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方配制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寒哮的护理体会

2.3 贴敷后的局部甘遂、 细辛各 1 份, 烘干粉碎
过80 目 装瓷桶中密闭备用。临用时取药末(按每穴 3g 筛,
计算) , 用鲜生姜汁适量调膏。
1.2 贴敷 方法
去掉药膏后局部微红稍有温热感则无需处理, 皮肤颜 色很快就恢复正常;若大片潮红、 热痛, 或有米粒大小红疹 者, 立即用 75%酒精棉球擦洗可减轻疼痛, 防止起疙。个别 体质特别敏感的患者或贴药时间过长者,揭去药膏后局部 掀红、 灼热、 疼痛 , 停半天或一天后即起水疤 , 局部消毒后 , 用注射器抽取疙液或无菌剪刀剪破疙壁, 放出疙液, 涂炉甘 石洗剂, 使其干燥结痴。 或用生肌玉红膏薄涂于消毒敷料上 盖贴, 换药 1 次, 1 周可愈。 日 一般
2006 年 7 月第 3 卷第 20 期
现代护理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寒哮的护理体会
杨冰 刘天骥(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 介绍消喘膏在三伏天贴敷背部愉穴治疗寒哮的护理方法, 着重指出贴敷前的情志护理、 贴敷中的观察护理 及贴敷后的局部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 提示中医护理在冬病夏治中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 消喘膏; 寒哮; 中医护理; 冬病夏治 我院根据“ 冬病夏治” 理论, 三伏天贴敷脑穴治疗寒哮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由于护理方法得当, 避免了贴敷后 烧伤起疤的现象, 现把护理方法简介如下, 供同道参考。 1 消喘膏贴敷方法
2 护理方法
2.1 贴药前的情志护理
汽水等生冷之品。贴敷期间勿洗冷水澡, 避免雨淋、 露宿在 外等寒冷因素, 注意休息, 节制房事, 戒烟酒, 勿忿怒。加强 体育锻炼, 提高抗病能力, 如做气功、 呼吸操、 慢跑、 散步等。
2.5 贴敷期间饮食护理
冬病夏治

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等到第三次,贴敷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有时候皮肤起泡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二)
“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灸疗多在夏 季7—9月进行,尤以三伏天为佳。 每年头、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后二 天各贴一次,连贴三年。
贴敷施灸前须清洁皮肤。严重皮 肤疾病、过敏体质、吐衄者、妊娠 勿用。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刚贴
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
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
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
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
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往往天气寒冷时发作,天热时
症状消失。因此,夏季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水泥地,以免风
寒湿气蓄积于体内。
头痛,头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种中医称作“ 头风病”,每遇风
寒就头痛难忍。因此,在夏季应忌用冷水洗头。此外,还应禁止直接
对着电风扇长时间吹风。
逢冬怕冷,逢冬怕冷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在夏季应注意少食生冷
顾名思义,“冬病”即为某些好发于冬 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 病。
阳气不足
生活中的冬病夏防
上述种种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 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
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冬病夏治---隔姜灸

• 悬枢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 中。 •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 疾。 • 脊中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 陷中。 •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 疾,脱肛,便血,癫痫。
• 中枢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 振,腰背痛。
• 风府 •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 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 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 脑户 •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 ,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 ,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
• 筋缩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 ,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 至阳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 疼痛,脊强,身热。
• 灵台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 • 神道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 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 腰阳关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 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 命门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 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 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 足逆冷。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精品文档
51
精品文档
52
• 肾俞穴 shèn shù 〖定位〗 该穴位于腰部,正坐或俯卧位取穴
,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 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常州市中医医院 张建明
精品文档
1
文件依据
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精品文档
2
概述
1.“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特色疗法,它根据《黄 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 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内服外敷、 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反映了人 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 麻油或植物油 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 生肌。
精品文档
31
• 透皮剂
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 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 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类,为无 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 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 想的促透剂之一。
精品文档
14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冬病夏治的学问

中,人 的精 气 神有着 张 力和 透 因左 手腕脉 象要 在小 臂才 可摸 似 阉割 ,悲哉 !
劲 。白芥 子 、细 辛等 药物 的辛 到 ; 眼 白有 青 蓝色 ,乃肝 精 且 姑妈 服药 后 ,每天身 出大
温 、香窜 , 向内通 过穴 位 、经 外射 ,就是肝的精华收摄不住 , 汗 ,汗打 透 了身下 的褥 子 。出 脉影 响脏 腑 ,而穴位 的红肿 热 从眼 睛浮 越而 出。姑妈 体格 本 汗 后 ,周 身舒 坦 ,能沉 睡 。父 痛 ,甚至 起水 泡 ,犹 如 打开 了 来强 健 ,冬 季受 寒 ,外 寒 一层 亲 煎 了 1 的药 ,再 摸脉 象 , 0天
涤 伏痰 。这样 ,人体 就 清清 爽 凝聚在肝 肾,中宫脾 胃有 阻塞 , 服 。某 日,又 去探 望 ,其 自述
爽 了。
清 阳不升 ,浊 阴不 降 ,能 不 出 服 药后 ,腰部 大痛 如折 ,像要
辛 久煎 ,药性会 由辛 散 向外转 变 为温 透 向内 ,搜 寒祛 寒 。制
冬病 ,一 是 受寒 ,二是 元 附 片更是 大辛 大热 ,通行 十二
大 约要 一个半 小 时 ,才 可 以把 气收 藏不 利。而 今 ,所 遇 疑难 经 脉。制 附片 ,药典 规定 用量 药 饼去 掉 ;在头 伏 、中伏 、末 杂症 ,多是 为寒所 困。2 0 0 8年 是 1 5克 ,超量用 医师签字 ,承 伏的第一 天午 时贴敷 ,共三次 , 7月 中旬 ,父 亲来 京探 望 笔 者 担风险 。 药之 毒性 , 乃药之偏性 ,
东方养生 1 07
养 生 堂 ・ 症 对
古 药方 是用 白芥子 净末 一
一
会 儿 是 酷 暑 ,一 会 儿 清 凉 , 物 。父亲 上 门亲 自熬 药 ,每 服
冬病夏治讲稿

夏治 当夏季“冬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期,应用中 医内治、外治疗法,以补益阳气,调畅气血,祛除 体内伏邪(宿根)为目的,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 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疗法理论渊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古人顺应四时气候的养生之道。 春夏---阳长阴消,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 秋冬---阴长阳消,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
穴位贴敷—辩证选药
1号药+化痰药
温阳 益气
2号药+益气药
痰
白芥子 元 胡 细 辛 甘 遂
化痰 通络
瘀
3号药+活血药
虚
+
益气活血药物
穴位贴敷--药物组方
白芥子:辛温,归肺经。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 活血,利气,止痛 细 辛:辛温,散寒。 温肺祛痰,驱风通窍。 甘 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为炒白芥子,比例为总药量的13%左右
穴位贴敷--药物制备
场地要求: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清洁、常温环 境下进行,或在医疗机构专用制剂室完成。 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 过80~120目筛,备用。选用生姜,洗净,粉碎, 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备用。应用时加适量蒸馏水 使其浓度在50%~80%之间。贴敷时取药粉与姜 汁调成膏状,药物最好在使用的当日制备。
注意事项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 固定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 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 低温保存。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 物。 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不宜过久, 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有无不良 反应。
痹症冬病夏治120例

我院自 2 0 1 0年 至 2 0 1 2年连 续 3年对痹 症患 者采 用 三伏 天穴位 贴敷方 法治 疗获得 较好效 果 , 报道 如下 。 临床 资料 根 据 我 院 临 床 研 究 方 案 , 2 0 1 0年 至
及肌肉, 再次 及脉 络 , 更 次及 于筋 , 最 深 至 于 骨 。尤 以 病在关 节 , 羁 留不 去者治 之最 难 。故 病浅 者易治 , 病深
痊愈 ; 主要 症状 减轻 或基本 消退 , 关节 功能 基本恢 复 或
有 明显进 步为好 转 ; 关 节 疼痛及 肿胀 无变化 为无 效 。
治 疗结 果 ’ 1 2 0例 患者 中 , 仅 1例 因皮 肤 过 敏 严
重 退 出治疗 , 余 l 1 9例 患 者 均 完 成 3年 疗 程 的治 疗 。 其 中痊 愈 1 6例 , 好转 6 9例 , 无效 3 4例 , 总有 效 率 达
1 4 8 4
陕 西 中医 2 0 1 3年第 3 4卷第 1 I期
痹 症 冬病 夏治 1 2 0例
章 玲 江苏省 扬州 友好 医院 中 医科 ( 扬州 2 2 5 2 6 1 ) 摘 要 目的 : 观 察冬 病 夏 治 穴位 贴敷 疗 法 对痹 症 的 临床 疗效 。方 法 : 1 2 O例 痹症 患者 连 续 3年 1 0 次在 6月- - 8月穴位 贴敷 ( 白芥 子 、 细辛 、 延 索胡 、 威 灵仙 、 吴 茱萸 ) , 用粉 碎 机 打成粉 末 , 姜 汁
短, 无 副作 用 , 具有 “ 简、 便、 验、 廉” 的特点 , 改 善 了痹 症
患者 的症 状 , 同时对 于痹症 的复发 有较 好 的预 防作 用 ,
≤ 3年 , 每 年三伏 天贴 敷 3 ~4次 , 连续 3年 。 治 疗 方法 贴 敷药 物 : 贴 敷药 物 均本 院 自制 。主 要 成分 : 白芥 子 、 细辛、 延胡索 、 威灵仙 、 吴 茱萸, 以1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冬病夏治”而治疗易感疾病的“三伏贴”也开始闪亮登场了,那么“三伏贴”都有什么组成的呢?一般什么时候贴为好呢?
一般是在三伏天的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为,此时阳气开始生发而能振奋阳气。
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
1、针对哮喘的三伏贴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膻中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孕妇禁用),生姜汁适量。
2、针对虚寒性便秘的三伏贴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孕妇禁用)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针对风湿性关节炎的三伏贴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大柱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针对高血压的三伏贴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针对过敏性鼻炎的三伏贴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还有很多寒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方!
2010年三伏天“天灸治疗”时间:
伏前加强:2010 年7月09日星期五
初伏:2010 年7月19日星期一(农历六月初八)
中伏:2010 年7月29日星期四(农历六月十八)
末伏:2010 年8月08日星期日(农历六月二十八)
末伏加强:2010 年8月18日星期三(农历七月初九)(注:以上药物的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