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童年生活的乏味)
一.主要情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描写了塾师寿镜吾的形象,他是鲁迅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二.艺术特色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三.人物形象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是。
5.“我”为什么会牵连不断地去拔何首乌的根?这表现了孩子们什么特点?(人物性格)
答案: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颜色形状声音
3.翻短砖拔何首乌按斑蝥摘覆盆子
4.百草园的生活丰富多彩
5.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好奇。
天生我材必有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同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不用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用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兴趣。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经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4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分,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快乐;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5结末的经验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6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作者:鲁迅)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4.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5.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6.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一唤就回。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通用5篇)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通用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1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二、巩固基础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篇】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篇】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1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鲁迅先生的童真,享受着鲁迅先生带给我们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无穷的就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百草园,这个百草园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个杂草园,但在鲁迅先生心里确是他的乐园。
他听长妈妈说过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还听长妈妈给他讲过的故事,这使鲁迅先生体会到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么的充满乐趣。
我们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的,并且鲁迅先生写的时候已经年事过百了,可鲁迅先生写的还是那么充满童趣、天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或许我也向往这种生活吧!在不经意间也把我给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和朋友一起郊游、一起去看孤儿院的小朋友、一起去捉蝴蝶。
这都是我们的回忆,我们虽然留不住童年但却可以把他留在回忆中。
鲁迅的文章与朱自清、范爱农的都不一样,他们三人各具各的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别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阳西下时采集这样的意思,还有人的一生很短暂且生命很宝贵,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
比如年轻时时所做的点点滴滴到年老的时候回忆总结不缺遗憾这样的内涵。
我们的童年梦已经碎了,所以只有靠回忆来把童年藕断丝连起来。
因为梦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梦想成真。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2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欢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本文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一第一课时一、引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
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45岁。
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1、揣摩标题含义: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全文叙写了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a)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b)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c)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强调以下要点:a)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学生讨论b)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品析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 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 吧……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 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手法探究
1.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使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 屋”的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 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 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语言品析
3.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再如拟人句“油蛉在这里吟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 出昆虫鸣声的悦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 极富表现力。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 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 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 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整体感知
2.请你根据题目 “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 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 时画画儿。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 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弹琴。写出井有度 然序写 景
拓展延伸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 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 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 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示动作的词,把 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 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 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 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 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 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深层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 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 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 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 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 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 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 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 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 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 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 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小时候,我干过许多“傻”事、“蠢”、好笑的事, 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年的春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风筝,十分漂 亮,我爱不释手。风筝成长方形,上面画着一只凤凰,翩 翩起舞,姿态十分优雅。我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拿着风筝 来到公园放。
进入公园,来到了一个宽阔的草坪上,我迫不及待地在风筝上 固定好绳线,开始放风筝。我一只手托着风筝,另一只手握着风筝 线。我向前方奋力地一跑,风筝直飞向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我停 下了脚步,心里像夏日的冰淇淋一样,甜滋滋的。突然,一架飞机 从我头顶上越过,顿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丝灵感,心想:飞机从 机场飞走后,饶了世界一圈,又会飞回来的。那风筝呢?风筝飞走 了以后,会不会再飞回来呢?我趁妈妈一不注意,拿出剪刀“咔嚓” 一声,把风筝线一剪剪断了。风筝随着风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就 看不见了。我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等了好久。咦?风筝怎么还 没有飞回来?我哭丧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妈妈说了一遍。妈妈 听了,哭笑不得,说:“飞机是有人驾驶的,行动才能来去自如, 可风筝……”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三,五年了,但我时时会想起来,每次都会 捧腹大笑。这件快乐的事,也让我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不了解和不认识的事,不要莽撞的去做。
整体感知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 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 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 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 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 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 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 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 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深层探究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 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 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 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 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 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 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 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 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 是瞪瞪眼睛而已。
从百草园 到 三味书屋
第 二 课 时
分析人物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 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 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 受当时私塾制度规定的影响。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 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 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 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 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 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2.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 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 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 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 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 的性格特点。
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 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 《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 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 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 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 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 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寄一些安慰而 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 歌。
语言品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 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 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 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 难忘。
手法探究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 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 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 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 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 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预习与交流
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shèn 确凿( Záo ) 菜畦( qí ) 桑椹( ) 油蛉( lí ng ) 斑蝥(máo ) 缠络( lào ) 攒(cuán ) 珊瑚( ) shān h) ú 敛( liǎn 脑髓(suǐ) 人迹罕至( hǎn ) 觅食( mì ) 竹筛(shāi ) 秕谷( bǐ ) 系 ( jì ) 书塾( ) 渊博( yuān ) 蟋蟀( shuài) shú 宿儒( rú ) 蝉蜕( tuì ) 窦( dòu ) 厥士( jué ) 拗( ǎo ) 倜傥( tì tǎng ) 盔甲( kuī ) 锡箔( xī bó ) 金叵罗( pǒ) 人声鼎沸( dǐ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