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最新地理教案-世界农业大国 精品

合集下载

地理初中农业教案

地理初中农业教案

地理初中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2. 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2.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3. 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 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农业发展相关资料;2. 地图;3. 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主要农业产业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们周围的主要农业产业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2. 学生结合地图,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如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2. 教师讲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等;3. 教师讲解如何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如山东与四川的农业发展对比。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山东与四川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两地的农业发展情况;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分析等;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绘制我国农业分布图;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结合地图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各国家的农业和农业发展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各国家的农业和农业发展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各国家的农业和农业发展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各国家的农业和农业发展一、引言地球上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各异,受到经济、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各国的农业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国家及其农业文化的理解。

二、亚洲地区的农业发展亚洲地区人口众多,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总产量最高的国家,以水稻、小麦和棉花等为主要农作物。

印度则以稻米、麦类和糖尿病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南亚地区以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稻米和橡胶种植业闻名。

三、欧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欧洲地区的农业在科技、机械化和标准化方面相对成熟。

法国以葡萄酒、乳制品和蔬菜等农产品闻名,荷兰以其现代化的温室农业技术而著名,农产品包括花卉和蔬菜。

波兰则是欧洲最大的苹果、草莓和大麦生产国。

四、非洲地区的农业发展非洲地区的农业多样性丰富,由于气候和地形多样,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农业模式。

埃及以尼罗河流域的灌溉农业而闻名,南非的农业则以葡萄、柑橘和玉米为主要作物。

肯尼亚的茶叶和咖啡产业也非常发达。

五、美洲地区的农业发展美洲地区的农业多样性极高,从北美到南美,不同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特色。

美国以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著称,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糖和橙汁生产国,阿根廷则以大豆和牛肉产业闻名。

六、大洋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大洋洲地区的农业主要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导。

澳大利亚以其广阔的草原和牧场而闻名,主要养殖牛和绵羊。

新西兰则以高品质的乳制品和农产品出口而闻名,尤其以奶制品和羊肉为主要出口产品。

七、结论通过学习各国家的农业和农业发展,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的农业特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农业发展和食物供应的问题,并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1 世界农业大国 教案设计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1 世界农业大国  教案设计

世界农业大国【教学目标】1.说出农业的概念,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含义。

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举例说出农业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大致说出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学会运用统计图表,说明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3.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国情,树立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价值观。

4.初步理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重要性。

2.我国农业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教学过程】一、引入1.“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存在以及发展有重大影响。

农业与“衣食住行”。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学生举例……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什么?直接——食用;间接——工业的原料。

学生举例……结论:农业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2.我国农业发展早。

许多农作物起源于我国。

如:水稻、大豆、茶叶。

另外,我国还首先饲养了猪、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3.阅读“水稻的起源”。

(1)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农业发展迅速。

(2)补充介绍“粮票”。

为什么需要粮票?粮票有什么作用?粮票是计划经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的产物,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用来调节供需的手段,是购买粮食的凭证,正式用与1955年。

1992年国家粮食购销价格开放后,粮票退出历史。

我国粮票种类非常多,包含“吃穿用”。

(3)思考:为什么我国农业发展如此迅速?原因:江河治理、修建水库;农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的使用;改良品种和耕种方式……结论:科技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的各方面条件,从而推动农业发展。

4.阅读“杂交水稻”。

(1)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

读图,说说农业产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从侧面可以反映什么社会现象?(学生或教师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2)我国农业特点。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的耕地面积大,为世界第四,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3,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人口基数大。

初中地理优质课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优质课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优质课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3. 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3. 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 实例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的饮食和生活质量,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 举例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四、案例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教师补充讲解,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思维导图;2. 结合家庭或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农业生产类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3. 农业发展相关图片;4. 课堂讨论素材。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生动有趣;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七年级地理教案)农业教案3

(七年级地理教案)农业教案3

农业教案3 七年级地理教案本学期总第3课时本单元第3课时授课日期3月9日课题第一节农业()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学习目标1、懂得我国既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的少林国家,认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两类畜牧业区,记住我国主要牧区名称和优良牲畜品种与产地。

读农业分解图,说出农业5个部门的主要产品,读商品粮基地图,说出这些基地分布的位置及其共同特征4、读农耕区图,学会分析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读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折线图,分析与人口增长快慢的关系。

重点难点四大牧区及代表畜种;牧区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教学过程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复习:1、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在哪些地区?目标要求:1、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2、我国畜牧业分为哪两类?其中,――畜牧业对城乡人民生活有重要影响?3、我国四大牧区及代表畜种各是什么?科代表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应用生成创新4、思考:四大牧区均在等降水量线的哪边?这里最适合生长什么植被?5、两种畜牧业区的分界线是――?6、读图回答:内蒙古牧区的畜牧业集中在哪个部分,为什么?能力提高部分:1、当地农村种植哪几种农作物?一年能收获几次?2、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外地运来的?3、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在哪里?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建立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温度带干湿状况粮食作物油菜作物糖料作物作物熟制北方南方1、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A林业牧业C渔业D种植业2、我国棉花的集中产区——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C松嫩平原D珠江三角洲3、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必须依靠——A充足的劳动力科学技术C精耕细作D优越的自然条件(以下见多媒体课件)科代表讲解: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阅读第14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七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认识到农业劳动的辛勤和价值,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农业这一课题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对于农业的内涵、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农业可持续发展
-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并提出解决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作业要求:
1.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力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作业完成后,家长要给予关注和指导,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创新作业形式,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的内涵、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生长习性和生产技术,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农业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上海教育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1《世界农业大国》优秀教案

新上海教育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1《世界农业大国》优秀教案

新上海教育版地理七年级下册1.1《世界农业大国》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 o c(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世界农业大国教学目标:1.说出农业的概念,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含义。

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举例说出农业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大致说出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学会运用统计图表,说明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3. 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国情,树立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价值观。

初步理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的特点。

教学准备:票据、现代农业资料教学过程:引入:“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存在以及发展有重大影响。

一、农业与“衣食住行”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学生举例…2.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什么?直接——食用;间接——工业的原料学生举例…结论:农业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3.我国农业发展早。

许多农作物起源于我国。

如:水稻、大豆、茶叶另外,我国还首先饲养了猪、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阅读“水稻的起源”。

二、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1.农业发展迅速读P3“农业总产值增长图”,学生描述。

回答P4思考题。

补充介绍“粮票”为什么需要粮票粮票有什么作用粮票是计划经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的产物,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用来调节供需的手段,是购买粮食的凭证,正式用与1955年。

1992年国家粮食购销价格开放后,粮票退出历史。

我国粮票种类非常多,包含“吃穿用”。

2.思考:为什么我国农业发展如此迅速?原因:江河治理、修建水库;农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的使用;改良品种和耕种方式…结论:科技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的各方面条件,从而推动农业发展。

阅读“杂交水稻”3.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读图,说说农业产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从侧面可以反映什么社会现象(学生或教师举些生活中的例子)4.我国农业特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短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第一节世界农业大国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我国是农业大国,各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3、理解现代化的农业发展
[重点和难点] 1、衣食住行与农业息息相关
2、现代化的农业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课件演示、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了,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第一节世界农业大国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板书)一、农业与“衣食住行”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世界农业大国,尤其是在解放后,农业发展迅速,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板书)二、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图
(提问)P4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
(提问)P4
(讲述)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请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带领学生讨论得具体些。

(P4)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但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因此如果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意见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30%,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

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所以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全面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

意见二:科技兴农
(板书)三、现代化的农业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我国超级水稻研究世界领先”的阅读材料(P4)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

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P6-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板书)四、拓展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

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

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

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