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旅游地理概述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旅游地理概述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旅游者的研究 旅游者的研究,包括旅游动机的产生与发展趋势的地理
因素,客源数量与流向的时空分布与发展预测等。 2.旅游资源的研究 旅游资源的研究,包括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分类、
时空分布、调查与评价、保护与开发利用、观赏等。 3.旅游地的研究 旅游地的研究,包括旅游地的形成、吸引范围、分类和
Page 12
二、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文物古迹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游人过
多,其中部分游客文化修养不高,不认识文物古迹的珍 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手摸脚踏文物。在文物上题字 留名、坐卧在著名景物或文物上拍照等,都会不同程度 地造成文物的损伤和破坏。二是由于人多,环境污染严 重,对文物古迹形成各种腐蚀损坏或磨损。 7.对正常社会环境的冲击 一个旅游区旅游人口的剧增,除会发生各种污染和自然 环境破坏问题外,还会对正常的社会环境有所冲击,引 起当地交通运输紧张、住房拥挤、用水缺乏、副食品价 格飞涨、环境卫生恶化、传染疾病流行等一系列问题。
密不可分。所谓人文环境(也称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 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意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创造的 地理景观,如农田、工厂、城市、乡村、道路、建筑等。 人文环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硕果。
Page 9
二、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1.旅游活动加深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造了原有
3.气候与旅游 气候是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深刻影响着自然
环境的其他各要素,在自然景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生物与旅游 生物是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一个地区风 光特色的主要因素。
Page 8
一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一、旅游1、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旅行(公元前3000多年前)(2)近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3)现代旅游(20世纪50年代)2、旅游的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3、旅游的本质(1)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消闲活动。

(2)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3)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形式。

(4)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4、旅游的特征(1)异地性(2)暂时性(3)综合性5、旅游的条件•2、旅游业: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旅游与地理的关系4、旅游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旅游者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流动。

5、旅游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6、旅游与地理知识自古相连。

7、旅游活动的综合性确决定了旅游地理的综合性。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概述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

•研究对象:旅游与地理环境关系。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1、客源2、资源3、规划开发4、影响5、区划6、信息三、旅游地理学的性质新兴边缘学科.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一、发展状况古代:远早于西方,成绩显著。

现代:起步晚、发展快。

二、研究任务与内容(一)中国旅游地理概念是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三)研究任务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

2、中国区位与旅游客源市场。

3、区域旅游发展。

4、逐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环境2、中国旅游资源3、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4、中国旅游业5、中国区域旅游开发6、中国旅游区划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与方法(一)目的1、提高从事旅游业所需的意识水平与文化素质。

中国旅游地理:第01章

中国旅游地理:第01章
中国旅游地理
第一章 绪 论
• • •
• •
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熟悉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的关系,以 及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阶段
国外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默 里(K.Mcmurry)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被公认 为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 利用,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 50年代,旅游地理学被纳入到经济地理学中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 样化的趋向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 架。
• 案例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地理教育迅速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本案例说明了旅游地理学的什么特征?
• 问题讨论
•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对旅游从业人员有 何意义?
• 复习题
• 1、比较国内外旅游地理发展的异同点。
• 2、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对旅游开发有什么 意义?
• 3、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具有怎样的关系? • 4、旅游者是否有必要了解旅游地理知识?为什么?
• 2、国内旅游地理主体发展方向:
• 第一,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 第二,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内容
•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特点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旅游资源是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或者 现象,而旅游地则是具有某种属性的社区, 两者是不同质的。但同时,两者又有着十 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在功能上,旅游地和 旅游资源都是具有旅游功能的;其次,旅 游地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而旅游资源 功能的实现又有赖于旅游地的发展。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征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2.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客观实际原则。 (2)综合效益原则。 (3)力求定量原则。 (4)动态发展原则。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一般体验性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 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资源 (旅游地)就其整体质量进行的定性评估。 它着眼于旅游者的体验。对于一系列旅游 资源(旅游地)进行一般体验性评价,其 结果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序列。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二)郭来喜、吴必虎等的分类方案
1.郭来喜、吴必虎等的分类方案的分类依 据 该分类方案将旅游资源分为3个层次, 即景系(SERIAL)、景类(TYPE)、景型 (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为第 二层次、景型为第三层次。 2.郭来喜、吴必虎等的分类方案的具体内 容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
(1)广域性。 (2)区域性。 (3)地域固定性。
第一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二)旅游资源的时间特征
(1)季节变化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主要 表现在景观随季节更替而呈现出不同的特 征。 (2)时代性。从旅游资源的概念可以看出, 旅游资源是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其内涵和 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1)旅游资源相对旅游主体而言,处于旅游客体位置。 (2)旅游资源是自然创造物和人工创造物,它存在于旅游 现象之前。 (3)旅游资源不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而是复合型的专 门类资源,其复合程度之大,可以囊括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文 化。 (4)旅游资源之所以成为旅游主体的实践和认识对象,因 为它具备一种特殊的美学功能,成为主体的吸引物。 (5)旅游资源被旅游业(旅游媒体)所利用,产生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_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_绪论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朴素的旅游地理著作 巡游 《山海经》 宦游 漫游 云游 周游
最早载有我国各地山川风物与古迹的典籍。 最早的中国旅游地理记述专篇。 综合性地理名著。
《货殖列传》
《水经注》 《佛国记》
世界上最早的、规模空前的旅游巨著。
《入蜀记》 《徐霞客游记》
应用性
综合性
旅游地理学是处 于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和人 文地理学三者之 间的一门综合性 部门地理学。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皮尔斯(Pearce,1989,英国)
供给空间 模式 需求空间 模式 旅游地 地理
旅游流
旅游影响
旅游空间 模型
郭来喜(1985)
旅游地 起因 旅游者 行为 旅游资 源评价
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 (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 (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 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 理讲义》(1981)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 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 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
4、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包括: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旅游通道的评估与建设,区 域旅游开发的综合条件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地的规划。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研究
包括: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等方面的正面与 负面影响。
6、旅游信息系统与地图的研究
包括: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旅游地图的绘制 与表现形式等。
家庭休闲:阅读、 日常休闲:看 一日游:游览 园艺、看电视社 戏剧、上餐馆、 观光、野餐等 交活动 观看比赛等 旅游:离开常住 地

第一章中国旅游地理

第一章中国旅游地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旅游资源


4.季节性与节律性 (1)季节性 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指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吸引 力随季节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尤以气候、生物、水体等旅游 资源的季节性变化最为明显。如哈尔滨的冰雪景观只有在冬 季才可以看到;北京香山的红叶出现在每年的秋天;壮观的 钱塘大潮出现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日(苏东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云南大理"蝴蝶会"在每年农历 四月底至五月初;杭州西湖"断桥残雪"只能在积雪半融时才 能领略到;昆明"曹溪印月"奇观(月光从窗外射人,犹如明 珠,刚好照在大佛的额头上,慢慢往下移动,直到肚脐为止) 每隔60年才能出现一次,即每逢甲子年的中秋之夜才最见奇 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从旅游活动的形式来看,现代旅游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山水 观光,而是要进一步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剌激,康体疗养, 增长知识,重在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各种探险旅游、 科考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校园旅游等蓬 勃兴起。旅游资源的范畴无所不及:除传统的自然风光、名 胜古迹、风土民情之外,过去属于其他行业的事物,如知名 工厂、水库电站、著名店铺、科研基地、文教单位、文化名 人、战争遗迹、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甚至监狱等都 可用来发展旅游业。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已很难找出哪一 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能用作旅游资源了。 作为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应该认识到旅游资源范畴的变化, 并且应具备发现新旅游资源的意识和创造新旅游资源的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旅游资源



如杭州西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之中点缀着众多人文胜迹,亭 台楼阁掩映其间,使杭州赢得"人间天堂"的美誉;桂林山水 甲天下,是由漓江的水与两岸的山、奇峰相映衬而形成。总 的说来,自然资源离不开人文资源的烘托点染、藻饰精修, 人文资源离不开自然资源的造型布局、设色构图,二者共同 构成完善的观赏对象。 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和综合性越强,其吸引力就越大,开发利 用的价值也就越大。 3.地域性和地带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即指旅游资源的总特征、景观基调、色彩 等具有地域分布特色。地域性可以表现为地带性或非地带性 的差异。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自然类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自然类旅游资源
旅游的第一环境,它是由地貌、水体、气候、 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自然类旅游资源
四个圈:
岩石圈:地貌类、地质类 水 圈:江、河、湖、瀑、泉、海 大气圈:天气、气候、气源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1、地带性 ( p15 )
比如亚热带地区冬季温暖的气候,构成冬季避寒旅游的 条件;炎热地区高山夏季的凉爽气候,又能使其成为夏 季避暑佳地;而登山旅游必定要在高山分布地带;观赏 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等都必须在 相应地貌环境中才可能实现。
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自然类旅游资源
风化作用:
它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大气、生物、水分等 的影响,使地表岩石及矿物物理状态、化学成分 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例如:准噶尔盆地、塔 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就是强烈的风化作用的结 果;还有丹霞地貌也是属于化学风化的结果。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自然类旅游资源
沉积作用:
是指被搬运的物质,到达一定场所,因环境变化,便要 发生沉积。例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多是泥沙沉积 形成。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自然类旅游资源
(二)、内力作用
是由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运动、 变质作用和地震。
地壳运动:
指地壳一直处于运动之中,表现形式主要为升降(垂直运 动)和水平运动。例如:喜马拉雅山就是亚欧版块和印度洋 版块挤压形成的,而相反东非大裂谷却在不断的裂开。
准噶尔盆地
位于新疆的北部, 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 在天山、 阿尔泰山及西部的一些山脉之间。盆地呈不规则三角形, 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 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90米。中部为草原 和沙漠,边缘则是山麓和绿洲。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第一章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第一章绪论
在国际上亦称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如英 国)、游憩地理学或闲暇地理学(如加 拿大)、观光地理学(如日本、韩国) 等。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旅游资源研究 (二)旅游地的研究 (三)旅游者的研究 (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五)旅游区划的研究 (六)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七)旅游影响的研究
中国旅游地理
主编:彭淑清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熟悉我国旅游区划的原则。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麦克默里
(K.McMurry)在《地理评论》上发表“娱乐 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认为是旅游地 理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旅游地理学的诞 生。 1976年在第2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成立了旅游地 理专业组,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年代末期,而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 年代。
(三)中国地理概况及气候特征
1.中国地貌轮廓特征 (1)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分布于中国西部,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主体,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高山、高原及其间的河 谷平原和盆地构成。如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 山——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山脉、羌塘高原、拉萨河谷平 原等。 第二级阶梯由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之间的一系列高山、高原、 盆地构成。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准噶尔盆地、塔里 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 第三级阶梯分布于第二级阶梯以东,由广阔的平原和丘 陵构成。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 三角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旅游休闲活动系统与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学者N. Leiper就曾提出旅游休闲活动系 统受那些对旅游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自然、文化、 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所构成的外部环境,亦 即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图1-2所示。
旅 收入富余 旅 旅游资源 旅游者(往) 游 游 时间充裕 客 旅游业 旅游交通连接 旅游业 目 旅游设施 的 旅游欲 源 旅游者(返) 地 旅游服务 望强烈 地
四、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1.服务于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 2.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3.发展旅游地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五、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 2.文献资料分析法 3.统计图表法 4.旅游地图法 5.分类对比法 6.技术经济论证法
实战演练
一、课堂讨论 1.赌博、色情、迷信等是否属于休闲活动, 怎样才算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 2.城外郊游是休闲活动还是旅游活动?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中国旅 游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即中国旅游地理 学的一般理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实践、 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 产品与旅游市场、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中 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旅游地 理。
三、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属性 1.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2.新兴的边缘学科 3.应用性学科
自然、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 人类历史上旅行出游活动发源地之一的中 国,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广泛出现于诗歌、 散文、游记、专著等古代文献中。如《诗 经》 《山海经》 《史记》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 志》等。中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志,共1万余 种1要素构成 旅游休闲活动是旅游者从通常居住地通过 空间位移到达目的地,然后又回到原居住 地的全过程,是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 地和旅游中间体构成的空间系统。
3.旅游休闲活动的供求系统及其构成 旅游者旅游休闲活动的全过程可概括为行、 游、住、食、购、娱等内容,即6大需求要 素;作为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其相应设施 和服务,谓之6大服务要素。
三、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趋向 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 应向既顺应世界潮流又具有自己特点的方 向发展。 1.拓展研究内容 2.把握时代脉搏 3.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 4.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娱 乐、康乐消遣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按照其学 科体系,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 学的范畴。其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 环境以及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国旅 游地理的基础和前导。通过本章教学使学 生初步掌握旅游休闲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于发展、学科 理论与方法,以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 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旅游休闲活 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为旅游活动系 统。 教学过程:
二、近代、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近代、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旅游和旅游业的 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地理学家涉足旅游地理 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早在1934年张其昀就著有 《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1940年任美锷著有 《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但真正有系统地开展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其明 显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 游地理学科组。 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旅游地 理科学全面发展。90年代后,一大批青年学者活 跃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此期间涌现了大 量经典著作。并形成了理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 地理、应用旅游地理3大体系 。
第一节 旅游休闲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1.休闲活动及其主要特征 休闲活动是指人们扣除
谋生所需时间,满足吃饭、睡觉等生理活动所必 要的时间,以及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在其完全可 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不受其他任何条件限制,可 凭个人意志,随心所欲所进行的自娱自乐活动。 特征: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参与性 、文 化性。
2. 旅游活动及其主要特征 旅游活动是人们 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常住的环境, 前往某些地方并做短暂停留(不超过一年) 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是从访问地获取经 济收益。 特征:目的性、异地性和暂时性,是一个 求新、求异、求美、求知、求乐的过程。 从本质上分析,旅游活动是一种新型的物 质文化的消费形式,尤其重视精神内容, 追求愉悦体验;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 交换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二、学习与欣赏:徐霞客其人、其事、其文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手迹
徐霞客简介:徐霞客是中国古代杰 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一生不入 仕途,不求名利,毕生从事祖国的 地理科学考察事业,跋山涉水,其 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今16个省(区)。 其热情讴歌祖国壮丽河山胜景的考 察实录《徐霞客游记》,古人评价 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评价徐霞客 为“拓荒的巨人,时代的先驱”。 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之题词,伟大 领袖毛泽东曾两次倡导学习徐霞客, 并说“我有这个志向,很想学徐霞 客……”。旅游界公认徐霞客为中 华之“游圣”。
3. 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休闲活动与 旅游活动相互涵盖,互为联系,如图1-1所 示。
休闲活动
异地 休闲 活动
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的实质是一种异地休闲活动
二、旅游休闲活动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1.旅游休闲活动的功能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休闲活动的主体为旅游者 旅游休闲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和经开发建 设的旅游产品 旅游休闲活动的介体或媒体为旅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