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四语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导学案

备课组长(签字):教导主任阅批:(第稿)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刘萍)

教学计划讲授68 课时作文 16 课时复习 20 课时实验课时测验 11课时机动 10 课时总计 123 课量二0一五年度秋季学期制订(一)本科教学目的要求:1、在学习语文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
2、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
4、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
5、会使用字典、词典,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7、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用普通话交流。
8、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材料。
(二)学生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学生情况分析1、本班共有学 46 人,其中男生 26 人,女生 20 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
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力,以提高成绩。
2、本班级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
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
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先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
2、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合理、精心地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尽量做到少而精。
3、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的不同层次,在课堂和课后多关注中等生以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温故知新根据下列三个数写四个算式。
2.展示目标
二、快乐探究:
上课前,对子间互帮互助,交流疑难问题,并标注在导学案上,解决不了的课堂上交流。
师加强巡视,及时解决小组成员不能解决的关键问题,注重启发和引导
表述信息和问题,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三、快乐检测:
完成课堂检测,组长批阅,交流反馈。
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四、课堂小结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主备人
罗方伶
执教人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内容
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
第4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能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我能在问题情境中准确找到题中的可用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2、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
(1)32×25=800
800÷()=25 800÷32=()
(2)425÷17=25
17×25=()425÷()=17
3、计算下列各题。
45+45×0 0÷18+9 469+0
32×3×6×0 430×0 0÷318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三、快乐检测:
完成课堂检测,组长批阅,交流反馈。
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四、课堂小结
2、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加,四年级参加的比三年级多7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四年级参加总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
3、小米家有个饲养场,其中白兔18只,黑兔26只,母鸡264只,养的奶牛的数量是兔子总数量的2倍。小米家养的母鸡的数量是养的奶牛的几倍?
2015-2016-2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导学案(20191110125742)

课题
第一单元导学案
单元导读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诗词及课文。
目标2、走进文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要求是,本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的。
2、朗读《古诗词三首》,划分朗读节奏。
3、《桂林山水》开头引用名句“总
领全文,下文围绕这一句分别从、两个方面具体描绘。
文章的末端描绘了、交相辉映,最后以
“”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
的,又与首句“甲天下”。
4、《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作者按照
顺序,先写了去;接着
预写;
习再写;最后写。
行文中还
案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请在课文中找出并用“”
划出。
5、《七月的天山》作者用了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
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请用“”划出。
作者从天山的、、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6、划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朗读,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7、阅读中存在的疑问。
课题主题阅读安排
《古诗三首》+《诗韵飘香》
《桂林山水》+《青岛海景》《雨巷基隆》
《记金华的双龙洞》+《三访雁荡山》《杭州西湖游记》
《七月的天山》+《天山景物记》《树林和草原》
《群文阅读1》(故都的秋、夜宿泉州、雄关赋、墨城红月、成都的春天、拉萨的天空、天下第一坛)
《群文阅读 2》(枯叶蝴蝶、彩蝶树、美洲之夜、威尼斯、田园诗情、
地中海上的日出、尼加拉瀑布)
备注:同学们,根据导学案的安排提前预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第1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目的:.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4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1、古诗词两首》导学案执教:班级:姓名:学法导航学习内容:学习本课古诗、生字、解决课后习题。
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知识链接:《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孤独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同时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副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忆江南》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的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自主预习预习内容:《1、古诗词两首》古诗,生字,课后习题。
预习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
2、熟读这三首古诗,并美美地把它们读出来,注意节奏。
3.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预习检测: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tíng tíng tán luó敬()山洞()湖水()海()2.我会组词。
闲()厌()未()摇()盛()闭()庆()末()遥()胜()3. 我能理解第一首古诗。
(1).填空 a.“尽”是的意思b.“相看两不厌”中是和在互相看,表达了诗人与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预习小结:我的问题小组生成的问题探究学习预设一:理解第二首古诗:(我用方法学习的)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1、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二:理解《忆江南》这首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1~4课)导学案

⼈教版⼩学语⽂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1~4课)导学案第1课《古诗三⾸》标学习⽬标: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
理解⽣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通过看注释、插图、边读边想感知诗意,能⽤⾃⼰的话说诗意。
(重点)3、感悟作者热爱祖国河⼭的思想感情。
(难点)边读边赏:1.⽤⾃⼰喜欢的⽅式读古诗,我读了___遍古诗,能读准确、读流利;2.⾃学⽣字词:①把⽣字词圈出、读准确,会认、会记、会写。
②我认为易错字词是:③多⾳字有:3.读了古诗,我知道《独坐敬⼭亭》⼤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概写了_______,《忆江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不明⽩的地⽅,做下标记。
边读边悟: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1)边读边想,我能通过看注释、插图、⽤⾃⼰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独坐敬⼭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景⾊,表达了诗⼈_________的感情;《望洞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的景⾊,表达了诗⼈_______的感情;《忆江南》描写的是_________景⾊,表达了诗⼈__________的感情。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①《独坐敬亭⼭》的诗⼈是________代诗⼈_________。
诗得前两句烘托了诗⼈⼼灵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运⽤的⼿法是_________,表达了诗⼈对___________的喜爱。
②《独坐敬亭⼭》题⽬中的“独”,不仅写⼭,也是写作者。
这⾸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句也表现出孤独的意思。
③《望洞庭》是________代诗⼈_________。
遥望洞庭湖⽽写的风景诗。
第⼀句从⽔光⽉⾊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的___________;第⼆句以___________作⽐喻表现夜晚湖⾯的_____________;第三句写_________湖中君⼭翠绿的⾊彩;第四句再⽤⼀个⽐喻,将浮在⽔中的君⼭⽐作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一单元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学生自读自悟
小组互查互教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品读重点词句
学生当堂检测
六、抄写或默写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学生自学,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小组互查互教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
导案
一、问题导入
【学习程序:教师引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时间约2分钟。】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山川中心学校四年级科学导学案(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内容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页码
2-4
学习目标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学习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学习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课前
自主探究
【学习程序:课前通过看书、上网等方法收集、阅读材料,记录和食物相关的信息。】
1.冬天,你脱掉毛衣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把纸屑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_____________,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问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静电的存在以及能吸引物质的能力。
三、展示研讨一
【学习程序:班内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时间约2分钟。】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合作探究一
【学习程序:学生小组做相关的静电实验,获得实验的第一感受,时间约5分钟。】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静电的存在和能吸引物质的能力。
注意总结静电和吸引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二
【学习程序:从电的本质入手,静电就是由电荷的得失引起的,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的内涵。时间约10分钟。】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从静电的本质出发,理解静电产生的原因。
五.小结
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静电
六.拓展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拓展电流形成的条件
板书
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