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4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4《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伯.(bó) 阙.(quē)秦君之薄.(báo)B.执.事(zhí) 焦瑕.(jiā) 佚.(yì)之狐C.戍.之(shù) 夫.人(fū) 夜缒.(zhuì)D.敝.之(bì) 不知.(zhì) 贰.于楚(èr)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听茶声然.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吾其还也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B.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亦去之.D.①君之所知.也②失其所与,不知.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开宗明义,不说郑国自己的请求,而说郑国灭亡对秦国的影响,简洁有力。
B.晓之以理,指出郑国灭亡能增加晋国的土地,实际上就削弱了秦国自身的力量。
C.诱之以利,指出秦国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计划,那么秦郑之间便会交通顺畅,互通有无,对秦国自身也有好处。
D.动之以情,触痛秦穆公;接下来又说明危害,从事物发展的趋势方面,强调晋国将会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威胁。
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高中语文 4.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4 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秦伯说,与郑人盟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B项,“共”通“供”。
C项,“说”通“悦”。
D项,“已”同“矣”。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行李..之往来D.以其无礼..于晋解析:A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项,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C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
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A4.下列成语中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假公济私B.缓不济急C.无济于事D.同舟共济解析:题干中的“济”为“渡河”。
A项,“使获益处”的意思。
B项,“救济”的意思。
C项,“帮助”的意思。
D项,“渡河”的意思。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
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
王改过,勤于政事。
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语,不知饥倦也。
”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
”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美人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哉?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
今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
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
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
【衡水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B .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C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D .﹑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嘱咐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①请以人君礼葬之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⑤D .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优孟言辞诙谐幽默。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4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基础知识积累——在字词中夯实你的基础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氾.(fàn)南B.夜缒.(zhuì)而出C.逢.(féng)孙、杨孙戍之D.肆.(sì)其西封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课内阅读演练——在阅读中训练你的思维阅读《烛之武退秦君》,完成8-13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习题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1.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缒.(zhuì)鄙.(当作边邑)B.佚.之狐(yì)不知.(知道)共.其乏困(ɡōnɡ,供给)C.瑕.(xiá)何厌.之有(满足)逢.孙(pánɡ)D.阙.(quē,损害)行李..(出使的人)失其所与.(结交)解析:本体考查语音识记。
不知,“知”通“智”,明智。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河曲智叟亡以应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本题专门考查文言中通假字现象,B.秦伯说说---悦;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D.失其所与,不知知---智答案:A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改变④替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改变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需要同学们注意积累。
答案:C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扩张)解析:本题考查实词意义和通假字等知识,主要考查同学们的知识积累。
秦伯说说---悦答案:D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氾.南/侵犯.辞.别/城池.坠.落/缒.城而下B.城阙./蕨.类肆.意/肄.业戍.守/数.典忘祖C.赏赐./驱驰.卑鄙./比.较闲暇./瑕.不掩瑜D.执.事/明智.陪.伴/赔.偿既.然/亟.待解决项,分别读fán/fàn,cí/chí,zhuì/zhuì;B项,分别读què/jué, sì/yì,shù/shǔ;C 项,分别读cì/chí,bǐ/bǐ,xiá/xiá;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
项,“陪”,增加。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②夜缒而.出,见秦伯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是顺承连词;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53650007)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唯君图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夫晋,何厌之.有⑧将焉取之.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A.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C.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D.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②⑤⑥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助词,的;⑦宾语前置的标志。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50分钟,56分)一、基础达标(3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
” 辞:推辞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选D。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选C。
连词,因为/介词,用。
A项,语气词,表陈述;B项,连词,表假设,假如;D项,代词,它。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军函陵A.越国以鄙远B.邻之厚,君之薄也C.与郑人盟D.以乱易整,不武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结盟”和“驻军”。
A项是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B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
D项是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名词。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选C。
有益,有好处。
古今义相同。
A项,夫人,古义是那人,今义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是请客的主人。
D项,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选C。
A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应是“于晋无礼”。
B项,“贰于楚”状语后置,应是“于楚贰”。
C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是“有何厌”。
D项,“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是“于君有益”。
6.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古代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取字。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4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二、文化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阅读课文,完成1~8题
1.文中的晋侯是_________,秦伯是_________,郑怕是_________。
烛之武是_________的臣子,_________是_________的臣子。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
3.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张管世人诽谤。
4.下列加粗的“之”字,意义、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君将哀而生之乎。
5.“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古之人莫余欺也③大王来何操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 ]
A.②⑤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⑤
6.回答并翻译(不抄原句)
①晋秦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翻译:
②烛之武不愿去退秦师的借口是什么?
翻译:
7.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话,从论述层次上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君之薄也。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B.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C.秦晋围郑,……敢以烦知事。
|……君之薄也。
|……君亦无所害。
|……唯君图之。
D.秦晋围郑,……君亦无所害。
|将焉取之?|……唯君图之。
8.根据课文意思,对晋、秦、郑三国位置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在西,秦在东,郑在晋、秦之间。
B.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C.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郑之间。
D.郑在西,秦在东,晋在郑、秦之间。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9~15题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了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与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
齐属侯爵,故称齐侯。
②楚子:指楚成王。
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
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
④缩酒:渗酒,滤酒。
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9.对下列四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赐我先君履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辱:侮辱
D.君若以德绥诸侯绥:安抚
1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征”不同,两个“众”相同。
B.两个“征”不同,两个“众”也不同。
C.两个“征”相同,两个“众”不同。
D.两个“征”相同,两个“众”相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虞:不欺骗
B.以夹辅周室夹辅: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五侯九伯:泛指所有诸侯
D.岂不谷是为不谷: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12.“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 ]
A.齐桓公 B.楚成王
C.屈完 D.昭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
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14.①王祭不共②先君之好是继
[ ]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郑文公,子犯,晋文公
2.D(A.共—供 B.画—划 C.说—悦)
3.D(行李:使者。
可怜:可爱。
更衣:去厕所。
交通:互相连通。
古今词义不同)4.A.(助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5.C.(以“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6.①因为郑国以前对晋文公没有礼节,并且心向楚国。
②我年轻力壮的时候,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无能为力了啊!
7.C 8.C
9.C.(辱、屈辱、屈尊,敬词)
10.B.(征:征战、追问;众:众人、将士,众多)
11.A.(不虞:没料到)
12.B 13.C 14.D 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