题”就是默读试题,是物理信息内化的过程,它能解决漏看、错看等问题。

边读题边思索、边联想,以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现象和过程,排除干扰因素,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3.析题“析题”就是在“思题”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大脑中所储存的相关知识,准确、全面、快速思考,要对研究对象的各阶段变化进行剖析,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景,确定每一个过程对应的物理模型、规律及各过程间的联系。

[例1]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 37°=0.6)的山坡C ,上面有一质量为m 的石板B ,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 上有一碎石堆A (含有大量泥土),A 和B 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

假设某次暴雨中,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 (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38,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 、B 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 s 末,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

已知A 开始运动时,A 离B 下边缘的距离l =27 m ,C 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

求:(1)在0~2 s 时间内A 和B 加速度的大小; (2)A 在B 上总的运动时间。

[细心审题][解析] (1)在0~2 s时间内,A和B的受力如析题图所示,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f1=μ1N1①N1=mg cos θ②f2=μ2N2③N2=N1′+mg cos θ④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

设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由牛顿运动定律得mg sin θ-f1=ma1⑤mg sin θ+f1′-f2=ma2⑥N1=N1′⑦f1=f1′⑧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a1=3 m/s2⑨a2=1 m/s2。

⑩(2)在t 1=2 s 时,设A 和B 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v 1=a 1t 1=6 m/s ⑪ v 2=a 2t 1=2 m/s ⑫t >t 1时,设A 和B 的加速度分别为a 1′和a 2′。

此时A 与B 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同理可得a 1′=6 m/s 2⑬ a 2′=-2 m/s 2⑭B 做减速运动。

设经过时间t 2,B 的速度减为零,则有0=v 2+a 2′t 2⑮ 联立⑫⑭⑮式得t 2=1 s ⑯在t 1+t 2时间内,A 相对于B 运动的距离为s =⎝ ⎛⎭⎪⎫12a 1t 12+v 1t 2+12a 1′t 22-⎝ ⎛⎭⎪⎫12a 2t 12+v 2t 2+12a 2′t 22=12 m <27 m ⑰此后B 静止,A 继续在B 上滑动。

设再经过时间t 3后A 离开B ,则有l -s =(v 1+a 1′t 2)t 3+12a 1′t 32⑱可得t 3=1 s(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⑲则A 在B 上总的运动时间为t 总=t 1+t 2+t 3=4 s 。

[答案] (1)3 m/s 21 m/s 2(2)4 s1.只有认真审题,透彻理解命题的意图、试题给定的物理情境、各物理量间的对应关系、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才能快速正确答题。

2.审题要慢,就是要仔细,要审透,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到位,深入挖掘试题的条件,提取解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排除干扰因素。

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读试题,特别是括号内的内容,千万不要忽视。

二、大胆拆题——做到“拆分过程,大题小做”计算题的物理过程大体有以下三种呈现方式: 1.串联式此类问题一般涉及一个物体,解题的方法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将整个过程拆分成几个子过程,然后对每个子过程运用规律列式求解。

2.并列式此类问题的几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涉及多个物体,解题的关键是从空间上将复杂[反思领悟]过程拆分成几个子过程,然后对各子过程运用规律列式求解。

3.复合式此类问题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下面用典例展示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将多个物体的多个子过程一一拆分出来,然后运用规律列式求解。

段是水平的,BD段为半径R=0.2 m的半圆,两段轨道相切于B点,整个轨道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E=5.0×103V/m。

一不带电的绝缘小球甲,以速度v0沿水平轨道向右运动,与静止在B点带正电的小球乙发生弹性碰撞。

已知甲、乙的质量均为m=1.0×10-2 kg,乙所带电荷量q=2.0×10-5C,g取10 m/s2(水平轨道足够长,甲、乙均视为质点,整个运动过程无电荷转移)。

求:(1)甲、乙碰撞后,若乙恰能通过轨道的最高点D,求乙在轨道上的首次落点到B点的距离;(2)在满足(1)的条件下,求甲的速度v0;(3)若甲仍以速度v0向右运动,增大甲的质量,保持乙的质量不变,求乙在轨道上的首次落点到B点的距离范围。

[大胆拆题]D 从离开D 点到落到水平轨道的时间为t ,乙的落点到B 点的距离为x ,则mg +qE =m v D 2R2R =12·mg +qE mt 2x =v D t解得x =0.4 m 。

(2)设碰撞后乙的速度为v 乙,对乙从B →D 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 ·2R -qE ·2R =12mv D 2-12mv 乙2解得v 乙=2 5 m/s设碰撞后甲的速度为v 甲,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v 0=mv 甲+mv 乙12mv 02=12mv 甲2+12mv 乙2 解得v 乙=v 0,v 甲=0 所以v 0=2 5 m/s 。

(3)设甲的质量为M ,碰撞后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M 、v m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v 0=Mv M +mv m12Mv 02=12Mv M 2+12mv m 2 解得v m =2Mv 0M +m由上式和M >m 可得v 0<v m <2v 0设乙过D 点的速度为v D ′,由动能定理得 -mg ·2R -qE ·2R =12mv D ′2-12mv m 2解得2 m/s<v D ′<8 m/s设乙在水平轨道上的落点到B 点的距离为x ′,则有x ′=v D ′t解得0.4 m<x ′<1.6 m。

[答案] (1)0.4 m (2)2 5 m/s (3)0.4 m<x ′<1.6 m计算题一般文字叙述量较大,包括多个物理过程,所给物理情境较复杂,涉及的物理模型较多,有的还较为隐蔽,要运用较多的物理规律进行论证或计算才能求得结果,相应的题目的分值也较高,解题关键就在于准确拆分过程,变大题为小题,然后一一击破。

三、规范答题——做到表述明、列式清、演算准1.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规范答题时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清晰明了,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是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包括:(1)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过程或状态的说明。

(2)题目中物理量要用题目中的符号,引入的物理量或符号,一定要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3)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应用时要加以说明。

(4)所列方程的依据及名称要进行说明。

(5)规定的正方向、零势能点及所建立的坐标系要进行说明。

(6)对题目所求或所问有明确的答复且对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要进行说明。

2.分步列式、联立求解解答高考试题一定要分步列式,因高考阅卷实行按步给分,每一步的关键方程都是得分点。

分步列式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列原始方程,与原始规律公式相对应的具体形式,而不是移项变形后的公式。

(2)方程中的字母要与题目中的字母吻合,同一字母的物理意义要唯一。

出现同类物理[反思领悟]量,要用不同下标或上标区分。

(3)列纯字母方程,方程全部采用物理量符号和常用字母表示(如位移x、重力加速度g 等)。

(4)依次列方程,不要方程中套方程,也不要写连等式或综合式子。

(5)所列方程式尽量简洁,多个方程式要标上序号,以便联立求解。

3.准确演算、明确结果解答物理计算题一般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并明确最终结果,具体要注意:(1)演算时一般先进行字母符号运算,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要注意简洁,千万不要在卷面上书写过多化简、数值运算式)。

(2)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所列的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近,若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3)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采用国际单位),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4)字母式的答案中,最终答案中所用字母都必须使用题干中所给的字母,不能包含未知量,且某些已知的物理量也不能代入数据。

(5)题中要求解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答案(尽量写在显眼处),待求量是矢量的必须说明其方向。

(6)若在解答过程中进行了研究对象转换,则必须交代转换依据,对题目所求要有明确的回应,不能答非所问。

[例3] (2018·天津高考,20分)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的动力系统是一种将电能直接转换成平动动能的装置。

图1是某种动力系统的简化模型,图中粗实线表示固定在水平面上间距为l的两条平行光滑金属导轨,电阻忽略不计。

ab和cd是两根与导轨垂直、长度均为l、电阻均为R的金属棒,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列车底部,并与导轨良好接触,其间距也为l,列车的总质量为m。

列车启动前,ab、cd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下,如图1所示。

为使列车启动,需在M、N间连接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电源内阻及导线电阻忽略不计。

列车启动后电源自动关闭。

(1)要使列车向右运行,启动时图1中M、N哪个接电源正极,并简要说明理由;(2)求刚接通电源时列车加速度a的大小;(3)列车减速时,需在前方设置如图2所示的一系列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宽度和相邻磁场间距均大于l 。

若某时刻列车的速度为v 0,此时ab 、cd 均在无磁场区域,试讨论:要使列车停下来,前方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有界磁场?[规范答题]解:(1)列车要向右运动,安培力方向应向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