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部编语文17.盼说课稿教案获奖2篇教学设计教师必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优质教案+说课稿

16盼【教学目标】“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引导:同学们,“盼”怎么理解?谁能用“盼”组词?你有没有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学生交流)2.交流资料,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铁凝,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青草垛》《哦,香雪》等。
本文选自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
书中共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
3.过渡: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呢?铁凝是怎样写“盼”的心理的?【设计意图】谈话激趣,理解题目,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不懂的生字词可以画标记,并思考“我”心心念念、盼望着什么。
(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说说“我”特别盼望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盼穿新雨衣)(3)认读生字。
引导:看下面的字词,说说自己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
【课件出示】嘟囔痱子瞟一眼玛瑙腥味焖米饭窸窸窣窣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②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缩手疯狂叫嚷蹦跳③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④示范书写。
指导:“疯”“唇”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竖撇要长一点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7《盼》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7《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盼》这篇课文,出自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个小姑娘渴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孩子的童心童趣,以及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理解。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
然而,对于这篇课文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层含义,还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去感悟和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母亲的爱和关怀,可能还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引导的地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欣赏和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理解,学会珍惜和回报母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课文中的细腻情感,理解母亲的爱和关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穿雨衣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腻情感,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品词析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爱和关怀。
6.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穿雨衣的渴望•母爱的关怀•珍惜和回报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方面进行。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7《盼》公开课优秀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7《盼》公开课优秀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盼》这篇课文,出自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小孩对雨天的期盼,以及对新雨衣的渴望。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细腻的情感描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字词和新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和新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雨天的喜爱和对新雨衣的渴望,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和新词汇。
2.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理解作者对雨天的喜爱和对新雨衣的渴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天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和新词汇的读音和意义。
3.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雨天的喜爱和对新雨衣的渴望,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说课稿第1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盼》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盼》一文。
我将今天说课的主题定为:立“中心意思”为宗,品童趣之心“盼”,将从三维视角解教材、立足素养设目标、以生为本说学程、梳理归纳理板书几个环节展开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解读。
三维视角解教材单元视角: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告诉学生写文章要讲究立意,也就是要把文章的魂找到,即文章的中心。
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内容,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
而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则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都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但不同的是《夏天里的成长》是版块式的,前面植物与动物两个方面调换顺序也不影响表达,而《盼》一文是以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事与事之间不能调换顺序。
不同文章、不同题材的文章帮助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文本视角:《盼》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作品,铁凝擅长描写女性心理,揭示人的心灵世界。
盼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本文作者紧扣“盼”这一心理,详细叙述了“盼”的经过:“我”得到了一件新雨衣后,开始盼变天,下起了雨盼出门,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呼应本单元“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表达”的语文要素。
全文站在儿童的视角,语言细腻、生动,充满童趣,展现了小主人公蕾蕾丰富的心里和情感变化,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学情视角:部编版教材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梯度安排(如图),在五年级下册出现“中心思想”这一概念,说明在六年级学生内心,已有这样的概念。
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第2篇精读课文,通过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的学习,学生已初步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7《盼》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7《盼》名师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盼》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故事,通过描述他内心的期盼、努力和失望,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一定的把握。
但是,对于情感的表达和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自行车这个话题可能有一定的共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情境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自行车的美好时光,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
4.品悟课文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5.表达自己的愿望: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期盼和愿望。
6.总结拓展: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7《盼》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7《盼》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盼》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姑娘渴望拥有一双新雨靴的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六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这样的故事性课文,他们能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然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和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雨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靴的联想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课文中的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盼》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盼》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盼》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渴望拥有一双新雨鞋的故事,揭示了儿童天真可爱的性格和美好的愿望。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叙事性的文章有较高的兴趣。
然而,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愿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态度,增强对亲情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主人公的渴望和期待,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愿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享自己的感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愿望。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美好愿望。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7《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9张PPT)

环节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2.齐读第17自然段。说说作者描写了雨停之后的景象。3.下雨了,为什么“我”的心像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而且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激动、兴奋)
4.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我”欢快自豪的心情。)5.你从“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6.面对外边正在下着的雨,“我”为什么会有担心?“我”在担心什么?
六、说教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共2课时)
第一课时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看到这个“盼”字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
(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
板块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自由读1~3自然段,思考:(1)妈妈送给“我”一件雨衣,“我”是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2)“我”穿上雨衣,被妈妈看到后,她有什么反应?体现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六年级语文说课必备教案《盼》2篇
第十七课:盼
执教年级:六年级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标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初识标题的作用。
2、由“盼”字引出对“我”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分析,从而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
3、分析作者选择叙述视角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由“盼”字引出“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选择叙述视角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路径:
核心问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倾向和价值追求?
主问题1:标题“盼”在文中的作用?
下位问题1:整篇课文中,是谁在“盼”?
下位问题2:“我”“盼”的内容是哪些?
下位问题3:能否围绕标题概述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呢?
主问题2: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来表现“我”的情感变化?
下位问题1:“我”看到了什么引发了“我”的“盼”呢?
下位问题2:在“盼”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问题3:作者为什么会选择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角呢?
下位问题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位问题2:叙述视角能否换成“妈妈”,为什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读题入文,掌握大意: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当代作家铁凝早期创作的一篇小说。
请大家一起齐读标题。
——学生齐读标题。
2、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提出问题。
3、当同学们阅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哪些疑问得到解答了呢?
——学生回答问题。
4、请同学们把以上的答案串起来,能否围绕标题概述出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呢?
——学生概述。
5、由此,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标题“盼”的作用呢?
——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二、
再读课文,分析情感: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盼”的造字结构,虽然“盼”字在文中是“希望”“想望”的意思,但它的本义是:眼睛黑白分明,有了“看”的意思之后,才引申为“希望”、“想望”。
由此可见,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希望”,往往是他先看到了些什么?所以,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一下课文,“我”看到了什么引发了“我”的“盼”呢?请用括号圈划出来。
——学生圈划,交流。
2、在整个“盼”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分析,交流。
3、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来表现“我”的情感变化?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三、分析视角,把握主旨:
1、分析完“我”“盼”的内容和情感变化过程之后,我们再来关注下本文的“叙述视角”——“我”。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分析:“我”是一个天真活泼、热爱生活的小女孩。
2、叙述视角能否换成“妈妈”,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不能,“我”以“小女孩”为叙述视角,更真实,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孩子纯真、细腻的情感。
3、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一个“小女孩”为叙述视角来写这篇
小说,想要表达怎样的写作目的呢?
——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纯真、细腻的情感,要像文中的“我”那样用心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乐趣。
四、回顾路径,布置作业:
1、请同学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路径。
——学生回顾。
2、想一想你最近最“盼”的事情,借鉴本文使用人物描写刻画情感的写作方法,写下你自己的《盼》。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7.《盼》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
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筒、篷、缩”等14个生字,理解新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3.找出心理描写的地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个新朋友,她叫蕾蕾。
2.蕾蕾得到一件好东西——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大家知道雨衣是下雨天穿的。
可是蕾蕾一直想穿上它。
于是,她就盼呀盼呀。
(板书:16.盼)
3.她盼到了吗,穿上新雨衣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每天盼下雨的孩子吗?你想知道她盼望的事情实现了吗?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文章语言富于儿童化和生活化,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我得到了新雨衣”
1.我怎么得到了新雨衣,喜欢吗?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蕾蕾得到雨衣后什么心情。
3.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4.小结: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展开,蕾蕾的新雨衣确实很漂亮,如果你们都到了这么美的一件雨衣,是不是也想穿上它,是不是也想让老天快点下雨。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一遍这段课文,画出中心句。
(我开始盼着变天。
)
2.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蕾蕾不管白天还是黑天,都观察天空。
因为她看到白天天上是瓦蓝的,夜晚是满天星斗。
)(雨衣好看,但没机会穿。
)(埋怨老天总是晴天)
六、教学4—17自然段,体会“盼”(一)抓重点句子,体会蕾蕾的心情。
1.路旁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嘻嘻地笑”是蕾蕾心里认为的,和埋怨老天的时候心情不同。
这一次,她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要变天了。
)
2.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雨点打在头上,那就可以穿新雨衣了,这才是最美的事情。
)
3.蕾蕾看见下雨了,兴奋地跑进了楼门。
她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有,因为蕾蕾找了好几个借口,都被妈妈否定了。
)
4.场景表演。
老师当妈妈的角色,指名同学当蕾蕾的角色,表演对话一部分。
(学生评价谈体会,说说蕾蕾的心情。
)
5.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尽管我很不情愿,可是没办法。
因为蕾蕾找不出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
)
6.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
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鼓点”好吸引人,把雨点比喻成鼓点说明雨点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我在急切地“盼”)7.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看着看着雨后的景色,蕾蕾又想起了穿雨衣的事情。
她太“盼”了。
)
七、课堂小结,做好过度
1.蕾蕾拥有了那么好看的一件雨衣,所以她一直想穿上它,到大街上去享受雨中的美景。
好不容易下雨了,可妈妈又不让出去。
蕾蕾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雨点往地上落,不知不觉,她又想象起雨点落在雨衣上的情景。
2.她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呀?他就这样一直盼着,盼到什么时候才能盼到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1)正确读出下面词语斗篷浸湿喧闹厚墩墩满满当当逗引腥味理直气壮筒缩疯甩酱唇蹦
2.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蕾蕾穿上雨衣后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她的心情怎样。
二、学习最后18—21自然段 1.课文哪里描写了图上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2.从这一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讨论探究
(一)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提示: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这篇课文围绕“”选取了多件事例,使我们看见了一个的儿童
形象。
)(二)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学生自由说,班内指名汇报,师生点评)
(二)(三)你看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语言浅显易懂,很具生活化和儿童化。
2.心理刻画生动逼真)
四、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以下面一句话为中心,写两件事例。
(1)爸爸读书十分专心。
(2)叔叔开车的技术真高!
3.交流,评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4.教师小结: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来写,还要注意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假如你有一件新衣服,你很想穿上它到外面去走一走,可是妈妈却不同意,你会怎样想,把你的心理活动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