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二十 综合6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语文(课标)课标卷答案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语文(课标)详解答案专题规范训练一1.【解析】选C。
A.说一不二: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形容说话算数。
此处应为“举足轻重”。
B.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此处应用“熟视无睹”。
D.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此处应用“不可思议”。
2.【解析】选A。
B.表意不明,“批评的人很多”,既可理解为“很多人批评文章”,也可理解为“文章批评了很多人”。
C.成分残缺,应在“利益”后加上“的行径”。
D.句式杂糅,应为“本着……的原则”或者“以……为原则”。
3.【解析】选C。
本语段是按“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描述芦苇荡的。
“无边……荡荡”与下文“如绿透了的海”构成比喻句,描述“整体”,故第一处选①;“淡淡的亮色”与“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相衔接,因而第二处选③;“新穗”与上文“苇穗”“拔节”及下文“待开待展的高粱穗”相衔接,所以第三处选②;“底色”“敷抹”“点染”是画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⑥④⑤。
4.“动口”既指唱戏又指喝酒,“动手”既指作画又指敬酒。
这句祝酒辞之所以能取得好效果,就在于张大千化用了“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这句熟语,言辞形象生动而又诙谐幽默。
5.(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6.【解析】选D。
A.是第①段内容的转述,将语序稍加调整,与原文一致。
B.是②、③段部分内容的整合,正确。
C.把第⑤段末一句和④段末一句整合起来,正确。
7.【解析】选B。
B项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民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相互渗透”,混淆了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因此是错的。
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二十六 综合1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万卷作业二十六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
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
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
龙乃.选吏卒迎焉。
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
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
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
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
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
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
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依附过来) B.攻相等,数日破走..(城破而逃)C.张鲁母始以鬼道..(道教) D.献帝使璋晓谕..(明白地告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汉鲁恭王之.后裔 / 合聚疲役之.民B.王室多故,乃.建议言 / 龙乃.选吏卒迎焉C.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 / 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D.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 以.立威刑3.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3分)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③焉击杀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A.②③④B.①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4.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四十 综合26 Word版含解析

2019万卷作业四十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吴喜,吴兴临安人也。
本名喜公,明帝减为喜。
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
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
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
演之甚知之。
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
演之门生朱重人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吏,进为主图令史。
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
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
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
稍迁至河东太守.殿中御史。
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
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不可遣。
中书舍人巢尚之日:“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
”喜乃东讨。
喜在孝武世既见驱使,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
及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
迁步兵校尉,封竞陵县侯。
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寻阳太守。
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除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太子左卫率。
五年,转骁骑将军,太守.兼率如故。
其年,大破魏军于荆亭。
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加都督豫州诸军事。
明年还建邺。
初,喜东征,白明帝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
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
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
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而心衔之。
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
上闻之益不悦。
后寿寂之死,喜内惧,因乞中散大夫。
上尤疑之。
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
上召入内殿,与言谑,酬接甚款,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
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
上素多忌讳,不欲令食器停凶祸之室故也。
及喜死,发诏赙①赠,子徽人袭。
(选自《南史·吴喜传》)注释: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启:禀告B.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假:假借C.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累:多次D.不问而心衔.之衔:怀恨2.吴喜文武双全,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喜“博闻强志”和“性既勇决”的一组是()A.涉猎《史》《汉》,颇见古今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B.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C.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D.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喜初为领军将军沈演之属下,深受其赏识,后来被沈演之的门生朱重人举荐为主书吏,继而又做了主图令史。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Word版含答案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三)(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解析版)(九省联考新题型卷三)(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
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
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
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
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
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高考二卷试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古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A项中“故”表示“所以”,B项中“而”表示转折,C项中“之”表示“的”,D项中“以”表示“因为”。
根据句意,D项正确。
2.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用法的理解。
A项中“焕然一新”表示“变得全新”,B项中“翩翩起舞”表示“轻快地跳舞”,C项中“狼藉不堪”表示“非常凌乱”,D项中“浩如烟海”表示“非常丰富”。
根据句意,C项正确。
3.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A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B项《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C项《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D项《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作品。
根据题意,A项正确。
4.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A项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项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项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项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根据题意,B项正确。
5.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项断句错误,应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项断句错误,应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项断句正确,D项断句错误,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根据题意,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6. 答案:(1)A(2)C(3)B(4)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A项正确;C项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项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项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根据题意,C项正确。
7. 答案:(1)托物言志(2)松树具有坚强、正直、挺拔、不畏严寒等品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字加点字的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颂。
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B.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gěng)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
C.现在在表面粘.(nián)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D.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wéi)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傲锋利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一目了然..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
(甲)对于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
(乙)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达夫自选集>序》)。
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到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捉摸..才能感受得到。
作家笔下,不乏有形神兼备的佳作,(丙)如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文章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北平的风物,看似一粒粒零散的珠子,这些珠子实则被一条主线串联起来,那就是“北平”的动人之处——宏伟、开阔、包容、舒适和平易。
大家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形”而准确地抓住“神”。
一般来说,“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之中,它们构成一篇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目了然B.对于C.捉摸D.寄寓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除了网速外,费用无疑是决定普通消费者是否放心接纳5G的一个关键因素。
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十八 综合4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万卷作业十八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栏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殽.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万卷作业二十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4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
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
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
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
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
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
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
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
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
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
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
”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
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
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
你可以强调他的淹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
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
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
这是同一性。
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
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
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文章略有删节)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
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C.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钟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E.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格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
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
3.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4.作者卞毓方说“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6分)5.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8分)三、基础知识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体育课只做一点象征性的锻炼,学校虽然没有了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学生却成了一群被变相“圈养”的绵羊,这其实是一种因噎废食。
B.美国作家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创造自己与他人幸福的保证。
C.如果网站数据一旦泄露,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主管部门及网站应该出台相应管理标准及保护措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D.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并围绕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会过得快乐吗?。
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就像在沙漠中迷路的骆驼,,。
之所以说是生活目标而不是人生目标,,而我们很多人短时间内实在弄不明白一辈子到底要干什么。
,所以,为一年的生活定下目标就可以叫做生活目标。
①迷茫和绝望会充满了心田②快乐的第一要素是有生活目标③不再给快乐留下丝毫的空间④但是我们想清楚一年之内到底想干什么还是相对容易的事情⑤是因为人生目标是一辈子的事情A.⑤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⑤①②③④9.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5字)(2分)□□□□□□□□□□□□□□□□□□□□□□□□□(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不超过40字)(3分)□□□□□□□□□□□□□□□□□□□□□□□□□□□□□□□□□□□□□□□□四、语言运用1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須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11.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你写一段文字来赞颂“书法之美”。
要求:①必须使用排比、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
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③不少于50字。
12.(2015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
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
青春应该是读诗的旺季。
这时候的妮,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磬中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地跟她走。
(节选自王开岭《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为什么”青春应该是读诗的旺季”?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答:2016万卷作业二十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 (1)答案:“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⑴【解析】此题延续四川高考爱出“炼字”题的风格。
解答时理解词义,把握准情感,并结合诗句实据分析即可。
难度不大。
【解析】诗人简介:赵执信(1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
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
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
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诗歌分析:此时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
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
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
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⑵【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2)【解析】此题考查心境。
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
难度较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A E (B“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不是季羡林在《清华颂》中的表达,“这一切”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学习了新知”“学习有所收获”;C 断章取义;D四篇文章均为季羡林的作品。
)3.①表达了季羡林对两所学校深厚的情谊,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