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江戸时代(3)
日本江户时代社会结构与思想流派研究

日本江户时代社会结构与思想流派研究在日本历史上,江户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思想流派。
本文将对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流派进行简要剖析。
一、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开始于1603年,结束于1868年。
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阶层。
最高层是贵族和武士,其次是商人,最下层是农民。
在这个时期,每个阶层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限制,如下所述。
1. 贵族和武士在江户时代,贵族和武士是最高的社会阶层。
他们是日本的统治阶层,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
这些人被认为是文化、艺术和理念的保持者。
他们尊重传统,重视礼仪和纪律。
但是,贵族和武士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服从官方的规定和禁令,在私人生活中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此外,他们还必须守卫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否则他们将因“不名誉”的行为而失去自己的一切。
2. 商人在江户时代,商人是各个阶层中唯一能够积累财富并拥有地位的阶层。
他们是生活在都市和乡村的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
他们常常成为自己的老板或是老板的顾问。
然而,商人的社会地位在江户时代是非常低下的。
他们被认为是腐败、不道德和危险的。
虽然他们有着财富和自由,但他们缺乏社会地位和尊重。
此外,由于商人是不能参与武士阶层的,因此他们和其他阶层的人总是有所差别。
在江户时代,农民是日本社会最低的阶层。
他们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从事着农业生产和其他简单的职业。
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农民在江户时代是受到压迫的。
他们没有自由,他们不能买卖土地,不能移动到其他地方生活,甚至不能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结婚。
此外,他们还要向武士阶层上交一定的贡品,以示服从。
4. “非人类”在江户时代,存在一种被称为“非人类”的社会阶层。
这个阶层包括罪犯、娼妓、演员和戏曲艺人等。
这些人被视为社会的败类,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日本江户时代是指1603年至1868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命名自江户幕府,由德川家族所建立。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于现代日本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并分析其对日本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
一、武士阶层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以武士阶层为核心。
武士是拥有土地并服务于领主的军人阶层,他们通过武力来维护领地的安全和稳定。
武士享有特权和高地位,并以“武士道”作为道德准则,追求忠诚、勇敢和荣誉。
武士阶层内部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例如大名、藩士和家臣等。
1. 大名大名是武士阶层的最高等级,持有一定规模的领地,并享有世袭权。
大名们在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自主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他们与幕府保持一定的关系,有时需要向幕府交纳一定的赋税或效忠于幕府的决策。
2. 藩士藩士是供职于大名领地内的武士。
他们服从于大名的命令,负责领地的管理和防御。
藩士通过绩效评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同时也受到了大名的保护和赏识。
3. 家臣家臣是效力于大名或藩士的武士,他们负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政治和军事等。
家臣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通过表现出色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
武士阶层内部的社会地位是固定的,血统和家族的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
封建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流动性非常有限,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发生改变。
二、农民阶层在江户时代,农民是日本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
农民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受到了严格的统治和限制。
农民必须服从领主的命令,奉行领主的土地和支付相应的赋税。
农民阶层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其中有富农、佃农和雇农等。
富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佃农则是租佃大名或藩士的土地进行耕作,雇农则是为富裕农民或领主提供劳动力。
作为社会的基层,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面临着生存压力和经济困境。
然而,正是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活动,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运转。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江户时代(1603-1868)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许多人所熟知的时期。
它以当时的首都江户(现在的东京)为名,是由将军德川家光领导的幕府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对今天的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江户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江户时代的社会江户时代的社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
幕府强调治安和秩序,例如通过设置各种规则来限制人们的活动和行为。
此外,社会也被严格地分类和组织。
这种分类和组织主要是根据职业和出身的特征。
在幕府体制下,将军和他的家族控制着政治权力和决策权。
这个系统固化了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分成了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包括商人)和贵族。
武士阶层是最高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地位,并享有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
农民阶层是最低的社会阶层,通常被迫为地主工作或付出高额的税款。
虽然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很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缺乏流动性。
事实上,许多人通过职业或商业成功而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也有一些人受到教育,成为成功的文人或学者,甚至有些人成为幕府的高级官员。
然而,这种流动性仍然比较有限,只有少数特别成功或非常幸运的人才能突破社会的限制。
江户时代的文化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文化遗产,例如浮世绘和曲艺,便起源于江户时代。
在文学方面,许多重要的著作在江户时代出现。
这些著作包括许多在现代仍然广为阅读的小说、诗歌和戏剧。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曹洞宗禅宗祖师道元的“正法眼藏”和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这两位文化巨匠的著作至今仍让人们敬仰。
此外,江户时代也是许多汉字词汇和表达方式开始流行的时期。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现代日本的语言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音乐方面,江户时代的音乐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音乐依然注重传统的日本音乐元素,但也开始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音乐风格,例如荷兰和中国的音乐。
日本江户时代历史

日本江户时代历史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它从160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868年。
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对日本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江户时代的背景江户时代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600年的关原之战,东京湾东侧的江户(今天的东京)成为丰臣秀吉的将军德川家康的政治中心。
家康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将政权稳定下来,进而建立了德川幕府,标志着江户时代的开始。
2. 幕府体制的运作幕府体制是江户时代的核心。
根据幕府的统治,全国被划分成一系列的藩,每个藩由一个大名领导。
大名在各自的领地内享有自治权,但必须向幕府交纳贡税和军事服务。
这一体制确保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同时维持了地方领袖的地位。
3. 经济的繁荣与城市化江户时代是日本经济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幕府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江户成为日本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了文化、商业和娱乐的中心。
4. 文化的繁荣与艺术的发展江户时代见证了日本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戏剧、绘画、木版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迅速发展起来。
著名的浮世绘画家歌川広重和葛饰北斋等人在江户时代的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 外国关系与闭关政策江户时代的日本实行了一项被称为“闭关政策”的国策。
幕府对外国贸易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只允许荷兰人在长崎设立贸易基地。
这一闭关政策一直持续到19世纪,导致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受到限制。
6. 内乱与导致幕府的衰落尽管江户时代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它最终还是结束了。
19世纪中期,日本发生一系列的内乱,导致幕府政权的衰落。
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明治维新,这一运动最终推翻了幕府政权,恢复了天皇的权力,标志着江户时代的终结。
总结: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繁荣的时期。
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户时代武士有谁_江户时代武士简介

江户时代武士有谁_江户时代武士简介江户时代的武士是统治阶级,同时也是知识阶级。
日本的传统数学和算在江户时代取得众多成果、获得繁荣发展,与武士对和算的贡献密不可分。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江户时代武士,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江户时代武士一:最上义光最上义光(もがみよしあき,1546-1614),最上氏第十一代家督。
羽州大名最上义守的长子,幼名白寿。
最上氏是足利一族斯波氏的分支奥州探题斯波家兼次子兼赖的后裔,世代承继羽州探题的职位。
永禄三年十五岁时白寿元服,受将军足利义辉赠其名讳中的“义”字,通称源五郎义光。
天文15年(1546年)1月1日,最上氏第10代家督最上义守与妻子小野少将生下了一名男婴,此男婴生下后随即被取名为白寿。
永禄3年(1560年),白寿进行了元服礼(一说为永禄元年(1558年)),并与父亲义守一同上洛拜见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
将军足利义辉赐予白寿自己的偏讳「义」字,从此白寿便改名为源五郎义光。
而义光的母亲为了祝福父子俩人上洛期间的一路平安与武运昌隆所做的绣有「文殊菩萨骑狮像」七个字的刺绣,也在近年被发现。
同时由于伊达氏已经渐渐从天文之乱的内耗中逐渐恢复了实力,因此父亲义守时代的最上家独立到接下来持续的领国扩张也大约于同时受到了顿挫。
依据“羽阳军记”的记载就在义光元服翌年与父亲义守一起去温泉旅行时,半夜有山贼闯入住所,听见异声的义光保持镇静,然后仔细观察后即拔出大刀砍杀了贼首,失去头领的贼众立时一哄而散。
然而父亲虽然认同义光机智勇敢的做法,但却始终偏爱次子义时,疏远义光,认为他傲慢不逊非是良才,故要将家督一职让给其弟义时。
然而更深一层的原因该是在最上氏上代家督最上义定于永正十八年的长谷堂之战败给伊达植宗,最上家羽州探题的权威便日益动摇,本来在其支配下的各家豪族纷纷兴起自立之心,义定之子又早在永正十七年逝世,故由分家中野义清的二男,也就是最上义光的父亲,当时年仅两岁的义守继位。
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

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江户时代对日本的影响。
1. 经济影响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以农村为基础,并且发展了城市经济。
江户幕府采取了农民为主体的政策,解除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这种政策推动了贸易的繁荣,使得许多城市快速发展起来,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农田的改良和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江户时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纺织业、铁工业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 政治影响江户时代开始于德川家康成为幕府的将军,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建统治时期。
幕府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武士阶级置于统治地位,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施加了严格的控制。
此外,江户时代的统一政权使得日本国内的战乱减少,社会稳定度得到提高。
3. 文化影响江户时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对日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艺术、文学、道德观念等。
例如,江户时代出现了许多艺术形式,如浮世绘、茶道、歌舞伎等,丰富了日本的艺术文化。
同时,江户时代的文人墨客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如东山齐次郎、与谦等,他们的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江户时代还重视教育,推动了庶民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4. 社会影响江户时代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显著的是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在江户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她们获得了一些经济和社会权益,如继承财产、参与商业交易等。
此外,江户时代的社会制度也给予了一些平民阶层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变化使得社会阶层更加流动。
5. 国际影响江户时代标志着日本由封闭状态逐渐向外部开放。
在此期间,日本开始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进口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文化。
这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历史分析

日本江户时代历史分析在日本历史长河中,江户时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160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68年。
在这约26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经历了许多变化,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历史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一、政治与制度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日本由德川幕府统治。
德川家康成为第一个幕府将军,并建立了以江户(今天的东京)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幕府维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秩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和削弱其他贵族家族的权力,确保幕府统治的稳定。
幕府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日本分为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四个社会阶层。
武士阶级享有特权和政治影响力,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
然而,商人阶级在经济上的崛起使他们逐渐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幕府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限制对外贸易,仅允许与荷兰和中国的贸易。
这种政策对于日本内部的经济繁荣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与贸易江户时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幕府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农业是当时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在农业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如节水灌溉和植物育种,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提高。
同时,幕府鼓励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和纺织业方面。
由于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许多手工业者开始向外国贸易商出售商品。
这种发展使得农村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
然而,幕府的贸易政策限制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逐渐萎缩。
虽然与荷兰和中国的贸易得以继续,但日本无法参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活动。
这种限制使得日本的商人阶级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但也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文化与人民生活在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在城市中,许多文化活动和娱乐形式都得到了提升,如歌舞伎、相扑、浮世绘等。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政治统治一、幕藩体制幕藩体制是将军集权和大名分权的统治体制,即中央政权是幕府,地方分为近270个半独立的藩。
1、经济基础:对原有的战国大名进行大洗牌,对支持敌军的大名进行经济上的剥夺与削弱。
幕府建立后,进一步对诸大名进行改易或减封,进而扩大幕府的直辖领地,400万石直辖领地,300万石家臣旗本封地,全国共3000万石,幕府占其四分之一。
重要的矿山纳为幕府直辖,垄断金银开采和货币铸造权。
为了确保手工业生产和掌控国内外贸易,还控制重要城市和港湾如京都、大阪、长崎等。
幕府控制了全国大部分重要财源,由此奠定了凌驾于诸大名之上的幕府权力的经济基础。
2、军事实力:能晋见将军、有封地的旗本5200人,每千石出兵23人,可构成八万规模的军队,不能晋见将军、领取俸禄御家人1万7千多人。
拥有大名无法抗衡的军事实力。
3、藩制的建立:幕府为削弱地方而强大中央,依据与德川幕府将军关系的亲疏,把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种,等级严明,不得僭越。
二、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1、制定法律:颁布‘武家诸法度’作为武士行为的基本准则。
如有违反,则要受到惩处。
2、大名改易:在制定法律约束的同时,对奉公有疏的大名的具体惩罚措施。
3、参觐交代:是幕府控制控制大名、强化将军权威的实际措施。
4、摊派军役:幕府将军役制度化,以此提高幕府权威,抑制大名势力。
作用:在以上各种高压政策下,大名们不仅消耗了财力,也磨平了扩张的意志,再也无力挑战幕府与将军的权威。
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奠定了江户时代奠定了江户时代天下太平的统治基础。
三、幕府统治的支柱——身份制度德川幕府延续了丰臣秀吉时代的‘身份统制令’的措施,明确士农工商的区别,兵农分离的政策被继承下来。
在武家内部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家格’来对臣下、武士进行规范。
评价:身份等级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但有效的维护了幕府的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财富的过度集中,抑制了社会上层腐败的发生,从而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石高制与俸禄制的不同 社会群体的作用
日本:在日本,自战国至德川时代,构成武家政治的经济基础,是反映 封建领主经济结构的石高制。石高制与都市生活环境和货币需求发生了 尖锐的矛盾,使得武士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商人。 中国:中国的官僚制以俸禄制为基础。俸禄制与石高制不同,多由俸银 和禄米两部分组成。俸禄制更趋向于货币化。因而,俸禄制保证了封建 官僚都市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官僚群体受制于高 利贷金融的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Part
03
文化方面
儒学
中国——明清儒学
内容:
政治上,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 业;思想上,都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积极影响:
①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②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其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德川幕府的八代将军吉宗对西方的天 文、历史、船舶、武器、钟表、世界地理、医学、动植物学等 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派人专门向荷兰人询问和学习西方的科 学技术,而且颁布相关法令,使大量的荷兰书籍包括汉译西方 书籍再次大量流入日本,从而引发了被史学界称之为“兰学勃 兴”的运动。
中日锁国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清中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是清初海禁政策的延续,也是为了禁止 行“朝贡贸易”的报复和对西方殖民者的警觉,更夹杂着浓厚的大国 心理、盲目的乐观心态以及厌烦涉外纠纷的诸多想法。
对外通商口岸的作用大相径庭。 日本方面闭关锁国的原因则相对简单,分析几次“锁国令”的内容,
其核心问题就是要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和由幕府统管对外贸易,1637年 日本天主教徒岛原起义后促使幕府更加大了禁教的力度。
原因
社会结构的特点 石高制与俸禄制的不同
日本:在日本,体现幕藩制文化特征的身分制,是构成其近 中国:中国封建社会虽亦由士、农、工、商四民构成,其历 世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特征。由于身分制的确 史较日本更长,然而,这种展示社会分工、又反映社会地位 立,日本最终完成其历史上的兵农分离过程,而其时又正是 的身分等级制,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故而缺乏稳固 城下町发展的时期,所以,身分制不仅为日本封建社会迎来 性。这首先表现在土地的买卖使贫富的改变经常化。此外, 其“都市时代”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其都市空间的构造与 科举选官制度更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入仕的机遇。所以,中 都市社会结构的组合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城下町 国缺乏形成严格身分制与世袭等级制的基础,各阶层处于经 中町人共同体及町役人的出现,应该视为身分制作用下的产 常的流动之中,而正是在这种流动中,中国形成了地主、官 物。 僚、商人三位一体的社会组合,这种模式代表了中国封建社 会最一般的社会结构形态。也是通常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超 稳定系统得以建立的原因之一。
日本——阳明学
直到江户后期,阳明学又出现复苏,它的鼓励实
践的精神,鼓舞了一批日本社会的革命家。如大 盐中斋(大盐平三郎),吉田松阴等,都是用阳 明学作为武器对现实体制展开批判和斗争的。
阳明学还影响了一批后来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领
导人,如高杉晋作、西乡隆盛等。
日本——总结
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学者推崇儒学,尤为推崇《论语》。 然而由于日本不受科举制度的束缚,对《论语》的解释比 中国要自由得多。 在儒学发展的同时,日本出现了研究儒学的不同派别。日 本儒学各派都有其所宗和主要代表人物。虽然各派之间观 点互异 , 甚至相互对立 , 但都把宣传、传播儒学作为己任 , 有的广招学生,有的著书立说,从而促进了江户时代儒学的 繁荣与发展。
影响 日本由于实行锁国政策,贸易停滞,使国内经济几乎与世界 市场隔绝,严重地影响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延缓了 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锁国政策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当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 济发展的障碍时,锁国政策的反动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
对比——同
首先,都对本国人出海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日本——古学派
古学派主张返回古典,并企图从古典中寻找到对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用 的智慧,即回归到经世之学与实用之学上来。 山鹿素行(创始人):恢复真正的儒学,必先追踪孔孟经典,钻研先 秦儒学。
伊藤仁斋:主张以“人情”而非政治手段来树立道德。(古义学派 )
荻生徂徕: 文学方面:提倡“古文辞”,主张在本国文的基础上,吸收和摹拟先 秦隋唐诗文,反对宋代文风。 政治理论与道德观:大力推崇“先王之道”,反对朱子学。面对陷入 重重困境的幕府统治,他提出幕府统治者应负起恢复古代良风美俗的 责任,自上而下地改革“礼乐刑政”,为此必须研究古典文辞,学习 “先王”制定的典章制度。
Part
02
经济方面
商人VS町人
背景
日本在进入战国( 12-15 世纪)后,逐渐形成了以武士为 中心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伴随着武士由乡村迁往城市 的兵农分离的过程,日本在17、18世纪迎来了其历史上的 “都市时代”。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街 市繁盛、商贾聚集”的城镇文化发展的历史时期。
え
ど
じ
だい
江戸時代
中 日 对 比
小组成员:梁凤旸、李晓雾、 李玉玲、范竹青、华雪瑶
Part
01
政治方面
闭关锁国
中国——清朝
日本——江户
内容 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 取缔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对潜入日本的传教士应该予以告发和逮捕,以 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 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 管制。 目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根除宗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正是由于原因不同,造成清廷越来越严格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清廷 中日两国在闭关锁国期间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有着天壤 虽然没有限制各国来华的船只和人数,但自1759年后相继颁布多部加 之别。 强对外商管理的条令,使中国与国外的各种文化交流几乎停滞了。日 本由于天主教问题的平息,虽也对荷兰和中国来日的船只和贸易量进 行了规定,却逐步放宽了锁国体制中的文化控制,1720年(日本享保5 年),德川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发布“洋书解禁令”,下令除与天 主教有关的书籍外,允许其他洋书输入日本。允许荷兰人在长崎行医 和日本人向荷兰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对比——异
中日两国在闭关锁国期间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有着天壤之别。 对外通商口岸的作用大相径庭。
清廷从康熙年间起重用理学名臣,颁布《性理精义》、《朱子 全书》等理学书籍,贬斥所谓的异端学说,严格按照程朱理学 思想进行科举考试,确立了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的绝对正 统地位。这种对内加强思想控制的政策,使对外政策尤其对待 外来文化的政策采取的是一律排斥的态度。
表现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日本:町人的身份是世袭不变的,他们可以町人的身份参与 城下町的管理,并作为政府统治机构和幕府官员的末端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江户的町年寄、町名主的出现。 中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或捐纳等形式改变商人身份而进入 上层社会。但是,商人身份的政治权力是不存在的,即不能 代表商人进入政府。
表现
中国:士商渗透、亦儒亦贾的社会结构的新组合
日本:以商人为代表的都市自治共同体取得幕藩
封建统治末端的地位(即由商人町年寄、町名主 直接管辖的町人町(市民町)的出现)
表现
经济领域:
日本 :町人在经济上凌驾于武士之上,成为都市的主体,出现了札差、 两替商此类在金融行业上掌控武士、并影响到幕府财政的大商人。町人 中从事金融兑换行业的“札差”掌握了江户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脉。虽然 他们也多次受到幕府的打压,但由于幕府在财政上所形成的对商人的依 赖,商人最终在经济上战胜武士,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中国:明清时期,以豪富可与札差相提并论者当为两淮盐商。盐商的发迹, 亦赖于封建政府的扶植。两淮盐商在进入嘉道以后很快走向衰落。在中 国一统文化所形成的专制政治下,商业资本的相当部分都成为了封建政 府财政的补充。
其次,中日双方都禁止天主教的传播。
第三,中日双方都在对外贸易上进行了严格监管。
对比——异
中日两国实施闭关锁国的原因不同。
对外通商口岸的作用大相径庭。
中日两国在闭关锁国期间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有着天壤 之别。
对比——异
中日两国实施闭关锁国的原因不同。 天主教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以稳定统治,同时也是对西方各国不愿进
日本——பைடு நூலகம்明学
中江藤树:使阳明学真正在日本兴起。中江原是朱子学的 追随者,随着学问的深入,他逐渐感觉到朱子学过分拘泥 于外在形式,漂浮不实。在接触阳明学后,深感“格物致 知”理论的深刻,遂倾倒于阳明学。 熊泽蕃三: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学。通过与藩主、大名的接 触,将阳明学传播到上层社会。但由于朱子学的强大压力, 阳明学未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展开。熊泽蕃三之后,日本阳 明学一度沉寂。
同一时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并使两国在近代 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恐怕要从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之路上找原因。
一、“以理杀人”。
二、“以偏盖全”。
三、“知足长乐”。
四、“墨守成规”。
反思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可以看出两国传统文 化的不同造成同样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日两国 走上了不同道路。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 端孕育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时期日本传统文化中的 积极因素则是日本闭关锁国后仍能走向近代化的决定 性原因。
藤原惺窝: 林罗山:真正使朱子学成为统治思想。林罗山 朱子学在江户时代被树立“官学” 由禅僧转向儒学, 脱胎于禅僧,由批判佛教走向朱子学。同时他 地位的同时,也招致其他学派的怀疑和 继而用朱子学的 积极地参与政治,曾历侍4代将军,帮助幕府 反对。 理论对佛教发动 制定律令,起草文件。在他的努力下,幕府将 进攻,为朱子学 朱子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推广到民间。 在日本思想领域 幕府资助林罗山在各地开设专门讲授朱子学的 的地位作了开创 学堂,各地也出现了被指定教授朱子学的藩校。 性的努力。