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合集下载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2013年新版

传播学概论2013年新版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广义的传播,而是其中一部份,即人类传播传播的定义:广义:系统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受信息的行为第二节从符号的角度,把传播分成口语,文字,图像,实物语言传播(口语,文字) 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人类传播: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大众传播的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人际传播特点:人自身+机械化,规模:少数人,空间小,周期不规则,角色,随时可以替换,反馈灵活,信息不规范组织传播: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特定,较多数人,空间中,周期较规则,角色有所规定,反馈有点困难,信息较规范大众化传播特点:手段机化,电子化媒介,规模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大周期规则,角色固定,反馈十分困难,信息规范模式: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线性模式:5W 拉斯韦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5W贡献: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R 布雷多克 7W 在5W的基础上加了情境动机控制论模式:其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社会系统模式: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从功能性分为传播可分为工具性和消遣性李普曼人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结果就是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面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为现实第二章威尔伯,施拉姆创办了世界上和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是第一个被冠以传播名称,并能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传播学缘于欧州,诞生在美国拉斯韦尔与5W模式勒温与把关人理论霍夫兰与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与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与<舆论学》施拉姆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传播学两大流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出版,是国人试图推进传耿学本土化的一次尝试2002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CAC选举张国良为首任会长,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共同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章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口语特点: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口语使用的声音符事情,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传播的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语言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文字传播特点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文字记录的精确性印刷传播时代德国工匠古登保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告字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1833年,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使大众化报纸的风潮席卷西方世界,装人类带入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挣脱了印刷必不可少的物质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广播,电视,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放映,打印等多种工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闻名全球高登指出媒介融合的形式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詹金斯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电子报纸之父罗杰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以佛罗里达的《坦帕先驱报》为中心,被称为:坦帕模式是旧止前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种媒介融合实验媒介融合的前景一,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二,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为融合进一步向跨集团方向发展三,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在影响第四章大众媒介舆论监督内容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加大产的前提前件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这新间自由之父,杰弗逊总统明确主张,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一般认为,超过500万人使用的媒体,才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寓于社会之内社会对传播的影响: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协调社会发展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人个的社会化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主要论点是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分析总结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15世纪中叶报刊是国家的仆从,维掮五友的权威和利益,绝对服从政治权力,国家或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特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

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

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文化传播是指人类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向他人传递、分享和交流文化内容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文化传播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了解文化传播知识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文化传播知识点展开总结,包括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传播媒介和方式等内容。

一、文化传播的定义文化传播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媒介和方式,向他人传递、分享和交流文化内容的过程。

文化传播涉及到文化的产生、传播、接受和变迁等多个环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传播的范围广泛,包括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二、文化传播的特点1. 多样性:文化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2. 互动性:文化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既包括传播者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包括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解读和反馈。

3. 非线性:文化传播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包括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密切。

5. 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还涉及到商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具有市场化的特点。

三、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

2. 社会因素: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等社会因素对文化传播产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会反过来影响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模式。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传播定义

传播定义

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人类自身或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传播的特点:共享性社会关系性双向互动性意义空间的共通性系统性在美兴起的原因:媒介背景—19世纪中叶,美国率先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从而拉开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序幕。

20世纪后,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后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业。

从相关指标看,美国报纸的发行量、电视的普及率在全球都名列前茅,它还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三大广播电视网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媒介,因此,对大众传播的利用合研究就成为了美国各界急迫的重大课题。

政治需求—1、媒介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曾经说过:“政治家宁要报纸不要政府。

”2、美国传播学研究的热潮与两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

经济因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拓展和行销行为空前增加,各种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应运而生,并形成一种产业,成为资本主义大厦的支柱之一。

为了判断传播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需要和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等在财团的资助下,开始对广告、公关、消费者、媒介的经营竞争以及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传播学在美国不仅被政界看重,也一贯受到商界的青睐。

社会因素—媒介中的色情、暴力严重影响着受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一些不实信息的散播,有时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纷纷关注和研究传播中的各种新问题,如:媒介与受众、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等等。

传播学两大研究流派:欧洲批判学派、美国经验学派欧洲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派(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意识形态学派(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社会文化学派(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研究目的差异:美国经验学派旨在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美国的大众传媒充分实现其政治、经济商业乃至军事功能;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考察,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传播和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对传播现状进行批判。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第一章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章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是依次叠加)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构成要素(完整):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英国麦奎尔作图)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人类传播发展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知道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有局限性.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其发明的重要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的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点,打破了声音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837年美国人赛繆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58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宣告竣工] 1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2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3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其分为有线无线两种,无线系统的出现以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获得成功为标志.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额一种基本要素.[意符+意指] 符号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自然界和社会的符号现象是普遍的.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2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与信号相比,象征符有不同性质: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其与指代物之间关系有随意性,[自由性,武断性]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所谓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后者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语言符号有暧昧性,体现在1本身意义模糊2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假按揭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因素的总称..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体现社会传播双向性互动性额重要机制]主要传播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way-to whom-with what effect,.这种直线模式在阐述社会传播过程中有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2直线模式缺乏反馈单要素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之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感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传播双方都看做主体,虽然正确,但是仍然有缺陷: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现实情况不符,2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渠道,使传播过程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 严格的说,这个模式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传播过程的特点1动态性2序列性3结构性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构成环节要素:1感觉,2知觉3表象4概念5判断6推理[p77]人际传播: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动机和目的:1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特点:1直接2意义丰富3随意性大4保密性强5反馈迅速6速度可控制性7非制度化局限性1发出的星系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2覆盖面小,复制性息的能力不强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组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与一般群体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保证.特点,1专业化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地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范围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范围理论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过程1早起自由主义理论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作用2自由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3自由主义理论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是有资本的利益,社会责任理论: 原因和社会背景:1进入20世纪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传授者的权利,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自由,而没有更多考虑到作为私有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影响<积极>:1从理论建树上来看,把西方新闻自由观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自由与义务的统一协调公众,新闻媒介和政府三者关系,2为西方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批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3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先后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新闻道德自律4一定程度抑制了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5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6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消极>:1该论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可能解决西方新闻媒介本身一系列基本矛盾2该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冷: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其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同质性IPP指数+人民选择+依里调查:[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使用和满足该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传播效果: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1它指代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有意无意,间接直接,显在潜在.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态度,行动,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3社会行为示范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迅速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社会背景;1大众传媒发展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2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中,3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想动员一切力量全面进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战争,4在一些战史研究家那里,宣传似乎成了左右战局进展的唯一决定因素,5大众社会的假设是子弹论产生的前提,子弹论事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他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传播流研究与有线效果研究传播流:有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与[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比较a,效果而言,两者没有明显差异,b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传播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由于其对反观点有说明,就像是疫苗一样,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明示使得结论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让文章生硬,而引起反感. 而不做明示,将观点寓于材料中,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然那个其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影响.但这样是文章主旨变得隐晦,模糊,有时不易贯彻作者的意图...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5警钟效果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但其时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分寸没把握好会有负面影响.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5W,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5施拉姆<集大成者> 与传播学科的创立]第一位将传播学系统化,<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一、传播和传播学

一、传播和传播学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类社会 传播是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3、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手段 规模 人自身 少数人
组织传播
人自身+媒介工具 特定的多人
大众传播
机械化、电子化媒介 不特定的多数人
角色
反馈 表达
即时变换
即时、灵活 不规范
相对固定
相对滞后 比较正式
固定
十分困难 正式、规范
一、传播和传播学
(一) 传播的定义
1、几个有影响的“传播”定义:
(1)“共享”说——
传播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交流”说——
传播是用言语来交流思想,是一种双 向的活动。
(3)“影响”说——
传播是传播者对接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4)“符号”说——
传播是传播 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类社会 传播是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2、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是以人自身的语言、形体、表 情为手段实现的信息传递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机 械化和电子化传播媒介,面对社会大众而进 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传递活动
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行为。
(二) 传播的特点
1、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的共享过程。 2、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中进行,受社会关系制约并影响社会关 系的变化。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过程。 4、传播的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有 共同的符号系统
(三)传播的类型
1、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奥森· 威尔斯
(四)传播学
1、人类传播行为与生俱来,对传播现象的 关注源远流长,而传播学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 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人类传播发展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知道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有局限性.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其发明的重要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的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点,打破了声音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837年美国人赛繆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58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宣告竣工] 1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2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3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其分为有线无线两种,无线系统的出现以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获得成功为标志.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额一种基本要素.[意符+意指] 符号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自然界和社会的符号现象是普遍的.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2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与信号相比,象征符有不同性质: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其与指代物之间关系有随意性,[自由性,武断性]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所谓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后者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语言符号有暧昧性,体现在1本身意义模糊2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假按揭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因素的总称..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体现社会传播双向性互动性额重要机制]主要传播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way-to whom-with what effect,.这种直线模式在阐述社会传播过程中有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2直线模式缺乏反馈单要素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之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感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传播双方都看做主体,虽然正确,但是仍然有缺陷: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现实情况不符,2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渠道,使传播过程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 严格的说,这个模式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传播过程的特点1动态性2序列性3结构性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构成环节要素:1感觉,2知觉3表象4概念5判断6推理 [p77]人际传播: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动机和目的:1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特点:1直接2意义丰富3随意性大4保密性强5反馈迅速6速度可控制性7非制度化局限性 1发出的星系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2覆盖面小,复制性息的能力不强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组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与一般群体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保证. 特点,1专业化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地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范围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范围理论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过程1早起自由主义理论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作用2自由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3自由主义理论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是有资本的利益,社会责任理论: 原因和社会背景:1进入20世纪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传授者的权利,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自由,而没有更多考虑到作为私有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影响<积极>:1从理论建树上来看,把西方新闻自由观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自由与义务的统一协调公众,新闻媒介和政府三者关系,2为西方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批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3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先后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新闻道德自律4一定程度抑制了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5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6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消极>:1该论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可能解决西方新闻媒介本身一系列基本矛盾2该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冷: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其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同质性 IPP指数+人民选择+依里调查:[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使用和满足该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传播效果: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1它指代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有意无意,间接直接,显在潜在.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态度,行动,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3社会行为示范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迅速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社会背景;1大众传媒发展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2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中,3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想动员一切力量全面进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战争,4在一些战史研究家那里,宣传似乎成了左右战局进展的唯一决定因素,5大众社会的假设是子弹论产生的前提,子弹论事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他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传播流研究与有线效果研究传播流:有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与[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比较a,效果而言,两者没有明显差异,b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传播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由于其对反观点有说明,就像是疫苗一样,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明示使得结论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让文章生硬,而引起反感. 而不做明示,将观点寓于材料中,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然那个其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影响.但这样是文章主旨变得隐晦,模糊,有时不易贯彻作者的意图...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5警钟效果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但其时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分寸没把握好会有负面影响.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5W,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5施拉姆 <集大成者> 与传播学科的创立]第一位将传播学系统化,<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