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空间结构变化关联研究——以安庆为例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聚焦于皖西大别山区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区域,系统地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环境服务与贸易offs综合估值)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对研究区在特定时间跨度内的生境质量进行深入的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景观格局变迁探讨其内在关联与驱动机制。
研究旨在揭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以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为核心,充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记录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等多源数据,构建起覆盖研究时段(例如1995年至2015年)的详实数据集。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与预处理,确保了其符合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的输入要求,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我们量化评估了研究期间大别山区生境质量的整体演变趋势以及空间异质性。
生境质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物种丰富度、生态过程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其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诸如土地覆被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揭示了生境质量的提升或退化区域,以及这些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进一步,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本文对大别山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包括景观破碎化程度、连通性、斑块类型及其分布等关键指标的演变。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景观结构间接影响生境质量,以及自然过程如气候变化如何与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区域生态环境的复杂动态。
本文不仅呈现了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的基本特征,还试图挖掘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 计 划经 济 时 期 的 城 市 发 展 .1 3
口—— 庆云街 ( 民路 ) 人 一条东西向城市主轴线 , 及南侧平行 于
主轴线的倒扒狮 、 四牌楼一带 的商 业活动区( 1 。滨江 天际 图 ) 线亦是城市格局 的重要界面 , 滨江北岸西起狮子山 , 东经 “ 皖南
张
帆
安 庆 旧城 空 间 结构 演变 及 其动 力机 制分 析
战略以及单位社会等战略方针 的确立 , 使得安庆城市空间结构 出现了一些新 的变化。 这一 时期 , 庆旧城 空间结构有 以下主要特征( 2 。 安 图 )
Absr c : ep p r r s n sdfe e t p c tu t r l e t r so t a t Th a e p e e t i r n a esr cu a f au e fAn n s qi gCi t f e e t e o so itr n h na a y e t v li gme h n s t a di r n p r d fh so ya dt e n lz si e ov n y i s c a i m. Ke r s s a esr cu e e ov n y wo d : p c tu t r ; v l i gme h nim; qi gCi c a s An n t y
寺, 至长江 第一塔 ——振风塔 。 长 36i, 些景 观依江 而 全 .n 这 k
偎, 充分体现古城的滨江风貌特色。
1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 . 2
15 8 3到 1 6 82年 ,太平军 和清政府军在 安庆 反复 战斗 , 财
1 安庆 旧城 空 间结构 历史演 变
11 代城市空间结构 .古 安庆古城格局既有山城错综 的韵昧 , 也可略见平原城市规 整 的景象。城址选择追求 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 。城市建设遵 循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
谢正峰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3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由于土地利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如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复杂性科学、土地经济学等.目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4页(P17704-17707)
【作者】谢正峰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
【相关文献】
1.21世纪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总体框架思考(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 [J], 宋启林
2.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J], 张丙喜
3.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基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视角 [J], 夏艳婷;翟宁
4.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扩展变化研究综述 [J], 程雪
5.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J], 孟繁盈;房旭珍;曹子剑;许月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 安 庆 旧城 空 间结构 中存 在 的 问题 与 矛盾 分析
( 一) 功 能布局 混杂
安庆 旧 城是 政 治 中心 、 文 化 中 心与 商 贸及 经 济 中心 , 集 中 了全 市 中最 主 要 的 文娱 、 医疗 服 务 、 金融、 商业 与 基础 设施 等 。 但在 二 十世 纪 五十 年代 , 安 庆 城 市 布局 出现 了较 为 严重 的 问 题 , 在 城 市 中 心 区设 置 了 工 业企 业 , 并设 置 了 军 事 区域 , 最 终 导 致如 今 的安 庆 旧城 中 , 住宅区、 商业区 、 工业 区 、 行政区、 军 事 区 等多 个 区域 混杂 , 为交 通带 来 很 大压力 , 经 常 出现拥 堵 。 随着 安庆 人 口的 不 断 增加 , 旧城不 同功 能 与用 地 之 间存 在 的 矛盾 越 发 明 显 , 越 来 越 难 以满 足
进行 了研究, 并以安徽安庆为例, 对安庆旧城空间结构中存在 的问题与矛盾进行分析, 并提出旧城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意见。
关键 字 : 安庆 旧城 空 间结构 调整 优 化
一
、
城 市 空间结构 概述
城市 空 间结 构 存在 着 三 个 主要 的概念 , 分 别 为 城 市形 态 、 城 市 结构 与 城
市 相互 作 用 。 城 市 空间 结构 , 是 一种从 空 间 的角 度 , 对 城市 形 态与 城市 相互 作 用 研 究 的一种 网络系 统 。城 市空 间结 构 主要 包 括五 个 要素 , 为 节点 、 梯度、 通 道、 网络 、 川 : 与 面。 在城 市 中 , 因城 市居 民生活 与 工作 的 实体 空 间功 能不 同 , 形 其 中A 代 表 的是 畅 行 车流 , c 代 表 的稳 定 车 流 , D 代 表 的是 接 近 不稳 定 车 流, E 代表的是不稳定车流, 交通十分拥挤, 出现较大延误 , F 代表的强制车流 , 严 重拥 堵 。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1-5337.2024.1.112收稿日期:2022-08-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650).通信作者:周振宏,男,1979-,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E -m a i l :z h o u z h e n h o n g@a h a u .e d u .c n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周振宏, 周 敏, 刘东义, 胡 琦, 汤伟宏, 王诗琪(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230036,安徽省合肥市) 摘要: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㊁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 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皖江城市带中图分类号:F 301.2;X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37(2024)01-0112-070 引 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张,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发生转型.而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型又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2-3],如区域气候变暖㊁水土流失㊁土地沙漠化以及景观破碎化等情况[4-7]屡见不鲜.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都认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土地类型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善或恶化,特别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愈发强烈,人造地表用地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复杂.因此,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许多学者都热衷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8],研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单一生态要素的影响研究.例如:赵文斐等[9]研究了石家庄市P M 2.5浓度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发现建设用地和耕地对P M 2.5浓度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林地和草地表现出负效应;束龙仓等[10]以三江平原典型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近4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和城镇用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直接影响流域水均衡状态;刘永林等[11]探究了西南典型 退耕还林 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中硒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发现先人工次生林地表土中的金属含量都显著高于旱地,说明退耕还林 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显著影响表土中硒和重金属富集.另一方面是对流域及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的研究.例如:胡荣明等[12]分析了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发现农业生产用地及其他生产用地与草地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盖兆雪等[13]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并探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目前对于区域城市带的关注较少,并且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经济第50卷 第1期2024年1月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Q u f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50 N o .1J a n .2024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解决.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皖江城市带内的工业园区越来越多,其经济实力日益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探究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4].鉴于此,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网格单元分析方法,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方法以及克里金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表达,并探究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生态贡献率,以期为皖江城市带土地合理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合理参考.1研究区及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5],位于安徽省中部,紧邻长三角地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皖江城市带主要包括合肥㊁芜湖㊁马鞍山㊁铜陵㊁安庆㊁滁州㊁池州㊁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总面积约为760000k m2[16],地貌多样,以平原为主(见图1).图1研究区概况图近年来,由于相关政策的发布,皖江城市带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人造地表面积20年来由3138.03k m2扩展至5298.52k m2,人口大量聚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急需解决.1.2数据来源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h t t p://g l o b e l a n d30.o r g/),数据总体精度高于80%.通过对数据进行拼接㊁裁剪㊁投影变换以及误差处理等,从中获取了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30mˑ30m的土地利用/覆盖栅格数据,并将其划分为耕地㊁森林㊁草地㊁湿地㊁水体㊁人造地表以及裸地7类.D e 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 t t p://w w w.g s c l o u d.c n).2研究方法2.1土地利用转移分析土地利用的功能转移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来分析.该模型能够体现出研究区在研究期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整体变化趋势,能较好地反映出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型的规律[17].2.2用地生态价值重要性生态环境视角一般会作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因此,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也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2].(1)生态价值重要性生态价值重要性能体现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生态价值总量的重要程度[18].(2)城市带扩展的生态价值贡献率生态价值贡献率用来揭示一段时间内同一种类型土地的生态价值变动情况以及该种类型的土地对于城市带生态价值变动总量的干扰程度[18]. 2.3生态环境效应(1)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能够定量化地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19].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越大,表示生态环境质量越高,反之越小.本文参考李晓文[20]㊁罗刚[21]等多位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赋值情况,同时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最终确定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赋值(见下页表1).(2)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能够定量反映不311第1期周振宏,等: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同功能用地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于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重要价值[22].表1 皖江城市带不同地类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编号1234567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生态质量指数赋值0.250.760.430.570.560.200.023 结果分析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利用A r c G I S 10.6分别对2000 2010年㊁2010 2020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及面积统计,得到这两个时间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研究区这两个时间段各土地类型的的转移面积及转移方向.由表2可知,2000 2010年间,耕地的转出量最多,其中森林和草地分别占耕地转出面积的42.91%和9.17%,这主要是由于 退耕还林还草 政策的实施以及安徽省养殖业的发展,使大量耕地转化为森林和草地.人造地表转出量中主要以耕地为主,占比达到88.39%,这与安徽省自2008年和2009年开始加入增减挂钩试点有关.综上,这一时期各地类的转移主要以耕地及森林的变化为主.2010 2020年间(见表3),大量的耕地转化为其他地类,其中向人造地表的转出量最多,占其总转出量的56.92%.这主要是由于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发生扩张,人造地表用地侵占了大量的耕地;一部分耕地面积转化为森林㊁草地和水体,同样受快速城镇化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集聚,导致耕地无人耕种,荒废为森林和草地.森林转化为耕地的面积较多,占比达到53.74%,草地主要转化为森林,占总流出量的49.73%.表2 2000 201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00年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转入量2010年耕地38657.881118.00161.77146.57430.96212.510.692070.60森林1154.9622119.76323.9256.47168.207.810.051711.42草地246.81378.791580.0722.5945.174.900.66698.91湿地21.1917.0920.0669.19143.371.100.00202.81水体566.90282.9488.27354.023700.7114.090.241306.46人造地表700.25168.1513.771.1520.632897.600.01903.96裸地0.950.120.700.000.380.026.962.17转出量2691.481965.19608.48580.81808.70240.431.66表3 201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00年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转入量2020年耕地37040.39949.42215.0558.67650.61849.020.752723.53森林849.5322064.33361.371.2372.8711.780.081296.85草地327.04387.051552.274.3828.4343.670.79791.36湿地15.756.983.8385.71201.830.140.00228.54水体395.33219.5949.66116.734022.2515.944.50801.75人造地表2099.35200.8892.451.9422.672881.010.212417.51裸地1.062.924.333.338.600.002.8220.24转出量3688.061766.84726.68186.29985.02920.556.343.2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1)土地类型生态价值重要性分析由下页表4可知,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且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其次耕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保持在30%以上,20年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耕地的生态价值也较为重要.其他地类的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均在10%以下,表明其对皖江城市带的生态价值的影响较小.总体来411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看,森林和耕地的生态重要性较高,其他地类的生态价值重要性较低,说明在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森林和耕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使其生态价值重要性得到充分发挥.表4 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类型生态价值重要性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类型生态价值重要性/%2000年2010年2020年耕地31.2230.8630.45森林55.2954.9054.39草地2.842.973.09湿地1.120.470.55水体7.638.508.28人造地表1.902.303.25裸地0.000.000.00(2)土地扩展生态价值贡献率分析如图2所示,各土地类型的生态价值贡献率差别较大,数值在0.02%~28.20%之间.其中,人造地表的生态价值贡献率最大,主要是由于人造地表在20年间面积增加了2160.49k m 2,增长幅度较大,对生态价值贡献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森林㊁水体㊁耕地和湿地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皖江城市带未来的发展及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控制人造地表㊁森林㊁耕地㊁水体及湿地5种类型土地的变动速度及规模.图2 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土地扩展生态价值贡献率(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水平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近十几年来皖江城市带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及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但积重难返,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处于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耕地及森林被人造地表所侵占,人口急剧增加,人地矛盾日趋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表5 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类2000年2010年2020年耕地0.13610.13410.1309森林0.24110.23850.2338草地0.01240.01290.0133湿地0.00490.00200.0024水体0.03330.03690.0356人造地表0.00830.01000.0140裸地0.00000.00000.0000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0.43600.43450.4299(4)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变化分析根据皖江城市带的面积范围,参考相关网格划分的方法[23],将皖江城市带划分为5k mˑ5k m 的网格,共得到3308个网格单元,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其进行插值划分,将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低值区(<0.32)㊁较低值区(0.32~0.42)㊁中值区(0.42~0.52)㊁较高值区(0.52~0.62)以及高值区(>0.62).由下页图3可知,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呈现出 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宣城㊁安庆和池州,这3个城市紧邻长江流域,以山区为主,受海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限制了城市的扩张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保持了原有的山区地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程度较小,因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低的区域主要在滁州㊁芜湖㊁马鞍山以及合肥等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较快,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经济和产业发展快速,人口大量聚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5)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有改善和恶化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但这两种趋势在区域内部会相互抵消,使区域总体上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4].由下页表6可知,2000 2010年间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土地转型类别较多,其中,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的贡献率最高,成为该时间段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转型类型.其次人造地表向耕地的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511第1期 周振宏,等: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整体来看,退耕还林㊁还草㊁还水以及农业种植是生态环境改善最重要的因素.导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恶化的土地转型类别中,森林向耕地㊁草地及水体的转化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总占比达到57.46%.其次耕地向人造地表的转化及湿地向水体的转化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森林向其他用地的转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图32000 202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变化表62000 2010年皖江城市带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贡献率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占总贡献率比例/%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占总贡献率比例/%生态环境改善耕地 森林3.0824.39耕地 草地1.8120.27人造地表 耕地0.8912.29耕地 水体0.629.95水体 湿地0.598.63草地 森林0.428.26人造地表 森林0.314.33人造地表 水体0.203.67湿地 耕地0.163.57水体 森林0.091.93总计8.1797.28生态环境恶化森林 耕地3.7432.76耕地 人造地表3.1116.69森林 草地1.8814.22森林 水体1.5310.48湿地 水体1.3210.04森林 人造地表1.276.48水体 耕地0.664.24水体 草地0.562.05草地 耕地0.551.22总计14.6298.18表72010 2020年皖江城市带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贡献率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贡献率占比/%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ˑ10-5贡献率占比/%改善耕地 森林10.6131.22耕地 草地5.2320.91人造地表 耕地3.4012.63耕地 水体2.268.53草地 森林1.244.88森林 水体0.642.86草地 水体0.160.68人造地表 草地0.140.61人造地表 水体0.080.34人造地表 森林23.7682.66总计10.6131.22恶化耕地 人造地表8.7838.65森林 耕地5.8814.35森林 人造地表3.558.35森林 草地2.405.59水体 耕地1.654.99草地 耕地1.374.17湿地 水体1.364.16湿地 耕地1.243.86草地 人造地表1.163.47总计27.3987.59由表7可知,2010 2020年,耕地向森林㊁草地及水体的转化是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因素,总贡献率占比达到了60.66%,主要也是归因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水政策的推进.其次,人造地表向耕地和草地向61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森林的转化对生态环境改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耕地向人造地表的转化.其次是森林向耕地㊁人造地表以及草地的转换,合计占比为28.29%,耕地㊁人造地表和草地对森林的侵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原因.4结论与建议本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2000 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来看,皖江城市带2010 2020年的转移面积2000 2010年相对较大,但总体转移趋势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最大,其次是人造地表和水体对耕地的侵占,其他各类用地之间也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转移.(2)皖江城市带生态价值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森林及耕地两种土地类型上,其他类型土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不明显.对生态价值贡献率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人造地表㊁森林及耕地.整体上来看,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并呈现出 南高北低 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宣城㊁安庆和池州,较低的区域主要在滁州㊁芜湖㊁马鞍山以及合肥等地.(3)耕地㊁森林㊁草地及人造地表四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耕地向森林及草地转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森林向耕地和草地转换以及耕地向人造地表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近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主要是耕地向人造地表用地的转移,这与王晶等[2]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本文仅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较为单一,而造成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后续需要进一步探讨地形㊁气候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为了促进皖江城市带土地合理利用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未来的发展及规划中:(1)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严格管控区域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滥用,提升皖江城市带的生态系统功能;(2)因地制宜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对森林及草地的保护力度,增加生态环境高质量区,优先规划保护水源涵养区㊁九华山以及天柱山等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区,保护其生态安全,从而实现皖江城市带高质量发展;(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减少人造地表用地的扩张对环境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满足皖江城市带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孙善良,张小平.陕西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6):356-363.[2]王晶,侯兰功,何小勤,等.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 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 2022,42(1):360-368.[3]白娥,薛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20,44(5):543-552. [4]L O N G H L,L I U Y Q,HO U X G,e t a l.E f f e c t so f l a n d u s e t r a n s i t i o n sd u et o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n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i n t h en e wd e-v e l o p i n g a r e a o fC h i n a[J].H a b i t a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14, 44(10):536-544.[5]E S T O Q U E R C,MU R A Y AMA Y.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a n d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v a l u ec h a n g e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u s t a i n ab i l i t yp l a n n i n g f o r t h e r a p i d l y u r-b a n i z i n g s u mm e rc a p i t a lo ft h eP h i l i p p i n e s[J].L a n d-s c a p e 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2013,116(4):60-72. [6]贾科利,张俊华,马正亮,等.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沙漠化响应研究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98-103.[7]温玉玲,李红波,张小林,等.近30年来鄱阳湖环湖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22, 42(7):501-510.[8]王家慧,梁亮,黄婷,等.徐州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6):113-120 [9]赵文斐,于占江,王让会,等.石家庄市P M2.5时空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20, 29(12):2404-2413.[10]束龙仓,王哲,袁亚杰,等.近40年三江平原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J].水利学报,2021, 52(8):896-906.[11]刘永林,刘属灵,吴梅,等.西南典型 退耕还林 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中硒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711第1期周振宏,等: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环境科学,2022,43(6):3262-3268.[12]胡荣明,孙妍,史晓亮,等.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22,38(3):346-355. [13]盖兆雪,陈旭菲,杜国明,等.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116-123.[14]鲁帆,夏莲.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25(5):97-102.[15]孙雷,崔育宝,刘桂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5):50-59.[16]韩会然,焦华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1, 31(3):384-389.[17]周振宏,刘东义,朱庆山,等.芜湖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0): 101-106.[18]方创琳,高倩,张小雷,等.城市群扩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9):1413-1424. [19]张杨,刘艳芳,顾渐萍,等.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0):1280-1285.[20]李晓文,方创琳,黄金川,等.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3(3):280-290.[21]罗刚,廖和平,李强,等.基于 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4):105-113.[22]杨清可,段学军,王磊,等.基于 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8,38(1):97-106.[23]王耕,吴伟.基于G I S格网技术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5):667-672. [24]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9):174-181.As t u d y o n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a n d i t s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i n W a n j i a n g U r b a nB e l t i n r e c e n t20y e a r sZ H O UZ h e n h o n g,Z H O U M i n,L I U D o n g y i,HU Q i,T A N G W e i h o n g,WA N GS h i q i(C o l l e g e o fF o r e s t r y a n d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h u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230036,H e f e i,A n h u i,P R C)A b s t r a c t: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r e g i o n a l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e o n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n p r o-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r e g i o n a l l a n du s es t r u c t u r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T a k i n g W a n j i a n g U r b a nB e l t a sa ne x a m p l e,b a s e do nt h e l a n du s ed a t as e t so f2000,2010a n d2020,t h e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m o d e lw a s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p a t i a l-t e m p o r a l c h a n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a n du s e i n t h i s a r e a.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l a n d u s e c h a n g ew e r e e x p l o r e d b y c o m b i n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a l i t y i n d e x,g r i dc e l l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 o f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 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1)T h e t r a n s f e ro f l a n du s e i n W a n j i a n g U r b a nB e l t w a sm a i n l y t h em u t u a l t r a n s f e r b e t w e e n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n d f o r e s t,w i t h t h e t r a n s f e r a r e ao f1491.86k m2 a n d1589.20k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 t h e o c c u p a t i o no fm a n-m a d e l a n d s u r f a c e,w i t ha t o t a l o f2650.33k m2 t r a n s f e r r e d.(2)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o f f o r e s t i nW a n j i a n gC i t y B e l t i s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w i t h t h e h i g h e s t v a l u e o f55.29%.T h e c h a n g e o fm a n-m a d e l a n dh a s a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o f t h i s a r e a,a n d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i s28.20%.(3)T h e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i n d e xo fW 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w a s s t a b l e a t0.4299~0.4360,s h o w i n g ad o w n w a r dt r e n d,a n dt h e r e g i o n a l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i n d e xs h o w e d a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f h i g h e r i n t h e s o u t h a n d l o w e r i n t h e n o r t h .(4)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t o f o r e s t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i s t h em a i n r e a s o n f o r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o f f o r e s t t o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n d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t o a r t i f i c i a l s u r f a c e a r e t h em a i n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K e y w o r d s:l a n du s ec h a n g e;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f f e c t;r e g i o n a l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i n d e x; W 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81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
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时空分异分析研究

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时空分异分析研究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掣肘。
在此背景下研究城市土地综合密度,探索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的有效途径,对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ArcGIS平台,借助相对系数、相对发展速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异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的空间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2)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虽较为显著,但处于不断缩小过程中,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演变为负相关性。
关键词:土地综合密度;时空分布;安徽省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各种经济活动的载体。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各个城市在土地利用上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低效利用、城市供地紧张等问题。
安徽省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对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高质量发展,实现安徽省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平台,借助相对系数、相对发展速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安徽省城市土地综合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以期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1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具有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
现设合肥、芜湖等16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
2017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7059.2万人,常住人口6254.8万人;城镇化率5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27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11.7亿元、13486.6亿元和11420.4亿元,分别增长了4%、8.6%和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8.4∶41.1调整为9.5∶49∶41.5,产业结构较之前更为合理。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叶圆圆【摘要】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了研究和分析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方法,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1年、2007年、2013年三个年份,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并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构建原则的条件下,建立了三个单项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城市化率和空间城市化率)和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综合城市化水平),同时根据搜集、归纳和整理的数据资料和地图资料,测度出了2001年、2007年、2013年安徽省各城市的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城市化率、空间城市化率和综合城市化水平,同时运用了GIS软件,将不同年份及不同评价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化水平用可视化的方法表达出来;最后总结得出了安徼各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时空演变规律.【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7页(P93-99)【关键词】安徽省;城市化;测度方法;时空演变【作者】叶圆圆【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铜陵244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背景的研究新型城市化[1-2]的发展历程、演进趋势以及时空变化的地域性规律,是近些年来包括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探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对于新型城市化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而对于如何城市化如何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当中,存在着众多的模式。
城市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国家甚至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1年,安徽省正式出台了《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规划中明确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即全省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最终全省形成近期“一圈一带一群五区”,远期“两圈一群两带五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皖西南沿江区域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皖西南沿江区域植被动态变化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全球植被覆盖面积急剧减少。
植被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中国,植被覆盖面积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降。
为了了解中国植被的动态变化,本文以华东地区的皖西南沿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的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皖西南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植被资源丰富。
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地区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对植被覆盖面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衡量指标,对该地区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对近几年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皖西南沿江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
植被覆盖度的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城市化对植被的破坏,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道路、房屋和工厂,导致了大片的植被被破坏和削减;其次是经济发展对植被的压迫,农田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农地和森林的大量开垦,进一步减少了植被的覆盖面积。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植被覆盖度的下降。
其次,植被动态变化的原因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近年来,气候异常事件频发,如极端降雨、干旱和高温等,给植被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了植被的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气候变化还使得植被面临病虫害和疫病等威胁,加剧了植被的凋落和衰退。
针对皖西南沿江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的问题,可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植被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保护区,加强对森林、湿地和农田的保护,限制城市化对植被的影响。
其次,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土壤改良和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等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冲击。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和居民的教育宣传,增强对植被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综上所述,皖西南沿江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植被的破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的住宅建筑 占据 。 建筑面密度高 、 配套设 施不 完善 、 较低 档次 的居住用地 比例 过大 , 老城 区居住环境 较差 , 民生活 居 质量不 高。 2 . 交通用地严重不足 , 占建成 区用地 总面积的 09 %, 仅 .8
大大低 于国家标准 。 建成 区的几条主干道 , 载功 能过 多 , 承 造 成人流车流混杂 , 严重影 响了道路的畅通 。老城 区路 网是马 车时代 的路 网格 局 , 区狭小 , 街 道路 狭 窄 , 随着 车流 量 的增 加, 交通愈加拥挤。 区内缺乏停车场 , 城 车辆乱停乱放也恶化 了交通环境 。 3不 同用地空间布局混乱 , . 结构不合理 。工业用地 、 居住 用 地混杂的情况 比较严重 , 建成 区东部和北 部地段 , 在 大量
联, 通过安庆案例证明二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 地利用 ; 会 空间; 化 ; 土 社 变 关联
中图分类号 :2 19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1 (0 0 2 — 17 0 17 — 9 X 2 1 )8 0 4 — 3
城市社会空 间演 变是城市功能 和结构相 互联系 、 断适 不 应 的结果 。以城 市总体规划为引导避开 旧城 积极 拓展新 区, 以带状组 团方式促进城市发展是大多数 中小城市的共性。 但
能发生 了变化 , 有些工业用地被租赁后转 为商业服务业用地 , 随处搭建 , 造成 了用地强度过大 , 而产出效益过低的局面。
3商业 服务业用 地嵌入到 居住用地与 工业用地 中 , . 用地
职能 的混杂 , 用地强度大 , 出效率 低。 产 商业 服务业大 多是 以 沿街形 式分布 , 筑均 以一层至 三层建 筑为主 , 筑密度 大 建 建
21 0 0年第 2 期 8 总第 1 2 0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ARCH C RE E GUI DE
No.8, 2 201 0
S ra . 0 e ilNo 1 2
皖 南 土 用与 空间 构变 关 西 城市 地利 社会 结 化 联研究
以 安 庆 为 例
郭 永 昌
( 安庆师范学 院 资环学院 , 安徽 安庆 2 6 1 ) 4 0 1
摘
要 : 市社会空 间变迁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城 市社会 经济等 多种 因素 变化 影响的结果 , 城 二者的 变化具有 一
,
定的关联 性。在解析城 市土地 利用结构与社会 空间特征基础 上 , 分析 了城市土地利 用变化 与城 市社会 空间变迁的 关
利用效率 远远高 于其他 区域 : 拥有 全市最 高的建筑 密度 , 较
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高的容积率 , 较高 的商业服务业 产出率 , 就从经济效益 、 但 社
会 效 益 与 环 境 效 益 的 角 度 衡 量 , 济 效 益 较 高 , 位 面积 创 经 单
、
安庆 城市 土地 利 用 的基本 特征
造的经济收益较高 ; 社会效益一 般 , 尽管距 离市 中心较近 , 购
( ) 一 用地结 构特征
物出行 较方 便 , 但居住拥挤 , 交通拥塞 , 适宜性相对较差 。
2老城 区工业 用地多是 劳动密集 型产 业 , . 与居住用地 混 在一起 , 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 。 在体制转轨过程 中, 一些工业用
地 进行 了流 转 , 些 工 业 用 地 尚 未 流 转 , 流 转 的 用 地 的 职 一 未
纵观安庆城 市土地利 用状况 , 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 1老城 区居住用地过多 , . 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标 准。 居住用
地偏多 , 占城市用地现状 总面积 的 4 .4 城市被 大量高度 07 %,
二、 三类工 业用地和居 住用地 混杂 , 严重影 响 了城 市居 民的
限, 因而城市地域 空间的扩 展速度也较为缓慢 。O世纪 9 2 0年
居住质量 。城 区部分 地段 多种工商业混杂 于居住 区内 , 三类 居住用地 内部零星分布一类居住 、 仓储用地等 。
( ) 地 强 度 特 征 二 用 收 稿 日期 :0 0 0 — 6 2 1— 7 1
实 际上 , 由于老城 区较 好的物质 基础 , 浓厚 的文化 氛围仍具 有 巨大 的吸 引力 和活力 , 城市功 能外 扩与社会空间延展呈现
一
城市 土地利 用利用 强度大 , 效益低 , 体体现 在如下 但 具
方面 :
1 . 区居住用地建筑面密度高 、 老城 容积 率低 , 居住环境较 差, 用地效益低 。 土地利用效率 角度评估 , 从 安庆老城 区土地
代 以来 , 安庆工业 化进程 的加 快 , 市用 地需求 特别是 随着 城
工业用地需求有 了显著增长 , 这就促使城 市内外部用地转换
的速度有所加快 。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教 育厅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阶段成果 ( J0 8 9Z K 2 0 B 5 C)
作者简介 : 郭永昌(9 2 ) 男, 1 7 一 , 内蒙古鄂 尔多斯人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 生, 事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 究。 从
--— —
17 - 4 - — —
安庆城 市用 地扩展呈 现明显 的各 向不均一性 , 具体表现
为城市用地北部 大量扩张 、 南部 与西 部扩展受 限 、 东部缓 慢
在城市 中心 区, 高级公寓与年代久远、 密集的低层建筑共存。
( ) 五 愈加强化的中心区商务职能
增长特征 , 形成典型 的“ ” L 型城市地域形态 。安庆坐 落于江 北, 临江堤的地理地形条件 , 大地 限制 了城市用地 的扩展 , 极
但容积率不高 , 出现用地强度过大但产 出效益并不高局面。
( ) 地 时 空 间变 化 特 征 三 用
改革开 放前安庆皖西南发展 速度很慢 , 城市 向外扩展 的
速度较慢 , 市内部用 地转换也极其有限 。 城 改革开放之后 , 城
市用地 需求有所增 强 , 城市 向外扩 展 的趋 向明显 , 空间转换 有 限。相对于沿海 和 内陆大城 市 , 经济发展 慢 , 用地需 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