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天下》问:村上对待诺奖的态度
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

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是全球最著名的文学奖项之一,每年评选出一位对人类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作家。
这个奖项被认为是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奖作家的名气和影响力都会大大提升。
然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不够严谨,有时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不够出色的作家也能获得奖项。
此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方式也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应该更加透明公正,让读者和文学爱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获奖者的作品。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仍然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奖项,它能够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世界各地文学的交流和对话。
虽然有时会出现评选不公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奖项本身有问题,而是需要更好地完善评选标准和程序。
无论如何,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全球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始终备受关注和尊重。
它不仅能够鼓励和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能够彰显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更多人关注和热爱文学。
- 1 -。
【议论文阅读】《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答案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①每年诺贝尔奖出炉的时候,中国人总存有几分伤感。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质问:为什么得奖的都就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距诺贝尔奖存有多离?中国人为什么拎没法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暗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活动的唯一标准就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比如,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辨认出了引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备里程碑意义的辨认出,无疑为人类战胜关键性疾病增添了曙光。
2021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斐然,惠及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荣获此称号。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乏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鲜有才智过人的学者,但甚少兼有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高度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高度关注个人的小利害,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因而,他们常常就是在利欲的诱惑下专门从事科研活动,作风颓废,急功近利。
只说一句就够了

龙源期刊网
只说一句就够了
作者:武宝生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11期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知名作家莫言。
有记者问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在这之前,有许多人都预测,您最有希望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是结果却花落他处,对此,您有何感想呢?”村上春树马上回答:“如果该奖给了我,我连一句话都不想说。
现在,获奖者不是我,那么,只说一句就够了:诺奖每年只有一个!”
1973年,澳大利亚知名作家怀特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后,拒绝各路记者的采访。
有一位记者实在难缠,时时刻刻尾随其后,不离不舍。
那天,怀特去钓鱼,该记者又紧随而去。
数小时过去了,怀特一直专心钓鱼,没说一句话。
最后,怀特收起鱼竿,将钓好的鱼装入筐内。
他见记者还没离去,摇摇头对记者说:“实在对不起,耽误您这么长时间!不过,您是知道的,我早有声明:拒绝一切采访。
所以,耽误您的时间我没有责任!”接着,怀特指了指对方的采访笔记本,又指了指鱼筐内依然蹦跳的鱼,风趣地告诉记者:“您一定要我说什么的话,只说一句就够了:那是多余,不如钓鱼!”
◎萤火小语:人最难得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在成败得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这是一种圆润通达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处世智慧。
◎文题延伸: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笑看人生;平常心……
(继续前进摘自2013年1月16日《羊城晚报》)。
周树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及其他

周树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及其他今天一早上了读书论坛,看到几篇关于文学和文人的文章,感觉挺新鲜的。
hps说:“我一直认为质量是和数量成反比的,余杰每天都有大概300多的稿费。
” 我对数量和质量不这么看。
搞写作其实是一种手艺儿活,需要一个长长的学徒期。
满师以后出道,当然有人越写越好,却也很多人越写越糟。
总的来说,手艺儿基本上就定型了,以后就是个数量问题。
我看作家很重视数量。
好象是张炜说过,列宁全集六十多卷,叫一个人一个字一个字抄,也得抄半辈子。
如果说作品质量是作家的才学值,那么作品数量就是作家的劳动量。
作品质量和作家才学很难量化地衡量,但是,作品数量和作家的劳动量却是可比较的。
中国当前的作家中,我很喜欢贾平凹,他的作品就很多,够我好好看的,什么时候想看小说了,总能找到我没有看过的他的小说。
余华的小说我也喜欢,但是,我就嫌他写得太少。
科普作家中,我最喜欢阿西莫夫,他的作品就非常多,每一本都是新鲜的。
讲进化论的科普书,古尔德的书翻译过来了几本,我都非常喜欢。
作家的工作就是给读者营造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要足够精彩,也要足够丰富,或者说简单地说,足够大。
余秋雨是一个有文化的上海市侩,余杰是一个没学问的校园侃客。
hps说:“我也是学文的,我这几年书读下来没有什么成就,实在惭愧,但我最高兴的是只要是我写的文章,只要标上我名字的文章,背后的注解一定是一丝不苟的。
一定没有剽窃。
我甚至以注解多而长而兴奋。
因为这样剩下正文中的就是我自己的见解拉。
” 有什么见解贴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多好!余杰好赖算是名利双收了,如果你这样让余杰忏悔,背后隐含着对余杰这样的期望:余杰应该成为一个什么什么。
如果余杰公开地说:“我就是想靠写作挣钱!成为百万富翁!!”你还有什么要说?余杰制造余杰的随笔,你做你的学问,道不同不相与谋。
看到余杰剽窃,你大可以一笑了之,干么把这当成一大学术发现张扬?这样你不就成研究余杰的了? Pingp说:“我们应该看到,在余杰闪光的背后,是有着一些幕后的黑影,交易和斗争的。
村上春树为何总是与诺奖失之交臂

村上春树为何总是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她是加拿大的小说王,在加拿大极受欢迎,直到去年82岁才宣布封笔。
“最悲壮入围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无缘。
为何村上先生总是与获奖擦肩而过呢?日本悲情作家村上春树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与奥斯卡电影奖的评选有相同的地方,很多叫座的小说家(电影)在最后的评选中都不会获奖,但是他们的在文学历史,电影历史上都会留下不朽的名字。
所以每年在发表文学奖前,在东京的村上春树的粉丝都会抱着村上先生的画像等待那一刻,就算名单没有先生,大家都会开香槟庆祝,虽然有遗憾的地方,但是现在不获奖的村上更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言归正传,在未来的几年,村上春树先生也是很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一个例子,今天的《朝日新闻》就有一条这样的新闻:欧洲某博彩公司认为村上春树是今年最有可能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有一个问题,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谁能知道?其实评选诺贝尔奖的数据不公布,这些所谓的事先预测都不是靠谱的东西,就像欧洲意大利的足球彩票一样,虽然是对于文学奖获得者的竞猜,其实就是一种赌博,那些参加的人我想平时都不会读村上先生的一篇文章,他们就是拿着彩票,只要自己选的人与宣布的人一样就好,为何欧洲的博彩公司的村上赔率这么高,欧洲的人知道日本小说家只有村上罢了。
实际上真正投票选候选人的人是过去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以及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结果要50年以后才知道,或许村上真的没有进入大名单的可能性也有,所以事先像日本媒体报道:今年村上肯定获奖,这本身就是谣传。
其次,第二个原因或许就是村上先生的书在全世界销售的太好,为何这样说,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原则,就是获奖者(包括候选人)是要让大家真正能认识记住的人。
也就是要通过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让世界各国的人记住他(她),这样的话村上的名义已经够了,不用再通过授奖让大家让大家记住他。
当莫言先生获奖时,很多地方都说:谁是莫言?但是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擦肩诺奖的文学“飞鸟”(2)

村上春树:擦肩诺奖的文学“飞鸟”(2)对于自己作品中的这些中国印迹,村上春树解释说:“我是神户人,那里有不少中国人,我的同班同学中有中国人,我生活的周围一直有中国人,'中国人’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
另外,我父亲在大学时被征调当兵到中国大陆,他的人生因此而发生改变。
小时候,父亲虽然绝口不提战争的事,但他常常讲中国的风土人情。
……对我而言,'中国’不是想写而刻意去想象,'中国’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记号’。
”其实除了村上的说法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文学和作家对他的熏陶。
据说村上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藤井省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村上回答说零星读过一些中国的经典名著,没有什么系统,不过很明确地说他记得鲁迅。
而他阅读的时间很可能是在60年代初。
当时村上家每月都订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用村上的话来说'我就这样一本又一本地读着,度过我的十几岁时光’。
而在河出书房的这套《世界文学全集》中,第47卷就是”鲁迅、茅盾选集“,里面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铸剑》、《阿Q正传》等代表作。
”据藤井省三考证,村上短篇小说《完蛋了的王国》中的Q氏就有鲁迅笔下阿Q的影子。
林少华眼里的村上村上春树之所以在中国大陆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除去其作品本身精彩的原因外,还与翻译有着很大的关联。
村上作品的简体中文译者林少华曾对媒体说:“是较好的中文译本赋予了村上文学第二次生命。
很难设想蹩脚的翻译会使村上热销二十五年之久。
这也是学界和读者中的主流看法。
”林少华是位风流儒雅的山东汉子,留日出身,现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书,目前已翻译村上小说34部,大陆出版的村上作品几乎都出自他手,在翻译界有“林家铺子”之称。
林少华浸淫村上春树文字多年,以优美的行文,典雅的意境而受到读者的追捧,以至于有村上粉丝疾呼“非林译不读”。
但也有学者质疑林少华对原作做了太多粉饰,背离了作品原有的意境,对此林少华回应说:“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
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该如何看待你?(合集)

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该如何看待你?(合集)第一篇: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该如何看待你?每年十月初是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日子。
自1901年首度颁奖,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和非议同样的多。
一方面,它历史悠久,评奖视野覆盖全球,且奖金丰厚,被誉为文学奖中奖。
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称它为“人类创造力所能追求的最高平台”,代表了大量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的心声。
但另一方面,艺术成就载入世界史册的文坛巨擘,早期如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吐温、普鲁斯特,晚近如奥登、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都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体系的专业权威性、遴选制度的合理性,还有它的文学价值观,都一直饱受争议。
在2012年以前,关于诺奖,中国批评界的一个主导性话题是:中国作家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毕竟,中国思维传统倾向于慕强,重视找差距、求上进,因而,少议论他人短长,多反思中国当代文学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缺位,更合乎国人的价值观。
另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国家多舛的命运紧密联系。
1927年,鲁迅在致台静农的书信中自称“不配”被推荐给诺奖评委会。
在很长时间内,此语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现代汉语文学的自我评价定了基调。
民族危难所激发的文化焦虑和自我怀疑,是民族历史设置的一道坎儿,不容易跨过去。
幸好,2012年中国小说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汉语创作解除了自我否定的魔咒,树立了文学自信力。
讨论诺贝尔文学奖在体制上和历史上的是是非非,不再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
而且,现在,不带偏见地审视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机制和历史传统,恰恰有利于我们客观了解这一奖项与文学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在文学园地中知己知彼。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由瑞典学院的18位院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执行。
由于院士制度是终身制,去世一位补选一位,且不接受辞职,因此,成员普遍比较年迈。
以现任的评委班子为例,65岁以上的成员占11位。
村上春树:拿不拿奖无所谓,最重要是有好的读者

导读:“对真正的作家来说,还有许多比文学奖更重要的东西”。
其中之一是自己创造出了有意义的东西的感触,另一个则是能正当评价其意义的读者——不论人数多寡—的确存在于斯的感触。
只要有了这两种切切实实的感触,对于作家而言,什么奖不奖的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一个人,写作35年,13部长篇小说,超过50种语言译本。
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日前新鲜出炉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前所未有的自传性作品,历时6年完成。
在这部自传性作品里,他以肺腑之言,讲述了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以及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就会开花结果三十岁那年,我获得文艺杂志《群像》的新人奖,以作家身份正式出道。
那时候,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虽然谈不上多么丰富,却与普通人或者说常人有些不同的意趣。
反正我是一开始先结了婚(至于为什么要结婚,说来话长,姑且略去不提),又讨厌进公司就职(至于为什么讨厌就职,这也说来话长,姑且略去不提),就决定自己开家小店。
那是一家播放爵士唱片,提供咖啡、酒类和菜肴的小店。
因为我当时沉溺于爵士乐(现在也经常听),只要能从早到晚听喜欢的音乐就行啦!就是出于这个非常单纯、某种意义上颇有些草率的想法。
我还没毕业便结了婚,当然不会有什么资金,于是和太太两个人在三年里同时打了好几份工,总之是拼命攒钱,然后再四处举债。
就这样用东拼西凑来的钱在国分寺车站南口开了一家小店。
那是一九七四年的事。
虽说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毕竟负债累累,偿还债务颇为艰苦。
我们不单向银行举债,还向朋友借款。
好在向朋友借的钱没几年就连本带利还清了。
每天早起晚睡、省吃俭用,终于偿清了欠债,尽管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当时我们(所谓我们,指的是我和太太)过着非常节俭的斯巴达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读天下》问:村上对待诺奖的态度
来自新浪网博客
1.之前村上先生已多次入围诺奖,也一直是热门,但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您觉得“差”在哪里?
——文学奖不比科学奖项,没有刚性标准。
其原初标准仅仅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但这终究是见仁见智的东西。
所以你问究竟“差”在哪里,我还真说不清楚。
有人说差在他年龄还不够老,有人说差在他是畅销书作家……
2.据您所知,村上春树对诺奖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2003年初见他的时候,我曾问到这点。
他是这样回答的:“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说,就兴趣而言我是没有的。
写东西我固然喜欢,但不喜欢大庭广众之下的正规仪式、活动之类。
说起我现在的生活,无非乘电车去哪里买东西、吃饭,吃完回来。
不怎么照相,走路别人也认不出来。
我喜爱这样的生活,不想打乱这样的生活节奏。
而一旦获什么奖,事情就非常麻烦。
因为再不能这样悠然自得地以‘匿名性’生活下去。
对于我最重要的是读者。
例如《海边的卡夫卡》一出来就有三十万人买——就是说我的书有读者跟上,这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获奖不获奖,对于我实在太次要了。
我喜欢在网上接收读者各种各样的感想和意见——有人说好有人说不怎么好——回信就此同他们交流。
而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
3.村上春树的作品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欧洲等地都获得了认可,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他的作品如何引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产生共鸣?
——2008年第二次见村上问到二者差异的时候,村上说差异很大,“这点从读者提问也看得出来。
欧美读者主要关注我的作品的写法本身和后现代元素,亚洲读者的提问则倾向于日常性,接受方式更为自然。
”后来我查阅了一下,发现差异果然很大。
例如,美国人Roland Kelts认为村上作为最前沿的国际性小说家具有两个方面,一是打动年轻读者心灵的浪漫主义,二是冷峻(Cool)的知性——例如在《奇鸟行状录》中,村上能够把‘现代都市的轻度倦怠以及消费主义’同‘可怕的历史事件’融为一体”。
同时认为村上作品行进于当今世界动向的最前线,“意在通过文学将二元论式思惟埋葬在历史的黑暗之中”。
俄罗斯人Ivan Sergeevich Logatchov指出,“村上春树经常触及的主人公的自我认同问题或者疏离社会造成的孤独问题,对时下的俄罗斯社会是非常切近和要紧的。
”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读者,“村上笔下同周围保持距离、冷峻而独特的主人公有可能引起了他们的心灵共振。
”这位俄罗斯人还指出,村上的文学世界充满以美国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所谓“大众文化”(Pop Culture),情节扑朔迷离,富有虚幻和后现代色彩。
而“这种近乎真正的侦探小说的可读性和仿佛爵士乐即兴演奏的创作风格,想必也是村上深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韩国的金春美则主要着眼于村上对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审视、批判姿态,认为“春树的文学虽然以对于消费文化的批判为基础,但其批判不表现为充满痛苦的呐喊,始终冷静如一。
他的文学并不背对现实,而致力于探索当下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这点连同其失落感大约对韩国的年轻人是一个启示。
”并且指出,“真诚逼视日本过去在亚洲的行为的村上春树唤起了韩国人深切的共鸣”。
她认为同历史与道德这一人类普通课题发生“同时代性”共振的村上文学日后将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4.据您了解村上春树的读者群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层?
——总的感觉是主要集中在15岁—30岁这个年龄。
从我接得的读者来信来看,其中高中生、尤以高二女生居多。
5.村上春树应该是日本文学界最难翻译的作家之一了,而翻译他的作品最难之处又
是什么呢?
——北师大王向远教授在其专着《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有这样一段表述:“村上春树作品的翻译难度,不在原文字句本身,而在于原文风格的传达。
村上的小说在轻松中有一点窘迫,悠闲中有一点紧张,潇洒中有一点苦涩,热情中有一丝冷涩。
兴奋、达观、感伤、无奈、空虚、倦怠,各种复杂的微妙的情绪都有一点点,交织在一起,如云烟淡霞,可望而不可触。
翻译家必须具备相当好的文学感受力,才能抓住它,把它传达出来。
”他紧接着写道:“林少华的译文,体现了在现代汉语上的良好修养及译者的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
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
6.村上春树最初并未被中国读者所广泛接受,一度还遭到误读被冠以“小资”等标签,而今他的小说、散文等每部作品在国内都会登上畅销榜,您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伴随着大学的扩招,新世纪之后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城市“白领”阶层。
也就是说,接受作为城市文学的村上文学的丰厚土壤大体形成了。
7.您不是最早翻译村上先生作品的译者,但却是真正让国内读者认识并喜欢上他的译者。
您当初为什么会选中村上春树作品推介给中国读者?
——原因很简单,也谈不上多么高尚。
一是觉得他的笔调或语言风格适合自己的口味,故事也足够有趣;二是我当时需要稿费补贴日常生活开销。
8.村上先生的创作也是经过了几个变化阶段的吧?
——主要有两个阶段。
村上1979年30岁时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今年是他出道三十三年。
如果姑且计以整数,把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前十五年和后十五年两个阶段,那么前十五年主要是表达孤独——不断叩问现代以至后现代都市上空游移的孤独的灵魂所能达到的可能性。
以中国特有的说法,即他作为“小资”作家的一面。
后十五年则逐渐走出孤独而温馨的个人心灵后花园,开始审视、批判体制和暴力——探索面对体制这堵高墙时的作为鸡蛋的个体灵魂所能达到的可能性,即他作为斗士的一面。
其转折点是1994—1995年出版的《奇鸟行状录》。
9.您更喜欢哪个阶段的村上春树呢?
——都喜欢。
心灵品位的提升和介入社会的姿态同样重要。
10.村上先生不断通过自己的作品叩问体制与个人尊严和自由的关系,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在日本文坛属于主流思想吗?
——不属于主流。
11.您好像和村上先生面对面交流过两次吧?在您印象中他是像在《鸡蛋与高墙》里那样孤独而又执着坚强的斗士吗?
——文如其人。
12.村上在创作之余也喜欢搞翻译,他是怎样看待翻译与原作的关系呢?
——就数量而言,二者相差无几。
对他来说,翻译算是兴趣和创作中间的休整,同时又影响他的创作,尤其在语言风格方面。
13.您也翻译了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等大家的经典之作,但读者总是无法忘记您村上翻译家的帽子,您会觉得困扰吗?
——以单行本计,我总共大约翻译了75部日本文学作品,其中41部为村上的,是之于我的“主流”。
所以,对读者那样看待我,没觉得不是多么大的困扰。
不过,我不太中意“村上御用翻译”这样的说法。
他是日本的大男人,我是中国的大男人,而且基本都是自行其是的大男人。
14.不久前您好像警告说日本文学翻译图书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
——恕我重复,我以为,当前日本文学翻译图书市场相当混乱。
其特征,一是“一窝蜂”,一是“一刀狠”。
不少民营文化公司和出版社甚至在一个日文编辑也没有的情况下就“地毯轰炸式”大出特出日本文学翻译作品,不仅置译文品质于不顾,而且不管是“天火”还是“垃圾”一并偷来。
“一刀狠”即恶性竞争。
不惜抛出近乎天文数字的巨额美金将同行苦心经营一二十年而终成品牌的作家作品一刀砍来据为己有,而后大肆炒作。
败坏了行规,宠坏了外商,毁掉了可续性。
不用说,二者都是为了钱,只要赚到票子就成,哪管身后洪水滔天——没有职业自律,没有文化自尊,没有道德自省,作为文化人的使命感更是无从谈起。
我有些担心,如此下去,眼下还算红火的日本文学图书市场,随着读者反胃,迟早非崩盘不可。
但愿纯属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