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答案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卷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答案语文试题高考模拟卷高三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高三校际联合检测语文2017.05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唐诗宋词吟出口,婉约的江南便款款而来了。
烟雨漂洗过的西湖,宛如(一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月色(弥漫/弥散)的西湖,宛如一帘笼着轻纱的幽梦。
黛色乌篷客船轻轻摇曳着,寒山寺钟声寂寥地回响着,两岸的飞檐吊角、灰瓦白墙,①。
当草长莺飞、杨柳拂堤之时,江南春就来了:曲径通向的深深庭院里,春色满园关不住;朱雀桥边的乌表巷口,自在矫莺恰恰啼;绿杨阴里(清净/清静)的长堤上,隐隐笙歌处处随。
江南的春天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而中原的春天,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来谁敛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一千年前的四月,花的艳潮也许正在盍唐的桥边陌上、宫内坊间肆意涌动,整个洛阳城都在为牡丹疯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人们②。
诗人们酒气萦身,呼朋喝友,肥马轻裘,踏花归去,一路马蹄馨香,写下荡气回肠的诗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摇曳yì婉约B.曲qǔ径荡气回肠C.矫莺芳菲D.乌篷肥马轻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幅弥散清净B.一幅弥漫清静C.一副弥散清静D.一副弥漫清净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无限风情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②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B.①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无限的风情②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C.①无限风情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②醉卧丛下,狂歌痛饮,簪花而行D.①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无限的风情②醉卧丛下,狂歌痛饮,簪花而行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及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
中国的戏曲早已被学界视为“俗文学”之一种。
“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伍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但大量的剧目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尽管其中也可能有封建主义意识的渗透,但主要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
明清传奇、杂剧大多为文人所作,他们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学名儒,作者虽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仕途失意,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
这些人袭用民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样式——戏曲来从事创作,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同样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明王朝命解缙等编辑的《永乐大典》本来收录有部分戏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库全书》却将其统统拒之门外。
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
古典戏曲热衷于以“琐屑”的市井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将贩夫走卒、贫寒书生、风尘妓女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戏台,许多剧作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文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出自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描写英雄和国王,古典戏曲也多半摄取经过民间“淘洗”的历史演义和传说,少有雄浑冷峻的“风云气”,而多显家长里短的世俗趣。
2017年3月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新课标Ⅱ卷)语文卷

绝密★启用前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袁正领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与齐结盟重创韩魏、抓住时机连横攻齐等重大事件,讴歌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
本剧尊重史实、脉络清晰、叙事流畅,不但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和溯源。
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精神的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围绕“崛起”这一主题,着力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起”的深层意蕴,可谓一大亮点。
张博饰演的昭襄王是领导秦国崛起的一代雄主,他天资聪慧,但继位之初消极、懵懂,在母亲、严君等人的开导激励下,发誓要“克己勤勉、自强不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智,认识大爱与小爱、大义与小义之别,终成一位意志坚定、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
还有勤学精思的“战神”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等,这些艺术形象可谓是当时秦人的代表,其自醒、自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
与此同时,该剧还生动塑造了一批从反面助力崛起的人物形象,如残暴多疑的齐王、纵情恣肆的楚王、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贪婪成性的李兑等,让人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崛起之途、什么是败亡之道。
威海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威海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下·舒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
在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
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他是________。
无论是84天的“背运”,还是在与马林鱼博斗“感觉到自己要垮下去的时候”,他“还要试它一试”,还要“忍住一切的疼痛,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余的力气统统拼出来”。
在与鲨鱼群进行________的境况中,老人在________的情况下,仍然拖着伤残的身躯,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________、注定失败的战斗。
虽然桑提亚哥在与暴力世界的较量中失败了,但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最终,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他也正在梦见狮子。
这是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无冕之王声嘶力竭精神抖擞众寡悬殊B . 无冕之王殊死搏斗精疲力竭众寡悬殊C . 冠冕堂皇殊死搏斗精神抖擞难与匹敌D . 冠冕堂皇声嘶力竭精疲力竭难以匹敌(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虽然他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B . 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C . 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一副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D . 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看守着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因此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山东省威海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语 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9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济南之所以有“泉城”之名,是由于城南有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系石灰岩组成的千佛.(fú)山地,这些石灰岩具有较多的溶洞或裂隙,在济南附近没入地下,并受到不透水的侵入岩岩体的 甲 (阻挡/阻止),而上覆的第四纪山前堆积物...透水性不好,从而形成承压水构造。
城南山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j ǐ),在城区则以上升泉形式涌出地表向外排出。
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泉水众多,不可胜数....。
历代诸家所论72泉亦不尽相同, 乙 (大致/大约)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趵突泉又名瀑.(pù)流,宋代开始称趵突泉。
泉城四大泉群会流..一处,在济南盆地最低处形成湖面46.5公顷的大明湖。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丙 (记载/记录),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后渐埋塞,半为街市。
金代起今城内湖沿袭大明湖之名。
一湖烟水,绿树蔽空,妖娆.(y áo )多姿,风光秀美。
清人刘凤浩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沿湖亭台楼阁,水树长廊,错落有致....。
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

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l.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姓名、学号分别镇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做在本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楔.(xiē)子笼.(lóng)统脾气拧.(nìng)白发皤.(pó)然B.狷.(juàn)急疮.(chāng)痍冲.(chòng)劲儿灯影幢.(chuáng)幢C.针灸.(jiǔ)夹.(jiá)袄行.(háng)道树髀.(bì)肉复生D.说.(shuō)客亲.(qìng)家眯.(mí)了眼博闻强识.(zh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当山寨文化在手机领域催城拔寨,在数码领域跃跃欲试,用各种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之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的惨淡出身了。
B.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时代光芒的灼射、抚慰心灵的旋律;同样书法要成为彪炳书史的赫赫名作,应该是具象的诗、流动的诗。
C. 周杰伦以他正面健康的形象、出色的音乐禀赋,迅速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被誉为新一代娱乐天王,拥有不计其数的铁竿粉丝。
D. 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讫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一项目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来全球高铁巨头的竞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7年整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近400万字《归有光全集》昨天在沪首发,其中绝大多数作品为精心整理后面市。
B. 在消费者对价格因素比较敏感的条件下,流通企业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商品成本,进而..降低销售价格,才能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C. 如果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即使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再多的困难户,也难以改变人们心目中干部作风漂浮的印象。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以采摘、佩戴香草来比喻高洁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古诗中的“秋”常表现为悲秋,如杜甫《登高》中“”;但因为秋高气爽的特征,诗人还以“秋”描写开阔壮观之景,如范仲淹在《渔家傲》中“______”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基层干部要善于穿针引线....,既能将党的政策准确地宣传给基层群众,又能把群众需求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确保上下级沟通顺畅。
B. 纪录片《苏维埃往事》一经上映就引起轩然大波....,经济学人网站认为它是清洁过去最强有力的解毒剂,“扣人心弦、勇敢、不妥协”。
C.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国际社会积极推动阿富汗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绵薄之力....。
D. .《法治进行时》开播十年来,主持人徐滔现身说法....,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将冰冷理性的法律诠释得温情而感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要建设诚信透明的商业文明,还要让社会更有效率,这是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普遍期待。
B. 作为陕西人,对秦腔《五典坡》并不陌生,对王宝钏反抗父权、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C. “塑料花海”骗人事件被曝光后,洛阳景区试图以打折促销来掩盖虚假宣传,这说明该景区根本没认识到问题症结所在。
D. 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降费目标,基础电信企业提出五条措施,其中之一是加快不限流量或大流量资费方案的推出力度。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4.0分)4.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一部辞书,质量上乘的名牌辞书,也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它就会退化落伍。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海,那么,现在我们启航,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定能收获无限……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国学”如何“新视野”陈平原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
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
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
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
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
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
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
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
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
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无效。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仲秋一过,氤氲于天地间的水汽便倏然散去,天蓝得如一汪海水,却波澜不兴..有....,偶而几缕白云飘过。
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实,将积攒..了一春又一夏的阳光(搜集/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
沁人心脾....的香气从低垂的穗子间散发出来,_____________,带到村庄、农舍,带到更远的远方。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就是小小的一粒稻种,但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或象征,(还是/而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付出自己的汗水、..。
农人们立了这个约定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荐行情感、智慧……大地则如一个胸有城竹....的魔术师,____________。
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而嫩绿地演变着,然后一棵、三棵、五棵……直到稻秧里慢慢传输、流动着的浆液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大地终于兑现了(庄严/庄重)的承诺。
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偶而波澜不兴B.恪守沁人心脾C.积攒躬耕荐行D.契约胸有城竹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搜集还是庄严 B.收集而是庄严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C.搜集而是庄重 D.收集还是庄重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立即把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B.立即被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秘而不宣,却承诺在心C.立即被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D.立即把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秘而不宣,却承诺在心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现在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微信,每天总会忙里偷闲地看一看,聊一聊,刷一刷,以至于很难想象没有它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②汪曾祺为万千读者所推崇,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不绝如缕....的故乡情结,和对故乡风物活色生香的精细描述。
③近日,被监管部门连续警告,失去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又遭消费者投诉,乐视网可谓四面楚歌....。
④政协委员程红说,对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政府应该积极面对,当发现问题时,必须同步创新,不能因噎废食....。
⑤当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看到那位中国乘客出手施救的外籍女子苏醒后,都拍手称快....,用掌声向他致敬。
⑥从美国大选到特朗普就职以来,《纽约时报》等媒体的纸质版和电子版订阅量同时出现井喷,一改传统媒体江河日下....的趋势。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武汉、南京等城市出现的大型洪涝和渍水让不少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慢排缓释理念产生怀疑,专家称不能因此否定整个建设方案。
B.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C.《非常传奇》是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一档国内原创大型文化传承体验类季播节目。
D.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中国虽然起步晚,但这几年来,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研究实力上看,均不逊于欧美国家。
二、(9分,每小题3分)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
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
”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
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
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
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
流连于小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
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
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
汉语中,“美”这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
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
曹操《观沧海》中,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
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
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
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
士人们多3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
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有删改) 6.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大唐气象”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
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归内心,追求细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4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①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昔者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虑夕,无一日之积。
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
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
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楚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头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水浆无入口,殚闷昏厥,不知人。
秦王闻而走之,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
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勃苏对曰:‘臣非异,楚使勃苏。
吴与楚战于柏举,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
’秦王固令,不起。
‘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遂出革车千乘,属之子满与子虎。
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故劳其身,愁其思,以忧社稷者,勃苏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
吾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食。
’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节) 【注】①莫敖子华:楚国重臣。
“莫敖”和后文的“令尹”均为楚国官职名称。
②抉拾:古代射箭用具。
5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6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 不觳: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B .四封.不侵 封:封闭C .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属:追随D .于是赢粮潜.行潜:秘密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未明而立于.朝 ②而耻学于.师 B .①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①以与.大心者也 ②孰与.君少长 D .①勃苏乃.苏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 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B .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 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C .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D .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威王询问莫敖子华自先王以来楚国是否有忧心社稷的忠臣,子华列举了四类代表性人物,但威王并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