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2.《宋词二首》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2.《宋词二首》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二十二宋词二首一、基础知识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解析:A(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2.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解析: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遥想:远想。
强虏:用很凶残的手法夺走。
B.英发:英俊勃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凄切:凄凉急促。
风情:风流情意。
D.骤雨:阵雨。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解析:A(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强虏:樯与船桨,指强敌的战船)4.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两项(A C)。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中的“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江山如画”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解析:AC.(B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这里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D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22.《宋词二首》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D.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
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二、阅读与表达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故国神游”一句中,“故 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B.“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 环境气氛。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 当中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唱一唱,活气氛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P280 《四块玉·别情》
四
讲一讲,明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
自我检测 22.宋词二首
一、基础知识应用
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羽扇纶( guān )巾 一尊还酹( lèi )江月
·
·
凝噎( yē ) ·
暮霭( ǎi ) 红绡( xiāo)
·
·
幽咽(
·
y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 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2)取景上,苏词 大处 落笔,选取大江、 故垒 、 乱石 、惊 涛等显景,注重 气势 的刻画;而柳词则 小处 着眼,选取 寒蝉 、 长亭、烟波、 暮霭 等幽景,重视 气氛 的渲染。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职高、职业中专、中专学校用)[word86页]精编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职高、职业中专、中专学校用)[word86页]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b075d76294dd88d0d26ba5.png)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目录第一单元 (1)一、合欢树 (1)二、善良 (3)三、人生的境界 (7)第二单元 (13)五、科学是美丽的 (13)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14)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17)第三单元 (19)九、边城 (19)十、林黛玉进贾府 (25)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第四单元 (36)十三、荷塘月色 (36)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41)十五、画里阴晴 (45)第五单元 (50)十七、现代诗二首 (50)我爱这土地 (50)雨巷 (53)十八、雷雨 (57)十九、窦娥冤 (60)第六单元 (64)二十一、唐诗二首 (64)二十二、宋词二首 (70)念奴娇赤壁怀古 (70)雨霖铃 (74)二十三、师说 (79)第一单元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单元测试(六)及答案解析

(二)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 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 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唱一唱,活气氛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P146 《大林寺桃花》
大
讲一讲,明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
单元测试(六)
试一试,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六艺经传.(zhuàn)
B.漂沦. (lún) C.纶. (lùn)巾 D.酹. (lèi)
迁谪. (zhé)
D抒《发念了奴词娇人》对词昔分日上英下雄两人阙物。的上无阙限咏怀赤念壁和,敬下仰阙之怀情周以瑜及,词并人怀对古自 伤 己己坎,坷以人自生身的感慨作之结 情。作“人者生吊如古梦伤”,怀抑,郁想沉古挫代地豪表杰达,了借词古人传对颂 之 怀英才雄不业遇绩的,无思限自感己慨历 。遭“一之尊挫还折酹。江不月能”,建借功酒立抒业情,,壮思志接难古酬今,,词 作 感抒情发沉了郁他,内是心全忧词愤余的 音情袅怀袅。的尾声。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声暂歇”时,听者对音乐的心理 感受。
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以景色的宁静,村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席,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通感)给人以眼花 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8.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 咽,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时,听者对音乐的心理感受。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 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人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 ,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 而消失。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单元测试(三)及答案解析

二、阅读分析
(一) 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 悟:“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 趴窝是不是?”许三多还是没吱声,他只管在脚下使劲。伍 六一想突然挣开他,却发现那小子手上劲大得出奇,横担在 他肩上的一只手臂简直已经被许三多的手掐到了肉里。 “蠢货……不是笨是蠢……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 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 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已经哭了。
AB熹D...寒脚微敕碜 踝(造xǐ(()(ch—shuh—ēóèn))— 熹—)——微——脚(敕x寒ī踝)造碜((hc(cuhháìěiz)nà)o):奉诏令建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跌跌撞撞 油尽灯枯 濒临极限 B.晨光熹微 绿意葱葱 恍然大悟 C.摇摇欲坠 声嘶力竭 汗水淋漓 D.轻弩之末 精皮力竭 轰然倒地
拾,从地上拿起,对“船板上”的“钱”而言,不如“捡”恰 俨然yǎn rán,形容庄重、严肃;照应其后的“认真”,排 当,排除B 除BD项。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写的是指云南边境一个小城 。
B.《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一百回的作者是曹雪芹。 C.《士兵突击》是刻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军人的一部长篇小 说。
(1)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悟: “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趴窝 是不是?” 语言、肖像 描写
(2)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 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 下来。 动作、肖像 描写
8.省略号在表达上主要是表示话语的省略以及声音的中 断或延续。第2段中的省略号有何作用?
高中语文苏轼词二首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苏轼词二首一、随堂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炽.热整饬.不啻.叱.咤风云B.富庶.夙.愿萧瑟.追根溯.源C.小憩.迄.今亲戚.同仇敌忾.D.撩.拨瞭.望潦.水一目了.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早已高调宣布退休的达赖再次向其信徒发出号召,鼓动信徒参与自焚等“和平运动”。
其浓重的血腥味再次证实达赖“和平运动”,不过是欺世盗名....而已。
B.叙利亚局势急剧恶化: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流血冲突不止,外部力量也正紧锣..密鼓..地向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
叙利亚滑向全面内战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C.今年第一个销售周期,地处内陆的泰安市的房屋均价已突破5 000元大关,而市府附近的“国山墅”更达到每平方米14 000元的高价,令工薪阶层望尘莫及....。
D.原本表现低迷的股市,上演了“七连阳”的好戏,但大多数人却无法用自己的知识与资金来坐.收渔利...,令众多散户大呼遗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①④⑤③②⑥B.①⑥④③⑤②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二、能力提升5.阅读《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然后回答问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2.《宋词二首》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二十二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写景写史时空开阔,冲击力很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极有气势,高唱入云,意境壮阔:长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引出作者胸中万古的豪情。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
此句既暗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瑜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
“乱”、“惊”、“卷”三字极见功力,声、形、色兼备。
“乱石穿空”,为仰视所见,此为“形”,“惊涛拍岸”,为俯视所得,此为“声”。
一个“惊"字,既状波涛的汹涌,又传人的感受的惊心动魄,客、主观兼容。
“卷起千堆雪”,为远视所见,此为“色”这几句,突出赤壁江山的特点、景色逼真活现,而用笔极为精练,如作泼墨国画,显得墨气淋漓,气势酣畅。
这几句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最后又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
这段赤壁景色的描写,为后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和镇定自若的少年统帅创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围。
下阕就着重写周瑜。
以“遥想”二字领起,单刀直入,点出所怀主角。
“小乔初嫁了”,以天姿国色的美女配卓越不凡的统帅,就更突出其英俊风流。
“羽扇纶巾”三句正面写周瑜羽扇便服、谈笑风生、从容潇酒、指挥若定的风采。
然而,怀想英雄的目的,却在于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二十二、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的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支文艺奇葩,词按风格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苏东坡的一首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词作。
二、解题(多媒体展示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文学常识:(1)词又分为诗余、长短句、填词、乐章,原全称“曲子词”,即歌曲中的歌词。
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
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二)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三、品读《浪涛沙赤壁怀古》:1、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
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腾,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全诗应读得慷慨洒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二宋词二首
一、基础知识
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解析:A(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
2.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遥想:远想。
强虏:用很凶残的手法夺走。
B.英发:英俊勃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凄切:凄凉急促。
风情:风流情意。
D.骤雨:阵雨。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解析:A(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强虏:樯与船桨,指强敌的战船)
4.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两项(A C)。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中的“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江山如画”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解析:AC.(B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这里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D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例:多情自古伤离别
A.故国神游
B.多情应笑我
C.对酒当歌
D.英雄无觅
解析:C.(其余句子为倒装句)
6.《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
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
二、阅读理解
(一)
浣溪沙
[北宋]欧阳修①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贫,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
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早年谪贬颖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
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
欧阳修常来此游览。
7.词的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字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
请分析“逐”、"拍”等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逐”刻画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热衷之情。
“拍”刻画了春水活泼的生命。
8.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词的下片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词人一生怀忧时之情与愤世之情,实在是借酒消愁,在沉醉中一吐胸中郁闷而获得精神的片刻快慰。
(二)
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宋]侯蒙①
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馀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①侯蒙(1054-1121),北宋官吏。
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紫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9.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1)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师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2)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3)侯蒙志向高远,末句的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10.《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
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三、说写表达训练
11.在下面画线的空格上仿写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真诚是心的双手,抓住了多少珍贵的友谊;爱是心的火种,融化了多少坚硬的寒冰; , ;感激是生命的海洋,汇集了多少爱的消流;希望是前进的探照灯,照亮了多少灰暗的夜晚。
示例:信念是人生的翅膀,飞越了多少曲折的险径
记忆是心灵的仓库,珍藏了多少美好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