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语和典故文化比较研究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因此在汉语和英语的习语的表达方式中,它们会有一些共同点。
另外,这两个国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存在差异,有着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因而习语表达方式上就会有差别。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汉习语所体现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人的祖先居住在平原和海岸边,他们的习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耕作的生活方式。
因此,汉语习语中很多是对丰富耕种经验的描述。
英汉习语在用法上就反映了各自差异。
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位于东半球,英国位于西半球,因此中英两国在地理气候上有很大差异。
在汉语文化中,东风即春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西风报告春天的讯息,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
英国的夏季气候宜人,常与舒适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

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
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成语、谚语、习语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炼语言,是含义丰富的固定说法。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一、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对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人,……西方文化更看中怎样创造物。
因此中国文化更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重在追求物理。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
西方文化是重物轻人,唯物文化。
1.1 中西方成语、谚语、习语,在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有机整体论的观点。
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两大系统儒家和道家都把论证“天人合一”的理论作为他们的目标,并用这种关系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构成了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谐,对立统一,顺乎自然,顺应自然的特征。
汉语成语、习语、谚语中出现了许多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例子。
如乐极生悲,指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之事;否极泰来,描写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谚语)等。
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地处海滨,由近海的各岛屿组成,形成了最早的求变、好动、好奇的外倾性商业城市文化。
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认为思辨理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强调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
如:steal a march on 先发制人;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自主;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从汉英习语中看中英文化差异“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
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英汉习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中西⽂化差异2019-08-26⼀、习语形成特点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彩和鲜明的形象特征,它能折射出⼀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化、⽣活哲理、社会观点以及丰富的⽂化内涵。
由于英汉两种语⾔所表现的⽂化特征不同,使得两者之间习语的表达也存在着差异。
习语的形成受价值观念、宗教⽂化、⽣活习惯、审美观点、思维⽅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形成具有以下⼏个特点:(⼀)带有地名。
carrycoalstoNewcastle这个习语表⽰把某种东西送到⼀个根本不需要的地⽅,意为“多此⼀举,徒劳⽆功”;meetone'sWaterloo 则表⽰“⼀败涂地”(Waterloo是⽐利时中部的城镇);settheThamesonfire的意思是“做出惊⼈之举,取得⾮凡成就”;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意思是“在罗马,就按罗马⼈的⽅式办”,和我们“⼊乡随俗”的意思⼀样。
汉谚中也有诸如“稳若泰⼭”、“洛阳纸贵”等含有地名的成语。
(⼆)带有⼈名。
英语中有些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信息,⽐如:Jones常⽤来指“左邻右舍、⼀般民众”;Tom,DickandHarry相当于汉语中的“张三、李四、王五”;adoubtingThomas指“多疑的⼈”;aplainJane是指“不起眼的⼥⼈”;EveryJackhashisJill是谚语“⼈各有偶”。
汉谚有“塞翁失马”、“叶公好龙”、“江郎才尽”、“⽑遂⾃荐”、“名落孙⼭”、“班门弄斧”、“伯乐相马”、“邯郸学步”等含有⼈名的成语。
(三)带有动物名称。
汉语中有“沉鱼落雁”、“九⽜⼆虎”、“如鱼得⽔”、“鱼书雁帖”等成语。
中国⼈因为对龙所特有的崇拜⼼理⽽赋予其强烈的喜爱和崇敬,如:“龙腾虎跃”、“⽣龙活虎”、“龙飞凤舞”、“龙马精神”。
英语中有asbusyasabee(极为忙碌),asmildasadove(像鸽⼦⼀样温和),asstrongasahorse(健壮如⽜),raincatsanddogs(倾盆⼤⾬)等词语表达⽅式。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英汉习语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成为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和特点英汉习语,是指用一些固定短语来代表一些完整的说法,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通常不能按字面直译,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也会存在差异。
英汉习语的定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固定短语、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英汉习语可以根据语法特征分类为“动物类”、“天文地理类”、“人类行为类”,以及“客观事物类”等四类。
英汉习语的特点表现为字面含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具有词汇典故性;有效传递文化内涵,反映人类的思想、历史、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语言风格丰富,充满幽默和诙谐感,极具表现力。
二、英汉习语的来源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有些是汲取自一些典故或传说故事,有些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还有一些是由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演变的。
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导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差异。
1.文化价值观。
英国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竞争性、个性化,主张独立自主、追求自由。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合作性、整体性的,承认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抑制,强调集体的利益、荣誉和责任。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英汉习语中,导致其含义的不同和使用场合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而在中国,“AA制”则是表示“各自承担自己的消费开支”,可以看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也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不同,用词和想法也就有了深刻的差异。
2.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差异、词汇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是“狗屎运”的意思,比如“Tom had won his third lottery. Raining cats and dogs, was it?”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这样的:“汤姆赢了他的第三个彩票。
关于英汉典故的对比

英汉典故的演变过程
英国典故的演变
英国典故在传承过程中,通过文学、戏 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不 断丰富和演变。例如,“cross the Rubicon”源于罗马历史,表示下定决心 、勇往直前。
VS
中国典故的演变
中国典故在传承过程中,通过诗词、戏曲 、小说等文学形式传播与发展,不断丰富 和演变。例如,“水落石出”源自《史记 》,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英语典故往往比较具体,而汉语 典故则更注重意蕴,如“cross the Rubicon”和“破釜沉舟” 等。
价值观差异
英汉典故所反映的价值观也有所 不同,如“狗急跳墙”在英语中 是“when the chips are down”,强调逆境中的反击,而 英语中的“sour grapes”则强调 对得不到的东西的贬低。
下得很大”。
借译法
借用目标语言中含义相 似的成语或习语来翻译
。例如,“to teach fish to swim”借译为 “画蛇添足”,比喻“
做无用功”。
增补法
在翻译中增加适当的修 饰词或解释,以弥补目 标语言中对应表达的不 足。例如,“to clear the table”增补为“ 收拾桌子”,比喻“清 除障碍,清理现场”。
促进情感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 使用英汉典故能够增强人 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理解力 。
05
英汉典故对比分析
英汉典故的相似之处
源自历史人物
许多英汉典故都与历史人物有关,如“项庄 舞剑,意在沛公”和“Robin Hood”等。
描述形象生动
英汉典故往往采用形象生动的描述,如“舌战群儒 ”和“talk a blue streak”等。
02
英汉典故的起源与演变
浅谈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关键词】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本文阐述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习语差异英汉习语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常与海有关,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表达上各有特色。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汉习语中许多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语中的习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和汉语中的习语"一石二鸟",都源自于同一寓言故事,即猎人用一箭射中两只鸟。
这种源自民间故事的习语,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含义和寓意是相同的。
2.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英汉习语中的许多都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英语中的习语"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勇敢面对困难)源自于西班牙斗牛,而汉语中的习语"勇敢面对困难"可能会用类似的话语表达。
这种基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可能有所差异,但传达的意义是相通的。
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尽量准确地传达习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1.直译法
直译法是将英语习语直接翻译成相应的汉语习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相似意义的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to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习语"打破沙锅问到底"。
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习语,并准确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这也对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