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字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一、“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话说在春秋时期啊,有个越国,国君是勾践。

这勾践呢,一开始有点膨胀,跑去跟吴国打仗,结果被吴国打得那叫一个惨啊,自己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吴王夫差可没轻饶他,让他在吴国当马夫,干各种粗活累活。

勾践心里苦啊,但他知道不能就这么完了。

后来呢,勾践被放回越国了。

他回到越国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他不睡舒服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屋里挂了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那苦胆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在吴国受的苦。

就这样,勾践带着越国的百姓,努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经过好多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最后把吴国给打败了。

这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啦,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二、“纸上谈兵”——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那也是个大国呢。

赵国有个叫赵括的家伙,这赵括啊,那可是个军事理论的“小天才”,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为啥呢?因为他老爸是赵国的名将赵奢,赵括从小就看各种兵书,对那些军事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次,秦国和赵国打仗。

赵国本来的大将是廉颇,廉颇很有经验,他知道秦军厉害,就坚守不出,想拖垮秦军。

可秦国就使了个坏心眼,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他们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赵王一听就信了,让赵括代替廉颇去打仗。

赵括那叫一个兴奋啊,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他到了战场上,完全按照兵书上的套路来,一点都不考虑实际情况。

结果呢,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十多万赵军都被秦军给坑杀了。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做事得脚踏实地。

三、“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

还是在战国时期的赵国。

蔺相如这哥们可不得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之会上让赵王保住了面子。

赵王可高兴了,就封蔺相如做了大官,地位比老将廉颇还高。

廉颇就不乐意了,他想啊:“我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他蔺相如就靠耍嘴皮子,凭什么地位比我高?”于是就处处找蔺相如的茬儿。

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7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你是否在寻找“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或伟人卧薪尝胆的故事30

名人或伟人卧薪尝胆的故事30

名人或伟人卧薪尝胆的故事30【引言】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它形容一个人为了报仇雪恨,忍辱负重,刻苦自励,历时长久,终于苦尽甘来,达到目的。

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生哲理。

【卧薪尝胆的名人故事15例】1.勾践: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夫妇被迫到吴国为奴。

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但仍不忘初心,卧薪尝胆,立志报仇。

经过二十年的忍辱负重,终于回到越国,振兴国势,最终灭掉吴国。

2.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因上书为李陵辩护,遭受宫刑。

他在狱中卧薪尝胆,历时十余年,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3.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在楚汉战争中,他曾卧薪尝胆,甘愿受辱,以图东山再起。

最终,他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4.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赤壁之战失利后,卧薪尝胆,重振旗鼓,终于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5.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曾卧薪尝胆,研究天文、地理、兵法等,为日后辅佐刘备打下坚实基础。

6.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他曾任开封府尹,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外地。

在外地期间,他卧薪尝胆,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

7.岳飞:南宋时期著名军事家。

他曾卧薪尝胆,修炼武艺,带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国,捍卫江山。

8.孙中山:辛亥革命领导者。

在海外流亡期间,他卧薪尝胆,筹集资金,策划起义,为推翻满清政权而努力。

9.毛泽东:新中国创立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曾卧薪尝胆,率领红军长征,最终打败国民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0.邓小平:改革开放伟大领导者。

在文革期间,他曾卧薪尝胆,反思国家前途,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民族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1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提倡仁政,主张民为邦本,卧薪尝胆,钻研儒家经典,成为后世尊崇的儒家大师。

12.颜回:孔子弟子,儒家学派优秀代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1.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2.韦编三绝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3.闻鸡起舞晋代的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书籍
汉朝初
悔过自新
淳于意,得罪了汉文帝被判肉刑,在要紧亲关头,小女儿写了一封信给汉文帝,说父亲犯了罪,我愿意,替父亲赎罪,请皇上给他一次机会改过自新。汉文帝看完后,深受感动,便免了淳于意的罪,也免了肉刑。
书籍
汉代
一饭千金
韩信幼时,父母双亡。虽然他用功读书,但没有一个能挣钱的本事。他每天到河边钓鱼,用鱼换饭吃,但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河边有位漂母同情他,就每天给饭给他吃,韩信发誓要报答她,韩信被封为淮阴候之后,想起漂母的恩惠,就人送了一千两黄金给她。”
成语故事
春秋呆若Βιβλιοθήκη 鸡有一次齐王命人为他驯鸡,十天后,鸡没驯好,二十天后,鸡还没驯好,过了很久,鸡驯好了。斗鸡时,其它鸡看见这只镇定自若鸡。吓得掉头就跑。
查阅资料
春秋
黄粱一梦
卢生在客栈遇见了吕翁,吕翁给他一个枕头,说可以让他睡个满足的觉,卢生睡着后做了一个好梦,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客栈里栈主正在煮着黄米饭。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信息渠道
时期
成语
事件
网络
三国
望梅止渴
曹操去讨伐张绣,士兵们实在渴了。于是,曹操想了一个办法,说:“我知道前方那片树林是梅林,赶快前进去吃梅子!”士兵们都很高兴,好像已经吃到了梅子,士气大增,忙向前方进军。
网络
西汉
凿壁偷光
有一个叫匡衡的人,他十分喜欢读书,可一到天黑就没办法看书了。他见到邻居家和自己家有一条墙缝,晚止就透光线过来。于是他把自己家和邻居家的墙之间钻了一个洞。从此,他每天夜晚就借这个光读书,后来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电脑查阅
夏代
过门不入
禹是鲧的儿子,舜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治服了洪水。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1. 九牛一毛:
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谷梁传》,源于古代的谷梁传说。

传说谷梁是楚国的大夫,楚王派他去调停楚国与燕国的争端。

燕国的王子燕商有一头金色的九牛,谷梁给他一毛钱就买下了这头九牛。

因此,“九牛一毛”这个成语比喻物以寸计,贵重物品低价出售。

2. 龙生九子: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源于古代的滑稽传说。

传说滑稽的妻子曾经怀孕九个月,而他的妻子给他生下了九个孩子,他们被称为“龙生九子”。

因此,“龙生九子”这个成语比喻一次性生育了很多子女。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2.指鹿为马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

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怒,使长史欣请事。

赵高弗见,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

欣见邯曰:"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髃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髃臣皆畏高。

3.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则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则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则本文是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则,感谢您的阅读!导语: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我们来看看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吧!【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字
古代的故事总是会衍生成语,我们看看下面的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哦!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
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
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

【取之不尽】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沿用至今。

【真相大白】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真相大白。


“真相大白”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黄花】
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他在《九日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
原谓长命,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
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如此终究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

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

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沧海一粟”由此而得。

【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

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

苏轼也不回绝。

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挺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
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习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