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案(二上)古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让学生领略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旅游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引导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

(2)展示两幅古风山水画,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3. 理解诗意(1)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2)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句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

让学生谈谈学习两首古诗的收获,引导他们体会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诗句2. 黑板右侧:《望庐山瀑布》诗句3. 中间部分:生字词、诗句解释、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答案:(1)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家长签字。

(2)学生完成诗句解释,教师批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感悟和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同时,结合课文注释,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二首》,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和古建筑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有没有见过美丽的瀑布或壮丽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美妙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讲授古诗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
不过,我也注意到在理解古诗难点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疑实例和比喻,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古诗是古代诗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抒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首具体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诗人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理解和背诵。对于难点部分,如古诗的意境感悟,我会通过图片、故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古诗二首一、教材剖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习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习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偏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取得初步的体验”。

教学中要按部就班,体现指导的条理性。

《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

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攒。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大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

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听觉上进一步衬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丰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烘托得十分宏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五湖四海,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两行描画了一幅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格调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规范(2011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取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柔美。

”温儒敏老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规定就是重复诵读,熟读成诵。

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没必要在主习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器重朗诵的指导,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每一次朗诵要到达什么目标,老师要心中有数。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古诗二首》。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两首古诗,并能背诵。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引入古诗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诗句的节奏。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介绍古诗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4.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逐步过渡到背诵。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静夜思》作者:李白生字:床、前、月、光、低、思、故乡《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生字: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两首古诗,注意生字的书写。

b. 选取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c. 家长协助,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记录下来。

2. 答案:a. 略b. 示例:《静夜思》中的画面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描述: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地面仿佛铺上了一层霜。

我抬头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主要教学内容为《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生字词:通过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句的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

7.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并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2)用生字词造句。

(3)分析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见教学过程第6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背诵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诗句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王之涣、李白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教学重点:研究生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乐府,让学生了解乐府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出示课题:敕勒歌,让学生猜测诗中可能会涉及到哪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似、笼、庐、茫、盖、苍。

2.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似”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四、借助插图,了解诗意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让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草原景象。

2.让学生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指导朗读全诗。

五、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六、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了解其他乐府,读一读。

5.师问:“他的朗读怎么样?” 学生回答:“他的朗读流利且富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草原非常广阔!”6.师问:“‘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比喻。

” 师再问:“将什么比作了什么?”7.师夸奖学生们读得非常好,然后建议进行男女生赛读。

男生将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女生将草原的广阔无边读出来,最终男女生都获得了第一名。

1.师问:“诗人还描绘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描绘了广阔无边的蓝天和长满绿油油茂盛草的草原,风吹草弯曲露出成群的牛羊。

”2.师夸奖学生们描述的画面非常美丽,然后建议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他们从图中体会到的感受。

3.学生1表示他感受到这个地方非常美丽,学生2则认为这里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壮,因为草长得很茂盛,而学生3则认为牧民生活富足,因为他们养的牛羊非常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把字写正确、美观。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

(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认读:宿、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认读:危、辰、恐、惊。

(1)自由读生字。

(2)带拼音齐读生字。

(3)开火车去拼音读,老师及时正音。

(4)学生齐读。

2.指导写字。

(1)出示:“危、敢、惊”。

①指导学生观察写法,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②书空这3个字的笔顺。

(2)打开“优教学生字”,进一步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3)学生临写生字。

3.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气。

指名读,齐读。

明确: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三)细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明确: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4)看图想象,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座楼的高的?
(5)小结: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恐、惊、语、天上人。

(2)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人在楼上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1.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3.按节奏背诵。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谈话引入: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3.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甘肃、内蒙古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检查生字:似、庐、笼、盖、苍、茫。

(1)自由读生字。

(2)带拼音齐读生字。

(3)开火车去拼音读,老师及时正音。

(4)学生齐读。

2.指导写字。

(1)出示:“阴、似、野、苍、茫”。

①指导学生观察写法,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②书空这5个字的笔顺。

(2)打开“优教学生字”,进一步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3)学生临写生字。

过渡:小朋友们的生字读得这么好,再来读诗,一定能读得更好。

小朋友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播放示范朗读。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细读感悟,理解诗意
1.师生活动一: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
牛羊怎么样?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使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让诗显得有生气。

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师生活动二:“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师生活动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
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师生活动四: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师生活动五: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吟咏背诵,体会意境
1.轻声吟诵,体味诗的意境。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给这首诗再配一幅画。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相关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