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侨汇与新移民_下_

合集下载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3)

②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③跨国公司的推动;④现代交通技术和 通信技术的发展。
2.劳观动察力上流图动并的结方合向教材,了解二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概况。 指出有哪些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国和输入国。
西

欧 南欧




中 北非 东
本 东南亚
二战后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非洲、亚洲
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 东展困欧难剧变,新、西兴欧苏工、联业北解美体国,国家东家和经欧地济国区发家展经济迅速发。
20世纪90年代
东欧国家
西欧、北美
特点(趋势): ①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②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及其转移情况
美国“绿卡”和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条件的“高要求”体现了怎样的劳 动力流动趋势?
自然灾害
经济 恶化
宗教或部 落矛盾
战争和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族矛盾
自然灾害 经济恶化等
2.难民来源的变化 ①二战前难民问题 :主要产生于欧洲
◎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②二战后难民问题 :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巴勒斯坦难民
◎苏丹难民
3.国 际 社 会 难 民 救 助 的 努 力
材料: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 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 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 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④推动了国经际济人全口球流化动的是进一程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迁出国(发展中):造成了人才资源的
第8课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5篇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5篇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5篇第一篇: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Qiaoxiang Studies”日程安排Agenda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美国布里奇沃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Cosponsored byGuangdong Qiaoxiang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Wuyi University Chinese Institute for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Beijing, ChinaCenter for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 USA History Departmen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江门2014 年 12 月 11-14 日Jiangmen, China Dec.11-14, 2014月 11 日报到广东江门金瑞酒店Dec.11th, Check in King-Ray Hotel,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月 12 日 7:00-8:10 早餐,酒店一楼西餐厅Dec.12th, 7:00-8:10, breakfast at Western-style Restaurant, first floor 月 12 日 8:10 酒店大门前集合,乘车前往五邑大学会场Dec.12th, 8:10, bus to the conference place, Wuyi University一、全汉昇讲座(华侨史主题演讲),8:30-10:00Chuan Han-sheng Lecture(Keynote Address on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主持人:科大卫教授Chair: Prof.David Faure1.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张春旺所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Welcoming speech by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n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Mr.Zhang Chunwang2.全汉昇讲座发起人前言:黎志刚Speech b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huan Han-sheng Lecture Series, Chi Kong Lai 3.引言人:科大卫教授Introduction: Prof.David Faure 4.主讲人:王赓武教授Keynote address by Prof.Wang Gungwu二、全体合影、茶歇,10:00-10:30 Group photo and refreshments合影地址:十友楼二楼会议报告厅主席台前Location: Conference Room, Second Floor, Shiyou Building三、大会发言(第一场),10:30 am-12:30 Session I:主持人:叶汉明Chair: Prof.Yip Hon Ming报告人:Speakers:1.谭雅伦 Marlon Hom―It’s Complicated‖: Chinese American Families in Siu Sin Far’s Short Stories ―理還亂‖:水仙花小説裏的美國華人家庭2.费约翰 John FitzgeraldEveryday Norms: The Role of Trust in Business and Charity Networks Linking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日常规范:清末民初商业与慈善网络信任在海内外华人联系中的作用3.徐元音 Madeline HsuReconsidering the Cold War and Chinese Migrations, 1943-1966 再议冷战与华人移民(1943-1966)4.龙登高 Long DenggaoSmuggling immigrants: Capital Inves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ransnational Financing Network偷渡移民:人力资本投资与跨国融资网络5.张国雄 Zhang GuoxiongBeginning and Outlook of the Qiaoxiang Cultural Studies侨乡文化研究的缘起和展望四、午餐时间,12:30-13:45Lunch Break地址:五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Venue: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of Wuyi University五、大会发言(第二场),13:45-15:45 Session II主持人:张应龙Chair: Zhang Yinglong报告人:Speakers:1.余全毅 Henry YuThe Cantonese Pacific: Understanding Recurring, Persistent Migration Networks Across Space and Time广东人的太平洋:跨越时空的移民网络2.杜荣佳 Wing-kai ToChinatown Youth Culture and Chinese American Education in Bost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排华时期波士顿中国城的青年文化与华人教育3.叶汉明 Yip Hon MingEngender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migration:Spinsters and Cases of Their Life Stories in the Host Countries and Hometowns in South China华人移民史:移居国与华南侨乡的未婚女性及其生活轶事4.王健 Wang Jian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Jewish Community Network in Early Modern China 近代早期中国犹太社区日常生活的网络构成与在地化5.Andrew G BonnellGerman immigrants to Australia: multiple horizons and identities 澳洲德裔移民:多元视角与认同六、茶歇,15:45-16:15Tea Break七、大会发言(第三场),16:15-18:00 Session III;主持人:袁丁Chair: Yuan Ding报告人:Speakers:1.张应龙 Zhang YinglongChinese Gardeners in Sydney: A Research Case on the New Immigrants from Huilong Township, Gaoyao County, Guangdong 悉尼菜农:广东高要新移民研究——以回龙镇新移民为中心2.蔡志祥 Choi Chi Cheung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piritual cult: 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The KobeChinese Hungry Ghost festival in the 1980s and 2010s移民、定居和靈魂信仰:神戶華僑的普度勝會,1980 年代和2010 年代的比較3.伍荣仲 Wing-chung NgCantonese operatic music in Chinatown life: an organization, a maestro, and a genre 中国城里的粤剧:组织、名家与流派4.李海蓉 Phoebe H.LiTransnational daily lif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Australi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other study on ―TungWah News‖走进清末澳洲华人的跨国生活——再读《东华新报》月13 日分组讨论Dec.13th, Sessions, Wuyi University一、第一场 8:30-9:45 Session I:主题:华南社会的日常生活Local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in South China主持人:郭美芬Chair: Mei-fen Kuo报告人Speakers: 1.Michael WilliamsImpact of overseas Chinese on everyday life –the case of Zhongshan County 海外华人对家乡日常生活的影响:以中山为例2.杨彦哲 Yang YanzeSoutheast-flying phoenixes: daily life of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in Shenzhen 孔雀东南飞——深圳第一代移民家庭的日常生活3.张坚 Zhang JianA Study of Qiaogang Town, Beihai City of Guangxi: Its Fishe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ince 1990s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业转型发展研究4.何作庆 He ZuoqingResearch for Lives of Horse the Caravansary across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Laos from late of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Taking YiSa town in Honghe County as an Example清末民国时期中老跨国―马帮‖与―马店人家‖生活——以云南红河县侨乡迤萨镇为例二、第二场 9:45-11:00 Session II:主题:澳洲华侨的日常生活Topic: Australian Chinese and Every Life主持人:余全毅Chair:Henry Yu报告人Speakers:1.郭美芬 Mei-fun KuoEveryday life approach and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diaspora philanthropy: the stories of Joe Tong and William Yinson Lee从日常生活视野看华人的慈善事业:周任堂和李元信的故事2.Sophie CouchmanChinese Australians, photography and the white wedding 华裔澳大利亚人、摄影与白礼服婚礼3.Paul MacgregorTransplanting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cultural practice in Australian colonial society – the everyday life of Siyi people in Victoria in the late Qing era澳洲殖民社会华人文化的移植与转变:清末维多利亚地区四邑华人的日常生活4.赵昌 Zhao ChangStudy of Bad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Chinese in the Gold Rush Period 澳洲淘金华工恶习滋生问题探析三、茶歇 11:00-11:20 am Tea Break四、第三场 11:20-12:35 Session III:主题:四邑地区的日常生活Topic: Everyday life in Siyi region主持人: 杜荣佳Chair:Wing-kai T o报告人Speakers:1.石坚平Shi JianpingEthnic linkage and overseas migration network reflected in the correspondence and remittance documents of Siyi: A case study of the letters of Yu’s clan in T oiSan 四邑银信中的乡族纽带与海外移民网络——以广东省台山县三八镇吉都里余氏家族书信为中心的考察2.王传武 Wang chuanwuHong Kong Merchants and the Sixteen Sands of Xiangshan County in the Early Republic Era港商与民初东海十六沙3.姚婷 Yao TingVision of Everyday Life in Qiaoxiang: Research on Petty News Reported by Taishan Qiaokan before 1949侨乡中的日常生活图景——1949 年前台山侨刊中的―琐闻‖研究4.刘进, 罗达全 Liu Jin Luo DaquanSex scandals, Jinshanpo and Siyi Qiaoxiang society: From an incident which occurred at Haiyan of Taishan in 1939 桃色新闻、金山婆与四邑侨乡社会——从1939 年广东台山海晏一桩事件说起五、午餐时间,12:35-13:30 Lunch Break地址:五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Venue: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of Wuyi University六、第四场 13:30-14:30 Session IV:主题:空间、择日和广告Topic: Spac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dvertising i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主持人: 密素敏Chair:Mi sumin报告人: Speakers:1.袁子贤 Chris YuanContinuity and gradual changes: Brisbane Chinatown and daily life of the Sunnybank Chinese延续与递嬗:布里斯本中国城与新利班华人的日常生活2.黃詠暉 Wing-Fai WongThe guidebook and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通書擇日與早期澳洲華人的日常生活:以三聖宮的入火安座儀式為例3.宋钻友 Song ZuanyouThe four great department stores of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men and Shanghai retail industry revolution in the modern times 侨商四大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的零售业革命七、第五场 14:30-15:45 Session V:主题:日本、韩国和越南地区华人的日常生活Topic: Everyday Lif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Japan, Korea and Vietnam主持人: 蔡志祥Chair:Choi Chi Cheung报告人: Speakers:1.Elim WongEveryday Life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Society in Yokohama Chinatown, Japan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及其与日本横滨中国城主体社会的互动联系2.张慧婧 Zhang HuijingThe rise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Japan 中国新移民在日本的崛起与适应策略3.Isaac LeeMigration of Chosunjok in China and change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在华韩裔移民及其日常生活中的改变4.Jonathan Lee 李顺化(郭美芬代读)Rescuing the Cham from History: Cham / Cham American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Formation从历史中拯救 Cham 族:美籍 Cham 族的移民和社区的形成八、茶歇 15:45-16:05 T ea Break九、第六场 16:05-17:20 Session VI:主题:新视觉下的华侨日常生活史研究Topic: New 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life of Chinese overseas history主持人:李海蓉Chair: Li Hairong报告人:Speakers1.夏翠君 Xia CuijunGoing Out Aimed at Coming Back Home 走出去即为了回归家园2.罗杨 Luo YangOverseas Ethnographies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中国古代的―海外民族志‖传统:从人类学视角的考察3.密素敏 Mi Sumi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Traders' in Brazil 机遇与挑战:巴西中国商贩的生存实录4.胡雨 Hu Yu The British Muslim Immigrants and their Social Assimilation: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英国穆斯林移民与其社会融入:回顾与反思十、圆桌会议及闭幕式 17:20-18:20Concluding Session and Closing Ceremony主持人: 张春旺Chair:Zhang Chunwang自由发言讨论(关于华侨华人、侨乡民众日常生活史)Discussion about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and Everyday Life黎志刚总结发言:Concluding remarks by Chi-kong Lai跨地域移民和日常生活:从中山案例看华侨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rans-migration and Everyday Life: A case study of Zhongshan Overseas Chinese关于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知发布单位: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加入时间:2014年12月10日16:14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移民及其与迁出地关系的研究,推动我校“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在2010年、2012年先后举办的两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会议的基础上,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将联合举办第三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二历史下册课件(选择性必修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二历史下册课件(选择性必修3)

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来源地 20世纪90年代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劳动力全球流动——移民
3.特点(趋势):①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 ②“知识精英”流动成为新趋势(知识化、高端化);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 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 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考:为什么“知识精英”成为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
1.概念: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被迫离开原籍 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2.产生原因: 政治:战争、地区冲突不断;宗教或部族矛盾;霸权主义; 经济:经济恶化、贫困地区长期存在; 其它:自然灾害
战争、地区冲突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人 沦为难民。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获霸得权东主耶义路撒冷地区,并把占领的阿拉伯人的城 镇发展成犹太人的定居点。苏美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极力在中东地区维持一种“不 战不和”的局面。虽然禁运在几个月之后结束,但1974年初石油的价格翻了两米 番,这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中东发生的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2017年世界排名前十的移民来源国
世界迁入移民最多 的10个国家中,有 8个是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2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生活水 平、薪酬水平与教 育水平差距,是目 前跨国劳务移民迁 移的主要原因。
【知识回顾】
纲要下P.135
经济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பைடு நூலகம்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变革,不少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未来,选择了离开祖国,去海外寻找机会和出路。

这些移民被称为海外华人或海外侨民。

他们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早期移民潮19世纪后半叶,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侮辱,国家处境日益严峻。

许多中国人被逼迫离开故土,去寻求新的生活。

这一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尤其是去东南亚和北美洲的人数激增。

这些早期移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歧视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障碍。

然而,他们通过辛勤工作和努力学习,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二、经济贡献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和海外侨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许多企业和商会,推动了中外贸易和商业合作。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人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经营着各种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

在北美洲,中国人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

举例来说,华人在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为铺设火车轨道、开凿隧道等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许多华人经商和从事农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教育和文化交流除了经济方面的贡献,近代中国的华人和侨民还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华人学校和社团,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些学校提供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使华人后裔能够与中国文化保持联系。

此外,海外华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

他们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文化节等活动,增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一些华人学者和艺术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争得了声誉。

四、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和海外侨民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通过组织和联络,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积极参与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什么是移民

什么是移民

什么是移民移民是指一个人离开原国家,前往另一个国家居住、工作和定居的过程。

移民是一种跨国界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条件、经济机会、教育资源、政治自由和安全的方式之一。

移民行为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移民现象在人类历史上非常普遍,早在古代就有人们因为战争、灾难、追求繁荣和新机会而进行移民。

现代移民现象与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全球化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便利,以及各国政策的调整,都对全球范围内的移民造成了影响。

移民可以对目的地国家和原国家带来各种影响。

对于目的地国家来说,移民可以带来经济发展、劳动力资源、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关的移民政策来吸引高技术人才、投资者和劳动力。

但移民也可能带来社会压力,如就业竞争、社会保障负担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对于原国家来说,移民可能导致人口减少、技能流失、家庭分离和人才外流。

但移民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回流,如留侨汇款和回流技能等。

因此,各国对于移民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关政策来管理和引导移民流动。

移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移民者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移民者需要面对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会习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和努力。

其次,移民者可能需要面临就业和教育的问题。

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对于移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移民者还需要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如融入新的社会和保持原有文化的平衡。

移民问题也涉及到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议题。

许多移民者是因为战争、冲突、迫害和贫困而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

因此,保护和尊重移民者的权益,提供人道援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总之,移民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对于全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移民者需要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移民也可以为目的地国家和原国家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

因此,合理管理移民流动,推动移民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人类移民与文化交流2024年全球移民形势展望

人类移民与文化交流2024年全球移民形势展望

移民对文化交流的推动
移民带来多元文化:移民将不同 文化带到新的居住地,丰富了当 地的文化多样性。
推动文化创新:移民将新的文化 元素融入当地文化,推动了文化 的创新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文化交流:移民通过与当地 人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和理解。
加强国际合作:移民之间的文化 交流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 友谊,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交通技术的发展, 使得全球范围内 的人员流动更加 便捷,促进了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融合。
国际合作与政策对移民的影响
国际合作: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移民问题 政策制定: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移民行为 政策实施:各国政府实施相关政策,影响移民流向和数量 政策效果: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YOUR LOGO
人类移民与文化 交流2024年全 球移民形势展望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全 球 移 民 现 状
03 文 化 交 流 与 移 民
04
2024年全球移民形势展 望
05 移 民 的 挑 战 与 机 遇
鼓励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建立多元文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人才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鼓励创新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YOUR LOGO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26
移民目的地:发达国家,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移民来源:发展中国家,如 印度、中国、墨西哥等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波动与海外华人的存在,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特别是在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遭受内外部的种种压力,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以及内外战乱的不断发生,使得许多中国人选择离开故土,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一移民浪潮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许多中国人选择移民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如东南亚、日本等地,这被称为“华侨”移民。

这些华侨移民主要从事商业、农业与手工业,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人选择移民到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这被称为“华工”移民。

这些华工移民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铁路建设、矿山开采等,他们为当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华人的存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外华人是指在海外定居并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

海外华人通过跨国家的联系与互助,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他们既是中国与海外之间的桥梁,又是中国与海外之间的纽带。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海外华人与国内的中国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源。

通过海外华人与海外移民的联系,中国能够从外部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加快国内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海外华人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他们通过外汇充实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此外,他们还通过投资与创业,为国内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与创新活力。

最后,海外华人还为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与海外华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

全球化时代下的移民与多元文化

全球化时代下的移民与多元文化

全球化时代下的移民与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移民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点。

随着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加强,人们愈发意识到移民对于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移民现象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一、移民对于多元文化的推动移民作为人口流动的一种现象,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机会。

他们的到来,使得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融合成为可能。

各国移民后裔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与当地居民形成了混血文化。

这种混血文化被视为多元文化的体现,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

二、移民对于多元文化的挑战然而,移民对多元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移民群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文化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力度,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共荣。

三、移民对于多元文化的影响移民对多元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移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其次,移民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也为当地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移民在文化、艺术、音乐、风俗等各个领域的贡献,丰富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此外,移民通过传统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社区建设等方式,也在推动文化认同和文化联系的建立。

四、多元文化对移民的意义多元文化对于移民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异国他乡,多元文化给予移民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移民可以在自己的文化圈中找到支持和共鸣,缓解他们在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矛盾与困惑。

同时,多元文化为移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促进了他们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

五、推动移民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推动移民与多元文化的良性发展,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文化稳定。

其次,加强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2期 南 洋 资 料 译 丛 No.2 2008 (总第170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General No.170新阶段的侨汇与新移民(下)[日] 山岸猛二.侨汇与新移民改革开放后不久,侨汇便急速增加,但80年代前期已经开始减少,减少幅度比以往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

进入90年代后开始增加,但初期的增加速度比较缓慢,到了90年代后期才急速增加。

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仅半年时间侨汇就超过了20亿美元,2003年仅前半年就超过了55亿美元。

在改革开放前的1970年之前,每年是1-2亿美元的侨汇额。

计划经济时代难以想象的巨额侨汇在改革开放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大量流入。

1.2000年后的侨汇骤增及其背景和主要原因如表4所示,自2000年开始侨汇急速增加。

50年代、60年代的侨汇每年在1-2亿美元之间,因此90年代后期开始的侨汇增多引人注目。

特别是2000年前半年,21亿美元的侨汇额使侨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000年以后公布的侨汇额迄今为止都是半年期间的数额。

从2003年之前的半年期间的侨汇额来看,可以知道侨汇占了国际收支经常转移顺差额的约70%。

表4 中国整体的侨汇额和经常转移顺差额(2000-2003年各上半年)(单位:亿美元)2000年上半年 2001年上半年 2002年上半年 2003年上半年 国际收支经常28.73 34.76 57.32 75.13转移顺差额其中侨汇额 21 26 42 55.52资料来源:《金融时报》,2001年10月31日、2002年10月18日、2003年10月17日。

侨汇历来有很强的季节性。

就是说,海外华侨华人习惯在每年一次的大节日春节给中国国内亲属汇钱或寄贵重物品,现在仍有这种倾向。

但经济发展显著的中国沿海地区(侨乡大部分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因改革开放的进展可以不必依赖海外的生活扶养的侨户越来越多,海外向国内亲属的汇款也成为了其他目的的汇款。

既有人为了回国后的生活而向本国汇款,也有人用于在本国贷款,也有人为了偿还出国借款而汇款。

自9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政府开始对中国政府施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期待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性外资流入中,应该说侨汇也受到了利用。

也有一些侨汇被用于投资,即以外币现汇存款购入中国国内的B股。

根据2001-2003年的国际收支状况的说明,“侨汇的大幅增加是经常转移顺差增长的主要原因”。

这里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2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来看看这种情况。

“2000年上半年的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了57.32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65%,大大超过了往年。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居民的来自海外的侨汇收入的增加。

2002年上半年,中国的侨汇收入达到了42亿美元,比2001年上半年(26亿美元)的水平高得多”。

2003年仅上半年侨汇便达到了55.52亿美元。

同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经常转移顺差为75.13亿美元,比前一年上半年的57.32亿美元增加31%,其主要原因在于侨汇的大幅增加。

表5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转移顺差额(1996-2003年)(单位:亿美元) 1996年 1997年 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2003年经常转移21.29 51.43 42.78 49.43 63.11 84.92 129.84 176.34顺差额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4年各年度版。

可以认为侨汇额整年都在迅速增加。

表5列出了1996-2003年的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转移顺差额的变化。

在1996年的经常转移(无偿转让)顺差21.29亿美元当中,16.72亿美元是侨汇。

侨汇占了经常转移顺差额的78.5%。

其后,1997年开始国际收支表示方式改变,“侨汇”栏不必明确表示了。

但可以认为在经常转移顺差中侨汇额占了很大的比重。

根据传达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各年度“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的《金融时报》,2001年、2002年、2003年国际收支经常转移顺差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侨汇的增加。

国际收支的“经常转移”项目包括了侨汇、无偿赠与、赔偿等项目。

贷方表示外国向中国的无偿转移,借方表示中国向外国的无偿转移。

有①各级政府部门和②其他部门,①的各级政府部门指作为海外赠与者或被援助者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

②的其他部门指作为海外赠与者或被援助者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或个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0》,国际收支的“经常转移”所包括的内容有“社会保险支付、社会补助、侨汇、无偿赠与、赔偿等”。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中说明,21世纪后的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转移的大幅增加表现于中国国内人民币存款利息较高、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感加强、期待人民币升值、企业和个人强烈希望从海外调回资金来兑换人民币。

此外,2003年也延续了同样的情况,人们认为侨汇收入将会增加。

就是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及期待使来自海外的侨汇增加了。

侨汇原来是以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与国内亲属的地缘、血缘为基础的往家乡的汇款。

改革开放后不久便急速增加,80年代前期开始不断减少,进入90年代后开始增加,90年代后期开始加大了增幅,进入21世纪后持续急速增加。

急速增加的原因之一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

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制造的威力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实际上人民币也给全世界带来了影响。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开始,人们预测人民币将会大幅贬值,但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亚洲经济稳定,中国政府明确表明不实施人民币贬值。

进入21世纪后,来自日本、美国等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趋于高涨,甚至到了2003年8月美国财务部长斯诺访华与中国政府首脑商量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地步。

在2003年9月的亚太经合会议(APEC)和同月的主要7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也对人民币升值进行了讨论。

适合于所有经济的外汇制度是不存在的,在这些会议上探讨了使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更加灵活的方向。

人民币已经不是一国的金融问题,而成为了给世界经济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基础的对人民币升值的期待,出现了国外资金大量流入中国的状况。

但在中国,政府(人民银行)一直严厉地管理着外币流通。

1994年形成了将法定汇率、外汇调剂汇率等多重汇率一体化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这种受到管理的浮动汇率规定为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汇率为基准上下浮动0.25%的浮动范围。

1997年大量对冲基金流入亚洲,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对冲基金和游资未能流入中国。

200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言人接见记者时说道,“(2003年)上半年的对外贸易顺差为45亿美元,外国的直接投资为303亿美元,同期的外汇储备额增加601亿美元,一些记者推测有205亿美元的国际短期资本(游资)流入中国,但这种说法不对”。

他说,“目前资金流入较多的除了外国直接投资以外,主要还有国内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金回流较多、汇兑结算较多。

属于真正国际资本市场‘游资’的数量是有限的”,并继续表明“我们依然对国际短期资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但是,根据华声报的论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涉侨经济工作的问题”(腾剑峰,2003年10月17日),中国国内已经面临了游资的投资压力。

根据该论文,应该说“从近年的外汇收支平衡表动态监视及目前的种种迹象,游资流入中国的现象是一目了然的”。

从该论文可知,2003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额新增加601亿美元,同期的对外贸易顺差为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两者合计近350亿美元。

同期的外汇储备额增加601亿美元,那么有300亿美元的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

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证券市场有许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便成为资本流入的主要来源。

尤其是利用“侨资”的名义流入中国较为容易。

长期以来,“引进来”是中国的侨务经济关系业务(对华侨华人经济政策)的重点。

有人利用这一点以如下方式在外国投机者和海外华侨华人中进行期待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活动。

①通过海外华侨华人成立假的合资项目,然后将钱提前到汇,如果人民币升值,立刻想办法套现外逃;②一些侨资企业在出口中虚报利润用于结汇,即高报出口额,立即结汇兑换人民币。

这种现象在江浙一带已经出现;③利用国内侨眷将美元资金分散兑换成人民币存入银行或买进国债进行套利;④利用海外华侨华人投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侨胞有着在海外赚钱后回国购买房产的传统,尤其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房地产投资令人关注。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根据2003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认为因国内利息和汇率等主要因素,海外资金内流,不能排除套私和投机目的的资金流入,从而承认游资在中国的存在。

关于游资额,专家之间有250亿美元、300亿美元、400亿美元的说法,并不一定,但游资在中国已经增加、流动化的情况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在对外结算中使用各种手段在出口额中弄虚作假,或故意提早结汇日期,或以虚伪的合资项目用于结汇。

为准备人民币升值,游资已流入中国国内。

以上是对外贸易方面的游资,但以购入中国国内的股票、债券、房产为目的的游资的流通量也很多。

《瞭望》周刊也记载,此外中国国内的外汇存款的动向中也有期待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新的动向。

中国有1500亿美元的外汇存款,但其大部分是个人和企业的外汇存款,出于期待人民币升值,以美元兑换人民币的现象已在部分城市出现。

例如在青岛市,2003年上半年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存款额大幅减少,从2003年年初开始半年即减少了3115万美元。

1998年青岛市的中国银行个人外汇存款额为3.11亿美元。

包括个人的全体青岛市中国银行外汇存款额同年为4.31亿美元,因此仅2003年半年期间占了1998年整体的7%以上,个人外汇存款额减少了10%。

海外游资下赌人民币升值以各种形式流入中国国内的股市、债券市场、不动产市场,对此,《中国侨网》(2003年10月31日)根据瞭望新闻周刊的资料,撰文“国际‘热钱’流入 挑战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做了上述报道。

可以确认侨汇与游资联动而流入中国股市、债券市场、不动产市场的可能性。

事实上侨汇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21世纪各地侨乡的侨汇与新移民如全国所看到的,自2000年侨汇一直在迅速地增加。

关于这一点,将从汇款地和收款地的代表性地区的情况加以考察。

(1)来自美国(纽约)的侨汇从90年代末开始,在纽约唐人街,银行门口排起了中国人新移民往本国汇款的队列。

在纽约唐人街的国宝银行,1995年底,由于福州新移民很多,开设了福州与纽约的汇款专门业务。

在1999年、2000年的汇款业务中,福州新移民占了整体的75%和77%,每年有2亿美元从纽约国宝银行汇往福州地区。

在纽约的办理面向中国的个人汇款的银行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