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小区系统室内外GSM-TD覆盖设计
小区分布系统建设规则及分场景建设方案

小区分布系统建设规则及分场景建设方案1.GSM/TDS系统建设方式(1)天线设置具体规则:高层(小高层)小区室外天线设置:在室外采用定向天线对打实现覆盖,优先选取楼体外立面安装天线的方式,F1-F7楼层可以采用地面射灯及灯杆天线作为补充,尽量不采用楼顶天线方式。
室内天线设置:在电梯井设置定向天线、地下室、塔楼的走廊公共区域设置全向吸顶天线实现覆盖。
在地下室等区域设置外打天线实现与室外小区的无缝覆盖。
天线密度:每个单元、每5-7层楼安装一面覆盖天线。
天线水平间距10-20米。
室外天线功率设置:GSM系统20-25dBm,TDS系统(PCCPCH)15-20dBm。
地面安装天线出口功率下调10dB。
电梯:在电梯井道内安装定向天线作为主要的电梯覆盖方式。
电梯应尽可能与楼层小区设为同小区,当建筑规模较大时,应保证电梯小区与最低楼层小区设为同小区。
电梯与楼层间的切换区必须设置在电梯厅而决不允许在电梯内,即在电梯厅内安装引导天线(吸顶),与电梯内信号形成重叠覆盖,保证切换效果。
多层小区室外天线设置:可以采用楼体外立面安装天线,或地面射灯及灯杆天线安装方式,尽量不采用楼顶天线方式。
对于楼间距小于15米,建筑结构较简单的场景可以采用全向天线覆盖。
室内天线设置:一般不需要设置室内天线。
天线密度:每1-3个单元安装一面覆盖天线。
天线水平间距10-30米。
室外天线功率设置:GSM系统20-25dBm,TDS系统(PCCPCH)15-20dBm。
地面安装天线出口功率下调10dB。
别墅区和低矮住宅区室外天线设置:采用地面天线及灯杆天线安装方式,根据建筑物密度采用全向或定向天线。
室内天线设置:一般不需要设置室内天线。
天线密度:天线水平间距10-30米。
室外天线功率设置:GSM系统20-25dBm,TDS系统(PCCPCH)15-20dBm。
地面安装天线下调10dB。
其他形式小区环形楼天线覆盖方案采用地面灯杆天线+自身楼顶天线方式覆盖,单天线覆盖高度约5-7层。
室内分布信号覆盖解决方案

时隙上下行非对称分配
时隙上下行非对称分配
业务占有一定的比例
Hale Waihona Puke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14
1.1.3
室内覆盖组网方式
1.1.3.2典型场景的解决方案(续)
典型场景
解决方案
方案针对性
机场,车站,码头,商场,超市等
高档写字楼(群),大型综合商务中 心等
微基站+干线放大器+室内分布系统, 大面积楼宇,流动人口较多,
TD-SCDMA无线网络 优化解决方案
TD-SCDMA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5
1.1.1
总体介绍
1.1.1.2产生背景
利用宏基站覆盖室内的问题
覆盖方面 质量方面 容量方面
大量盲区
干扰严重
容量不足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6
1.1.1
总体介绍
1.1.1.3 应用范围
室内覆盖系统应用范围
1.1.1 1.1.2 1.1.3 1.1.4
1.1.5
总体介绍 室内无线传播特性 室内覆盖组网方式 电梯覆盖解决方案
小区覆盖解决办法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4
1.1.1
总体介绍
1.1.1.1室内覆盖相关内容
TD-SCDMA与其他系统共用室内分布 系统和多系统指标平衡优化方案
室覆盖设备
网络优化工具
客户服务队伍
TD-SCDMA室内覆盖系统具有TD-SCDMA宏小区一切网络特性。 TD-SCDMA室内覆盖系统应作为整个网络的一部分来设计。 TD-SCDMA室内覆盖系统首先应保证大楼内良好的网络特性,同时
也要保证对室外网络的影响可控、可忽略。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毕业设计 移动通信 室内覆盖规划设计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室内覆盖的由来 (1)1.2 室内覆盖的发展 (1)1.2.1 补盲阶段 (1)1.2.2 优化阶段 (1)1.2.3 统一规划阶段 (2)第二章什么是室内覆盖 (3)2.1 什么室内覆盖 (3)2.2 室内覆盖的意义 (3)2.3 室内覆盖系统的应用环境 (4)2.4 现网的室内覆盖 (4)2.5 室内覆盖的引入 (5)第三章室内覆盖的规划与流程 (6)3.1 具体流程 (6)3.1.1 站点获得 (6)3.1.2 站点初步查看/预规划 (7)3.1.3 详细设计 (7)3.1.4 优化验收 (8)3.1.5 网络话统跟踪 (9)第四章室内覆盖所需设备器材及实现的方法种类 (10)4.1 室内覆盖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和信号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 (10)4.2 室内覆盖所需设备与器件 (10)4.3 实现室内覆盖的方法 (11)4.3.1 微蜂窝有线接入方式 (11)4.3.2 宏蜂窝有线接入方式 (11)4.3.3 直放站 (11)4.4 室内传播模型 (13)第五章实际工程案例 (14)5.1 测试环境分析 (14)5.2 大厦勘测实际信号覆盖情况 (15)5.3 楼宇的信号测试 (16)5.4 设计思路 (17)5.5 模拟测试: (18)5.6 具体方案 (19)第六章全文总结 (27)谢辞 (28)参考文献 (29)第一章绪论1.1室内覆盖的由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话务量不断攀升,话务密度也随之增加,高话务热点地区如雨后春笋,这种条件下,对于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室外大站站间距已达到二、三百米。
显然,单纯依靠室外宏蜂窝不可能完全解决热点地区容量问题,特别是在现在的2.5G将来的3G的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用户提供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数据业务,室内的通信业务量还要增大.而室内微蜂窝覆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解决容量问题的手段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小区三网工程布线方案设计

小区三网工程布线方案设计一、方案设计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要求也愈发提高。
三网工程即是指物业管理方对小区内的信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话通信网络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工作。
本文将对某小区三网工程的布线方案进行设计。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为某小区三网工程布线方案设计,小区位于市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共有20栋住宅楼,约2000户居民。
该小区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改善小区基础设施为目标,要求对小区内的信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进行统一建设和规划。
三、项目目标1. 提高小区居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2. 提升小区整体品质和管理水平;3. 统一规划小区内的三网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四、布线方案设计1. 信息网络布线方案为满足小区居民对高速稳定网络的需求,采用光纤作为主干网线,覆盖小区各个楼栋。
具体步骤为:Step 1:主干光纤线路主干网络采用单模光纤,使用直埋方式沿着小区主干道埋设,以减少线路阻力,降低信号衰减。
Step 2:楼栋配线在每栋楼的基础设施间设置光分纤盒,再使用多模光纤分布到各个楼层每个单元。
Step 3:户内布线在每户内部设置室内覆盖光纤接口,使用光纤模块与光机连接,提供高速的宽带接入。
2. 有线电视网络布线方案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为了满足居民对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需求,也采用光纤作为主干网线与信息网络主干网线相同。
具体步骤为:Step 1:主干光纤线路主干网线采用单模光纤,与信息网络主干网线同步布线。
Step 2:楼栋配线在每栋楼的基础设施间设置光分纤盒,再使用多模光纤分布到各个楼层每个单元。
Step 3:户内布线在每户内部设置室内覆盖光纤接口,与电视传输设备相连接,保证高清晰度信号的传输。
3. 电话通信网络布线方案电话通信网络布线方案主要是为了保证居民生活便利和随时联系的需求。
采用全小区覆盖的有线电话网络,具体步骤为:Step 1:主干线路主干网线采用多芯电话线,直埋在小区主干道里。
基于GSM网络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智能家居网关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主 要集中在局域网内的通信,对于广域网(Internet)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此外,多数研究集中在硬件设计和协议优化,缺乏对系统稳 定性、可靠性和用户使用体验的全面评估。因此,本研究旨在弥补上述不足,设 计并实现一个稳定、可靠、易用的基于Internet与GSM的智能家居网关系统。
参考内容三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监控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 中,基于GSM网络的智能监控模块因其远程监控、实时性高等优点而受到青睐。 本次演示将介绍GSM网络的智能监控模块的设计,并分析其应用优势、核心内容、 注意事项及总结。
概述
GSM网络的智能监控模块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它 利用GSM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对远程目标的实时监控。智能监控模块具有体 积小、功耗低、稳定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工厂、仓库等场所的安防 监控系统。
三、研究问题和假设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Internet与GSM的智能家居网 关系统,以满足高稳定性、可靠性和用户友好性的需求。假设通过优化软硬件设 计和引入GSM模块,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验测试和性能评估等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 综述和分析。其次,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Internet与GSM的智能家居网关系统, 包括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GSM模块。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和性 能评估,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核心内容
1、模块的材料和硬件设计
智能监控模块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主控制器、GSM模块、传感器等。主控制 器负责处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控制GSM模块进行数据传输。GSM模块则负责实现 无线通信功能,将数据发送至指定号码。此外,还需要考虑内存、电压、接口等 硬件参数,以确保模块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

基站和终 端 (手 机)两 个 特 定 系 统 的 收/发 之 间 最 小 的 耦 合 程度。
3
2灡0灡17暋增强型数据速率 enhanceddatarateforGSM evolution (EDGE)
本规范结合上海地区移动 通 信 建 设 的 发 展,进 一 步 明 确 了 室 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和验收 的 基 本 要 求,修 订 了 部 分 章 节,其 中: 总则部分增加3G 室 内 信 号 覆 盖 要 求 及 基 础 设 施 的 要 求;术 语 部 分增加了相关条文;并对主要 技 术 要 求、机 房 建 筑、管 线 设 计 与 机 电工程设计及测试方法和验收要求作了补充。
1暋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 的公共建筑; 2暋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 的地下公共建筑。 3暋 高 度 超 过 24m 且 单 层 建 筑 面 积 超 过 3000m2 的 公 共 建筑; 其他公共建筑和改、扩建 建 筑 的 移 动 通 信 室 内 覆 盖 系 统 设 计 和验收可按本规范执行。 1灡0灡3暋移 动 通 信 室 内 覆 盖 系 统 的 设 计 应 该 满 足 TD灢SCDMA、 WCDMA 和 CDMA2000等3G 技术标准的使用和验收要求,并兼 容2G 等其他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系统的使用和验收要求。 1灡0灡4暋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 和 验 收,除 应 符 合 本 规 范 外,还 应 符 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从 GSM 到3G 过渡扩展的网络调 制 技 术,是 在 GSM 系 统 中 采用多时隙操作和8PSK 调制技术。 2灡0灡18暋 高 速 下 行 分 组 接 入 highspeeddownlinkpacketaccess (HSDPA)
微蜂窝(Microcell)

微蜂窝(Microcell)发射功率小(一般最大2兆/载波)天线位置底(解决微小区,微微小区的覆盖)安装简便(室内室外壁挂式安装)易于频率规划(微小区不易产生频率干扰)它是解决移动通信在高话务量区的最佳选择,广泛用于机场,车站。
交易会,宾馆,地下商场的覆盖。
技术指标:频率上行890-915Mhz下行935-960Mhz载波带宽200K hz信道数8个全速率信道/载波调制方式GMSK最小频率间隔400 K hz最大发射功率33dbm/载波接收灵敏度-107 dbm室内覆盖应考虑的因素:隔墙的阻挡(5-20db)楼房的阻挡(20db以上)家具等其他障碍物的阻挡(2-15db)多路径衰减高层建筑物(20)或以上“孤岛效应”—无信号覆盖“乒乓效应”—信号强度理想,通话困难。
解决室内覆盖的基本方法:通过天馈系统的分布,将信号送达建筑物内部的各个区域,以得到尽善尽美的信号覆盖效果。
天馈分布系统:采用8D-SFAE软馈线,便于室内布线。
专为室内覆盖设计的吸顶式和壁挂式天线。
配以功分/合路器,将微蜂窝的信号均匀的分布到各楼层。
天馈分布系统的相关材料:日本关西8D—SFAE软馈线,900MHZ频段衰减11.3DB/100米二功分/合路器衰减3.5 DB三功分/合路器衰减5 DB四功分/合路器衰减7 DB壁挂式和吸顶式增益2—4 DB天馈延伸系统;天线分布适合于一个微蜂窝覆盖8层楼左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若更大的建筑,一般无源天馈系统很难满足覆盖需要。
对于较大型的建筑覆盖,需增加放大器,以补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耗。
延伸放大系统.延伸放大器:增益10—20db可调输出功率:18dbm具有ALC(自动电平控制)采用DC15V芯线馈电供电器:将AC220交流电变换成15V直流电,经馈线送至延伸放大器。
光纤信号分布系统:同轴电缆——布线困难,损耗小,不适于长距离传输信号。
对于大型写字楼,高层酒店,地下隧道的覆盖需使用布线方便损耗小的传输方式——光纤传输距离远,(>3公里),使用非金属光纤,布线方便。
室内分布信号覆盖解决方案

13F
NodeB
13层电井 27dBm
20dBm 20dBm
-0.5dB/5m
-1dB/10m
-3dB/30m
6dB
-2dB/20m
-1dB/10m
-2dB/20m 6dB
-1dB/10m
-3dB/30m
6dB
-2dB/20m
-1dB/10m
-2dB/20m 6dB
射频信号干扰 不同频段信号传播特性不一致 干线放大器无法共用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33
1.2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1.2.2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方案
PHS有源设备相同的位置合路TD-SCDMA有源设备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34
1.2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1.2.2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方案(续)
上行室内覆盖(km) 下行室内覆盖(km)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26
1.1.5
居民小区覆盖解决办法
1.1.5.1小区覆盖解决办法
采用定向覆盖: (采用八木天线或 定向板状天线)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27
1.1.5
居民小区覆盖解决办法
1.1.5.1小区覆盖解决办法
采用室内分布覆盖: (采用室内全向天线或室内定向天线)
30
1.2.1 1.2.2 1.2.3
1 TD-SCDMA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1.2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简述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方案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实例
大唐移动© 版权所有
31
1.3 多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在这个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随时随地,高效地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传统的电话已逐渐无法满足这个分秒必争的社会的需求。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传统的单基站大功率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本地覆盖到区域、全国覆盖,并实现了国内及国际漫游,从提供话音业务到提供高速数据的综合业务,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并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实现以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未来移动通信将为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提供全方位的、无缝的移动性接入。
正是移动通信技术令人眩目的革新速度,推动着移动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善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质量,最终实现“个人通信”即,人类对通信的最高理想,是具有完全个人化的、满足全球连续覆盖的、能提供高质量的宽带综合业务。
个人通信应做到无论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候(Whenever)和任何地点(Wherever)都能和另一个人(Whomever)进行任何方式(Whatever)的通信。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焦点集中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上,其目的在于要支持大量各种类型的业务(话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业务),可工作在都市、乡村、丘陵和山区地形,以及室内等任何无线环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向任何人提供个人通信业务。
我国在过去的一年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联合整治和规范下于2008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
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在现实通信覆盖当中,由于无线电波传输的衰耗等特性及地形等影响,使得通信不能达到理想的无缝覆盖,势必在一些场合下进行单独专项覆盖,如乡村、楼宇的高层区域、电梯、地下超市、地下停车场及一些偏远山区等。
为了更好实现个人通信及3G到来,室内与室外特殊区域的覆盖势在必行。
应运而生的智能微小区系统是一种可动态的、自主调配载频资源的微小区覆盖系统,是新一代无线网络优化产品。
其目的是提高无线网络优化设备对无线网络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创立微小区方式,灵活调配各小区之间的载频配置,最大程度的提高无线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达到更好的覆盖效果。
第一章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1.1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工作原理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是美国CSI公司历时3年开发的新一代全数字化,射频信号覆盖系统,开创性地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引入射频信号放大、转发等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产品中。
克服了传统模拟射频放大技术带来的噪声及信号失真等一系列问题,将无线射频处理技术推向新的技术高度。
智能微小区覆盖系统是一种可动态并能自主调配载频资源的微小区覆盖系统(Intelligengt Microzone Wireless Coverage System),是新一代无线网络优化产品。
其目的是提高无线网络优化设备对无线网络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无线通信网络环境,减少无线网络优化设备本身对网络的干扰和影响,通过以创立微小区方式,灵活调配各小区之间的载频配置,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无线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系统在基于微小区调配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适合不同环境的多系列相关设备,应用范围广泛灵活。
从而可对不同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覆盖,来达到更好的覆盖效果。
CSI数字中频GSM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工作原理:以上行信号为例,频率为890~915 MHz的射频信号由天线接收至双工耦合器,经滤波选频后将通过低噪放大器进行放大处理。
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被送入第一级混频器:模拟混频器。
混频后的信号为70MHz中频信号,它将作为数字处理的输入信号进入高速数字处理部分。
70MHz的中频信号经过带通信道选择滤波器后,将进入高速数字处理部分,首先是高速A/D转换器。
该系统采用的是AD公司生产的高分辨率、高采样速率的ADC,不仅可获得很高的信噪比及良好的线性特性,而且具有自动中频增益调节功能,大大扩大了可处理的射频信号幅度动态范围。
ADC的输出信号为数字中频信号,它将被送入智能微小区系统的核心部分:高速数字处理单元。
此部分采用的是最新的数字变频技术实现二次变频的功能。
变频后的基带信号将被送入FIR高阶数字滤波单元。
输出的基带数字信号经过数字上变频后,经D/A处理变成模拟信号送入模拟上变频单元,带通滤波后经PA放大处理由双工耦合器送入天线发射送出。
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工作原理图,如图1-1:中频中频DACDAC ADCADC 双工器功放功放低噪低噪双工器CPU 图1-1 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工作原理图1.2 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特点和主要功能特点1.2.1 系统特点首先,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传输方式:近端机与远端机之间有两种传输方式:无线移频传输、光纤传输。
其次,无线移频传输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是将施主基站GSM900频点在传输过程中移到GSM1800的频段上,这样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载频干扰,大幅度提高通话质量,提高设备可靠性,特别是在没有光纤地区,可以不受铺设光纤困扰,使用更加广泛。
第三,光纤传输智能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采用单光纤传输,具有干扰小,传输距离长等特点,传输距离可达18km 。
可广泛用于城市、村镇、公路、小区等区域的覆盖。
1.2.2 功能特点第一,由于采用数字化射频处理技术, 极大降低射频信号在放大过程中由于噪声及失真对系统的影响,提高再生信号的质量。
第二,媲美3G 系统射频技术特性, 通过采用数字化射频处理技术, ACPR, EVM 等射频特性指标完全满足EDGE 系统的要求,覆盖区域内每时隙下载速率可达到37.5kbps。
第三,光纤传输方式支持链式,星型及链式+星型混合方式. 可根据实际应用,灵活配置使用. 星型连接最大支持4路, 链式方式最大支持每路4台, 推荐使用每路<3台。
第四,可选配双电源自动热备份单元. 当某一电源失效后, 另一电源自动接替工作, 提高系统工作可靠性。
第五,远端机支持数字方式自动增益补偿功能, 自动调整因传输路径不同产生的损耗差异。
第2章室外与室内覆盖分别的GSM环境概况2.1 室外覆盖的GSM环境室外覆盖区域的GSM环境随着覆盖区域自然地形、位置的不同而相应不同。
有些地方属于山区由于山体阻挡,使基站信号电平大大削弱,而使GSM环境变差,甚至出现盲区。
有些地方是由于在郊区和农村地区有大量人口非密集区域的存在,这些地区一方面面积广大,人员稀少;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手机用户,又由于周围基站距离较远且分散,密集的建立基站不仅成本高,而且也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针对这几种情况对该区域的覆盖就需要智能微小区系统进行单独专项覆盖,从而达到合理的网络覆盖,使网络更加优化。
通常的室外覆盖区大多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基站距离该覆盖区远,导致基站信号到达该区域时经过各种衰减损耗,导致手机上线难,通话质量较差,易掉话。
并且许多覆盖区域手机用户偏多,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移动用户的通信畅通和通信质量。
因此,对室外进行覆盖前期的勘测工作,一定要将当地的各种可能影响到覆盖效果的因素充分考虑到。
2.2 室内覆盖的GSM环境微小区数字覆盖系统作为合理调配资源和解决复杂弱覆盖问题的综合设备系统,在室内覆盖问题上也提供了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法。
由于室内覆盖区域更加的复杂,微小区域较多,如:大型楼宇的中高层部分、电梯及地下商场等等建筑,由于建筑材料对信号电平的衰耗特性影响极大,造成信号电平衰减极大,导致GSM环境极差,势必影响楼宇用户的正常使用,并且随着3G时代的到来,室内3G的覆盖也不言而喻,这就需要GSM与TD—SCDMA进行双重覆盖。
针对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采用智能微小区系统(微蜂窝)+室内分布系统的综合覆盖方式,使微蜂窝基站信号得到很好的延伸覆盖,达到良好的覆盖目的。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中通过无源器件及馈线把信号合理地分配到目标覆盖范围。
2.3 覆盖区代表性接收电平值CQT测试由于信号电平在室内外都有相同的特性,对室外或室内进行勘测,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将测试结果记录到表2-1:表2-1 接收电平值CQT序号测试地点小区信息接通状态未接通BCCH CID RQ覆盖场强dBm正常噪音串话回音无话音单通掉话信道忙无信号无声音中断拨通后立即中断12.4 测试结论测试情况及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室外情况,大多数覆盖区都是由于自然山体或建筑物阻挡,并且所处地势较低,从而出现的弱覆盖。
基站信号到达该区域时经过各种路径的衰减,导致信号电平值较低,产生了弱覆盖现象甚至盲区。
对于室内覆盖,则是由于大型楼宇的中高层超出基站的覆盖能力,及建筑材料对信号的严重衰减,导致室外信号到达室内很弱,使手机用户无法正常通话。
2.5 覆盖目的经过测试可以看出:室外多数覆盖区为典型的乡区弱覆盖问题,且存在弱覆盖问题的区域地势较低,不利于无线信号的覆盖。
室内则是中高层楼宇、地下室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信号衰减严重或无法到达。
以上两种覆盖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需覆盖区域移动用户的通话量。
故需解决的问题是覆盖区域的信号弱覆盖及盲区问题。
该方案设计的智能微小区系统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所需覆盖区域的信号弱覆盖及盲区问题。
第三章设计说明3.1 设计依据(1)邮电部《900MHz 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T2019-95)(2)《900MHz TDMA数字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部内标准)(3)SM 9 ETS 300 609-4(GSM 11.26)标准(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5)邮电部标准YD/T952-1998 900MHz 直放站技术要求及测量办法(6)设备和器件技术指标(7)现场勘测资料及测试数据3.2 设计技术指标(1)移动用户忙时话务量为0.025Erl。
(2)无线信道的呼损率,呼损率的产生:当多信道共用时,由于用户数大于信道数,可能出现许多用户同时要求通话而信道数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这时只能让一部分用户通话,另一部分用户不能通话,直到有空闲信道时再让需要的用户通话。
因此一部分用户虽然发出了呼叫,但因无信道而未能完成通话,这就称作呼叫失败,即发生了“呼损”。
(3)干扰保护比(C/I)就是接收到的希望信号电平与非希望信号电平的比值,此值与MS(移动用户)的随时位置有关。
这是由于地形不规则性及本地散射体的形状、类型及数量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天线类型、方向性及高度,站址的标高及位置,当地的干扰源数目等所造成的。
GSM规范中规定:同频道干扰保护比:C/I≥9dB(开跳频);C/I≥12dB(不开跳频);邻频道干扰保护比:200KHz 邻频道干扰保护比:C/I≥-6dB;400KHz邻频道干扰保护比:C/I≥-38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