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乐器介绍彝族民间乐器-三弦

合集下载

彝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彝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彝族舞蹈知识点总结一、概述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宗教仪式和节日中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一种艺术形式。

彝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传统和审美情趣。

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曲和生动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它包括了舞蹈、器乐、歌唱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天赋才华和无穷魅力。

彝族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独具一格,被誉为“彝族舞蹈艺术之花”。

二、舞蹈类型1.宗教舞蹈彝族是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其宗教舞蹈多以祭祀仪式为主题。

宗教舞蹈通常在祭祀庙堂或祭坛上进行,由专门的舞蹈队伍表演,舞蹈动作庄重、肃穆、神秘,富有宗教仪式的气氛。

2.劳动舞蹈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耕、畜牧等生产劳动,劳动舞蹈是在劳作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

劳动舞蹈通常以耕种、放牧、收割等农村生产劳动为主题,舞蹈动作简单、明快、朴实,充满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

3.民间舞蹈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民间舞蹈是其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舞蹈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例如,《芦笙舞》、《嬗舞》、《南弦舞》等,都是广为人知的著名民间舞蹈。

4.节庆舞蹈彝族人民注重宗族和节日仪式,节庆舞蹈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节庆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跳芦笙》、《载歌载舞》、《刀枪舞》等,都是备受欢迎的节庆舞蹈形式。

三、基本舞蹈动作1.手势彝族舞蹈中的手势动作丰富多彩,包括伸张手势、握拳手势、托盘手势、交叉手势等。

手势动作常常配合上身和下身的动作,以表达舞者内心情感和舞蹈主题。

2.肢体动作彝族舞蹈中的肢体动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手臂、头部、腰部等各部分的动作。

肢体动作通常通过扭身、展臂、蹲跳、旋转等方式来展现,具有明快、灵活、优美的特色。

三弦的起源有什么

三弦的起源有什么

三弦的起源有什么三弦:又称“弦子”,中国汉族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弦的起源,希望你喜欢。

三弦的起源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

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

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

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三弦的种类一、南音三弦中国许多民族都使用三弦。

蒙古族用于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形制和汉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流传着汉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仅南路壮剧乐队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伦演唱中也作为伴奏乐器。

云南哈尼族的三弦也有大小两种,大的叫“干玛桌”,小的叫“弦干”,构造与汉族三弦相似,但琴鼓蒙以猪膀胱或竹笋壳,首色低沉,弦用肠衣制,用指弹拨,不但独奏曲调很多,还常用于器乐合奏。

三弦因流传地区和用途不同而有很多品种,如小三弦、双面小三弦、板面小三弦、大三弦、短杆大三弦和电三弦等。

南音三弦:简称南弦,是曲弦的一种,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的小三弦,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

南音三弦系高音乐器。

它的结构和全国通用的三弦基本相同,全长98厘米。

琴头造型古朴,有的呈扁铲式,但棱角较圆;有的雕刻出兽头。

三弦的起源形成及流传

三弦的起源形成及流传

三弦的起源形成及流传
文进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三弦,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弹弦乐器,众多曲艺和戏曲都离不开它。

特别是山西的地方曲艺。

如:沁县老州调、夏县禹州调、沁县铁板书、高平大板调鼓书、平
遥鼓书、襄垣鼓书等均以三弦为主要伴要乐器。

其它如:临县三弦书、忻州三弦书、交城三弦书、介休三弦书,孝义三弦书等,则故名思义!它们就是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地方曲种。

那么,三弦的起源与形成,经历了哪些过程?跨越了哪些朝代?本文试
作一番追本溯源的初始探讨,荒疏之处,望能得到行家里手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文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2
【相关文献】
1.蒙古族三弦风格形成探究 [J], 李楠
2.论蒙古三弦之形成与发展 [J], 色仁道尔吉
3.沁州三弦书的形成过程分析浅谈赖斯模式——以山西沁州三弦书为例(下) [J],
牛钰昕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生成逻辑、流传概况和研究动态 [J], 张
丽媛
5.一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的力作——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评介 [J], 孙继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弹奏乐器—三弦

弹奏乐器—三弦

近年来经改革已试制成功适合民族乐队使用的短杆大三弦。 它在保持大三弦的特点下,缩小了指板尺寸,琴杆短、把位近, 有利于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由于装置可滑动的活动山口,能够 任意转调,不但适合伴奏、合奏,更适用于独奏。 小三弦:又称“曲弦”,全长约 90 公分左右,因伴奏昆曲 而得名。因为流传在南方,又有“南弦”、“南三弦”之称。 它是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于南方的评弹等说唱音 乐的伴奏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潮曲、南管、等器乐合奏, 并适于为昆曲、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广东音乐、昆曲 和苏州评弹中所用的小三弦都有差异,它们分别适应于各自的 特色。 80年代初研制成功为评弹伴奏的双面小三弦。琴鼓两面都 张琴弦,正反面皆可弹奏,一面定成低调门为男腔伴奏,另一 面定高调门为女腔伴奏。在河南戏曲(大平调、大弦戏和豫剧) 音乐伴奏中,广泛使用着一种板面钢弦小三弦,发音清脆、粗 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除为唱腔伴奏外,还能在戏剧中模 拟风声、水声和彩蝶飞舞等特殊音响效果。
音量和技巧: 三弦的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变化的幅度较大。分小三弦 与大三弦两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 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 弦。 演奏技巧:很多,有弹、挑、双弹、双挑、扫、轮、搓等。
一、南音三弦 中国许多民族都使用三弦。蒙古族用于器乐合奏和歌舞伴 奏的三弦,形制和汉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也流传着汉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仅南路壮剧乐 队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伦演唱中也作为伴奏乐器。云南哈 尼族的三弦也有大小两种,大的叫“干玛桌”,小的叫“弦 干”,构造与汉族三弦相似,但琴鼓蒙以猪膀胱或竹笋壳,首 色低沉,弦用肠衣制,用指弹拨,不但独奏曲调很多,还常用 于器乐合奏。 三弦因流传地区和用途不同而有很多品种,如小三弦、双 面小三弦、板面小三弦、大三弦、短杆大三弦和电三弦等。 南音三弦:简称南弦,是曲弦的一种,流行于闽南和台湾 一带的小三弦, 三弦 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

彝族文化简介

彝族文化简介

彝族儿歌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 极为丰富。语言生动风趣, 曲调活泼简练。演唱时常 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 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 自得。 “阿西里西”是 彝族语言,其意思是“我 们的好朋友”。

彝族舞蹈
彝族火把节
深山的歌谣——彝族音乐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 壮族自治区。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 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和乐器。彝族的舞蹈 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动作欢快, 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服饰
彝族乐器
彝族四弦 彝族月琴 彝族巴乌 彝族口弦 彝族羊皮鼓 彝族三弦 彝族笛老挪 彝族小闷笛

彝族简介——精选推荐

彝族简介——精选推荐

彝族简介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人口为7,762,286人。

(2000年统计)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关于三弦的文案

关于三弦的文案

关于三弦的文案
1. 三弦,一把融合了古典和现代元素的乐器,吟唱着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三弦是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它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泉,给人以静谧、悠远的感觉。

3. 三弦的音色柔和、清脆、悠扬,其特别的音质能够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引领人们走入另一种境界。

4. 三弦的琴身是用金属丝和竹筒制成的,琴弦采用快节奏弹奏方式,让音乐更加地富有活力和感染力。

5. 三弦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代表乐器之一,它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方式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

6. 三弦巧妙地融合了古今中外的精华元素,无论是演奏还是听众,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涌动的激情和无限的想象力。

7. 三弦在传统音乐演奏中,扮演着旋律贯穿全曲的重要角色,起到连贯节奏和增强音效的作用。

8. 三弦的演奏方式千姿百态,表现了中国音乐的极致精髓,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来自中国文化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9. 三弦不仅在传统音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在流行音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 三弦以它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让我们领略到音乐本质的多样性和魅力,也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重要纽带。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云南彝族——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最早流传于路南圭山和弥勒县山区,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

据说它是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发展而来。

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里各村的人们常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而跳月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平时,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动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于是在场坝上,在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

他往在跳月中相识、相爱,跳到月落,跳到日出。

"跳月"分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

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乐。

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情绪热烈奔放,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人舞节奏缓慢,动作在三步乐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有时轻抬脚在空中边跳边旋转数圈。

娃娃舞,跳法是三步乐,有时改蹬脚为点步,或把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腿上,边跳边唱,具有一定的游戏性。

阿细跳月通常用大三弦、小三弦、二胡、高低音笛、木叶等伴奏。

阿细跳月是彝族舞蹈中的一枝奇葩,但40年代在昆明演出时却被国民党反动派以"有伤风化","难登大雅之堂"等罪名而禁演。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民族歌舞艺术十分重视,"阿细跳月"曾登上向国庆一
周年献礼的舞台并到国外演出,成为国内外广大观众喜爱的舞蹈。

云南彝族——阿细跳月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