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
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
(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
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
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
(4)题型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小说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仍保留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主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将会缩短,大致为1 300字。
2.在考查上,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
3.探究性试题会得到强化,而且会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审美求真等的探讨,关注考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微型小说的特点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考点44散文阅读第一课-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44散文阅读第一课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改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选的都是小说的传统,2017年考的是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李娟《我们的裁缝店》的散文。
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客观题主要着眼于文章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主观题主要考查了理解词语含义和以人称为基础的叙事视角问题。
对更高层级的“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将可能体现在散文试题当中,如在对人物形象、物象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
下面列举近三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考查的散文试题。
年度卷别题号题干及考点选文题干考点选篇分类2021 全国甲卷第7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作品结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写人记事抒情第8题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第9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第7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记事抒情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分析作品结构。
第9题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019 北京卷第17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赵园《北京的“大”与“深”》文化散文第18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第19题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第20题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第01课+考纲解读-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新大纲】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之前的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均有较为详细的考查说明。
这一巨大的变化说明了,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近三年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类型近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文体倾向性明显“新课标”命题省份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偏向以社科文为考查载体。
2.命题重视文本,考查重点相对集中命题重视文本内容,选项的内容基本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语段,以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为考查的重点。
3.选用材料的新颖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对于论述性文本,首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4.题型为主客观兼顾“新课标”高考实践表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以山东卷为代表;二是主客观兼有,以浙江卷为代表。
新课标全国卷近年都是三个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而简答题考点主要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以及对某个问题的鉴赏、探究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情分析近两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趋向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考查传记。
实用类文本涉及的人物有中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外国的科学家和军事家。
从题型上看,既有四选一的单选题、五选二的多选题,又有简答题,分值12分。
从考查能力上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重视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传主的事迹及精神品质的概括能力。
另外,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传主精神品质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此类阅读探究题的主要趋向。
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高考对文体的选择也可能在传记之外有所扩展,如回忆录、调查报告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实用类文本阅读虽说同样是现代文阅读,但还是有别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当然,高考命题更是特色鲜明。
那么实用类文本在答题上有没有独特性,就像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那样呢?确实存在,但只能是大致的,缺少规律的,这里归纳出来,仅供考生参考。
所有的答题都贯穿一条红线——筛选信息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3题,无论是关乎文本总体感知、理解能力考查的第1题,还是基于文本分析、概括能力考查的第2题,以及侧重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第3题,试题题干上总会有“结合材料”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都有一根红线贯穿,这根红线就是“筛选文中信息”。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主要是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和用法不同,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的时候,也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讲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01课+考纲解读(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一)+审题)-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考纲解读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⑸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⑴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⑵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⑶有文采(如:);⑷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理解其含义,确立写作中心(明确立意),确定感情抒发的基调或确立自己的观点态度,明确写作文体和方法的过程。
它包括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审题”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准确、深刻、独到;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准确,在命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或叙述时有游离中心的现象;四等为“偏离题意”,指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新材料作文特点及分类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给出一则材料(一首小诗、或一则寓言、或名人名言、或时事新闻等),不指定标题或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新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大致上可分为感悟类材料作文、叙事类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和哲理类材料作文四大类。
1.感悟类材料作文该类作文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认识、行为、做法和社会上的某种思潮、现象等。
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对生活的感悟,阐述观点看法。
2.叙事类材料作文该类作文的材料包括新闻时事、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其特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3.寓意类材料作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
它具有三个特点:(1)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1课考纲解读3。
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第一点小说的语言鉴赏。
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赏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体会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
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
(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
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
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
(4)题型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诸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诸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我们还要了解哲理散文的三大思维方式: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
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
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
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的“落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理解了它的这两层意思才能正确理解全文的内容。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关涉全文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
对此,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句话形容母亲的乳房为什么用贬义词“干瘪”“残缺”?细品便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词语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蕴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再如《忆刘半农君》“半农却……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其中“亲近”就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比如《忆刘半农君》最后一段中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
”什么是“朋友的憎恶”?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对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
原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那么这“憎恶”里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比如,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中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精灵”一词就很好地表现了小花“美丽”而又“纤弱”,“稚嫩”而又“顽强”,“充满活力”等特点;也透露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另如,闻一多《兽·人·鬼》开头说:“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句中的“杰作”使用了反讽手法,感情色彩特别强烈。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忆刘半农君》中“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句中“陷沙鬼”“烂泥的深渊”都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
再如上面提到的“落叶”“杰作”“精灵”等,由于使用了得体的修辞,大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各类汉语能力考试必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
(2)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
(3)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
(4)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5)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6)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
(7)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8)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比如,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用典句这类句子一般只有知道象征义、典故义后才能透彻理解。
(9)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