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进展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单体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发展新药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使中医药工业更加生机盎然。
以下笔者将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中药生产中来,大大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S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成分进行萃取的新技术。
以CO2为流体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的极性与正己烷相似,所以最适合用于溶解亲脂性、低沸点的物质,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及环氧化合物等,是目前解决中药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或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有效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一、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1.我国中药提取分离技术起源晚发展慢我国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起源相对较晚,主要引进国外“提取分离”的概念,这也导致我国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的积极性激发相对较晚,相关研究人员人数也从改革开放之后才迅速增长。
同理的,这也就导致了我国中药提取分离技术起源相对较晚。
在我国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开始发展之后,由于国家的相关保障建设不到位、国家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相关工作不够重视等等一系列原因的阻碍,导致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相关措施并没有十分有效地落实下来,再加上我国该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相对较慢,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了我国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发展进程相对较慢的不理想现状。
2.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缺乏经验由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工程不够重视,导致相关产业、科学技术、人才等方面发展的缓慢,这也是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相关体系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造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府的不够重视,相关市场就难以打开,中药处理技术大部分仍然凭借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相关处理,难以避免的在对中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有纯度不够、无法保证药效等现象的发生,这将导致整个工作进程的拖延,不仅对工作人员还对药品需求的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十分不利于中药的相关处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无法与时代的脚步相契合。
3.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人才资源匮乏现阶段,在社会中仍然有很大部分的人认为只有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执行工作”等等才算是“好工作”,这种对于工作选择的社会偏见无疑是导致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科研相关人才资源缺乏的重要原因。
得不到社会群众的普遍认可,这种工作进程就难以继续或者进一步的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政府以及相关不部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足以激发社会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人员的普遍认可,使该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太受学生的欢迎,更是难以推动相关的科研人员针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2250cf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f.png)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开题报告【传统学术型】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趋势,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传统学术型的角度出发,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概述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测定的过程。
在传统中药制备过程中,提取分离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不仅能提高中药的药效,还能帮助中药走向世界,提升中药的竞争力。
三、提取分离技术的方法1. 传统提取方法传统提取方法包括水煎法、醇沉法、乙醇提取法等。
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是存在着提取效率低、操作复杂、环境污染等问题。
2. 现代提取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如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效、环保、易操作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四、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在提取方法上,超声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分离技术上,固相萃取、逆流移动床等新技术逐渐成熟。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中药本身的质量和药效,更是对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我认为传统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应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
传统的提取方法和现代的分离技术相结合,必将为中药的传统与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传统学术型的角度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希望这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中药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有关资料显示,提取仍是国内中药制药工业现代化的瓶颈。
在传统的提取方法中,普遍存在有效成分提取率低、杂质清除率不高、生产周期过长、能耗高、溶剂用量大等缺点。
因此改进提取工艺、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对中药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药多糖的提取效率已成为多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对中药多糖提取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中药多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植物多糖;提取方法;应用前景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且数量最多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含量丰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体中.其分子量一般为数万甚至数百万,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我国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多糖及其复合物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多糖与维持生命活性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1].多糖除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生物学效应外,还有抗衰老、降血糖、抗凝血等作用,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多糖的深入研究将为探讨发展多糖类药物治疗奠定基础,有些可作为或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和保健食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植物多糖的研究中,如何建立最佳的提取工艺是多糖研究的基础.目前多糖提取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水提取法、酸提法、碱提法、酶解法、超声法、微波法等.近些年多采用混合或辅助手段提高提取效率,降低溶剂用量.1 溶剂萃取法1.1 水提法多数植物材料选用热水浸提法.此方法方便、简单、可操作性强,是一种国内外常用的提取植物多糖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游离态多糖的提取,成本低,且干扰物质少或易除去(可直接或离心除去不溶物,也可根据多糖不溶于高浓度乙醇的性质,用醇沉法对多糖分离),但时间长,效率低.[2]李光[3]等用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4-6]优化铁皮石斛的最佳提取工艺,得到温度100℃,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17.2,提取率达到51.08%.付学鹏[7]等优化了蒲公英多糖的提取条件,确立了料水比1∶30,80℃保温3 h,提取2次为最佳条件.孙元琳[8]研究了水提当归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 h,浸提2次,料水比1∶10.赵永红[9]等通过正交试验在保证枸杞色素、枸杞低聚糖得率的同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枸杞粗多糖,其最佳提取方案,即浸提温度为90℃,溶媒量为50倍,浸提次数为1次,浸提时间为2h,测得其得率为0.94%。
中药的多组分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中药的多组分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的疗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因此,提取和纯化中药中的多组分成为了中药研究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多组分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的现状和挑战。
一、多组分提取的方法多组分提取是中药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常用的多组分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
其中,水提取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因为水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溶剂。
醇提取则常用于提取不溶于水的成分,如脂溶性成分。
超声波提取和微波提取则是利用声波和微波的能量来促进药材中活性成分的释放。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人员需要根据中药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
二、多组分纯化的方法多组分纯化是从提取液中分离出目标成分的过程。
常用的多组分纯化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凝胶过滤等。
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分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成分的色谱行为进行分离。
柱层析则是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亲和性差异来实现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则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分离方法,可以实现对多组分的同时分离。
凝胶过滤则常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成分。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对中药中多组分的纯化。
三、多组分提取与纯化的挑战在中药的多组分提取与纯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含量差异大,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方法是一个难题。
其次,中药中的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提取和纯化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此外,中药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还受到原料质量、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四、多组分提取与纯化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多组分提取与纯化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等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提取效率和纯化效果。
此外,利用分子筛、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也可以实现对中药活性成分的选择性提取和纯化。
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_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16卷第4期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Vol.16N o.4 1996年 J OURN A L OF H U N A N CO LL E GE O F T RA DI T I ON A L CH I N E SE M ED I CI N E 1996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王炜 罗杰英 杜方麓(药学分院 410004)提要 中药提取对于保障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临床疗效最为关键。
该文概述了近10年中药制剂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工艺、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主题词 中药制剂学 制药工艺 (中医)/方法 提取是以药材原料中分离有效成份的单元操作,直接关系到产成品有效成份的含量,影响内在质量、临床疗效、经济效益及GM P的实施[1]。
本文就近10年来中药制剂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工艺及新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提取方法研究中药提取的基本方法为浸渍法(常温浸渍法、温浸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
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符合传统习惯的方法。
有人采用98种常用中药饮片和10个不同处方,以煎出物干重为指标,对汤剂的用药量、浸出液与浸出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煎出液量为药量的15倍时,浸出率最高[1]。
尹梅对水煎煮法提取效率进行了研究,以汤剂的浸出率为指标,经测算发现传统煎药法的浸出率仅为55.5%[2]。
可见传统的汤剂煎煮法有效成份损失较多,尤其是水不溶性成份。
因此,人们在确定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时,要针对具体处方和中药材进行实验筛选后确定,不能概用汤剂煎煮的常规方法[3,4]。
传统温浸法应用较广,然而提取效率不高、工时长。
而动态温浸法是将药材粉碎到规定的粒度,使药材与溶媒有效接触面积扩大,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恒温,用机械搅拌促进,形成药材界面内外浓度差,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快速浸提,药液保持不沸腾,避免了淀粉的过分裂解糊化,以及与水蒸汽共沸蒸馏成份的损失[5]。
故动态温浸法与传统温浸法相比,具有提取效率高、保存有效成份多、工时缩短、能耗降低等优点。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酚酸A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肌保护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丹参的药效和药品质量,开展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煎提取、超音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煎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然而,水煎提取时间长,繁琐,且溶剂用量大,易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超音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的物理效应,能够加速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提高提取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将CO2等作为溶剂,利用其溶解力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提取,可避免传统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逆向离子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成为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主流方法。
薄层色谱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分离能力较低,通常用于快速初步分析和鉴别。
气相色谱技术适用于揭示丹参有效成分的挥发性组分,但无法处理不挥发的成分。
此外,还可利用超滤、纳滤、离心等膜分离技术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超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纳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小的多酚类成分。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离子交换膜萃取等。
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将超临界流体和超声波相结合,能够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选择性。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与样品接触,利用纯净水等溶剂进行脱附,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
离子交换膜萃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总之,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药提取技术的优化与研究

中药提取技术的优化与研究一、前言作为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部分,中药的提取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对于中药提取技术的优化与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对中药提取技术的优化与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药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1. 中药提取技术的历史概述中药提取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早在唐代,人们就开始了对于中药提取技术的探索。
到了宋代,中药提取技术日益精细化,各种炼制方法也更加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中药提取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现代中药学领域中,中药提取技术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对于提取过程的控制以及技术的优化。
2. 中药提取技术的分类根据提取方法和提取介质的不同,中药提取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其具体操作方式包括浸泡法、渗漏法、回流法、超声波法等。
(2) 蒸汽蒸馏法:将中药装入蒸馏器,利用蒸汽使有效成分挥发出来。
(3) 纯化剂法:将提取物置于纯化剂中,通过相互作用来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4)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利用高压、高温的超临界流体快速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3. 中药提取技术的研究思路目前,中药提取技术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改性:通过物理手段对中药进行微观结构的改造,提高中药的溶解度。
(2) 化学改性:通过化学反应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改造,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
(3) 混合提取:通过混合使用多种提取方法来提高提取效率。
(4) 综合改性:通过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混合提取等方法综合提高中药的提取效率。
4. 中药提取技术的优化研究(1) 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超声波可以在提取过程中产生剧烈的龙卷风和空化现象,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从细胞壁中脱落。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药提取效率。
(2)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微波场的强烈电磁场可以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释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微波 辐射 对桔 皮中 的细 胞有膨 爆作 用, 微波条件 下 桔皮 中
果胶 的提 取是一 快速 的组 织崩解 过程 . 一过程 使萃 取时间 这
由l h以上 缩 短 到 5 i . m n
n v ls m ep e a a i nm t o o h o a o r p y J o e a pl r p r t o e h d f rc r m t g a h .
1 絮凝分离 利用 电中和及 吸附 原理. 蛋 白质 、鞣质 、树胶等 大分 使 子物 质沉 淀 其特 点是可保 留多糖 等有效成分 . 安全 、简单 ,
可部 分替代 醇扫 法 用于中草药提取液 的澄清且成本 更低 。比 C
较 理想 的澄清剂 有 甲壳素 “,ZC — T 1 1等, 但应 用范 围局限 . 频根 据成分的性质慎 重使 用 。 2 膜分离技 术 超滤 为代表 的膜 分离技术在 医药领 域的应用 曾被列为 国家“ 八五” 血科技 项 目, 用于 中药有效 成分 的提取还 局 重 但 限于 试验 阶段,】业化时遇 到了较多圃难 。 一 3 双水相萃 取技术 (q e u w h s x rc RA P ) A u o s T o P a e E t a t .T E i O 取水相萃取技 术是一种较新 的固 液分离 方法. 利用被提 取物 质在 不I 两相系 统问分 配行为 的差异进 行分 离. 获 司的 可 得较 高 收率 . 已用 于抗生 素 ,生物 产 晶的纯化 分离 。A f e 1r d 等 0用 A P T E技 术从菠菜 中提取蜕 皮激素 . 氏 等研 究 了黄 李 苓甙 在伴有温度 浠导效应 取水相系统 中的分配行 为。取水相 萃取 技 术具有较 高的选 择性和 专一性, 这对 于含 有 多成 分 的中 药来 说 , 疑 为其 有 效成 分 的提 取 提供 了一种 新 的 方 无 法 。但有关这方面 的研究报 道还很少 。 4 分子蒸馏技 术 (oe u t it 『a in M ) M 『G I "D i It O , D a s 根据 分子 运动 自由程 的差别, 使液 体在远 低 于其沸点 的 温度 下将其 分离. 因而特别适 台于高沸 点 、热敏性 及 易氧 化 物质 的分 离. 已川 』提取天然维 生素 E和 DA、E A等 。 一 H P 5 超 临界流体萃 取技术 (F ) S E 早在 。百多 { 。 。 前就发现 了超临 界流体 (F 对物质 的超 常 s) 溶解 能力, 但直 到 2 0世纪 6 0年 代 S E才开始 作为一种分 离 F
维普资讯
中国中医药信 .杂志
的选择 性还 是提 取时 问的消耗 . A 均具 有常规提 取法 无法 ME
2 0 年第 7 h o 1 9 : 2 1 7 itcn l 98 8( ): 9
比拟 的优越性 , 而且经 2 s微波处 理后, 藻糖酶 已被灭活 . 0 海
其提取 效率大大 高于索 氏提取 法和超 声波法, 而且 消耗 溶剂 少 、时间 短 。M E 提取 L p i sd i e I 叶 中的挥 发 A i 口 a i0 d s c 姗
油, m n相 当于水蒸汽蒸馏 6m n O i 5i 0 i  ̄9 m n的提取率 :还
技术 受到世 人瞩
o D A n L A x r c i n r m r hi a f r l n f N a d N e t a t o f o a c v l o m — a i
f x d t s u .u 1 i c d e 9 9 2 (6 :1 . i e i s eN c e c A i s R s1 9 . 7 1) e 2
维普资讯
,
中药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
耄
( k海 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中药的传统提取 方法 如煎煮法 、浸渍法、渗獍 法、凹流 } , 击等 普遍存 在着有 效成分提 取率不 高 、杂质清 除率低 、生 产 周期 长 、能耗 高 、溶 剂用量 大等缺 点, 用这些 方法盐理 后 的产 品往往 难 克服传 统 中成 药 ‘丑、大 、黑 的缺点, ( j 疗 效 也难 以有效提 高 =随着 科学 技术的进 步, 各种 新的 分离提
C r m t g 1 8 , 7 : 9 ~ 3 6 hoaor 963 129 0
1 G z e K S i ai I S l o . f e t v s m l 0 n a ] r , z n , a g A E f c i e a p e
p e a a t o m t o f r e t a i g b ol i a l r p r — in ehd o x r t n i og c l y a t v c m o n s f o di f r n m t i e b a cie o p u d r m feet arc s y
且 在 大规 模提 取 时 效 率不 高, 故常 作 为 一种 强化 或辅 助 手
段。
8 微 波萃取技术 ( irw v s it d Et a t o . A ) M o a e A s s e x r c inM E c 6 n lr等人 l 于 2 aee g ” 0世纪 8 O年代首先提 出利用微 波能
S E 已经实现 业化 提取 , 于 中药热 敏性 、挥发性 成分 的 F 用 提取 具有独特 的优势 , 但在如 何提 高溶剂 功 能、增 强对极性 成分 的萃取 能 及提高萃取 的选择 性等方面还有 待进一步研
材 中的酶灭活, 因此 M E技术在用 于甙类等提取时具有 更突 A 出的优 点 提取海 藻 多糖 “ 的实验 研 究表 明 :无论 是提取
势。
m c o a e t c n q e J C r m t g 1 9 . 2 2 7 2 2 i r w v e h i u . h o a o r 9 0 5 0: 5  ̄ 6
1 C a e r A 妇 t s F A a d A e c r胛 , M c o a e 1 r v io A . o J n 1n a ir w v
1 王家 强, 3 万近福 . 微波用 于 重楼皂甙 的提取 . 国中药 杂 中
志 . 9 3 1 () 3 1 9 . 8 4 :2 3
1 韩 4 参 考 文 献
伟, 明清, 施 邓
惨, 微波辅助萃 取三七 中的有 效 等.
微 波萃取 技 术在 中药 提取 中的应 用还 刚起步, 波对各 微 种类型 成分的选择十 荨 以及微波萃 取用于 中药 提取的工业化 牛
前 景等 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9 其它技术 大孔 吸 附树脂 在 中药 的提 取 中 己广泛 应用 “ 模拟人 胃肠道环 境 的半 仿生 提取 法“ 也作 了有 益 的探 索 :除超 声 波 和微波 外, 其 它类 犁的外场 ( 将 电场或磁 场) 应用于 中药 的 提 取过程从理 论上也是可行 的 将 多种技 术结合使用更利 于 中药有 效成 分 的提取 : 郭 氏等 用 大孔 吸 附与超 滤 联用处 理 六味地黄 丸水煎液. 得到的提取 物重量只有原 药材 的 4 6 , .% 而 9% 8 的丹皮酚 与 8 % 6 的马钱素被 保留. 示了联用技术 的优 显
度高于溶剂常 压沸点, 而且 溶剂 内外层 都达到这一温度, 促使
成分很快被提 取. 大提高 了提取 效率。 目前, 大 姒E 己用于环 境分析 、食品分析等 。而且 已有实验 室专用 的小型 设备 。 E
技术具 有选 择性 高、 操作 时间短 、 溶剂耗 量少 、 效成分得 率 有 高, 不产生噪音 、 于热不稳 定物 质等特 点。国外 有报道 、 适 用于从棉籽 中提取 棉酚 、从豆类 中提 取蚕豆瞌啶葡 萄糖 甙、 金雀花碱等天然化 台物{ 生物 样品 中提取药物及 其代谢物, 从
韩 阳 朝
上海 2 0 3 ) 0 0 2
足
.
究 j 在提 取高 极性 、大分 子量成分 时. : 要加夹 带剂或 在高 压下进 行. 因而给 _l I 业化提 取带来 一定的 困难 6 高速逆流色谱 (S C) H C C
Y o h r t ic io I 0于 1 8 9 2年提 出 H C C 由于其 独特 的分 SC 离方 式和进样 量较 大的特 点而尤 其适用于 制各性 提取, 可广
从而 防止 了海 藻糖 的降解 。刘 氏 川比较 了传 统法和 E. A E法 提取桔 皮果胶后组织 的显微结构, 实验证 实 2 0 ̄ Z l0 W 450 H 、 O 0
8 安 睿 , 王新宏 . 赵
燕. 高速逆 流色 谱制备大 黄蒽醌 等.
甙 的研 究. 待发表) (
9 G z e K S l o . a k K M c o a e x r c i n a n a ] r , a g A V l o i r w v e t a t o —
o e e t a t o o a e s n i o 1 F a o r a d vn xr cin f n s e t al i . l v u n F a r n e J u n l 9 9 4: 3 4 r g a c o r a 1 8 , 4  ̄ 4 1 C o b J G u h A , r m o e J e l O ti i a i n 2 o m sN . o g C P i r s N t a , p m s t o
由于 S E技术流程简单 、操作方便 、便 F
于工业化, 常用 的萃取剂 c 0 无毒 、价廉 易得, 提取时无有机
溶剂 残 留等优 点 因此 很快用 于 中药有 效成 分的提取 。 目前
有 E用 于提取 D A N N 、R ^等生物 活性成 分的报道 【 。国 内 I
也有学者提取 重楼 、三七 、丹参 中的有效成分 “ 】该 法数 , 分钟 相 当于回流法 2 h的提取效果 ;微波在 短时闻 内可 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