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师反思《麦哨》(四篇)

教师反思《麦哨》(四篇)

教师反思《麦哨》《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

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反思《麦哨》(二)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

课文中间的___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

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

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

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

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

《麦哨》的读后感

《麦哨》的读后感

《麦哨》的读后感《麦哨》是梁鸿笔下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乡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小说以一颗宝贵的麦哨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成长与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与风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了种种变化。

从最初的贫困落后到后来的富裕幸福,整个家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家庭成员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迁不仅仅发生在小说中的这个家庭,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其次,小说通过麦哨这个寻常的小物件,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与风情。

麦哨是一个普通的小玩意,但在小说中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个吹奏乐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小说中,麦哨伴随着主人公一家人经历了种种风雨,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变迁。

通过麦哨这个小物件,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村的生活与风情。

在这个小物件的背后,是中国农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正是中国农村人的普遍心态,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最后,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农村的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农村的发展依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小说中展现的这个家庭的故事,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人的生活状态。

这种理解和感悟,对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和支持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麦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语文《麦哨》听课有感《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文章不仅文质兼美,而且韵味隽永,很值得品味感悟。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

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琅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还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1、本文教学注重从整体入手,在揭题后何老师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麦哨的句子,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旋律:欢快、柔美,继而引导学生抓住田野里丰富的色彩和擎字的妙处感悟丰收的喜庆,利用插图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欢快场面,最后,师又引读: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这样,整堂课的旋律始终都洋溢着欢快和柔美这四个字,学生的脑海里也深深地留下了乡村喜悦的丰收图和孩子欢快的游戏图。

不仅于此,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这一启发,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把学生的视线从课文又拉向了更为广阔的其他乡村画面,使得整个教学既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2、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源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何老师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

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

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写结合。

本课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莫过于乡间的游戏生活了,因此,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观察画面,想象乡村孩子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做到读写结合。

听名师《麦哨》有感

听名师《麦哨》有感

“东海风”带来教育智慧潮——听名师虞大明《麦哨》有感“东海风”四天,领略了美国米尔特博士带来的异国教育理念和讲学风格,聆听了全国著名心理学家陈默《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教育的讲座,更可喜的是观摩了名师们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的精彩的课堂教学和朴实、有效的教学讲座,使自己开了眼界,有了感悟,获得了点滴收获。

其中,虞大明老师的《麦哨》这一课堂教学,让自己颇有感触,朴实、自然、亲切、幽默外加智慧,令我叹服。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教师总是很难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进行自读自悟,要么牵得过紧,要么放得太松,达不到一种简约酣畅的效果。

这次,听了虞大明老师《麦哨》的课堂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独特、精准教师用书里建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为: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而虞大明老师没有按部就班,而是独辟蹊径,挖掘出不同于常人的教学内容。

他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凭借快速浏览,用“圈关键词”等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重点探究“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件事,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初步体会作者“抓住典型事物具体写”的独特选材角度。

3、初步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和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从目标1中可以看出:有浏览的指导方法“圈关键词”。

浏览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过目就忘了,但是“圈关键词”恰恰是让学生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梳理,强化他们的记忆。

目标2独出心裁,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结合。

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真正是为了孩子的发展,体现了它的精准性,也为后面的课堂教学确立了一个准确的方向,让我不得不佩服虞老师独到的智慧。

教学《麦哨》一文有感

教学《麦哨》一文有感

教学《麦哨》一文有感教学《麦哨》一文有感——扩宽渠道、快乐积累、学以致用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文本培养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一直思考和坚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的一个课题试探与研究。

在课堂上,我抓住文本的每一个契机都把它进行大量的课外延伸与扩展,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24课《麦哨》一文时,尽管这篇文章是阅读课文,教学课时参考是一课时。

但是因为这篇文章有个亮点,那就是作者不但以满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无居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可爱的形象,而且本文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传神。

我们学生以往的作者之所以干巴巴,就是对修辞方法的不能学以致用。

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读书,读熟并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找出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重点朗读和理解之后,我抓住了文中“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粘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句话延伸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阔宽知识渠道,拥有快乐积累,并达到立足运用。

下面就是我教学的片段:师:出示“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粘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句话。

师:孩子们,谁能读读这个句子,并说说这句话有什么特点?生1:读句子。

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生2:读句子。

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孩子们,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生3:老师,这个句子写得好。

我认为它好在形象上。

你看,玩耍之后的孩子肯定出汗,满脸热气,作者就写出了红扑扑的脸蛋上蒙上了一层细汗,像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我好象就看到了这些孩子一样。

师:真好。

生4:老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好,作者把孩子们红扑扑蒙上细汗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语言生动。

生5:老师,我喜欢这个句子,我觉得作者写得特别具体。

师:大家这么会阅读让我佩服。

师: 孩子们,学会运用修辞方法会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形象。

麦哨读后感范文

麦哨读后感范文

麦哨读后感范文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是语文课,像往常那样,孩子们是累了,他们多数人已经跃跃欲试着想要趴下去了。

我知道这时候只有老师精神饱满地讲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文解读,孩子的情绪才会吊上来的。

所以,在课前几分钟我总是把音量提得高高地,孩子们也似乎感觉到了老师的特别,也乖乖地听起来了。

心中暗自欣喜:目的达到了!今天学习的课文《麦哨》是贴近孩子们的,讲述的是乡村孩子在五彩缤纷的春天,在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春天,享受着他们的运动场——田野带给他们的无限的欢快与自在。

从而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孩子们在读文时,能感觉到他们并不是很感兴趣,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教授方法可以说在这堂课上是失败的。

于是,我就在细节、在字词中引入课文内部,多让学生划划,读读,记记,使学生感受到这篇课文的美。

而当我从小地方着手时,学生们很乐意接受,喜与接受,并从中联系到课外,一时间,学生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原本比较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

我也抓住这一时机,马上请学生们朗读,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似乎我一直都在寻找的学生的积极性(热情)突然迸了出来一样。

而此时学生的情感完全与上课前几分钟截然不同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我想只要你投入足够的热情,就有可能成功!但值得反思的是在备课时,预设比较少,所以当学生问我“茅茅针”的情况时,我不能很好地回答。

再则,虽然我引导学生从字词中体会,学生也能从这里感受到乡村孩子的那份难得的自在与欢快,但是却没能把课文好好地延伸,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不过是匆匆地结束了。

下课时小天竟跑来和我说他的读后感言:我还真羡慕乡村的孩子呢,哪像我,五一长假只能待在家里,不是看书,做作业,就是看电视!同时,也要提高调控偶尔插嘴的学生的技能方式。

《麦哨》是小学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阅读课文。

李老师为我们上了这堂课,听后感触很深。

我要讲的是“如何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基础上去积累美”。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童趣盎然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童趣盎然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童趣盎然《麦哨》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他与麦哨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童趣盎然的氛围,感受到了儿时的快乐和那份纯真的情感。

故事中的小男孩和大人们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当他发现麦哨时,整个世界似乎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他迅速成为了麦哨的忠实粉丝,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小男孩为麦哨的奇妙功能着迷,而麦哨也为小男孩的陪伴而感到欣慰。

这篇课文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我也有着无限的好奇和对奇妙事物的渴望。

就像小男孩一样,我也有过热衷于一件小玩具或者一种游戏的时候。

那种童趣和纯真的感觉,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小时候的快乐。

通过小男孩和麦哨的故事,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友谊的重要性。

麦哨和小男孩本来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一个是玩具,一个是人类。

然而,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互相陪伴和倾听。

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友谊不受形式和身份的限制,只要心灵相通,就可以建立起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童话般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寓意。

麦哨通过吹出不同的音调,让小男孩体验到了激动、快乐、安心等不同的情绪。

这启示我们,音乐有着奇妙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

正如麦哨能够让小男孩感受到不同的情绪,音乐也有着同样的魔力。

通过《麦哨》这篇课文,我认识到童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儿时还是成年后,我们都需要保持一种童真童趣的心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只有拥有童趣,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活的乐趣。

同时,课文还让我明白到了友谊的重要性,友谊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在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麦哨》这篇课文给予了我许多思考和启示。

它让我回忆起了儿时的快乐,让我明白了友谊的珍贵,更让我认识到童趣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文,也是一篇让人喜爱和感动的作品。

麦哨读后感12篇

麦哨读后感12篇

麦哨读后感12篇《麦哨读后感12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麦哨读后感《麦哨》是小学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阅读课文。

李老师为我们上了这堂课,听后感触很深。

我要讲的是“如何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基础上去积累美”。

李老师很成功的为我们上了一堂文字优美的散文课。

这篇课文很美,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透着美。

所以这类课文如果把握不当,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但李老师有层次、有详略,运用图片、音乐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从学生朗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学的很不错,体会到了这种美。

那欣赏了美丽的画面,感悟了优美的语言文字,如何去消化、吸收,让本课所学融入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来呢?李老师恰当的运用了写,读写结合,这些都非常好。

但,毕竟一片好文章,每个个体的感悟能力有差异,基础有不同,我认为如果在写之前融入积累更会锦上添花。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

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

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

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

当堂课背一背,背诵文字优美的一段或一句;写一写,选择文字优美的词句写在积累本上……这样会为学生从学到用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第2篇麦哨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如果麦子没有考验》后,受到的启发很大。

故事讲的是一个农民乞求上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麦子有个好收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哨读后感
陈益的《麦哨》通过讲述农村孩子做游戏、干活等,告诉我们农村生活的美妙,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麦哨读后感,欢迎阅读。

今天,我读了麦哨这篇关于乡村里的孩子做游戏的文章,文中小孩子玩的游戏不仅多,还非常有趣。

他们和我们城里的孩子不同,吃得没我们好,衣服比我们少,很简朴。

但他们却过得比我们快乐。

乡下有树有野果,真特别。

他们干活也有很多的乐趣,一边干活一边玩,什么摔跤啊,翻跟斗啊,玩竖蜻蜓啦,太有趣了。

玩累了还有很多野果可以吃,真特别!我从来没吃过野果,好像也尝一尝啊。

文中还写了很多美丽的田园风景,如田野里长了许多花儿,各种各样的,有金色的油菜花,有雪白的萝卜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好多花,我见都没见过。

湖边的草又肥又嫩,男孩子都去那里玩,翻跟头,竖蜻蜓,还玩蟋蟀。

真是太幸福了,因为那里的草地柔软又有弹性,比城里我们这里的垫子还要强,而且不用买,纯天然。

乡下多好啊,空气多么新鲜,风景又好,真是个好地方啊!
俗话说得好:“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乡下是个美丽、又朴素的地方,那一条条用泥巴做成的乡间小路,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那一幢幢黑白相间的屋子,时
不时会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多么的温暖……而乡村里那可爱、淘气的孩子,更是令人喜爱!
“呜卟,呜卟,呜……”乡下孩子在田野里吹响着,那声音时而悠远,时而绵长,时而欢快,时而柔美。

那些孩子穿着绣花兜肚儿,在湖边那又肥又柔软的青草坡上玩耍。

有的像一只灵活的小松鼠一样在草坪上打滚;有的像一颗小树一样,倒立在草坪上,真厉害;还有几个强壮的淘气男孩在一起玩摔跤……湖边回荡着他们快乐的笑声,孩子的季节是有趣的!
孩子的季节是欢乐的:红红的小脸上沾满了汗珠,绿绿的草地和嫩黄的麦子衬托着孩子红红的脸,仿佛显得更加亲切!玩累了,喊渴了,大伙儿就一起来收集“茅茅针”,放入嘴中一嚼,那甘甜和清凉从舌尖,淌入心窝,那种感觉是多么爽快,那么幸福!
乡间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奔跑着,玩耍着。

听,他们那甜美的哨音荡漾在乡间小路上;看,那些孩子在湖畔旁玩的那么欢快!孩子的季节是自由的!
乡下那景色美丽亲切,乡下那孩子淳朴、可爱,乡下那麦哨活泼自然。

我喜欢乡下的自然景色,更喜爱那“呜卟,呜卟”的麦哨声!
麦哨是小学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阅读课文。

李老师为我们上了这堂课,听后感触
很深。

我要讲的是“如何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基础上去积累美”。

李老师很成功的为我们上了一堂文字优美的散文课。

这篇课文很美,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透着美。

所以这类课文如果把握不当,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但李老师有层次、有详略,运用图片、音乐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从学生朗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学的很不错,体会到了这种美。

那欣赏了美丽的画面,感悟了优美的语言文字,如何去消化、吸收,让本课所学融入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来呢?李老师恰当的运用了写,读写结合,这些都非常好。

但,毕竟一片好文章,每个个体的感悟能力有差异,基础有不同,我认为如果在写之前融入积累更会锦上添花。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

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

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

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

因此,作为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

当堂课背一背,背诵文字优美的一段或一句;写一写,选择文字优美的词句写在积累本上……这样会为学生从学到用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麦哨》,开始一听到这个题目时,我以为是一个人在卖哨子呢。

可是当我看到课题时,才发现原来是麦子的麦啊!我最喜欢课文的5、6自然段,真想去那柔软而有弹性的草地上躺一躺,一定比我们睡觉的床要舒服得多;更想到那尝一下“茅茅针”。

课文还说那“茅茅针”放到嘴里嚼一嚼,吮一吮,就有一股甘甜清凉的味道直沁肺腑,那味道一定比我们这里的饮料好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