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节庆文化持续发展思考——以南宁市为例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歌节。
壮族人的歌节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并开始在南宁举行歌节。
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们吃五色糯米饭、会歌、抛绣球……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以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是武鸣县合旗村的三月三的介绍。
关键词:合旗村壮族歌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集人数最多的省份。
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许多县都是壮族人的聚居地,武鸣县就是其中一个。
众多的壮族人聚集居住,使得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
在壮族众多的特色文化元素中,节日文化如同一颗明星般熠熠发光。
三月三、七夕、中元节、九月九等等都是当地十分独特的节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文化,我把三月三作为一个案例对武鸣县的合旗村进行了调查。
(一)节日起源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
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
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
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
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南宁的个人文化特色

南宁的个人文化特色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个人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南宁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南宁的个人文化特色。
一、南宁的历史背景南宁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宁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或临时的地方政权中心。
这使得南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南宁的风俗习惯1.节庆活动南宁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三月三、十月一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南宁的街头巷尾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人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活动。
2.饮食文化南宁是一个以美食闻名的城市,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
南宁的菜肴以糯米、荔枝、马蹄、罗汉果等当地特产为主要食材,口味清香鲜美,深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
例如,特色菜品“螺蛳粉”、“桂林米粉”、“老友粉”,成为南宁的代表性美食。
3.民俗活动南宁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踩高跷、打花炮等。
这些传统活动体现了南宁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南宁的地方特色1.绿城风貌南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绿城。
城市中有许多公园和绿化带,如青秀山、南湖公园等。
这些自然景观和绿色环境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生态氛围,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2.民族文化南宁是广西的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南宁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承。
人们可以在南宁参观民族博物馆、欣赏壮族歌舞、品尝各民族特色美食,亲身感受这些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梧州蜀若双秀南宁的艺术文化中心“梧州蜀若双秀”以湖南岳阳夫妇梧桐林的故事为题材,通过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岳阳楼、楚怀玉、地壳运动等南宁的历史和地理特色。
综上所述,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其个人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等方面。
南宁市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调查

南宁市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调查作者:庞洁覃季东磨漫淇莫海妮李钰莹谢雨桃来源:《卷宗》2019年第07期摘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属性,每座城市其独有的文化是该城市的人文精神象征。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博物馆类、广场和公园、火车站及地铁站、街道等各类基础设施中的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进行调查,总结其应用方式,旨在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壮族文化,更加凸显壮乡首府的特色。
关键词:壮族文化元素;调查;南宁市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治区级,壮族文化元素在南宁市景观中的应用调查(项目编号:201811548107)壮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几千年来,在长期的劳动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族元素取自于壮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既包括精神元素,如语言、生产、信仰、民俗以及传说故事、图腾崇拜等元素,也包括物质元素,包括干栏式建筑、服饰、铜鼓、绣球、岩画等元素。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壮族文化元素展示方式,本文对南宁市博物馆类、广场和公园、火车站及地铁站、街道等各类基础设施中的壮族文化元素的展示进行调查,总结其应用方式,旨在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壮族文化,更加凸显壮乡首府的特色。
1 博物馆类——陈列与展示陈列就是把壮族元素通过精心设计、有秩序的摆放,直接展示出来。
陈列是壮族元素表达的一种常规手法,可以在博物馆等室内空间进行设计与展示,也可以在室外园林空间进行设计与展示。
在南宁市区,最能将壮族文化元素进行集中展示、并且展示得较为全面、准确无误的地方当属各类博物馆了。
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向国内外观众陈列和展览四个主题各异、规模不同的广西各民族民俗文化,是广西“经典”民族文物陈列。
广西民族博物馆从外观造型上,民族博物馆就融入的壮族文化中最为典型的铜鼓元素。
从外看,博物馆是一个大铜鼓,给人庄重气派之感。
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壮族三月三”为例

【摘 要】本文以“壮族三月三”为例,分析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现实困境的原因为受时代变迁和外部冲击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增强文化认同感,打造文化符号,释放文化价值;发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创新庆祝模式,释放经济价值;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释放政治价值。
【关键词】广西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 发展 策略【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44-02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民族传统节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壮族三月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包括“壮族三月三”在内的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虽然形式未减,但是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尤其较之西方的“洋节日”,不能不说还是太过冷清。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有更多更高需求。
在此背景下,对于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广西来说,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打造节日文化品牌,繁荣民俗文化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因此,本文拟以“壮族三月三”为例,从全面提升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价值的角度探讨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现状及新形势下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发展现状“壮族三月三”,又称“上巳节”,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据历史资料显示,从魏晋时开始,就将“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壮族三月三”被壮族人民称为“窝埠坡”“窝坡”,意思就是到室外或田间唱歌,于是“三月三”又被叫作“歌圩节”。
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由,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农历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但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关于刘三姐。
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论南宁市建设“民族文化强市”的思考

21 0 2年 9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a d Pr c ie o n e e  ̄ n a t fCo t mp r r d c t n c o ay E u a i o
V 1 . O .4 NO 9ຫໍສະໝຸດ S p 02 e .2 1
一
南 宁市建 设 “ 民族 文化 强市 ” 的战 略意 义
城市文化对城 市发 展 的重要 性越 来越 为 人们 关 注和 认同, 并逐渐成 为城 市建设 中的一 个焦点 。而地方 特色 的 民族 文化 , 则是一个城 市 区别 于其他 城市特 有 的内涵底蕴
特征 , 也是 一个 城市竞争 于另一个城 市 的软实力之一 。鲜 明而富有个性 、 有时 代特 色与 民族特 色 的城市 文 化 , 具 往 往能超越一个城市的历史 和规模 , 使之 在对外 开放 中更具 吸引力 、 向心力 和凝 聚力 。由此可见 , 宁市建设 “ 南 民族文 化强市” 具有重大 的战 略意义 。 ( ) 利于加快发 展文 化产 业 , 一 有 拉动 文化 消费 , 培育 新 的经济增长点 , 充分发 挥文化 产业 的经 济效益 和社会效 益 。南 宁市作为 自治 区首府 , 重点 发展文 化会展节 庆产业 集 群 , 力 打造 南 宁 国 际 民 歌 艺 术 节 、 州 神 韵 “ 天 演 ” 着 邕 天 等节庆文化品牌 。目前 已成 功举办 了 1 3届 的南宁 国际 民 歌艺术节 , 富于创意地 将 民族文 化与会展 、 城市建设 、 旅游 等产业 融为一体 , 逐步形 成 了以民歌节等 节庆活 动为核心 的节庆文化产业 链 , 对地 方经 济发 展 的影响 力 、 动 力在 拉 全 国地 方 节 庆 中 名列 前 茅 。 ( ) 二 有利 于更好地发掘和保 护城市 的民族 文化 资源 , 突出城 市的 民族 文化 特色 , 打造城 市 的民族 文化 品牌 , 提 升 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 , 扩大社会 影响力 。南 宁市是一 个 以 壮族 为主的多民族 聚居首府城 市 , 据南宁市 2 1 00年第六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主要 数 据显 示 , 至 2 1 截 0 0年 1 1月 1日零 时 , 南 宁市少数 民族 人 口占总 人 口的 5 . 9 , 中壮族人 口 30 % 其 占 5 .% , 全 国 少 数 民族 人 口最 多 的 省 会 ( 府 ) 市 。 09 是 首 城 近年来 , 南宁市 围绕“ 创建 中国民族 文化重要 城市” 的文化 发展思路 , 不断 加大对 民族 特 色文化 建设 , 功打 造 出了 成 系列 如 “ 宁 国 际 民 歌 艺 术 节 ” “ 国 国 际 茉 莉 花 文 化 南 、中 节 ” 舞剧《 勒访 天边》 为代表 的富有 南宁 自身 民族 特 、 妈 等 色 和 时代 特 色 的文 化 品 牌 , 大 地 提 升 了南 宁 城 市 的 文 化 极 品位 及 知 名 度 、 响 力 。 影 ( ) 利 于 进 一 步促 进 城 市 生 活 环 境 、 务 环 境 、 制 三 有 政 法
广西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研究——以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为例

南 宁 市 新兴 民族 学 校是 一 所九 年 一 ”工程 (一组具有 浓郁 民族特色 的校 线 图 ,建设 富于 民族文化 内涵 、特色的
一 贯 制 公 立 学 校 ,建 校 二 十 年来 ,秉 园文化建筑 ;一套校本教 材及 教参 ;一 学校 ,开展 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必须规 划
持 “传承 民族 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培 套 教学及活动专用器材 ;一组 优秀的传 先行 。
族文化 ,在 中小学校开展 民族文化传 承 人 。例如 ,学校 挡土墙展示壮族文化瑰 奖项 、荣誉称号 ,中国教育 电视 台、广
教 育 就显 得 尤 为重 要 。2014年广 西 启 宝 《布 罗陀诗 经 》以及壮族花 山壁 画微 西 电视 台等多家媒体对 学校的特色进行
动 “百 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建设 缩人文景观 ;在 民族文化长廊 向师 生介 了专题报道 ,吸引了钦 州 、崇左等地 的
族 文化传承教育实践 为例进行研究 ,探 优 秀 的 地域 民族文 化 与学 科 课程 相 结 是不 可能在学 校中开展 的。这在 与学 校
讨 开 展 民族 文 化 传 承 教 育 的 有 效 对 合 ,开发 了 “菁菁校 园”系列校本教材 。 为核心 的课程 计划相似的其他各种变 革
策 ,希望能为广西 中小学校 民族文化传
工 程 ,经 过 三年 多 的建 设 ,截 至 2017 绍广西 少数 民族 节庆文化 ,如 壮族 “三 众多兄弟学校 到校 参观学习 ,家长普遍
年 12月 已有 81所被授予 “广 西壮族 自 月三 ”等 ;在风情展厅展示少数 民族精 反馈孩子变得更加 开朗 、积极 、自信了 。
治 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笔者通 过 对 部 分 学校 进 行 实地 考 察 ,发现 学 校 民族 文化 传 承教 育 普 遍存 在 以下 问
论壮族山歌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南宁市隆安县为例

崇左市 , 西 接大新 县 、 天等县 , 北 同平果县
隔河相望。 地处右江河谷 、 土地肥沃 , 属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湿润多雨 , 日照充 足 , 夏
隆安县 的壮族是 我们 常说 的南 壮 , 它 的山歌具有广西壮族山歌的共 同特点。 壮 族 山歌历 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有关 壮族 山
( 三 )壮 族 山歌 具 有 独 特 的 艺术 特 点
多, 熔岩地貌分布广泛 , 形成奇峰异洞 、 山
清水 秀 、 绚丽多姿 的亚热带景 观。境内有 著 名的 自治 区级 的风 景 区——龙 虎 山风 景区、 仙痕洞 自然风景 区 、 渌水江漂流 , 等 等。虽 然隆安县旅游资源丰富 , 但 仅限于 自然景观 的欣赏 , 在 旅游资 源开发 、 旅 游 基础设 施建设 、 旅游 区域 的协调能力以及
明 了壮族 山歌具 有 巨大 的保护 和研 究 的 价值。
( 二) 壮 族 山歌 内容 丰 富
潘 其旭先 生在《 壮族 歌圩概 论》 中介
绍道 : “ 桂 中及左 江一带 的壮族 以押脚韵 为主体 , 桂西红水河及右江流域 的壮 歌以 押腰 脚韵 为主体 , 其 中有五子句 和七 字句 两种 , 个别有 长短 句及 叠句 的长歌体…… 所谓 ‘ 腰脚 韵 ’ , 就 是下句 的 ‘ 腰’ , 要 押上 句末 即 ‘ 脚’ 的韵 ……这 样就形 成 了十分 严谨的一首多韵连环式 的韵律结构。 唱和
源, 等等 。全县有壮 、 汉、 瑶等 1 2个 民族 ,
其 中壮族 占全县人 口的 9 4 . 6 0 %。 隆安县旅游 资源 丰富 , 动植物 资源较
在世 中 , 彭祖寿命八 百岁 , 公 老寿命 万年 冬 。” 哭丧歌即办丧事道公 做打斋道场时
壮族南路八音调查报告——以南宁市邕宁区为例

关键词 : 邕宁区 乐 种 壮 族 八 音 邕 宁 区位 于 广 西; 士族 自治 区 东南 部 . l 东接横县 , 两连扶 绥 , 南 毗上思 、 钦州 、 灵
壮 族八音 的常用曲牌有 “ 广 牌 ‘ 本 牌” 与“ 丝弦牌” 三 种 广 牌 是 指 壮 族 八 音 融入 广 东 粤 剧 班 的 曲牌 。 以七 声 音 阶 为调 式基 础 本 牌 是 指 沿 用 于 本地 方戏 剧 如 邕 剧、 师公戏 的曲牌 , 多 以 五 声 音 阶 为 基 式 基 础 。 丝 弦牌 是 指 沿 用 于地 方壮 戏 、 丝 弦 戏 的 曲牌 , 多 以 五 声音 阶为 基 式 基础 二、 壮 族 八 音 的代 表 性 传 承 人 随着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呼 声 越 来越 响 . 越 来 越 多 的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受 到 各 界 的关 注. 那些长 年累 月默默 无 闻地 为传 统文 化 的 传 承、 延续 作 出贡献 的民间 艺人亦 开始 从幕 后来 到 台前。正 是他们 的不懈努 力 , 才使得 我们 能够 感 受到传统 文化 的震撼 . 增加 了我 们 对本 民族 文化 的认 同 作为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项 目的 邕 宁 壮 族 八音 . 同样 离 不 开 传 承 人 的功 劳 本 节 选 择其 中 的一 个 传 承 人作 为代 表 . 试 图通过对 生活环境、 从 艺 经 历 的描 述 反 观 其 在传 承 过 程 中 的作 用 黄才定 , 男, 1 9 5 4年 生 , ; 族 , 初 中 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三) 服饰文化 个 民族外 在形 象 的最大特 色就 在于衣 裳 。衣
裳在 一定 程 度 上展 现 出壮 族经 济 的 发展 水 平 , 也 体
如此命名既得以展现稻作文化意蕴 , 也将 民族文化 传承下来 , 这使得世代生存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产生
共 鸣并 烙下 印记 , “ 那 文化 ” 也 因此而得 名 。
迁, 南宁壮族节庆文化逐渐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发展壮族节庆文化对加 快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文化交
流、 提高群众 生活水平都有很大 的作用。南宁是广西 的首府城 市, 是壮族人群聚居 区, பைடு நூலகம்究南宁市壮族节庆文化
发展有助于全面深入 了解整个壮族节庆 文化 。 『 关键词1 壮族 ; 节庆文化; 铜鼓 ; 民族文化
一
、
南 宁 市 壮 族 节 庆 文化 的 主 要 内容
逐步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必备食物 , 糯米 除了可以作 ( 一) 农耕文化 壮族 是 以水 田种植 水 稻 为 主 的 民族 , 故 壮族 的
农 耕 文化 也 叫做 “ 那” ( 壮语 : 水稻 田) 文化 。壮族 的
先 祖 利用 珠 江流 域 的优 势条 件 , 将 野生 稻 改 良为栽
为主食 , 还可 以做五色糯米饭、 糍粑 、 粽子等糯米食 品 系列 , 它 们 都 是 壮族 节 庆必 不 可 少 的食 品 , 形 成
了食用 糯米 的一 系列 民间 习俗文 化 。
培稻 , 成 为最 先缔 造 稻作 文 化 的 中华 民族 之 一 。壮 族 赋 予 水 田“ 那” 字, 南宁许多地方以“ 那” 字命名 ,
重要 的意 义 。
石磨棒 、 石锤、 石磨盘 、 石杵等。根据遗传学资料 , 当
时这 一地 区加工 的谷 物 主要是糯 稻 谷 。这 表 明在 距 离现 在 已 9 0 0 0多年之 久 的新 石器 时代 初期 ,壮 族 就 开始 以稻米 为食 ,并创 造 了 与此 有关 的加 工 、 炊 煮 工具 , 如锤 、 磨、 杵、 陶罐 等 。尤 其是 壮族 先祖 以 自 然 环 境 为基 础 , 不断甄选 、 培养 、 广泛种植糯稻 , 并
南宁软 放 字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Na n n i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2 0 1 5 年第 2 O 卷第 5 期
2 0 1 5 Vo 1 . 2 0 No . 5
壮 族 节 庆 文 化 持 续 发 展 思 考
来 回顾 。据记载 : 作为唐宋时代 贡品的有出产 自邕 州一 带 的筒 中布 、 细 白麻布 、 蕉 葛布 。五颜六 色 的壮
锦饰 品在 明清 时期 达 到织造 高 峰 。
( 四) 铜鼓文化 在春秋时期 ,青铜铸造业 开始 出现于壮族地
区, 到 战 国 时期 取 得 了较 大 发 展 , 铸 造 出 了有 突 出
【 基金项 目】2 0 1 4 年南 宁市壮学规划课题《 南宁壮族节庆文化创新研 究》 , ( 壮2 0 1 4 一 O 1 ) 。 【 作者简 介】赵天宝( 1 9 6 5 一 ) , 男, 广西天等人, 南 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 事民族 发展研究 ; 赵忠艳( 1 9 9 5 一 ) , 女, 广西崇左人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与社会学学 院 2 0 1 4 级民族学专业学生 , 主要从事壮族文化研究 。
现了壮族 的思想理念 , 如风情 民情 、 宗教信仰 、 伦理
道德 、 审美 意念 、 哲学 思想 、 社交 礼仪 等 。 壮族服饰 , 在某些方 面与僚人 、 古 越人 、 骆 越
( 二) 饮食文化 考古 学 家于 2 0世 纪 6 0年 代 就 在左 、 右 江 两 岸
人、 西瓯有关。关于壮族服饰是如何产生 、 发展以及 衍化的, 民族学专家现在也只能通过一些文字史料
以 南 宁 市 为 例
赵 天 宝 1 赵 忠艳 2
( 1 . 南 宁市社 会科 学界 联合 会 ,广西 南 宁 5 3 0 0 1 2 ; 2 . 中央 民族 大 学 民族学 与社 会学学 院 ,北京 1 0 0 0 8 1 )
【 摘 要】 南- 7壮族节庆文化五彩缤纷 , 内容 丰富, 以独特 的表现形态展现, 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 历经岁月的变
【 中图 分 类 号1 G0 3 【 文 献标 识 码 1 A 【 文 章 编 号1 1 0 0 9 — 3 6 2 1 ( 2 0 1 5 ) 0 5 - 0 0 9 0 - 0 4
壮 族是 南 宁 的土 著 民族 , 是 南 宁世 居 民族 中人 口规模 最 大 的 民族 。 由于南 宁 是广 西 的首 府 城 市 ,
和下 游 邕江 两 岸 的横 县 、 武鸣、 邕宁 等 县 的新 石器 时代 早 期 的贝 丘遗 址 中 出土 了加 工谷 物 的工具 , 如
迁移到南宁居住 的壮族人群越来越多 , 南宁壮族节 庆文 化 内容 也越 来 越 丰富 。 因此 , 研 究南 宁市 壮族
节庆 文化 , 对全 面深 入 了解 整个 壮族 节 庆文 化 具有
o
赵 天宝 。 等
壮 族节庆 文化 持 续发展 思 考— — 以南 宁市为例 观念 已经 深入 人 心 。在 壮族 先 祖 的观 念 里 , 肉体 是 属 于 阳间的 , 而尸 骨却有 着 不 同 的意义 , 是 灵 魂 的 寄 托处 , 所 以要 等 肉体 腐 烂 后 , 在 采 取 一 定 的仪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7 — 0 8 【 网络出版】h t t p: / / w w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2 0 1 5 0 9 2 5 . 1 0 2 1 . 0 4 8 . h t ml
式, 将这一神 圣的物 品埋 葬 , 以便把栖息墓穴 中的 灵魂 送 到 另一 个世 界 去 再度 “ 生活 ” 。 壮 族人 在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