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中的对峙_冷战中的对峙 的教学设计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徐子峰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即“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
“冷战政策”主要讲了美苏冷战的形成。
二战后初期,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方面,美国推行干涉别国内政的“杜鲁门主义”,它是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
在经济方面,美国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也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相对抗。
于是,形成了两极格局对立的格局。
在亚洲,先后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美苏争霸”讲述了自赫鲁晓夫执政以后直至苏联解体的美苏关系。
这一时间较长的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是美攻苏守。
赫鲁晓夫上台后,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开始。
但苏联的实力还比较弱,美国占据优势,具体表现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苏联方面做出了让步。
但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缓解,一场核战争终于避免。
教材以一段小字讲述了这一事件。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到80年代初,特点是苏攻美守,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此时的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松1969年上台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从越南撤军、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苏联则采取了战略进攻,把中东、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重点,于1979年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为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缓和。
面对军事、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面对沉重的债务和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也同意实行有限的缓和。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结束。
二、教学对象分析讲授此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世界历史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在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本课知识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前身和基础,很多学生对此感兴趣,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课外的时事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4: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
作为第七单元《战后的世界》中的第一课,《冷战中的对峙》上承第六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与结束》,下启第二课《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学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世界历史概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邢成以及美苏争霸。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务以及全面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也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所以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共建和谐世界。
(三)重点和难点本课介绍了二战后美苏的对峙,其中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是重点。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
美国经过二战,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
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起点不同,个体差异悬殊。
学情调查表明,我校九年级学生对冷战“非常了解”的有5%“一般了解”的有43%“知道”的有51%“一点不了解”的人数有1%部分学生对冷战时期主要事件如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等内容有所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赫鲁晓夫,杜鲁门,尼克松等历史人物的名字,但对冷战整个过程的认识支离破碎,线索不清。
三、教学策略(一)导入本课。
采用与时事紧密结合的方法,播放当前北约对利比亚进行轰炸的新闻,进而提问学生“大家是否知道北约成立于何时?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以及成立的意义是什么?”从而由北约的成立揭开冰山一角,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完美版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一、课程标准1.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2、过程与方法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
三、教材结构分析二战后,从资本主义世界看,德意日三国被打败,英法被削弱,只有美国实力大增,概而言之,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减弱;从社会主义阵营看,亚欧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当“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相继建立之时,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
战后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是美苏两国的主要矛盾。
美国凭借急剧膨胀的实力欲称霸世界,并对苏联展开了“冷战”。
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膨胀,逐渐成为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强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争霸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国家利益的争夺成为美苏争霸的焦点。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由于种种原因,双方虽未公开发生过直接的、大规模的“热战”,但间接的“热战”和各种形式的“冷战”却持续了近四十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应放在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危害。
难点是分析战后新格局形成及演变的深刻的历史背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开探究。
六、教学过程利用教材上的地图,首先在地图上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然后简要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整体印象,由此导入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宁晋六中 朱淑辉 《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感知
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好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冷战中的对峙
政治-----杜鲁门主义美冷苏经济-----经互会
经济-----马歇尔计划————对峙————
军事-----北约的成立国战联军事-----华约的成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实力和彼此关系决定了各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冷战的实质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课,上接二战后美国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下承苏联的解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别是霸权主义不断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因而本课有重要地位和教育意义。
《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单位:宁晋县第六中学学科:九年级历史设计者(授课教师):朱淑辉
课题
冷战中的对峙
课型
新授课
案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冷战的概念、原因及表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
回答苏联采取了哪些针锋相对的措施
生生互动
独立完成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学好本课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合作探究能力
创设历史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深刻的理解“冷战”的实质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明确美国援助西欧和建立北约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主要讲述了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以及这种对峙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政策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冷战这一复杂时期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深入理解冷战时期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政策,掌握冷战时期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时期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政策的理解与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冷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冷战时期的历史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方法。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冷战时期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的历程。
同时,提出问题:“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政策,如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华约与北约的成立等。
同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
第14课教案冷战中的对峙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学习目标】1.掌握冷战政策的内涵及其表现,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
2.了解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先后成立,知道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3.理解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分析各个时期美苏对外政策的历史背景。
4.理解大国争霸是对人类安全的极大威胁。
【学习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学习难点】美苏争霸各个时期的表现及其原因【学习方法】五步释疑法、归纳比较法、师友互助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联系雅尔塔会议的相关知识,提问:这次会议有什么影响?从而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美苏争霸的史实。
二、列出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出示思考探究提示:1.什么是冷战政策?其具体表现有哪些?2.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3.二战后的世界两极格局如何形成?4.美苏争霸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阶段双方争霸的表现及过程如何?5.如何理解美苏争霸的实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探究提示完成自学任务。
三、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一)冷战政策1.内涵: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①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的出台;②经济方面,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③军事方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思考1:什么是杜鲁门主义?有何影响?总结: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思考2:什么是马歇尔计划?总结:1947年美国提出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主要目的①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爆发;②通过美国经济援助,打开西欧门户,控制西欧各国(实质)。
思考3:两极格局如何形成?总结: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成立,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2-05-14T10:58:59.82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刘淑阁[导读]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刘淑阁要求掌握的知识: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要使学生认识: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
美国经过二战,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一)教学难点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
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师生自主学习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具使用:多媒体(二)教学过程【导入】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财刚刚开始。
”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什么?起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板书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屏幕展示导学目标):1.________年________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________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_______的开始2.“冷战政策是指除________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目的是________,以________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________。
人教版历史九下《冷战中的对峙》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下《冷战中的对峙》word教案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教学难点互有攻守的美苏争霸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二战中美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如何样?(他们联合打击轴心国法西斯集团。
如:1942年发起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创欧洲第二战场,配合苏军对德作战,终止欧洲战事;其间举行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对法西斯作战的统一步调;1945年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共同对日作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2.教师依照地图和资料导入:二战快终止时,西方国家和苏联分别操纵了原先被轴心国占据的领土。
战后,双方依照实力确立了势力范畴,形成美苏相持的局面。
正如英国的一句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终止后,由于意识形状的不同和美苏外交战略的相互遏制,他们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练习。
)1.美国什么缘故要采取“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本质是什么?2.“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各有什么表现?苏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西方国家的“冷战”?3.“冷战”政策开始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各是什么?4.美苏争霸如何样开始?5.美苏争霸能够划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表现有什么特点?相应的重大事件是什么?6.本课哪些地点涉及了中国历史?当时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7.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课件演示相关图表,辅导学生阅读和解答,教师讲评,分层解析、归纳概括)冷战政策1.美国什么缘故要采取“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本质是什么?A.缘故:①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③然而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④二战刚刚终止,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你认为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哪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在课本上找到画出来。
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模式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能够让学生系统的把握教材知识,开阔学生思维。
展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展示问题。
展示探究问题。(阅读史料,分析问题)打破传统模式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能够让学生系统的把握教材知识,开阔学生思维。
形象直观的展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教学及学习建议(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模版
《冷战中的对峙》
课程名称
《冷战中的对峙》
授课人
学校名称
教学对象
九年级
科目
历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冷战中的对峙》本节课位于初中历史人教2001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掌握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和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如何理解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了解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教师对回答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讨论三个阶段特点和状况,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学会用表格方式总结历史知识的技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运用,加强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自主探究相关历史问题,师生共同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我们应当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争霸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小组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图表信息运用比较多,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图片文字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及课件、资源内容
学生、教师活动内容及目标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疑惑答疑
知识拓展
作业
提问:二战中美苏是盟友,那么,二战结束后还能友好相处下去吗?双方关系将如何发展?从而导出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的定义?
第一环节: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第二环节:美国将怎样实施冷战?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带来了害,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霸权主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理念: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
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战漫画图片,分析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加强了解。做成PPT让学生对当时形势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