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4: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4: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过程性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四、教具和手段:练习册,黑板,ppt五、教法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机整合,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综合活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目标和手段是什么?(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新课:新世纪新气象,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新名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新名词始终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的同学可能要说:我们早就实现小康了,怎么还有一个小康目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有关小康的话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ppt展示)“三步走”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1981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到20世纪末,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津,感受它的巨变。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提出问题: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接下来将朝着什么目标迈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而进行新课的教学
学生配合老师的提问进行回答
PPT展示名言
第一层级
环节一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填写P75《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
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
阅读课文,通过自学,填写《知识体系梳理》中的空白处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课题
第十课第1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化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老师归纳点评: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多肯定、鼓励,并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分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人人参与,有疑惑举手问老师,并积极举手抢答。一方面对本组代表发言进行补充,加一方面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做好补充的准备
PPT展示
合作探究二
老师布置P77《重点难点探究》(二)中的问题,要求同上。
环节二
老师提出《导学案》P76《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要求学生同桌讨论,点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点拨、归纳
根据P76《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阅读教材,同桌互学,完成问题,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通过黑板或投影仪逐一呈现问题和答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10.1【教学设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10.1【教学设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对于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来说,十分重要。

本框题,设计两个目录。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接着具体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展示总体小康的成果,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一目录是本框题的重难点把握。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在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

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了解思考:你的家乡近些年有什么变化?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新课导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探究一】①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②你的家乡近些年有什么变化?③你憧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1)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2)“三步走”发展战略(展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学案12: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学案12: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学案12: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课前预习』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______________明显提高;困扰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从此得到解决。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______________的小康社会。

具体目标:(1)将成为______________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2)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______________良好的国家。

(3)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______________、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4)成为各方面制度______________、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5)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______________、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发展目标:经济______________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______________和城乡居民______________比2010年翻一番。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民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______________。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3.生态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高考政治复习教案:必修1第10课考点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Word版含答案

高考政治复习教案:必修1第10课考点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Word版含答案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前自我把脉1.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应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落后国家(×)[2015·重庆高考·6A]2.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扩大城市规模和坚持速度优先(×)[2014·安徽高考·2②④]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013·海南高考·13④]4.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2013·天津高考·1③]5.把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2012·福建高考·28④][提示]1.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应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3.情感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对宏观调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教具准备】学案、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979年对我们来说是个具有非常意义的年份,为什么呢?同样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概念“小康”——所谓小康,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

从此,实现小康理想成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

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进行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成就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过渡:那现在我们所达成的总体小康社会是不是最终的目标?(不是)那就说明它有不足之处,我们一起来分析。

(2)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①利用图表《2010年世界GDP排名》和《2010年世界人均GDP排名》说明当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低水平②通过教育、社会保险、资源环境生态的资料和图片反映了总体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不全面③通过图片、图表、漫画对比得出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的小康水平差距很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10: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10: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说出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三、教学方法1、学生合作探究与教师讲授相结合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提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但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正确目标的指引和正确纲领的指导。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讲授新课】(一)多媒体展示本课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85~87自主学习本课知识(二)知识的具体分析和讲解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素材:现代“小康”的提出: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时提出:“中国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教师提问)为了实现小康,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我们现在实现了几步了?(学生回答)两步,实现了总体的小康。

(1)总体小康的成就学生讨论:近10年来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喜的变化?观看“数字十年GDP和人民生活水平变化”视频,学生思考视频内容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师总结)没错,我们在2000 年已经实现了总体的小康。

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看到不足。

(2)现阶段实现的总体小康的特点(教师提问)现阶段实现的总体小康有什么样的特点?材料一: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5414多美元,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世界排名在89位,仍属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1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因此,学生应该是由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生活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引入新课:从这首歌曲唱出了中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活动2【导入】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第一篇:忆往昔看成就合作探究一:1、“三步走”战略是谁提出来的?我国现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几步?总体小康什么时候实现的?2、总体小康有哪些成就?3、总体小康的实现有哪些原因?学生展示后教师补充,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步走”,之后重点讲解总体小康的成就与特点。

(一)总体小康1、总体小康的成就学生看视频《中国奇迹三连看》总结总体小康的宏观成就。

学生看漫画感悟人民生活的改善,总结总体小康的微观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或必要性
第一,我国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
(2)总体小康的不足:的、的、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
(2)
(3)
二、新知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知识拓展1、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区别有
a、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全面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b、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c、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的涵义
学 习
难点
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 习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探究新知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表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到的历史性跨越。从微观上看:;从宏观上看:。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四、反思质疑
C.已从小康型消费过渡到比较富裕型消费
D.已从比较富裕型消费过渡到高度富裕型消费
2.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确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
A.可以促使人们按价值规律办事 B.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C.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D.能够确保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被拉大
3.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 ( )
A.全面发展思想B.协调发展思想
C.可持续发展思想D.以人为本思想
4.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不同,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字对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正在悄然转变。这一转变表明 ( )
①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②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③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④经济发展必须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三、当堂检测
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至20世纪末,我们顺利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从微观上看,现阶段人们的消费( )
A.已从贫困型消费过渡到温饱型消费
B.已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
年级:高一主备人:审核:
教学内容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师个案
学生笔记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过程与方法: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的涵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