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的现状及耐药情况分析
12例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感染霉菌的临床分析

12例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感染霉菌的临床分析近年来,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其中霉菌感染占比也在逐渐上升。
本文通过对12例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霉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等相关问题。
我们对这1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男性患者占8例,女性患者占4例,年龄在1周至1个月之间。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呼吸困难、皮疹等,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我们对这些新生儿感染的霉菌进行了病原学鉴定。
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有5例感染了念珠菌,4例感染了曲霉菌,2例感染了毛霉菌,1例感染了链霉菌。
我们还发现多个病原菌同时感染的情况较为常见,其中以念珠菌与曲霉菌同时感染最为常见。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新生儿感染霉菌的病因。
结果显示,9例患者出生时有明显的早产史,6例患者有破腹产史,10例患者有使用抗生素史,6例患者有胎膜早破史。
这表明,早产、破腹产、抗生素使用和胎膜早破等因素可能与新生儿霉菌感染的发生有关。
我们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初步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以及预防继发感染。
抗真菌药物主要选择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广谱抗真菌药物,并结合感染菌株的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支持性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措施。
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我们应加强对新生儿感染的监测与防控,合理使用抗生素,维护良好的医院环境等。
通过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研究,掌握感染病因及药物敏感性变化,也能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菌种结构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
方法:采用改良K-B法,对2003年1月~2008年4月NICU送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分析。
结果:从NICU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277株,居前7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7.08%)、表皮葡萄球菌(23.11%)、大肠埃希菌(10.10%)、克雷伯菌(6.50%)、产碱假单胞菌(4.33%)、弗劳地枸椽酸杆菌(3.61%)、铜绿假单胞菌(2.53%)。
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葡球菌(SA)2株,占金黄色萄葡球菌的 2.67%(2/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萄葡球菌(MRCNS)13株,占凝固阴性萄葡球菌的20.31%(13/64)。
此外,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1株,检出率为3.57%(1/28)。
结论:认真做好药物敏感试验,开展经常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新生儿;病原菌;耐药性新生儿,特别是早产或低体重儿,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功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受病原菌侵袭而造成感染甚至导致死亡。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医院感染的监控与合理治疗,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采自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08年4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送检的标本,包括血液、脐液、脓液、咽拭液、眼分泌物、耳分泌物、粪便等所培养分离的菌株,共277份。
所有菌株的培养和鉴定,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
1.2 培养基与试剂各种培养基均由金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药敏试验纸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3 药物敏感试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的判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葡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萄葡球菌(MRCNS)的判定,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筛选和确证试验,均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现称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所制订的标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N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符合医院感染的225例患儿,与微生物实验室配合,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采取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培养得出药敏。
结果我院NICU医院感染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长期大量使用头孢菌素,容易诱导产生ESBLs菌株出现及造成医院感染爆发流行。
结论掌握NICU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对NICU准确应用抗生素降低病死率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病房;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患儿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接受侵袭性医疗操作较多,以及高级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并随着病原菌耐菌株的不断增加,是导致新生儿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现回顾性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N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降低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NICU符合医院感染[1-2]标准225例患儿,原发病包括: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
②重症休克。
③反复惊厥。
④重度窒息。
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⑥颅内出血。
⑦34周内的早产儿及极低体重儿。
⑧频发呼吸暂停。
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2 方法1.2.1 标本来源符合医院感染的患儿根据不同医院感染的临床体征,采取包括血、气管分泌物、脐部及皮肤伤口分泌物、脑脊液、尿液、粪便以及动静脉中的管道。
225例患儿2150份标本,分别为:血液标本1262份,呼吸道分泌物825份,静脉置管126份,脑脊液143份,粪便76份,其他标本(尿液、脓液、分泌物、引流液)76份。
1.2.2 与微生物实验室配合。
严格无菌操作,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采取标本送到实验室。
培养基和药敏:培养基和药敏试纸均为OX-Dib公司。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分析周晓娟;徐根隆【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17)012【摘要】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自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深部感染真菌.分离出的真菌用VITEK-2鉴定,采用ATB Fungus3真菌药敏卡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从ICU检出深部念珠菌201株中,以白色念珠菌(62.19%)、热带念珠菌(18.41%),光滑念珠菌(12.44%)为主;感染标本来源以痰液与尿液的检出率最高,分别占49.25%与26.36%;药物敏感性试验中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0.00%,其次为5-氟胞嘧啶(4.00%)和伏立康唑(8.11%),而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2.43%与16.21%.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应重视预防并加强真菌感染的监测,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最为敏感,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总页数】2页(P2182-2183)【作者】周晓娟;徐根隆【作者单位】321100 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检验科;321100 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情况分析 [J], 齐燕;邓克勤;黄兰芳;叶军健;秦建江2.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梁小英;王莉宁;张帮献3.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 [J], 岳磊; 朱秀梅; 张婷; 林裕龙4.重症监护病房老年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J], 徐圣君;赵晓平5.广州佛山市一院118例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 [J], 李启欣;叶惠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CU真菌感染的现状和诊治

伊曲康唑
§广谱 §念珠菌,隐球菌有效 §安全性好 §对曲霉菌效果欠佳 §昂贵
§普沙康唑(Posaconazole):对两性
霉素B、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耐药的曲霉仍有 效,但对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耐氟康唑 或伊曲康唑的念珠菌作用较差。
§拉夫康唑(Ravuconazole):对热
带、克柔及光滑念珠菌作用差,镰刀菌 属、孢子丝菌属、波伊德假霉样真菌则 对其耐药。
核酸合成 5-fluorocytosine 麦角固醇合成 唑类: Fluconazole Itraconazole Voriconazole Ravuconazole Posaconazole
Sordarins — Protein synthesis Pradimicins — Mannoproteins
近期非白念珠菌增多
§危险因素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粘膜破坏
Walsh et al.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6;10:365-400.
在过去的20年,由念珠菌引起的院内获得性血液 感染明显增加
500%
Data from Lewis & Klepser. Am J Health-Syst Pharm. 1999.
美国不同区域血液中念珠菌分离情况 (1998-2000)
光滑念珠菌
24.46%
近平滑念珠菌
13.25%
白念珠菌
45.87%
热带念珠菌
其它 1.12% 1.02%
克柔 2.04%
lusitaneae
12.23%
.
Hajjeh et al. (2004) J. Clin. Microbiol. 42(4):1519-1527
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院内感染与耐药性变化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院内感染与耐药性变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深部真菌院内感染以及耐药性变化状况,为有效控制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重症监护室(ICU)送检的标本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ICU在4年间共出现真菌感染168例,在各类标本中痰液所含真菌构成比最高为38.7%,位居第二的是尿液标本所含真菌构成比为31.5%。
血液及粪便标本所含真菌构成比均为17.3%。
在所分离的168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比例最高为54.8%(92/168),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9.0%(32/168)与光滑念珠菌为7.1%(12/168)。
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99.3%; 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为94.5%;氟康唑的敏感率为87.6%; 伊曲康唑的敏感率为56.1%。
结论ICU病房应做好真菌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深入分析工作,注意真菌的耐药变迁并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延缓耐药菌株的扩大。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深部真菌;院内感染;耐药性变化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情均较危重,且免疫能力下降,各种有创或侵入性操作较多以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均将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1]。
为明确我院重症监护室深部真菌院内感染状况,现对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ICU送检的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来源收集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重症监护室送检的痰、血、尿、粪便、胆汁、腹水、肺泡灌洗液、气管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各类标本,同一患者的相同标本多次分离同一菌株按照1株进行统计。
1.1.2 试剂及仪器使用Bact/A1ert 120型血培养仪(美国)、ATB型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微量稀释药敏试剂盒ATBFUNGUS、3酵母菌鉴定试剂条ID 32C、(购自法国biomerieux公司)、念珠菌显色平板培养基(购自江门市凯林有限公司)。
1.2 方法1.2.1 菌株鉴定将怀疑为真菌的菌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确定真菌,然后采用芽管鉴定并接种至念珠菌显色平板培养基中,温度为35℃培养24~48 h,按照生长菌落的颜色差异区分真菌种类,无法确定者采用酵母菌鉴定试剂条及ATB型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完成鉴定。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情况分析摘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医院收治缺血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儿科室,病情进展迅速、危急,加上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差,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医院感染[1,2]。
医院感染会造成患儿原发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并直接影响患儿预后,逐渐成为儿科医务工作者重点研究问题。
为此,本研究筛查、分析N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旨在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信息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引言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的治疗技术及管理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微生物环境未健全,且随着住院时间和各种侵袭性操作使得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大。
因此,分析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菌群分布及临床一般资料的分析,探讨影响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2例新生儿,男32例,女10例;感染年龄(14.67±5.97)d;胎龄26~41+1周,平均(31.71±4.83)周;早产儿35例,足月儿7例;体质量870~3700g,平均(1826.93±599.16)g;低出生体质量儿2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例;其中24例为新生儿肺炎,肺出血2例,败血症1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肺炎合并败血症3例。
1.2方法收集入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日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出生体重、反复吸痰、肠外营养等,分析N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用(x珚±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病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病菌群分布及耐药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NICU的8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相应标本,分离病原菌,分析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情况。
结果55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74%;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轻、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有病原菌定植;分离的514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362株(70.43%),革兰氏阳性菌122株(23.73%),真菌30株(5.84%);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81株)、大肠埃希菌(105株)、鲍曼不动杆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73株)、肺炎链球菌(27株)、肠球菌(12株);真菌全为念珠菌。
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三代头孢等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类耐药率较高。
结论NICU中应重点注意胎龄小、体质量轻、住院时间长、有病原菌定植的患儿,慎用侵入性操作;同时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感染治愈率。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耐药[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76-0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对危重新生儿进行集中抢救、治疗的处所,也是院内获得性感染高发区;NICU感染的发生反过来也会加重患儿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等。
然而,不同医院NICU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药敏耐药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对近年来本院NICU感染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控制感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NICU的816例患儿,其中,男426例,女390例;早产儿311例,足月儿505例;平均胎龄(36.1±8.0)周;平均日龄(14.7±6.3)d;平均出生体质量(1903.6±344.7)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平 平
( 莒南县人 民医院,山东 临沂 2 7 6 6 0 0 )
【 摘 要】 目 的 分析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临 床分离的病原茵菌种结构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改良K — B 法, 对2 0 0 3 年1
医学前 沿 2 0 1 5 年3 期
凝时 , 通常多种缺陷 、 免疫系统失调 等因素均会参与。 李伟皓报道 显示 , 血液高凝状 态发 展后 可能会产生血栓 , 引起血液流 变学改 态分 为对照组 ( 2 0 ) 与高凝组 ( z o ) 。高凝组 中, 年龄 为1 9 岁一 3 5 岁, 对孕妇健康产生影响 , 同时容易导致妊娠不 良结局。 本文研究 平 均为 ( 2 5 . 2 4±3 . 2 1 ) 岁 。对 照组 中, 年龄 为2 O 岁一 3 6 岁, 平均 为 变 , ( 2 6 . 1 4 ±3 . 6 7 ) 岁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 P >0 . 0 5 , 无统计学意义 , 但 结果显示 , 高凝组妊高征 、 早产 、 死胎 、 反复流产 、 胎儿发育受 限 、 胎盘早剥等不 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 0 5 ) 。这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方 法 说 明血液高凝状态与不 良妊娠结局有着 紧密联 系 ,符合 报道 内 妊 娠期 应 该 采 取有 效 预 防与 治 疗 措施 。 统计 分析两组妊高征 、 早产 、 死胎 、 反 复流产 、 胎 儿发育受 限、 容 。所 以 , 胎 盘 早 剥 等不 良妊 娠 结 局 。 3 . 2 血 液 高凝 状 态 预 防措 施 分 析 1 . 3 统 计 学 处 理 改善生 活习惯。良好的心态对于产科并发症的预防有着重要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 P S S 1 6 . 0 软件 , 计 数资料采取 2 检验 , 采用 作用 , 母 亲心理情绪对机体生理状态会 、 母 婴健康 以及胎 儿发育 产生直接影 响。 所以 , 要养成 良好的生活习惯 , 禁 烟酒 , 补充营养 , 百分数表示 , 计量资料采取t 检验 , 采用 ±s 表示 , P<0 . 0 5 , 有统计 保 证 母 婴安 全 。 学意义 。 围产期 加强保健。 产前检查 , 能及时发现产科并发症 , 掌握母 2 结 果 婴情况 , 便于采取 预防措施。 特别要做好 围产期保健工作 , 对孕妇 高凝组妊高征 、 早产 、 死胎、 反复流产、 胎儿发育受限、 胎盘早 定期孕期检查 , 避免并发症 危害母 剥等不 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 0 5 , 无统计学意 进行 围产 指导 以及健康教育 , 婴健 康 。 义 。两 组 不 良妊娠 结局 对 比见 表 1 。 体重管理。引发妊娠高血压 的常见 因素为肥胖 , 孕妇 过于肥 表l 两 组 不 良妊 娠结 局 对 比[ n ( %) ] 胖, 会提升发生妊娠期 高血压概率 。所 以 , 要对孕期体 重加强 控 制, 这对产科并发症预 防与妊娠结局的改善有着重要 作用 。 运动指导。孕妇适当的运动能改善生理情况、 提高免疫 能力 , 产前科学 、 合理的运动 , 能对胎盘生长产生刺激 , 有助于氧供 以及 血供 , 避免发生过氧化损伤 , 使内皮功胄 旨 保持继康 , 确保母婴健康。 总而言之 , 血液高凝状态是 妊娠期 常见现象 , 同妊娠不 良结 局有着密切关联 , 妊娠期应 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 减少不 良妊 娠 结局发生 。 3 讨论 参 考 文 献: 3 . 1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特点分析 [ 1 】 刘娟 谭 宗建, 陈朝 军, 张红云, 何 峻. 体外 受精一 胚胎 移植 妊娠者 妊娠期大部分妇女均会发生凝血 因子浓度 升高 , 增强血小板 高凝状态及早期干预后流产率降低 的疗效观 察卟 中国妇幼保健, 活性 ; 抗凝血酶是抗凝重要 因子 , 通过肝脏 内皮 细胞合成 , 孕妇血 2 0 1 3 , 2 8 ( 2 8 ) : 1 2 2 —1 2 6 . 液抗凝 血酶水平 明显升高 , 容易发生血液高凝状态 ; 通常情况下 , 2 】 钱 文亚, 万汝根. 纤维蛋 白原 、 D一 二聚体及血脂联合检测对 孕妇 随着 孕 周 增 加 , 孕妇 的心 排 出量也 会 随之 增 加 , 降低 外 周 阻 力 ; 孕 【 血 液 高凝状 态的 评 价 Ⅱ 1 _ 现 代 实用 医学 , 2 0 1 0 , 2 2 ( 0 9 ) : 1 0 9 — 1 1 2 . 妇 静脉血液动力 学以淤滞状态为主要表现 ,容易增加静脉 血容 [ 3 】 高秀霞, 孔祥玲 , 张若青. 妊娠 期 肾病 综合征 患者血 液高凝状 态 量, 受 到这一 因素影响 , 处于高水平 的孕激素与雌激素会扩 张静 的研 究Ⅱ ] . 天津 医药, 2 0 1 2 , 4 0 ( 1 2 ) : 1 7 6 — 1 7 8 . 脉血管 , 并且起到一定介导作用 ; 妊娠晚期 , 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 4 ] 李伟皓, 黄 慧, 杨洪乐, 纪昕, 周艳. 总体 止 血 潜 能评 价 妊 娠 期 高凝 定 预防作用 ,利用血栓前状态在分娩 以后可以迅速进行止血 。 防 [ I 1 . 中国实验诊 断学, 2 0 1 1 , 1 5 ( 0 4 ) : 1 2 1 — 1 2 4 . 止发生产后并发症 , 对产妇健康造成影 响。 在妊娠期 , 血液高凝状 状 态的临床应 用[ 作者简介 : 王宏莲( 1 9 7 4 -) , 女, 内蒙古锡林 郭勒妇 幼保健院。 态 较 为 常见 , 引发血液高凝 状态因素较多 , 妊 娠 期 在 发 生 血 液 高 选取从2 0 1 4 年2 月一 2 0 1 5 年2 月收治的4 0 例孕妇 ,根据血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